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產家庭的教育追求越來越高,海澱家長都快成帝都的吉祥物了。
很多人看到海澱雞娃戰心情就很複雜,一面焦慮一面好奇,尤其是身處二三四線小城的父母,從根源反省,覺得自己這教育起點就敗了,餘生絕望。
這不對。
要知道,中國每年高考生有900多萬,北京考生也就5萬,再下沉到海澱,數據顯示2020年高考人數也就1萬2。
而這幾年大學本科錄取率平均40%-50%,算下來至少每年有400多萬高考生可以讀大學本科。海澱這1萬多考生,也就粗粗佔了大學本科人數的千分之2.5,根本傷不到大部隊的筋骨。
除非,你的焦慮來源於對清北的渴望,海澱家長才會成為你的競爭對象。否則根本就不在一個教育賽道,可以跟他們學教育策略和雞娃技術,完全沒必要和他們比較。
而且,就算是在北京,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為海澱家長,有資格成為海澱家長。帶著雞娃的夢想搬進海澱,和想饒了自己逃離海澱的,都不少。
家長為教育忙忙碌碌,總讓我想到一個比喻:北京的教育高地是一座座圍城,城裡的人有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有的想進去。
那到底什麼人,可以在帝都最頂尖的學區裡如魚得水呢?
01
海澱家長
海澱家長,大概是中國最熱衷教育的一群人。
想成為海澱家長沒有秘密,就是要在雞娃的道路上,永遠先人一步:考最難的試,雞耐雞的娃。他們不相信雞娃的捷徑,只相信加倍的努力才配得上回報。
曾經有個朋友讓我介紹英語輔導班,她看了課程後直接說,你的這個外教是很不錯,但是一周三次英文課,班級進度實在慢!慢!慢!她給娃制定的計劃是三年級之前考PET,小學畢業過CAE,這個效率不可能。(不建議抄作業,小學拿CAE當英文目標必要性不大)
買最全的資料,參加各類杯賽,數學從國內刷到新加坡,高思到門薩;KET已經滿足不了雞娃家長的需要,小學PET快成了海澱家長衡量英文娃英文水平的標配。
但並不是只要有一顆雞娃的心,就能當一名海澱家長。想要在海澱區當家長還是有很多門檻:
首先,要有錢。
有錢上課外班。全國平均家庭的教育投入是一年兩萬,到了海澱家長這裡,一年撐死夠報兩門課,還不含寒暑假。
之前視頻裡提到暑假報班4萬8的海澱家長不在少數,想要在這條雞娃的道路上廝殺,節衣縮食吃鹹菜也要萬貫家財投入教育,這就是海澱家長的覺悟。初期投入一年10萬起,初高中可能要奔著20萬了。
其次,要有閒。
想做海澱家長,光有錢報班是不足夠的。至少爹媽倆人中一個得閒,可以全身心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之中。
給孩子從小攢簡歷、精心研究各類教育資源,關注點招信息、對海澱升學政策如數家珍。不僅送娃去課外班,還要後排旁聽記筆記陪讀課外班。
所以你會發現,海澱家長盛產教育大V,邊雞娃邊做輸出。海澱的娃讀書未必十二年一貫,海澱家長雞娃的路絕對是十二年一貫。
想做海澱家長,光有錢有閒還是不足夠的,還要有學識。
北京的海澱,聚集著全國一流的大學、網際網路最有名的大廠,海澱家長的主要成分高知高學歷高智商,眾多211人才,這群人不是享受過「知識改變命運」的紅利,就是海外教育的海歸。
之前在海婦幼遇到過一個媽媽,醫藥學博士剛畢業,正準備在北京安家,她的思路就是「寧買北航60平的房不住北清路120的屋」。海澱家長重視自己在教育上的金錢和時間的投入,不遺餘力。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你得一個智商高或耐雞的娃。
因為買學區房想進六小強,那是全北京的牛娃,學霸學神隨手能抓一把。換房進海澱的家長,目標清北、保底211,精研坑班、杯賽、超常兒童訓練營,三歲設個小目標,都是要衝刺人大附早早培。
所以,孩子不耐雞讀書不算拔尖,就不要去海澱受虐了。家長辛苦,孩子難受,花錢花時間還要當雞娃的炮灰,精神最後都要垮掉。
這兩年,不少人選擇逃離海澱,找到了一條更適合孩子的路。這是對的,教育核心在「適配「,什麼樣的娃走什麼樣的路,順水推舟才是高性價的教育之路。
02
西城家長
很多人都覺得自己憑藉十足的佛系,就能當個西城家長,這是不對的。
因為這些人只看見了西城好學校遍地,是京城教育最高地,沒看見西城有最多的機關單位,也有全京城最貴的學區房。
西城家長不談雞娃,因為在這裡,教育是沒有硝煙的戰爭,是經濟實力和資源的暗戰。
從家長的成分就可以看清這一點。
西城家長大部分是公務員,這部分人群到底有多大呢?
有網友曾拿月壇片區的學校舉例,周圍被發改委、廣電局、總工會、財政部、海洋局、貿促會環繞,部門骨幹都是40歲左右的娃爹娃媽;
還有一小部分西城家長,是創下三小時3000萬買房的CBD新貴。他們大多自雞成才,名校畢業,事業有成。
他們特別重視名校標籤,因此甘心傾家蕩產,吃苦受罪也要為娃搬進西城。目標清晰就是為了奔向清北,在北京最優質的教育資源裡分一杯羹。
要說這些人不在乎娃的教育,上千萬花下去就為了仰望一下西城高地?誰信啊!
所以,再看「西城拼爹,海澱拼娃」這句話,是不是感覺不一樣了?
這句話就跟佛系雞血沒有半毛錢關係,只是單純地在說教育的起點大家不同而已啊…
而且有一點,西城比海澱特色校多,這是真的。畢竟核心老城區,各大機關單位駐地,資源真的多。
所以西城小學入學第一天,不是發書本是分樂器,一個班專攻一個樂器項,讓孩子人人都有個特長。什麼大小提琴薩克斯,古箏琵琶拉二胡,素雞花樣特別多…
功課跟上大部隊,高考就不會太差。因為要跟上大部隊,需要家長創造環境、孩子勤奮努力,這些東西從來不顯山露水,以至於西城孩子讀書的努力被忽視,反而被外界看成在好學校裡躺贏人生。
講真,哪裡有輕易躺贏的人生?
你看看四中考卷就知道了,初一語數外隨便一科拿出來,你要是能輕鬆拿到及格分,那都是家長中的翹楚,輔導路上的戰鬥機。
想要成為西城家長,有房有戶口,這個是必須的。家庭一般就還需娃強悍,有錢有資源搞素雞項,才有機會從西城這個北京教育高地上佔到一席之地。
當然,如果圖到西城觀光讀個書,那就什麼也不說了,有錢可以任性;但如果要奔清北,家長有錢沒時間,又不想在擇校上太折騰,是比較適合選西城讀書。
西城頂級四大校為教育保底:北京四中、北師大實驗,八中和三帆。從八少八素的選拔,理科錢學森班、師大附中人文實驗班,名校沒有一個是吃素的。
03
東城家長
一直覺得東城是一個教育神秘地帶,有沒有?
你看,在帝都談教育,大V家長都言必稱東西海…但是熱搜上,見過西城的學區房,海澱的家長,想想東城教育都有啥呢?能說出個一二三嗎?
恕我不能。
海澱六小強,西城四金剛,東城好像一直是在三大學區裡打醬油的。
除了東城有名的史家胡同小學,鳥巢開運動會,貝克漢姆來訪校。詳見《為什麼北京家長那麼拼?》
西城家長自稱佛系多,再多也沒有東城多,這是真的。因為在東城區上學很多是老北京,這群人的特點是「不差錢」。
東城和西城很像,有一堆大國企和公務員,五環外民企上班過去,一樣被鄙視的。
這群家長對清北沒有執念,看著兩年北京各區錄取率就知道,東城排第三,名校人數是西城和海澱的三分之一。
他們對娃的要求也是「奧數愛學不學,鋼琴愛上不上」,反正以後路怎麼走都能選。
東城的適配性確實好,遇到耐雞的娃,賣房換海澱走雞血道路可以;
遇到普娃,多學點才藝傍身以後出國也行;就算什麼都不想,平平淡淡地在東城畢業,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對東城家長來說,教育選擇從來就不是問題。連小升初劃片,沒有名校必進兜底他們都不在意,你說還能介意個啥?
他們的教育心態都是「走走看」,再不濟的孩子,家長也有辦法給娃兜底。
在東城區還有一群對進史家小學特別有執念的爹媽。過去幾年,經常遇到這些有執念的人,都是學校的真愛粉,非史家不讀。
他們不考慮西城學區房保值名校多,也不考慮海澱雞娃氛圍強,更沒有考慮小升初劃片的風險,感覺就是喜歡這種開個運動會都要放禮花炮的調性?
不是的,有個媽媽說了,她圖的是這所學校語文、數學都教得好…
我一直都覺得名校家長奮鬥感強烈、自帶段子,但發現在東城區當家長的人,似乎真的不怎麼焦慮孩子報班的問題。
他們表現出來的佛系養娃的感覺,確實挺到位的:是能線下絕對不上線,雞娃主要雞英語課,自組小班聘請老師,沒有挑選輔導機構的麻煩。
在家長群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圍觀打醬油,購物街買貨的時候才冒個泡,問問群友能收什麼便宜貨。也偶爾給大家分享下娃的學習進展,但基本會被一笑帶過。
想成為東城家長,需要有京籍、對清北沒要求,心態穩定;不想雞娃只想佛系,小升初都不在意,娃牛不牛純靠天意;
他們甚至沒想好未來走哪天道路,反正英語搞好最重要。
擼完東西海三大區,真心覺得當頂尖學區的家長不容易。但你想要求教育高質量,就必須跨過學校高門檻。
從這個角度來說,非京籍的教育壓力是巨大的,東西城區基本可以放棄,海澱雞娃路線還可以試著走一走,萬一家裡的娃智商爆表、才華出眾呢?
更多的出路,可能還是雞娃先自雞。像流調裡的順義爸爸一樣,30歲清華考研兢兢業業,就算不能拿到北京戶口,教育路上輔導功課,也算為娃做貢獻了。
世上沒有了不起的學區,只有了不起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