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楊志:福柯與埃利亞斯

2021-02-08 京師文化研究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1976),福柯稱為「我的第一本書」,以法國監獄制度史為例,提出了「權力-身體」概念,研究現代「權力」控制人類的方法,認為現代「權力」得了知識的武裝,規訓、監視、懲罰、檢查……無所不在,「用刀鋸於周庭」,牢牢宰制人類,尤其是他們的「身體」。熟悉法家思想的,對這類闡述當不陌生,甚至覺得熟悉。

該書的思想譜系,出自韋伯與尼採。韋伯的「理性化」理論和「紀律」研究,是《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的「研究大綱」,甚至韋伯視「理性化」為「鐵籠」的哀鳴,福柯也照樣複述了一遍。尼採的「權力製造知識」,則是《規訓與懲罰》的「研究方法」。他以「全景敞視監獄」(在這種監獄裡,囚徒徹底暴露,你可以居高臨下,監控所有人,他們卻看不見你)為意象,比喻「權力」對人的全面監控,有現代主義的駭人精警。福柯熱愛超現實主義,運用詩性意象實在有兩把刷子。

不過,作為一種理論,《規訓與懲罰》的「權力-身體」概念,我以為有嚴重缺陷,因為它蘊含這樣一個二元對抗模式:「權力」巨無霸瘋狂蹂躪「身體」,身體毫無還手之力。從人類史看,這種「一面倒」,肯定站不住腳。強者未必強,弱者,也未必弱。弱者的武器,不只有「鉤戟長鎩」,還有「偷奸耍滑」——破壞、偷懶、小偷小摸等。我們知道,現代井田制的倒塌,不是因為「鋤耰棘矜」,而是因為不計其數的《豔陽天》裡的「彎彎繞」。關於這一點,英國社會人類學家斯科特(James C.Scott)在《弱者的武器》中有詳盡研究。福柯看出「權力」這個「秦始皇」,「振長策而御宇內」,「執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卻不如賈誼還看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當然,何謂「仁義」,現代人還得另做解釋)。

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為福柯辯護,說他「主動選擇『馴順的身體』」,不是「哲學幼稚」,而是「想分析在道德奴役和組織權威雙重壓力下淪落到消極狀況下的身體」(《現代性——吉登斯訪談錄》)。這話敏銳道破了該書的價值所在,卻不能為福柯辯白,因為書名清清楚楚,談的是「監獄的誕生」,不是「馴服的身體」。福柯的問題,我推測,是他跟其他法國結構主義者一樣,深受法國大歷史的影響,內心有先於理論的「情感結構」。法國是最早興起的民族國家,中央集權歐洲最早(不過要跟我國比年頭,那就相形見拙了)。個人是零,國家如同巨無霸,這種「大一統」的滋味,法國人也比其他歐洲人更早領略,何況還有一場腥風血雨的大革命。就是離經叛道如福科,也難逃大歷史的「五行山」吧。

從研究「焦距」來看,我以為,社會學可以粗分為兩大派:一派研究社會如何役使個體,這個容易些,因為我們活在一個已有七十億人口的世界裡,我們中國隨便抓個縣,人口都比古希臘的雅典多。這一派,特點是重社會,輕個體,代表人物是馬克思、涂爾幹和韋伯,福柯也屬於這一派。另一派,則研究個體如何形成社會,這就難了,完全超出了個人的生命體驗,因為小國寡民的世界,哪都沒了。這一派,特點是重個體,輕社會,竭盡全力想讓個體「活」起來,這一派,代表人物是符號互動論的鼻祖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現象社會學的鼻祖舒茨(AlfredSchutz),跟美國多多少少有些關係,因為美國有強調個人主義的傳統。舒茨雖是德國人,胡塞爾晚期弟子,卻也是到了美國才功成名就的。打個比方,社會這一派,如同物理學裡的「相對論」;個體這一派,如同「量子力學」。兩派之間,隔閡很深,對不上話。舒茨痛批某些社會學家研究的「人」,實為他們手心的「傀儡」(《社會實在問題》)。他批的人,毫無疑問有涂爾幹,也適用於福柯。不過,兩大派之外,還有「第三種人」,他們想當「愛因斯坦」,把「個體」與「社會」統一起來,實現社會學的「大統一場理論」。其中一個代表,就是德國社會學家埃利亞斯(Norbert Elias)。我以為,要弄明白福柯的缺陷,埃氏的《文明化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1939,有中譯本《文明的進程》,譯為「文明化進程」更準確些),很值得一讀。

《文明化進程》這書,比《規訓與懲罰》早問世約四十年,不過生不逢時,一出版便趕上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因而湮沒無聞,成名倒還在《規訓與懲罰》之後。就內容來講,兩書的重疊互補之處很多:(1)都探討「理性化」的進程;(2)都以法國為例(準確說,埃利亞斯以法國、德國和英國為例,但法國所佔篇幅遠遠超過後兩者);(3)《文明化進程》研究從中世紀到法國的國家形成,《規訓與懲罰》研究法國古典時期,正前後對接……雖有巧合,但也有巧合中的必然,因為埃利亞斯如同福柯,也接受了韋伯的「理性化」命題,他的「文明化」,就是韋伯的「理性化」。只不過,福柯補充的是尼採,他補充的是弗洛伊德——《文明化進程》出版那年,弗洛伊德去世,裡面一些段落,我讀來仿佛是弗洛伊德的亡靈在說話。

在福柯看來,現代「權力」對人的監控,越來越嚴密,最後天網恢恢,無人可以倖免。埃利亞斯也這麼看,但他用的概念不同,不是彼此攻殺的「權力-身體」概念,而是人與人的「相互交織關係」。他認為,理解歷史的關鍵,是人與人的相互依存與相互競爭。也就是說,福柯的「權力」之所以能「規訓」成功,不只因為有「懲罰」,也因為「身體」給予了某種程度的「配合」。舉例說,秦始皇統一六國,不只因為他「伏屍百萬,流血千裡」的「天子之怒」,也因為他得到了百姓的配合。杜牧詩云:「削平天下實辛勤,卻為路旁窮百姓」。我們知道,「削平天下」,秦人可是主動參與的,韓非子講秦人「聞戰,頓足徒裼,犯白刃,蹈爐炭,斷死於前者,皆是也」,就是實錄。黃仁宇則指出,秦始皇統一六國,跟當時的氣候與人禍(匈奴入侵)也有密切關係,絕非一人之力的結果。總之,歷史不只是巨無霸壓迫弱者的故事,也是強弱聯手的故事,即「相互交織關係」不斷演化的結果。再實力懸殊的「對立」,也蘊含著「對抗」與「合作」兩方面,這是埃利亞斯的觀點。

《文明化進程》出版之時,世間尚無博弈論,五年後的1944年,馮·諾依曼(John von Neumann),和摩根斯坦(Oskar Morgenstern)合著的《博弈論與經濟行為》出版,博弈論就此誕生,現在,「多方博弈」已成了常用詞,很早就開始用計算機進行模擬演算,美國學者阿克塞爾羅德(Robert Axelrod)就有過成功案例(見《合作的進化》)。這樣看來,埃利亞斯的觀點似乎不那麼新鮮了。其實不然。博弈論的演算只能局限於經濟利益,對描述人類心理無能為力,因而把握不住全面。恰恰在這方面,埃利亞斯把弗洛伊德融進韋伯的「理性化」之中,做了重大推進。他指出:理性化進程,既有「社會強制」,還有「自我監控」,兩者實為一枚硬幣的兩個面。也就是說,福柯的「全景敞視監獄」,不僅體現在「他人對他人」,也體現在「自我對自我」。比如,如果你要學車,就必須上駕校,學習如何對各種交通信號做出反應。上駕校,是「社會強制」,也是你主動配合的;學習交通信號,就是學習「自我監控」。這就是「社會強制」與「自我監控」交互影響,逐漸強化的活生生例子。「進監獄」與「上駕校」,都是「理性化」的產物,韋伯和福柯看到了「理性化」導致「進監獄」的壞處,卻看不見「上駕校」的好處,這就不如埃利亞斯全面了。

當然,埃利亞斯也沒打算歌頌「理性化」,只是如實描述而已。「文明化」的「文明」,不見得全是好東西,真正含義是「社會控制」與「自我監控」的相互強化。納粹屠殺猶太人,不是野蠻人的心血來潮,而是高科技的精心策劃。鮑曼(Zygmunt Bauman)的《現代性與大屠殺》研究得很清楚,大屠殺是由官僚體系來分工操辦的,集中營的毒氣室乃精密設計(埃利亞斯為猶太人,父母就葬身於納粹集中營,他晚年談及此時,仍不禁老淚縱橫)。在埃利亞斯看來,「文明化」的進程浩浩蕩蕩,不可阻擋。的確,某些時期,有人——比如嬉皮士——窒息於束縛過度的「自我監控」,進行反抗。這類反抗,成功機率有多大?我們看看嬉皮士運動,再看看今天全世界有多少個監控攝像頭,就清楚答案了。至於你是對此悲觀,還是對此樂觀,那是另一個問題。

福柯只關注「社會強制」,埃利亞斯更關注「自我監控」。他認為,從歷史來看,「自我監控」越來越細密,結果,人類身上逐漸加了一重又一重「緊身衣」,越來越隔膜於自己的身體,越來越感覺自己如同物理學常說的「殼中的靈魂」——「靈魂」是自由的,「身體」卻如同機器。從十六世紀起,哲學從本體論轉向認識論(甚至,繪畫發現透視),都跟人類「自我監控」越來越嚴密的心理趨勢有密切關聯。一個我們習焉不察的結果是,我們在他人面前與公共場合的羞恥感越來越強烈,舉手投足越來越小心。

事實上,埃利亞斯的理論,便奠基於對羞恥感的實證研究。羞恥感不是物質,如何實證化?難題。埃利亞斯卻獨闢蹊徑,真找到了「硬史料」。他遍讀從中世紀到近代的歐洲禮儀手冊,研究歐洲世俗上層的禮儀演變,比如:如何擤鼻涕?如何吐痰?如何吃肉?……結論是——禁忌越來越多,自我控制也越來越嚴,這是人類演化的大勢。禮儀研究,當代社會學不陌生,美國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最著名,他投入大量精力,研究當代社會的丟臉、汙名、失態等「面對面互動」,證明我們「習以為常」的互動行為,具有豐富而精細的系統,同時還要耗費大量精力。我們把埃利亞斯的歷史研究與戈夫曼的當代研究對接,可以窺見人類「自我監控」的「文明化」進程。

不只是「權力」馴化了「身體」,反過來,「身體」也創造了「權力」的馴化模式,而且不斷改進之——《規訓與懲罰》講的,原來只是故事的一半。

「權力-身體」概念,還有一大缺陷——福柯把「權力」給「擬物化」,誤把「過程」或「關係」當作「東西」了(埃利亞斯管這種謬誤叫「化名為實」)。「擬物化」思維,日常生活常見,比如「大盤」,全世界炒股者都當一個「東西」,不會當作所有股票組成的「關係總和」。炒股的都知道,股市最令人「雞血沸騰」的一句話是——「大盤意欲何為?」,仿佛大盤是一個「東西」,甚至就是一個「魔鬼」。這種思維不見得妨礙我們認識世界,甚至因為它形象,還有利於我們認識世界,但它到底有認識盲點,如同青蛙只能看得見動的東西,會模糊我們觀察歷史與社會的視線。

離經叛道的福柯,偏偏就在家門口摔了跤。

雖然他偶爾也講, 「權力並非一種物質,一種流體,也不是來自某個源頭的東西」(《安全、領土與人口》),「不是一種制度,不是一個結構」,但說歸說、做歸做,《規訓與懲罰》還是把「權力」當作一種「東西」的。正因「權力」被當作「東西」,才會跟「身體」組成二元對立關係。福柯不斷用「陰謀」、「狡猾」、「伎倆」、「居心叵測」這類字眼來評論「權力」——「關係」能「居心叵測」乎?這跟「大盤意欲何為?」是一個意思。他理解的「權力」,實為大眾權力觀念的理論化,屬於「權力的陰謀論」。埃利亞斯指出:「在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權力比例通常是極度不平等的,那些擁有相對較多的權力機會的人或者集團往往把他們的權力機會發揮到極限,為了自己的目的他們經常窮兇極惡、肆無忌憚。結果『權力』一詞帶上了令人討厭的含義,這就使人們不能在權力這個概念所指的實際上的事實和他們對這些事實的評價之間做出區分。」這一批評,你要拿來對照《規訓與懲罰》,就會發現非常貼。

《規訓與懲罰》英文版書影

埃利亞斯是福柯前輩,當然不會專門批駁小字輩(他一生唯一痛批的同行是美國社會學巨頭帕森斯),但就事論事,他的如下觀點,確是對《規訓與懲罰》的有力批駁:「我們說一個人擁有很大權力,好像權力是他放在口袋裡的東西一樣,這種用法是神魔觀念的遺蹟。權力不是一個人有而另一個人無的護身符,它是人際關係——一切人的關係——結構性特徵」,他建議在社會學中用「權力比例」一詞來代替「權力」:「我們說甲對乙擁有『權力』,這個概念不是絕對的,而是指『權力比例』——甲與乙在遊戲中的力量差別(對甲有利)。」即使在「全景敞視監獄」中,即使獄警擁有再強大的權力,他們也不可能擁有絕對權力,而囚徒也不是完全沒有反抗能力,只不過比較弱罷了。你要看過《肖申克的救贖》和《越獄》的,對此想必有所體會。

埃利亞斯一八九七年生,福柯一九二六年生,相距近三十歲。埃利亞斯,前半生坎坷,籍籍無名,福柯則壯年暴得大名,紅透歐美,直到今天的中國。據我所知,兩人沒有過直接交流,不過福柯去世前幾年讀到了埃利亞斯,甚為讚賞,臨終前數月還專門譯了埃利亞斯的《臨終者的孤寂》。真不知道,福柯要活得長的話,是否會重寫《規訓與懲罰》,補充他講漏的另一半故事?


吉登斯曾是埃利亞斯的大學同事。他讚揚福柯,卻貶低埃利亞斯,埃利亞斯的粉絲很著急也很生氣,批他「似乎是斷章取義地摭拾文明進程理論的牙慧」(「似乎」一詞,用得言不由衷,去之可也,見《論文明、權力與知識——諾貝特•埃利亞斯文選》)。也是趣事一樁。不過,我以為,吉登斯的「建構主義」確乎是埃利亞斯「相互交織關係」的「升級版」,只不過還吸納了戈夫曼、舒茨等其他社會學理論家的東西,更為蔚然大觀而已。

 本文原載於《書城》2014年第7期。




北京文化發展研究院暨基地

郵箱:bjwhfzyjy@bnu.edu.cn

相關焦點

  • 西閃:埃利亞斯如何造成跨學科的巨大影響
    大致來說,埃利亞斯的目的是要幫助人們重新認清,到底什麼是文明?文明是怎麼起源、怎麼成型的?從而深刻地理解文明的發展、曲折、倒退與崩壞。在《文明的進程》中,埃利亞斯首先從社會起源的角度,對法國人所說的「文明」(civilization)與德國人所謂的「文化」(kultur)做了考察和區分。他指出,由於「文明」和「文化」都承載著十分廣泛的價值意蘊,常被人們視為近義詞。
  • 從身體技術到專制國家: 埃利亞斯的歷史社會學路徑
    埃利亞斯發現,在西方中世紀早期,個體的「文明」行為只是存在於極少數宮廷王室之中,而彌散於大部分社會階層中的乃是各種以現代觀點來看的「不文明」行為:吃飯的禮儀(用手直接抓取食物而不是用餐具)、直接用手擤鼻涕等乃是大部分人的普遍狀態。
  • 福柯在伊朗|重訪福柯與伊朗革命:福柯的一次「誤判」?
    四十年後,澎湃新聞組織翻譯了「福柯在伊朗」系列,回顧當時在知識界掀起的關於伊朗革命的討論,我們將從福柯和反對福柯的不同聲音呈現當時的討論,以期引領中文世界的讀者回到今天伊朗伊斯蘭政權建立前夕的那個歷史現場。這篇文章發表於2004年,對於1978-1979年圍繞著福柯對伊朗問題的立場,進行了批判性的回溯。
  • 現在的歷史:福柯的考古學與系譜學
    而另一位蜚聲世界的思想家——福柯,對其思想的發展界定在學術界也存在不同觀點:有一些學者認為,縱貫福柯的思想發展,可以以其採用的方法論主題劃分為兩個階段——早期紮根於法國結構主義思想的考古學階段以及後期受尼採著作影響的系譜學階段,在早期的考古學與其晚期的系譜學之間有一種「認識論的斷裂」或不連續性。
  • 福柯:徹底的懷疑論者
    同時,糾纏福柯很深的另一個關鍵詞是「知識」。根據他對自己哲學研究主題的「主體」定位,我們知道福柯思考的總主題也不是「知識」,然而在與真理和權力關係的分析中,福柯借著話語理論將「知識」的自明性、客觀性和真理性都推翻了,而把「知識」還原為一個與主體、真理、權力等不斷相互作用的動態領域,而知識自身也是加入這些遊戲中的一個因子。
  • 奈格裡:福柯之後,如何閱讀馬克思?
    七十年代末之後,福柯開始思考如何超越上述主體概念,確切地說是開始反思實質吸納,也即認為個體或者主體沒有任何自由的觀點,並由此開始批判阿爾都塞的上述理論。福柯從1978年到1984年的作品,就是以主體概念為核心組織起來的,這也是他這些年的講演錄的中心詞。同時,主體概念與權力相關聯,所以講演錄分析的問題首先就是權力的問題。
  • 福柯與薩特|02|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生產方式對信息方式|第一章
    福柯自1968年以來寫的著作(《規訓與懲罰》、《性經驗史》和大量短篇)包含著社會理論和社會史寫作中的某些重要進展。作者的目的是將這些進展與福柯思想的其他一些價值較小的進展分隔開來,並不試圖評價福柯著作的整體,而只是關注並分析它的某些特定特徵。波斯特將福柯的著作放置於雙重問題中:社會批判理論的問題;作者稱之為「信息方式」的新社會構型的問題。儘管福柯的政治學是模糊的,他的著作則非常適合於批判理論。
  • 福柯:權力與自由
    不知道這張照片是在什麼情形下拍攝的,什麼事情讓福柯這麼開心。不少有關福柯的文章,好像也都很喜歡使用這張照片。然而,對於那些認真聆聽過福柯演講的人來說,這張照片卻很難符合在書中讀出的福柯的形象,因為他的思想彌散著壓抑和不快樂。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福柯批判式的、反叛的、對抗的講述方式和觀點。他否認歷史的進步、質疑理性的權威、抨擊一切權力的統治形式。離經叛道者總是引人注意的,特別是一個博學的離經叛道者。
  • 福柯《規訓與懲罰》導讀
    福柯在此書中聚焦1750年至1850年間法國制定的刑罰制度。在此期間,公開的體罰被隱秘的監禁判決所取代。重點不是對身體進行懲罰,而是改變罪犯的內在。對福柯來說,刑罰機制是整個社會規訓制度的體現。福柯通過追溯歷史根源的方式,發展了個體」規訓「這個觀點,」規訓「使得個人被嵌入一個標準化的網絡中。監獄甚至成為收集知識、為現代人文科學奠基的地方。
  • 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原標題:福柯的「身體」:從女性主義視角再解讀   從某種意義上說,福柯的身體概念頗受女性主義學者的青睞,原因之一是他對於身體的權力解構,他相信性別並非身體的內在自然屬性, 而是特定權力關係的產物,這一觀點顯然與「社會性別」,甚至巴特勒的「性別表演」概念有異曲同工之妙。
  • 福柯是怎麼把新自由主義理解得如此錯誤的?
    因此,他可以稱自己為「結構主義者」,他可以與「無產階級左派的」毛主義調情,抑或後來,統領著新自由主義的觀點,為了抵抗把個人分配(assign)給某種自我的概念。這就是他的著名比喻的出處,他將他的書比作我們可以任意使用的「工具箱」。但這種觀點有其局限性。概念永遠不會完全獨立於其誕生的背景或目的。它總是部分地成為自己建築的囚徒。
  • 姚大志 | 什麼是系譜學 ——福柯政治哲學探析
    質言之,福柯的系譜學就是他的政治哲學。系譜學探討的一個基本論題是權力和知識的關係。從後現代主義的觀點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西方學術界對知識的態度發生了兩大變化。第一,全面的和總體的理論已經不合潮流,局部的和無中心的理論開始成為時尚。總體性的思維方式不再是研究的有力工具,而變為障礙。
  • 講座|福柯在今日中國仍然是「被流放的思想」
    接著,杜小真將福柯早年的《古典時代瘋狂史》與他晚年的《性史》第一卷《求知之志》進行了比較,說明福柯在「權力」問題上的思想變異過程。福柯以各式各樣的不同方式提出這個問題,並且不斷改造自己的觀點,不斷發現權力檢查機制的新形式、新形態,其最為引人入勝的發現是,權力實際上不僅僅是驅逐、排斥、禁止,權力也具有建構的性質,權力在不斷更新的爭論中派生出來。
  • 何謂福柯的「discipline」
    福柯在《監視與懲罰》中更多強調的是「戒訓」權力通過監獄這種懲罰形式來對個體身體實施連續的和精細化的監視和處置,以實現資本主義特定的經濟和政治目的。柏拉圖把知識與政治權力對立起來,福柯則追隨尼採強調知識與權力的交織關係:戒訓權力側重於依據一整套規範對個體的整個生存進行全方位、全天候監視的審察(examen),這種權力—知識形式產生出醫學、精神病學、心理學、社會學這些「人的科學」。
  • 紀錄片《米歇爾.福柯》
    福柯的效應遍及人文科學,他在哲學、歷史、社會理論、文學、藝術、政治學、法學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福柯寫出的是完美之書:每一本書都是一個全新的世界,無論是領域還是材料;無論是對象還是構造本身。他參閱了大量的文獻――但是這些文獻如此地陌生,似乎從來沒有進入過學院的視野中。他將這些陌生的文獻點燃,使之光彩奪目,從而成為思考的重錘。
  • 福柯與薩特|03|福柯、馬克思主義與歷史:生產方式對信息方式|第一章
    福柯自1968年以來寫的著作(《規訓與懲罰》、《性經驗史》和大量短篇)包含著社會理論和社會史寫作中的某些重要進展。作者的目的是將這些進展與福柯思想的其他一些價值較小的進展分隔開來,並不試圖評價福柯著作的整體,而只是關注並分析它的某些特定特徵。波斯特將福柯的著作放置於雙重問題中:社會批判理論的問題;作者稱之為「信息方式」的新社會構型的問題。儘管福柯的政治學是模糊的,他的著作則非常適合於批判理論。
  • 傳播符號學視角中的福柯
    由於福柯思想的艱澀難懂,普遍存在的誤讀和不恰當的理論應用成為傳播學基礎研究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從傳播符號學出發,通過「信息意義」和「社會互動」兩大環節可以探尋福柯與傳播學研究的理論交集:福柯對「信息撒播」與「社會實踐」的理解,與傳播符號學形成共鳴;而通過對作為「信息意義」與「社會實踐」之內在邏輯通道的「規訓技術」的層層解析,則可揭示出傳播學對福柯理論的應用研究中所存在的重要問題及原因。
  • 讀書札記丨福柯《知識考古學》
    福柯一生追求自由,思想桀驁不馴,反對將自己束縛在某個框架中,因而被稱為「邊緣學者」、「學術浪人」。趙一凡在評價福柯時,以徐霞客作比,稱前者是「都市野蠻人」,後者是「山林煙霞客」。福柯研究領域眾多,涉及哲學、語言學、歷史學、知識社會學、醫學等,且研究方法獨特,打破了傳統的路徑和邏輯,因此,想在他身上貼標籤並不容易。
  • 預告|福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的寫作與接受
    話題:福柯《古典時代瘋狂史》的寫作與接受主講
  • 米歇爾-福柯生平與著作
    [1] 1961年5月20日,福柯順利通過答辯,獲得文學博士學位。這篇論文也被評為當年哲學學科的最優秀論文,並頒發給作者一枚銅牌。  還在福柯通過博士論文答辯以前,克萊蒙-費朗大學哲學系新任系主任維也曼在讀完《瘋癲史》手稿後,即致函尚遠在漢堡的作者,希望延聘他為教授。福柯欣然接受,並於1960年10月就任代理教授,1962年5月1日,克萊蒙-費朗大學正式升任福柯為哲學系正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