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抓捕到案的嫌疑人
虛假APP詐騙套路培訓內容
在漫長的7個月裡,29歲的黃國冰一直認為自己點背,「怨不得別人」。直到有一天在微信群裡質問對方被拉黑後,他才如夢初醒。
「這筆錢太重要了,是買房子的首付款,可是錢沒了,妻子也生了場大病。」4月18日,在南郊的出租屋裡,黃國冰懊悔不已。他現在唯一的希望是警方幫他把被騙的錢追回來。
去年4~11月,在一家國企做工程師的黃國冰受人誘導下載了一個APP進行外匯投資,被騙走24萬餘元。
警方立案偵查發現,原來,黃國冰跌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讓他著了魔的APP,從設計、製作、代理,到吸粉、充值、抽成,已然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截至4月中旬,警方已抓獲嫌疑人37名,涉案金額達300多萬元。
APP上跟著人炒匯 輸掉了24萬元買房首付款
去年4月下旬,陌生人「欣姐」主動添加黃國冰的微信,詢問是否有炒外匯意向,還分析了當前的外匯行情。
由於未曾謀面,起初他並不相信,二人微信交流幾十次後,「欣姐」邀請他加入一個微信群,裡面有「資深分析師黃老師」講解,「她讓我先看看,不用著急買。群裡有很多粉絲們不停點讚『業績』,感謝黃老師帶他們賺大錢。我感覺這事兒好像是真的」。
逐漸被說服的黃國冰按照「黃老師」發來的二維碼,下載APP,註冊了帳號。嘗到一些甜頭的他對「黃老師」言聽計從。「充值、買入、賣出,起初都是對方控制操作。」後來他就自己操作。有幾個月裡,他像瘋了一樣,每晚顧不上吃飯睡覺,只知道盯著手機或電腦看。
但他從沒見過帳戶裡的資金增加,反而是辛苦攢了5年的24萬塊錢一點一點消失了。一份資金流水顯示,8月他充值10.01萬、9月3.1萬、10月5.4萬、11月2.8萬……而這些錢是他和妻子買房的首付款。
即使這時候黃國冰也認為是自己投資失敗,「怨不得別人」。直到11月中旬,血本無歸的他想把剩餘的一點本金提現,但發現無法辦到。他就在微信群裡質問,令他沒想到,他很快被踢出群,「欣姐」和「黃老師」也將他拉黑,讓他更吃驚的是,帳戶也無法登錄。
「這個APP從華通科技、聚鑫資本、誠遠科技,換了仨名,都能登錄,為啥現在不行了?」經過旁人提醒,黃國冰這才恍然大悟,遂匆忙趕到鄭州市公安局潔雲路分局報案。
受害人資金沒炒股炒匯 全流入第三方私人帳戶
潔雲路分局在市局網監支隊、技偵支隊和犯罪偵查局反詐中心的協助下,通過兩個多月的摸排,鎖定了嫌疑人及其落腳地。今年2月21日,專案組民警在連雲路南三環交叉口附近抓獲張某濤、劉某集等4名嫌疑人。
經過突審,有關「華通科技APP」的一些真相漸漸地浮出了水面。
專案組以資金流、信息流為突破口,發現「華通科技APP」的交易資金均流入私人帳戶。經進一步調查發現,該平臺並未獲得相關金融交易資質,純屬虛假交易平臺。
隨著偵查的一步步深入,一直隱藏在幕後的「大佬」張東臣暴露了出來。
32歲的張東臣生意虧損欠下不少外債,一些微信群、QQ群頻頻發布的一些製作、搭建各類APP,比如股票、黃金、外匯等平臺廣告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花費8000塊錢定製一個APP,取名「華通科技」,過一段就改個名字,然後發展代理商,「收費是客戶入金、出金各提取兩個點,另收6%的服務費」。
為規避風險,他們平常互不聯繫,也不問對方真實情況,而他從平臺提錢的銀行卡也是從網上購買的。
張東臣稱,受害人匯入APP付款通道的資金不僅不會進入正規大盤,甚至都不在受害人的帳戶裡,而是直接進入平臺提前設置好的第三方資金帳戶,完全脫離受害人的控制。他供認,「在平臺上客戶不能自由提現,除非經過我們的審核同意後才能抽回資金」。
4個90後製售虛假交易APP 不到一年掙了100多萬元
「華通科技」APP作為虛假外匯平臺被端掉了,那麼,又是誰在製作、出售這類APP呢?
「這些人不到案,他們製作的各類金融APP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入各地,也會對更多人構成威脅和侵害。」警方研判分析發現,相關的微信、支付寶收款二維碼歸屬地為湖北荊州。
3月底,在荊州警方技偵、網安的配合下,鄭州警方搗毀4個窩點,一舉抓獲嫌疑人劉某彬、趙某凱等6人。
劉趙二人是老鄉,都是1990年生,2014年畢業於某大學。2018年,他們倆合夥在荊州開了一家網絡科技公司,業務為軟體開發及銷售。
「起初是想開發正規軟體,然而技術不過關,不掙錢。」劉某彬說,業務中一些客戶會諮詢股票、黃金、外匯、期貨等虛假投資平臺的業務,讓他們有些心動,就打起了歪主意。他是實際運營人,趙是技術員,他還把同樣畢業於某大學的妻子劉某萍拉進了公司。
為了擴展業務,他們從網上購買了200多個QQ號及幾十個微信號,然後招聘人員。值得一提的是,負責日常管理的劉某萍還把雙胞胎弟弟帶進公司。「新人入職後會進行培訓,發給一部手機及幾個微信號、QQ號,這些號只能用於開展業務,不能用於和親朋聯繫」。
微信群、QQ群、貼吧等都是他們的推廣、銷售渠道,業務員一度達16人之多。APP製作、服務費也從3000元到30000元不等。在不到一年時間裡,該公司先後賣出去幾十個APP等虛假交易平臺,遍及全國多個城市,營業額達到了150萬元,去除軟體製作成本及各項開支,利潤達100多萬元。
「虛擬APP交易平臺獲取的最大非法利潤是『客損費』(即客戶的本金)。」潔雲路分局案偵大隊大隊長黃新介紹。
4月,警方又拘留了利用一款「長和盛資APP」進行詐騙的27名嫌疑人,該團夥制訂了一整套的「劇本」及「企業軍規」供培訓新員工使用,並通過婚戀網站尋找目標客戶,讓員工「男扮女」拉人。
虛假金融APP承諾穩賺不賠,實際上是只賠不賺
「這類虛假金融APP是有一定套路的。」黃新介紹,比如「長和盛資」一般是業務員負責物色客戶,先聊感情,後拉入微信群,俗稱「吸粉」。開始群裡會有「分析師」講解股票知識,同時有「水軍」附和,增加可信度。有閒錢的客戶相信「分析師」,願意追隨投資股票,則會被拉入新群,叫「固粉」。在新群中,「分析師」就會慢慢轉變股民的投資理念,鼓吹行情好、收益高,引導在APP上投資,叫「轉粉」。
「給客戶承諾的是穩賺不賠,實際上是只賠不賺。因為客戶賠得多,他們才能賺得多。」黃新說,在成功誘使客戶註冊開戶後,平臺會安排所謂「分析師」給客戶提供技術指導,客戶先期少量盈利後一般會加大資金投入,此後「分析師」會誤導客戶與正常行情相反方向進行交易操作,客戶在聽了指導建議後,往往產生更大的虧損,甚至爆倉。
事實上,這些只是APP亂象的冰山一角,4月12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消息,稱去年12月以來,會同有關部門,針對涉黃涉賭、惡意程序、違規遊戲等APP開展專項整治行動,關停下架違法違規APP 33638款,APP亂象得到有效遏制,網絡生態持續向好。
「識破電信詐騙很簡單,就是不要被高回報誘惑。」鄭州輕工業大學副教授、法學博士張威表示,這些虛擬APP交易平臺大多存在欺詐、操縱後臺、做莊交易等行為,引誘投資者高位接盤,風險隱患很大,大量投資者被洗劫一空。對於這些投資,一定要慎之又慎。
來源:鄭州晚報 編輯: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