福柯對「現代性」的實踐性闡釋

2020-12-12 中國社會科學網

「現代性」問題一直是理論界經久不衰的熱門話題。作為一個極具生存彈性的概念,現代性與後現代性處於一定的邏輯張力中。與其他後現代哲學家反思「現代性」的路徑不同,福柯並不將「現代性」視作一段歷史時期或者現代社會的某種屬性,拒絕將「現代性」作為反思的對象並對其呈現方式加以靜態描述,即對「現代性是什麼」做出回答,而是將「現代性」看成一種「態度」,一項介入性實踐。

1984年,福柯發表康德同名文章《什麼是啟蒙》,集中表達了自己對「啟蒙」「批判」以及「現代性」等問題的理解。雖然福柯並不認為康德對於啟蒙的理解完全正確,但是他高度讚許了康德對「啟蒙」作出的貢獻。康德在其文章中闡述了「啟蒙」所包含的從哲學角度去追問、審視「現實、今天、當下」的內容。也就是說,「啟蒙」包含了康德對現時性的思考,是他由於感受到了時代的斷裂而作出的歷史—哲學批判,這種「歷史感」使康德產生了福柯所謂的「現代性態度」。康德區別於從總體上、未來的終極視角領悟「現在」的哲學家,他試圖尋找「差異」:現在相對於過去,到底帶來了怎樣的不同?福柯認為這是西方思想史上首次有哲學家將「現在」當作哲學範疇引進哲學領域,是哲學史上重要並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這正是福柯在康德同名文章中所發現的「新穎之處」,並自詡是康德啟蒙繼承人的原因。引入「差異」,採取「現代性態度」,能夠促使人介入性地審視自己、審視當下,從而在可能的範圍內,以一定的方式偏離自身、脫離當下。「現代性態度」是一種批判,而不是反思。反思的提問方式是「什麼是我們所處的當下」;而批判的提問方式則是「我們以及我們所處的當下是怎樣得以形成和被塑造的」。因而「現代性態度」是一種批判實踐,而不是一種批判理論;是一種基於歷史—現實的事件批判,而不是一種先驗的、尋求普遍結構的批判。福柯將這種批判性思考,亦即「現代性態度」視為「哲學的任務」。

然而,在福柯看來,康德並沒有完成啟蒙的任務,沒有將這種「現代性態度」貫徹到底,康德無視自己對於「啟蒙」的歷史性分析,最終選擇採取了「理性的批判分析」,試圖走出這種「不經別人的指導,就對運用自己的理智感到無能為力」的狀態。康德彰顯了為自然和道德立法的理性的價值,使人作為理性主體的地位得到尊重,但是福柯認為這種做法是危險的:一方面使得人與自身的關係陷入對象化的認識性陷阱,人成了抽象、普遍的大寫的「人」;另一方面也將哲學的任務局限在了為人的認識範圍劃界的狹義批判之中。因此,福柯稱康德的批判哲學使人文科學陷入「人類學沉睡」。為了完成康德的未竟之業,福柯在批判康德思想的基礎上,繼承了後者對「啟蒙」包含「現代性態度」的理解,對人與自身的關係、哲學的任務作出了新的理解,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這種「現代性態度」是人與其所處的現時(present)發生關聯(relationship)的方式,即人面對所處的當下做出的選擇、思考、感覺乃至所採取的行動。也就是說,對於我們所處的當下,我們應該做的是體驗,而不是某種反思性思考,重要的是我們能對「現在」做些什麼,而不是定義「現在」是什麼。這與福柯對於哲學任務的理解相關。在他看來,與「當下」發生關聯的方式應該是一種實踐性的活動,因此哲學應該是鮮活的經驗、一種生活方式。然而,哲學的這一生活面向在當前的哲學中已經晦暗不明了,這是因為現代哲學以「智識化」為主要發展模式,追求純粹、抽象而極力擺脫哲學的生存向度;當前的哲學是關於哲學學說的歷史,而不是由生活方式構建的歷史。福柯認為在19世紀初的時候,從哲學成為一種教授的職業開始,這種作為生活方式的哲學、作為倫理和英雄主義的哲學,發展遇阻,不再具有廣泛的生存空間。因此,想要改變「當下」,人同「當下」的關係不能是對象化的、反映式的,即哲學不能僅表層地描繪現實已然呈現的樣子,而是要採取「現代性態度」進行差異性批判,即譜系學溯源式的前提性考察,知道「當下」是何以形成的,並改造塑造「當下」的各種條件,從而在批判的基礎上超越「當下」。

第二,這種現代性態度類似於古希臘人追求的「êthos」(品行、氣質)。換言之,現代性態度除了指涉與現實的關係形式,還包含人「同自身建立起關係的方式」。「現代性態度」要求人與自身建立關係時依靠必要的苦行(asceticism)。這種苦行作為一種實踐,不停留於人的思維、意識之中,而是一種現實的活動,我們不能只是被動地接受那些處於時光流淌中的自己,而是要主動地塑造自我,將自我看作一個有待被創造的藝術品,將我們的所說、所想、所做等指涉的生活變成一件藝術品。因此,在福柯那裡,人同自身之間的關係不再是以理性認識的意識活動為中介,而是代之以自由實踐,這動搖了「主體解釋學」傳統。福柯的「現代性態度」對人的「何以是其所是」以及「何以是其所不是」的思考,與傳統主體哲學劃開界限,展現出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人被當成「對象」的「人的科學」(science of Man)的誕生、大寫的「人」的虛妄性,批判了以對象化、解釋學方式去理解自我關係的做法,拒絕接受人具有抽象、普遍、先驗的本質,反對將人(理性主體)當成人類知識、意義、價值的永恆和非歷史的基點的做法。因此,福柯宣稱「人死了」。以解釋學的方式處理自我關係造就了「我們是其所是」,那麼何以改變這種是其所是,達到是其所不是呢?福柯轉向了自我的歷史、經驗以及生活的面向,試圖回到哲學的源頭,揭示對自我關係的處理不只有「解釋學」方式,還存在著「關心和呵護」的生活美學的途徑。以上構成了福柯對於「關心自己」的研究,這種研究從自我關係得以形成的條件入手,從源頭上根本地解決了人如何擺脫當下自己的問題,並以豐富的實踐對人的現時性作出改變。

福柯關於「現代性態度」的闡釋極大地豐富了哲學範式下「現代性」研究的實踐性維度。他將「現代性」本身看作一種「事件」,對「現代性」的前提展開譜系學批判,而不是面對「流動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採取妥協的追蹤性描述,或站在「當下」的對立面,構想出一個與之截然相反的烏託邦。福柯認識到了順應現代性的基本邏輯,立足於「我們自身的歷史本體論」,對「現代性」作一譜系學考察,使得「現代性」的另類批判得以確立,使得本身富於流變的「現代性」的不可超越性成為了可能,最終克服了以往哲學家對「現代性」研究最終走向虛無的宿命。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黨校哲學教研部)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婷

精彩推薦:

歐洲一體化:回顧理論流變過程 探析理論實踐關係

文理學院應為改善世界助力

科學踐行「四種教育評價」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薦書:多明尼克·薩赫森邁爾|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歐洲、中國及其他的闡釋
    研討會的論文由薩赫森邁爾、任斯•理德爾(Jens Riedel)和艾森斯塔德編輯成集,文集選名為《多元現代性的反思:歐洲、中國及其他的闡釋》(Reflections on Multiple Modernities:European,Chinese and Other Interpretations)。...現代化研究的興起與演進實際是世界現代史發展典範的探索。...
  • 講座|福柯在今日中國仍然是「被流放的思想」
    他提供給我們一道審視「主體性」——這個近代思想、哲學、知識所創造出來的,至今還在統治我們的腦袋的「偉大的怪胎」——的目光,一道進入現代性的目光,他對醫院、監獄那樣一種現代性建制的批評,他的現代性批判所走出來的路線,具有同是在進行現代性批判的列奧·施特勞斯所無法達到的深刻的透視性。福柯還提供給我們一種進入世界內部的技術。重要的並不是「什麼叫權力?」
  • 在福柯「人之死」的宣告背後,拉康處在什麼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福柯和拉康也參與了對《宮娥》的討論:福柯《詞與物》第一章直接圍繞對《宮娥》的分析展開,拉康則在13期研討班中用兩到三講實踐討論《宮娥》,並邀請福柯加入討論。在後世備受關注的是福柯對《宮娥》的闡釋,吳瓊認為,福柯對《宮娥》的討論在藝術史界內不亞於一次地震,以福柯為分界線,有關《宮娥》的閱讀史甚至可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時期。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Anderson)的著作《福柯和伊朗革命:性別與伊斯蘭主義的迷惑性》,本書的後半部分按照時間順序收錄了1978-1979福柯就伊朗革命所寫作的所有文章和採訪,以及在那期間反對和批判福柯的文章。我們認為,事實上,福柯有關伊朗的文字與他有關權力的話語和現代性的危險的理論寫作之間密切相關。遠在許多其他評論家之前,福柯已經意識到伊朗的革命是絕無僅有的——這一點要歸功於福柯本人。剛開始的時候,福柯就預測這場革命不會與其他現代革命的模式相同。
  • 福柯的權力批判:理性不是最高權威,其背後的權力和技術才是!
    1,福柯的理性:權力批判與康德一樣,福柯的理性批判思想也是伴隨著其對「啟蒙」問題的思考,並且在理解與評述康德啟蒙理性思想的基礎上展開的。通過對康德「啟蒙」思想的重新解讀,福柯賦予「啟蒙」以新的內涵。不同於康德將「啟蒙」與「理性」相連的做法,福柯將「啟蒙」與「批判」、「現代性」聯繫在一起。
  • 康德的現代性哲學
    現代性問題,隨著後現代主義思潮的興起及其對現代性的批判,已成為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熱點,而康德哲學則是這方面研究的一個焦點。一些有著世界性影響的哲學家,如福柯、哈貝馬斯、利奧塔等,都對康德的現代性哲學提出自己的詮釋。福柯把康德有關啟蒙的論述譽為「現代性態度的綱領」,利奧塔則把「康德」這一名字視為「標誌著現代性的序幕與終曲」。
  • 張一兵主體性的人: 一個晚近的歷史建構事件——青年福柯《詞與物》解讀
    當然,與前面的討論意向不同,此處福柯評論這幅畫的重點已不再是現代認識型的本質——表象被表象,而是作為無而登場的主體——製作表象的人。在他看來,這個不在場的空無位置正是現代性認識型中人(l』homme) 的位置。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福柯 把生命當作一件有待塑造的藝術品
    詹姆斯·米勒的《福柯的生死愛欲》,在引進中文版15年之後再版,引起學術界的關注。過去20多年,是福柯學術著作出版的井噴期,每一本福柯著作的出版,都帶來福柯思想闡釋的新維度。雖然福柯已去世34年,其思想卻總是穿越時代的迷宮,擊中時代症候的靶心,無論是法國的五月風暴,還是伊斯蘭革命問題,福柯的學說總是繞不過去的思想資源。
  • 【觀點】楊志:福柯與埃利亞斯
    韋伯的「理性化」理論和「紀律」研究,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的「研究大綱」,甚至韋伯視「理性化」為「鐵籠」的哀鳴,福柯也照樣複述了一遍。尼採的「權力製造知識」,則是《規訓與懲罰》的「研究方法」。他以「全景敞視監獄」(在這種監獄裡,囚徒徹底暴露,你可以居高臨下,監控所有人,他們卻看不見你)為意象,比喻「權力」對人的全面監控,有現代主義的駭人精警。福柯熱愛超現實主義,運用詩性意象實在有兩把刷子。
  • 何乏筆:福柯的權力技術與美學修養
    福柯避免將生命的肯定等同技術的批判,並非以「技術文明」為現代異化的主因。由此可顯示福柯對技術(technologie)一詞的奇特甚至是挑釁的用法。在論及「權力的技術」或「自我的技術」時,他將技術視為科學知識與技術實踐的關聯,並認為知識與技術的關係不僅對自然科學的發展具有關鍵意義,另對人文科學也極為重要。晚期福柯透過技術或技術的概念,連接反人文主義與啟蒙的現代性。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1] 1961年5月20日,福柯順利通過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也被評為當年哲學學科的最優秀論文,並頒發給作者一枚銅牌。  還在福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以前,克萊蒙-費朗大學哲學系新任系主任維也曼在讀完《瘋癲史》手稿後,即致函尚遠在漢堡的作者,希望延聘他為教授。福柯欣然接受,並於1960年10月就任代理教授,1962年5月1日,克萊蒙-費朗大學正式升任福柯為哲學系正教授。
  • 論馬克思的現代性批判思想
    總體而言,馬克思對現代性存在論基礎的揭示,可從人類歷史之一般與資本邏輯批判兩個層面來闡釋:前者指出一般意義上的勞動構成社會存在的基礎,是適用於任何時代的一般性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後者則展開了對資本邏輯的揭示,是對現代性加以特殊說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的哲學變革是哲學思維方式現實化的過程。
  • 福柯:反對「性壓制」是個陷阱,「性」其實是知識構建的權力表象
    作者:Ansel排版:Anna校對:LITCAVE工作室配圖:Online書名:性概念史作者:福柯福柯曾被稱為是恐怖主義知識分子福柯認為現代權力通過發明新的話語創造出新的性經驗形式。也就是說,儘管同性之間的親密關係在整個人類史中都存在著,但這群體作為一個有其自身心理、生理甚至基因特徵的獨特群體,卻是現代性科學的權力/知識體系創造出來的。
  • 福柯 人的三種二重性
    在福柯的考古學層面上,現代人只有作為一種限度構型才是可能的「, 現代文化能夠思考人只是因為它在自我的基礎上思考有限」[4]。這裡的人,在對其限度的分析中,存在著三種二重性。首先是經驗- 超驗的二重性。經驗- 超驗二重性的構成是現代性開始的標誌。這種經驗- 超驗分析有兩種:一種是對身體空間內部的分析,它研究知覺、感官機制、運動神經等這些知識的可能性條件,這些認識的生理學- 解剖學條件。
  • 汪民安訪福柯同性伴侶德菲爾:70年代福柯沒同他一起來中國
    丹尼爾•德菲爾(Daniel Defert,1937年9月10日—),是米歇爾•福柯的終生伴侶,福柯遺稿的整理者,也是福柯全集的編者之一。德菲爾先後任教於克萊蒙費朗大學、巴黎大學(又稱索邦大學)、萬森納中央實驗大學(又稱萬森納巴黎第八大學)、巴黎高等研究實踐學院等學府。
  • 哲普 / 什麼是「現代性」?
    因此理性成了真理之源、價值之源,從而也成了現代性的安身立命之地。三是福柯將現代性理解為「一種態度」。他說,「所謂態度,我指的是與當代現實相聯繫的模式;一種由特定人民所作的志願的選擇;最後,一種思想和感覺的方式,也就是一種行為和舉止的方式,在一個和相同的時刻,這種方式標誌著一種歸屬的關係並把它表述為一種任務。
  • 「人之死」:福柯《詞與物》的主旨及其哲學意蘊
    按照後現代主義的寬泛定義,因為馬克思系統深入地批判了資本主義現代性及其種種理論和現實後果而把他視為後現代主義者,那麼,我們就既不能解釋馬克思身上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如何協調統一的問題,也難以把馬克思與尼採、海德格爾、哈貝馬斯等人的現代性理論區分開來。  「人文科學考古學」在兩個方向上展開:「知識」的對象如何構建;某類科學話語如何起作用。
  • 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然而,儘管女性主義學者熱衷於利用福柯的反本質論身體概念解釋女性壓迫問題,但也指出他實際上忽視了身體的性別屬性,存在著「性別盲點」,而且福柯的身體概念最終可能導致對於行為者的被動解釋,這自然與女性主義的目標相左,因為後者要重新發現女性並呈現她們的體驗。
  • 漂浮斷裂、反叛神秘的後現代美學背後——西方審美現代性
    人類社會的發展與科學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聯繫,西方的審美現代性是文化現代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它被包含在現代性和文化現代性之中。在研究西方的審美現代性的時候,要結合西方現代性的特性,這些歷史經歷和特性不但決定了審美現代性的特性、內容,而且也決定了它們的具體存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