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旭峰
多年前在一個人的孤獨中我學會了拿筆與寂寞周旋,打發日子。想起那時的時光,一人一屋,一杯清茶,一張書桌,生活倒也過得去,雖然形單影隻,但我也有我的快樂!下班後一個人在宿舍裡寫寫那些少年不識的愁滋味,聽聽班得瑞,在音樂裡暢遊。現在再讀那幾本厚厚的日記,過去的光陰似乎又回來了。那些個落寞的日子裡曾經相伴的好友,發生的故事,憎恨過的歲月,以及構成歲月的那些人和事,如影片般地一一掠過腦海。
那時的情感,那時對生活的熱情和對青春的摯愛,也曾留在了報刊上,那一篇篇文章,雖然稚嫩,卻也是我青春歲月的見證。如今讀來依舊情真意切,樸實如初。打開已經發黃了的報刊,發現時間過得真快,那時的毛頭小子如今已是中年油膩大叔了,沒有了青春的陽光,留下的只是歲月的滄桑!
後來換了工作,閒暇的時光一下子沒有了,等完全適應新的工作,完全進入角色,完全覺得自己還算合格時,發現已擱筆多年了,多年來不曾寫過一篇文章,總覺得文思枯竭,黔驢技窮。2016年的冬天,偶爾看到一個朋友發表在《青海讀書》上的文章,直到那時我才遇到了她——《青海讀書》。一下地覺得自己有了歸屬感,原來還有很多像我一樣喜歡文字,喜歡寫作,熱愛生活的人。於是如饑似渴地讀發表在上面的每一篇文章,慢慢地內心深處被荒蕪的對文字的熱情又開始萌動。於是重新整理思緒,發現好多美好的時光就在忙亂中浪費了,思來想去,不應該荒廢了對文字的愛好,不應該以工作忙為自己開脫。2017年3月17日,終於在《青海讀書》上發表了散文《致母親》。內心深處的感動,還有對生活的感恩,在那一刻讓自己覺得遇見《青海讀書》真的好溫暖!
每天會準時查看她的更新,於是也結識了一些未曾謀面的朋友,也因此影響了一些熱愛生活,熱愛文字的人,走上了書寫人生感悟的道路。就像劉志強老師說的成了一個個寫手!
看過最多的文章是趙曉君老師的,趙老師是我上初中時,教高中的語文老師,因而她是所有文友當中我最熟悉的一個人。雖未曾有幸聽過她的課,但學生對她的喜愛說明了一切,她教給學生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做人的善良和真誠。趙老師為人正直,熱情,有愛心。多年來一直資助祁連縣牧區的多名藏族學生,幫他們立志成才,改變命運。在她的影響下她曾帶過的第一批學生也開始接過她手中的愛心接力棒,開始資助學生。從她的身上我感受到了一種大愛,一種本真的溫暖,還有一種責任!因為《青海讀書》我了解到了她除了賢淑智慧的另一面。而《青海讀書》也把這種責任,這種大愛傳播了出去!
也因為《青海讀書》,我的一個學生家長,如今是我的好朋友,我心目中的好大姐,也走上了書寫文字的道路,她叫權生蘭。記得第一次在《青海讀書》上發表文章時,她真誠地為我點讚,鼓勵我!後來她也開始創作,她的文章不光是對生活的隨遇而安,也不光是對命運的握手言和,正能量當中有一種精神!讀她的文章如品一杯香茗,淡淡的苦澀之後是醇香,是寬容,還有堅韌!這些遇見是《青海讀書》帶給我們的!如今她已在《青海讀書》,中國詩歌網,西海都市報等媒體發表了上百篇作品,得到廣大文友一致好評!對我而言這也是一種激勵!
還有很多溫暖著我們的文學之路上的行者,他們對生活的感悟,對美好的欣賞,對善惡是非的明鑑,無不影響著我們每一個《青海讀書》的讀者。
一葉禪老師是海北州祁連縣人,雖為同鄉,但從未見過她,從她的文章感覺到她是一個溫婉賢淑的知性女子。她的文章帶著我感受了故鄉那些我過去不曾在意過的美好。那長在故鄉滿山遍野的中草藥,在她的筆下充滿靈性,讓我長了見識。她的作品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文字靈動,用詞別致,讓人難忘。她帶著我去重溫了不再居住的老屋,對老屋的情懷是多麼的相似,不舍,難過,卻又充滿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隨她走在田間小道上,感受那豐碩與恬靜,追憶兒時的歡快與傷痛。那一幕幕是那樣的熟悉,似乎剛剛摘了一個豆角,還沉浸在那清香當中。她的文章最能引起我情感上的共鳴,這些美好無法用語言表達。或許這些就是最難得最珍貴的鄉愁,用什麼也無法感受到,用什麼也換不來!而遇見了《青海讀書》我就擁有了它們,我是多麼幸運的一個人啊!
如今,《青海讀書》已然成了我的良師益友,她的憂傷,她的開心,她每一個微妙的感覺,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這是一種怎樣的快樂和幸福!那一個個文友就如同一個個另外的我,在他們的字裡行間中我充實了自己,豐盈了自己!世間所有的美好也莫過如此!
趙旭峰,青海省作協會員,願生活善待每一個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