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奉安,遼寧省乃至全國氣象部門許多人對他的名字都不陌生,有的人是作為《遼寧氣象》雜誌的作者或讀者熟悉常務副主編王奉安的;有的人是從《中國氣象史》、《當代中國的氣象事業》等中國氣象局的多部「大書」的作者或編者名字中知道王奉安的;還有更多的人是王奉安一系列科普作品的發燒友。王奉安從事編輯工作30餘年,出版科技書30餘部,《撩開地球的神秘面紗》、《神秘的天宇》、《小好奇夢遊氣壓王國》、《天上有朵雨做的雲》、《大氣壓力趣談》、《青少年氣象科技活動》、《一萬個奧秘一千個謎》、《大地博物館•氣候館》、《雷電》、《雲》、《大氣壓力》、《風雲變幻我先知》、《中國氣象諺語》等都是出自他的手筆。他的科普創作業績和科普代表作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收入《中國科普名家名著》中。他是1992年遼寧省命名的「優秀科普作家」,1996年科技部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命名的「全國科普先進個人」,1998年遼寧省命名的科技期刊「十佳主編」,2001年全國科技期刊編輯最高獎──金牛獎的獲得者。作為中國科協「五大」、「六大」的代表,他先後2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
2004年,王奉安退休了。走出耀眼光環的他,是怎樣用筆桿子續寫夕陽紅的呢?
從退休的那天起,他就成了大忙人,各種邀請接踵而至。他應邀為全國氣象科技期刊編輯培訓班、《氣象知識》期刊通訊員培訓班講學,本省和外省氣象、民航、水利、交通、部隊等行業科技人員和大學師生都聽過他關於科技論文寫作、新聞寫作、科普創作和應用文寫作等內容的報告。先後報告30多場。嫻熟的編輯業務和遊刃有餘的科普創作能力,使他擔任了《氣象知識》的編委和審稿專家,每期稿件都由他審讀,每年完成60多萬字的審稿任務。他還被南京信息工程學院聘為客座教授,先後為3屆本科生講授《地球科學概論》課……很多在職沒有時間作的報告,培訓和講學,在退休後他都補齊了。
2007年,是他退休生活新的起點。他經遼寧省新聞出版局推薦,受聘到遼寧省環境保護廳,創辦了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環境保護與循環經濟》科技月刊,擔任執行主編。從艱難中起步,從基礎打起,組建編輯隊伍、開闢雜誌發行途徑,經歷了創業的艱辛。在新的行業內,他組建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的編輯、記者隊伍。4年的時間,出版發行48期500多萬字,很受讀者青睞,使該刊在強手如林的環保期刊隊伍中名列前茅,多次受到環境保護部和遼寧省新聞出版局的表揚。他在環境保護部門為氣象部門樹立了良好的形象。
2011年,因為遼寧省環境保護廳搬遷到很遠的地方,王奉安謝絕了廳長的挽留,辭去執行主編職務,受聘到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總編室工作,專門編輯遼寧省科學技術協會為全省科技人員資助的優秀自然科學著作,用他一生積累的豐富的主編經驗,每年編輯出版發行20部400多萬字的專著。
退休8年,王奉安繼續擔任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理事等職務,並仍然筆耕不輟。他先後完成了《探知氣象》、《氣象關聯你我他》30萬字的科普專著和70萬字的《中華氣象諺語大觀》(合著)。這3部作品分別由農村通俗讀物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和氣象出版社出版發行。
儘管退休了,王奉安還是單位的常客:遼寧省氣象局根據宣傳工作的需要,請他去培養年輕記者;遼寧省氣象局和遼寧省科技館要聯合舉辦氣象展示單元,請他做顧問、帶著技術人員進京尋找最先進的展覽製作企業;遼寧省氣象局離退休幹部辦公室為老同志編寫養生健康手冊,也請他編輯加工並聯繫出版印刷……他從來都是有求必應,不計報酬。
王奉安退休後,光環依然環繞著他,但那是夕陽映照下的光環──2007年,他被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命名為「有貢獻的科普作家、編輯家」;2012年,被瀋陽市政府命名為「瀋陽市首批科普名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