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詩韻,浩如煙海,融匯了一代又一代人之悲歡離合。浪花裡,有呻吟,有吶喊,而更多是淚水……
少年時在學堂,翻來即背,多少篇章不解其意。恩師也不作過多解釋,只道:難盡人生風雨路,任憑孺子從頭悟。於是乎,熟記於心,不求甚解。而當步入社會之時,自然而然懂得許多;直到閱盡了世間百態,嘗盡了人生五味,年逾不惑之後,方才真正領悟了前人平仄中那一層又一層深意。
醜奴兒 • 書博山道中壁
辛棄疾(宋)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
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年少時無憂無慮,偏要故作愁態;隨著年齡和閱歷之增長,日日新愁疊舊愁,卻只能獨自咀嚼,欲說還休。原來成長之過程,就是一個把哭聲、喧洩聲調成靜音之過程……
木蘭詞 • 擬古決絕詞柬友
納蘭性德(清)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心人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初遇之時光,一切都那麼美好,和諧。即使偶有一些不快,也甘心消受。直到夢醒時分,卻發現夏天用來驅走炎熱之扇子,一入秋天便漸漸無人理睬。相親相愛最終卻成了相離相棄……
陶 者
梅堯臣(宋)
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
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年少時恩師痛斥剝削階級,教誨共產主義接班人。而今一路閱來,「低端」人群之宿命,三千年來未曾改變過。孟郊之《織婦詞》,鄭谷之《偶書》,於濆的《辛苦行》,以上皆是大唐盛世之底層寫照。至於宋人張俞之《蠶婦》更是一脈相承,明人,清人……
山坡羊 • 潼關懷古
張養浩(元)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年少時聽恩師讀之,只覺抑揚頓挫之間,餘韻濃濃,卻根本不明末拍之意。而今讀遍信史,任何王朝之興盛無不是百姓之白骨壘將而成,任何王朝之滅亡無不是百姓之白骨做為殉葬。
詠史詩二首
胡曾(唐)
(一)汴水
千裡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錦帆未落幹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
(二)荊山
抱玉巖前桂葉稠,碧溪寒水至今流。
空山落日猿聲叫,疑是荊人哭未休。
年少時,恩師用瘦金體書寫裝裱分別懸掛於書房左右。當時因為字體太美而熟記於心。大學之時便取兩詩中「落日、長河」作為筆名。實際上老夫並不喜歡右丞那句「長河落日圓」,因為千裡戈壁之落日也是圓的,那種美感略帶幾分蒼涼,絲毫不遜於長河之落日……
恩師之父為敲響滿清王朝之喪鐘,犧牲於武昌起義。其人雖畢業於燕京大學,但一生坎坷,飽受欺壓與排擠。當我明白兩絕之含義時,恩師與世長辭逾十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