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追記作家李迪

2021-01-08 中國青年報

「村裡來了個李老師。」

2019年初冬,李迪拖著行李住進了十八洞村的苗寨吊腳樓裡。青山環抱,木樓相依。十天的時間裡,他冒著毛毛細雨,踏著青石板路,爬山串寨,穿梭行走在十八洞村。或幫著村民賣菜吆喝,或陪著老鄉種地聊天,或鑽進飯店後廚給老闆打打下手,逮著誰就饒有興致地聽對方說說村裡脫貧攻堅的故事。很快,李迪的到來就成了十八洞村人盡皆知的新鮮事,老鄉們都說:「這個從北京來的李老師,沒什麼派頭!」他們把「李老師」當成了拉家常、話脫貧的老朋友。

大山深處,這個愛穿紅衣服的老頭兒總是活力充沛、激情澎湃,像一團火閃耀著、躍動著,不知疲倦地聆聽著、記錄著。

2020年6月29日9時38分,71歲的李迪離開了這片他深愛著的土地。彌留之際,他在病榻上完成了最後一本書——《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作為作家,他的追求是做一個有情的人,做一些有情的事,寫一些有情的作品。

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李迪把全部生命投入到與時代同行的路上,把滾燙的心放進與人民同心的作品中。

李迪(左)與他採訪的十八洞村村民合影。資料照片

他在紅土地上燃起明亮的火苗:

「創作就像是一根火柴擦出了一點點亮,你要保護它,讓它慢慢地生發起來」

李迪愛講故事,愛把故事寫成書。他一生創作了《野蜂出沒的山谷》《傍晚敲門的女人》《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聽李迪講中國警察故事》《英雄時代——深圳警察故事》《加油站的故事》《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等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40餘部,他最喜歡用「故事」標註自己的文字。其中,《聽李迪講中國警察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被列為國家主題出版重點出版物,他也先後獲得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獎、解放軍報長徵文藝獎、鄂爾多斯文學獎、中國報告文學金獎、「三個一百」原創圖書出版工程獎、公安部金盾文學獎、全國報紙副刊作品評選金獎等。

李迪的文學之夢是在邊疆萌芽的。

1968年,李迪從北京師範大學附中畢業後,響應國家號召投身邊疆建設。在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期間,發表了小說處女作《後代》,引起雲南文壇的關注。1972年,做夢都想當兵的他被招進雲南蒙自師部,在師宣傳隊裡寫節目。

劉學倫第一次見到李迪是在師部大院裡。「他正在擺弄腳上的白網球鞋,把牙膏擠在手上往鞋幫上抹著,那時候沒有鞋粉,李迪倒是很會想辦法!」快五十年了,這個畫面在戰友劉學倫心中一直清晰。李迪和劉學倫一個愛寫,一個會畫,很快就熟了起來。

李迪和劉學倫一起分在師宣傳隊當頭的一間小屋裡,劉學倫記得,「經常是我要睡覺了,他還在屋裡轉悠,有時候低著頭揮著胳膊在紙上寫個不停,嘴裡還不時念叨上一句。」那時候李迪常常給《解放軍報》和原昆明軍區的《國防戰士報》投稿,紅土地上的竹樓、養蜂場、鬱鬱蔥蔥延伸到邊境的密林……都被李迪糅進了故事。小屋裡,劉學倫就看著他一遍遍推敲自己的稿子,塗塗改改,直到滿意了再從頭到尾謄寫一遍。正是在這兒,這個北京知青對文字的熱忱讓劉學倫對李迪從認識變成佩服。有時李迪的稿子實在謄寫不過來,也會把劉學倫拉來「出苦力」。「稿子可是他的寶貝,他的要求高得很,我錯了一個字或者打了一個汙點,他就要我從頭開始,好苛刻!」夜深人靜,燈光昏暗,劉學倫邊謄抄邊心想:瞧他這個神聖的態度,還真有幾分大作家的樣子。

到部隊沒多久,政治部主任王定一就對李迪說,你是知青,如果只是種地餵豬,不知當兵到底是怎麼回事兒,還怎麼寫兵?就這樣,1973年5月,李迪作為戰士下到連隊鍛鍊。

「千裡野營拉練的時候,李迪這個城市兵可沒少吃苦頭!」老班長魯江記得,李迪走路有個小特點,總是前腳掌著地,腳後跟踮著,行軍時背上四十多公斤負重,一踮一踮地,走在隊伍裡特別顯眼。每到一個駐訓點,李迪還至少要完成一期戰地小報。白天,訓練、助農勞動一樣不能落下;晚上,李迪就找個有條件的老鄉家開始寫作。待他完稿,戰友們就開始在鋼板上刻字,鋪好白紙、夾上蠟紙、調好油墨——行軍隊伍裡戰士們幹了又溼、溼了又幹的軍裝,駐訓時候戰友們的颯爽英姿,瑤族大媽為感謝衛生員治好腿疾獻上的舞蹈……「唰」的一下,經過油印機的滾筒一滾,就成了第二天人人手中傳閱的故事。

戰地小報、長篇通訊、活報劇、節目唱詞……李迪一路走一路寫。他隨身帶著一個小本,寫滿了潦草的字跡,這裡打個五角星,那裡畫上個圈。有時,別看他好像在跟人沒邊沒沿地聊著,扭過臉他就開始在小本子上寫寫畫畫了。這樣一本本潦草的「密碼本」大概只有李迪自己能解開,留在戰友心中的則是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是提振人心的精氣神。「紅米飯、南瓜湯,革命傳統永相傳」「打草鞋、打草鞋,艱苦奮鬥放光芒」……魯江至今還清楚記得《打草鞋》的快板詞。「不只這個節目,李迪參與創作編導的相聲《軍民魚水情》、表演唱《幸福的合影》等,也一直是連裡演唱隊的保留節目,離開連隊後他還專門回來看我們表演過。」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李迪這個城市兵和來自農村的戰友們摸爬滾打在一起,經受住了考驗。李迪在連隊裡入了黨。他的視線再沒離開過身邊可愛的戰友,也再沒離開過廣袤土地上頑強生活的普通人。

李迪曾對劉學倫說,創作就像是一根火柴擦出了一點點亮,你要保護它,讓它慢慢地生發起來,就能看到火越燒越大、越燒越旺。黑夜裡,劉學倫看到李迪眼中好像映出了火花。

這火花燃起的一把火,一燒就是一輩子。

他用一團火焰映出百味人生:

「人家幾十年風雨人生路,用一上午或一下午給你傾訴,你還覺得長嗎?」

永和的芝河上到底有幾座橋?永和人不一定都知道,李迪說得準。開農家樂的黃河老艄公眼裡藏著多少驚濤駭浪?永和人不一定聽說過,李迪道得來。臨街的修車攤一天能迎來幾個主顧?路過的人不一定留意過,李迪碼得清。

2019年5月,李迪來到革命老區山西永和縣,他揣著一塊「槐花餅」,上山、蹚河、轉田間、探棗林,抽絲剝繭,尋找著掩藏在晉陝大峽谷裡一個個樸實動人、充滿力量的故事。「迪老最會和人聊天了,他總有本事幾句話就和人熟絡起來,讓人家心甘情願對他掏心掏肺。」陪同採訪的永和縣文聯主席馬毅傑見識到了李迪和人聊天的「魔力」。

一個飄著小雨的下午,他們走進了民間剪紙藝人劉林翠家的剪紙展覽館。滿屋子火紅的作品讓李迪驚喜,想坐下來聽聽她的剪紙故事。「可是劉林翠不善言辭,問一句答一句,不問就不說,不到十分鐘就冷場了。」馬毅傑說。李迪不慌不忙,起身轉了轉,看了看劉林翠家漂亮的二層小樓,話鋒一轉:「您家這房子是哪年蓋的呀?這得有多大呀?」這下,劉林翠打開了話匣子,從以前種田,到後來收購紅棗,到遊走鄉村賣針頭線腦,再到現在自己的剪紙都可以賣錢了,一股腦兒地都倒了出來,劉林翠都覺得這是自己有生以來說得最多的一次。考慮到李迪年逾古稀,馬毅傑曾和他商量把採訪時間縮短一些,李迪卻婉拒了:「人家幾十年風雨人生路,用一上午或一下午給你傾訴,你還覺得長嗎?」

李迪五去永和,走遍了這個只有一條馬路的小縣城。槐花餅、大紅棗、剪紙、豆皮、粉條……永和縣黨員幹部帶領群眾決戰脫貧攻堅的奮鬥故事,李迪用充滿煙火氣的文字一一鐫刻下來。他熱愛採訪過的每一個人物,在生活百態中,他總能發現人性之美,為每個故事中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看到村裡貧困老人衣衫破舊,李迪就託老伴兒整理了三大包幹乾淨淨的衣服寄到永和,不少都是新買來搭配的。

李迪寫作有個特點:「撈」到好故事就走不動路。2012年秋天,李迪跟隨北京日報到中石油新疆塔裡木油田採風。經過塔裡木沙漠公路時,路邊一座不起眼的水井房「絆住」了他的腳步。

塔裡木沙漠公路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腹地,是塔裡木油田的生命線。2004年春天,鄧東平帶著愛人谷花來到塔裡木油田工作,把家安在了004號水井房: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矮桌,兩張單人床,地上擺著三個裝水的大號塑料桶。在004號水井房管轄的四公裡路上,樹木保護著公路不受流沙侵蝕,鄧師傅夫婦就保護著這些樹。三千多個日日夜夜,其中,會有多少艱辛、多少故事?李迪邁不開步子了。「我們的大部隊路過水井房,休息了一下就繼續前進了,李迪卻跟鄧師傅聊上了,沒想到胡楊林、庫爾勒香梨都拉不走他。」帶隊採風的時任北京日報副刊部主任李培禹回憶說。

更讓李培禹震驚的是,一個多月後,他在北京接到李迪的電話:「培禹兄,我在004號水井房。」原來,李迪為了寫好這篇《004號水井房》的故事,來來回回往南疆跑了三趟。

寫好一個故事,要採訪幾次?李迪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總要看清了、聊透了,才能下筆吧?李迪寫作,下的是最「笨」的功夫——為了把《丹東看守所的故事》寫好,他乾脆住進了在押人員隔壁。

2009年11月,李迪跟隨「中國作家進警營系列活動」第一次走進丹東市看守所。「我們也沒想到自打那以後他陸陸續續來了七次,還和我們一起過了三個春節。」遼寧省丹東市公安局監管支隊政委王晶說。那時候她還是丹東市看守所的副所長,也是李迪故事裡的主人公之一。

高牆內善惡交鋒、愛恨糾纏,有多少悔悟就有多少輾轉難眠。李迪看準了這個地方,請求所長為他在所裡找一間屋子,「最好能住在那些在押人員隔壁」。李迪堅信,真正的深入生活不是走馬觀花、給人家徒增麻煩,而是要紮下根來,與故事裡的人生活在一起。住在丹東看守所裡,李迪和警察的交談就在飯桌前,在談話室,在洗衣房,甚至是在外出的警車裡。和在押人員的談話也方便多了,或走進監號席地而坐,或趁著他們放風時一起曬曬太陽,他就這樣打開了這些特殊人群的心扉,在他們口中,李迪從「李作家」「李老師」變成了「老李」「李老漢」。

「我們都特別佩服李迪老師,總是充滿活力,有時候和在押人員一聊就是三個小時,常常是人家哭他也哭。」王晶和所裡的教員們都對那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兒心生敬意。在李迪眼裡,鴨綠江畔的老看守所雖然破舊,可是那扇大鐵門一開一關都是故事——他用自己的筆一字一句剖析著另類人生走向「極端」的原因,記錄了管教民警尊重和保障在押人員權益訴求的人文關懷,他筆下的看守所更像是一個靈魂改造所,給讀者以深深震撼。

今年2月,永和縣脫貧摘帽了,病榻上的李迪仿佛又看到晉陝大峽谷最美的黃河灣、槐花海,他比永和縣的老百姓還高興。今年6月,《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封面就選用了劉林翠的剪紙作品《送公糧》,質樸的鄉村氣息伴著墨香撲面而來,紅彤彤的,火熱熱的,讓人想起李迪——他愛穿紅衣服,大紅色的襯衫、T恤、羽絨服……熟悉他的人都喊他「紅衣李迪」,說他心中燃燒著一團炙熱的火焰。

他給時代留下了溫暖的火種:

「有時候在門外,我能聽見他在裡面嗚嗚地哭,邊寫邊哭」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考察,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指導全國脫貧攻堅戰。沉睡在貧困中的十八洞村自此蝶變,飛翔在脫貧奔小康的春風裡。

2019年9月,中國作協啟動「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在遴選出的25位作家中,李迪是年齡較大的一位。11月10日,帶著尋找大山裡精準扶貧、自強不息故事的使命,李迪動身去往十八洞村。像以前無數次的分別一樣,老伴兒魏桂蘭在北京等著他回來。沒人想到,十八洞村的故事會是李迪和我們最後的告別。

李迪和魏桂蘭相伴四十餘年,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李迪在雲南人民出版社創作《遙遠的檳榔寨》的時候,魏桂蘭是出版社文教組編輯。出版社辦公樓和作家招待所在一個院子裡,一來二去,兩人從朋友變成了戀人。1978年的一天,李迪從昆明風塵僕僕地趕到魏桂蘭下村工作的生產隊,那天的情景對魏桂蘭來說一輩子也忘不了,「他告訴我,他要復員回北京了,我一下就覺得,我倆的事情要吹了!」沒想到,李迪這次來就是拉她去領結婚證的。「那時候身邊好多人都說我太傻了。李迪人聰明,長得也精神,肯定不會回來了。」但「他當過兵,特別忠誠,最看重誠信。」魏桂蘭篤定。

看著李迪寫了一輩子稿,魏桂蘭從來沒覺得他痛苦過、心急過。她印象裡,寫稿時的李迪總是陶醉又快樂。

李迪的書房不大,擠著一張床和一個書桌。書桌置於窗前,埋在書稿裡的李迪一抬頭,就能看到他和老伴兒種在小院裡的牡丹花。「老李採訪回來就關著門開始寫作,我進去都要先敲門的。」之所以有這個規定,是因為李迪被魏桂蘭嚇到過——

「有次端了盤水果進去,走到跟前我問了一句『老李,吃點水果吧?』」誰知道李迪一心都在創作上,根本沒聽見魏桂蘭進門,猛地一驚,「哎喲,你進來怎麼沒聲響,嚇我一跳!」鑽進故事裡的李迪,也不完全是安靜的。「有時候在門外,我能聽見他在裡面嗚嗚地哭,邊寫邊哭。」這時候,魏桂蘭就趕緊敲敲門:「老李啊,不哭了啊,你寫的人日子都過得好了,這樣哭傷身體的。」她知道,老李把自己和故事裡的人融在一起了,人家的「柴米油鹽」就是他的「柴米油鹽」,人家的喜怒哀樂就是他的喜怒哀樂。

李迪往外跑的次數多,老伴兒每次都要送站,李迪心疼她,常常謊報「軍情」。原本下午一點的火車,偏告訴魏桂蘭自己四點走,待到魏桂蘭準備送他的時候,他已經拖著行李箱偷偷鑽進了北京西站。魏桂蘭不明白,「別人寫東西是不是也要費這麼多工夫,在家裡多休息休息不行嗎?這麼大歲數了一趟趟往外跑,還總去條件艱苦的地方」。她常跟李迪打趣說:「你是娶了寫作。我呢,是嫁給了桌椅板凳。」可是,每次李迪在外採訪的時候,魏桂蘭還是喜歡在電話裡、微信視頻裡聽他講講一天裡的收穫。「小魏啊,這個村子裡的故事特別多,特別感人,我可得給人家寫好了……」有時候說著說著,電話那頭的李迪就掉了淚。

「湘西那邊天氣潮溼,寒氣重,回來以後他先是發了燒,後來腰疼得厲害,那種鑽著腦袋的疼,醫生說只能在床上靜養。」魏桂蘭總忍不住地想,如果那時候能勸住老李,別再寫了,是不是他就不會走。

臥床靜養兩個多月的李迪剛剛能坐起來,就開始撰寫十八洞村的故事,每寫完一篇,就給李國強傳一篇,請他這個資深編輯幫忙校對。近十年間李迪為公安戰線寫的書稿都經李國強把過一道關,李迪信任他。「後面幾篇迪老寫得太艱難了,完成之後他已經沒精力再從頭順一遍。」字裡行間,李國強感受到李迪是在拼了命地堅持。

「寫稿子一直是老李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候,但這次他是一篇篇數著寫的。」魏桂蘭說。計劃裡十八洞村的故事李迪一共要寫十八篇,在完成第十二篇的時候,魏桂蘭看到李迪在來來回回地數稿子。「哎喲,小魏啊,我記得我寫了十三篇了,怎麼才十二篇,那十三篇到哪兒去了?怎麼沒有了?」

老伴兒、兒子、兒媳,把書房翻了個底兒朝天都沒有找見那第十三篇稿子。李國強把微信對話框滑到了頭,也只數出來十二篇。

是李迪記錯了,他太著急,太怕自己寫不完。

「老李,這次算了吧,咱們不寫了。」魏桂蘭心疼極了,可她哪裡勸得住。扶貧工作隊隊長龍秀林、村主任隆吉龍、村支書龍書伍,十八洞小學教師蒲力濤,飯店老闆龍拔二大媽、金娣,村民龍先蘭、楊超文……李迪一直惦記著十八洞村裡這些可愛的人。「我怎麼能說撂挑子就撂挑子?我不寫了,他們的故事誰來說?」5月25日下午四點,李國強收到了李迪發來的消息:勝利結束,大功告成。在病床上,李迪完成了十八洞村的最後五個故事。

6月29日上午,積勞成疾的李迪終沒能扛過心臟手術的術後感染。這團紅色的火焰熄滅了。

十幾位作家好友,和著淚一個字一個字地完成了訃告:李迪一生灑脫,性情率真。作為一位作家,他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孜孜以求,傾心創作。他像戰士一樣倒在了他畢生書寫真情文章的案前……

詩人高洪波為李迪古稀之年走訪十八洞村作詩:樂為脫貧競折腰,湘西煙雨走幾遭。一筆揮灑十八洞,羅漢群像看素描。

在作家張策的印象裡,李迪始終快樂,即使是悲劇,在他的筆下,也會有淚中帶笑的滋味,有帶著鹹味的希望。

作家馬達說:天空中又多了一顆火紅火紅的星。

作家出版社總編輯張亞麗說,捧著溢滿墨香的《永和人家的故事》,仿佛那個總是一身紅衣、熱情似火的李迪就站在我面前,繪聲繪色地講述採訪中的感動……

他真的走了嗎?有人說,那些生動的敘述裡,那些溫暖的感動裡,到處都有李迪火熱的影子。因為燃燒自己寫出的故事,總是在歲月中磨礪得越久,就越發明亮。(記者 李笑萌)

來源: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告別李迪:尋路鄉村理想,一位不負生活的大地作家
    不久前,當我們的編輯與李迪老師聯繫時,他如是說。未曾想,這成了來自他最後的聲音。與李迪老師的微信往來中,見得最多的,便是大笑的表情。正如有作家在微信「朋友圈」中如此悼念,李迪是一位富有故事、會講故事、扛過真槍、筆向披靡、酷愛紅色、笑不離口的好師長。
  • 紀念|李迪:像雪一樣純潔,像火一般熾熱
    李迪是能寫出好作品的優秀作家,他為許許多多的普通人奉獻自己的情感,用揮灑自如的筆墨為萬千世界書寫斑斕。遺憾的是,他已於2020年6月29日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去年,李迪走訪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採訪村民脫貧致富的艱辛歷程時,他為十八洞村能順利脫貧、走向小康而歡欣鼓舞,也為當地只有一所學校、一個老師幾度落淚。他給報告文學《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的責任編輯發來自己拍攝的當地學校的照片、孩子們的視頻,講述他們的狀況,含淚傾訴孩子們和小蒲老師的艱難不易,希望當地富裕後能夠更重視教育,真正實現精神和心靈的脫貧。
  • 作家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 記述脫貧好故事
    《永和人家的故事》 作家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作家李迪於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離世,這位長年奔赴一線取材的作家此前傾情採寫的反映農村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 李迪推出「叢林豹講故事」系列
    本報訊 近日,李迪攜最新出版的「叢林豹講故事」系列叢書作客西安書博會,為現場觀眾帶來了精彩演講。     「叢林豹講故事」系列叢書選取了六本李迪在三十多年前創作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精心修訂後,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聯合策劃出版。活動現場,李迪生動講述了系列叢書中的一本——《豹子哈奇》的故事,牽動了在場觀眾的心。實際上,這本書早在十多年前就走出國門,被收錄在日本學校學習漢語的教材中。
  • 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日子
    近日,作家李迪的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遺憾的是,李迪已再聽不到讀者的反響。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李迪永遠地離開了讀者。李迪,北京人,當過知青當過兵。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寫作出版《野蜂出沒的山谷》《槍從背後打來》《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宣傳隊》《凌晨探案》《004號水井房》《聽李迪講中國警察的故事》《加油站的故事》等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三十餘部。他寫於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傍晚敲門的女人》相繼在俄國、法國、韓國出版,開創了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之先河。
  • 用生命書寫,用行動述說——安康高新區第三小學舉行新教育教師生命敘事匯報總結會
    講述生命的故事,共話成長的幸福。2020年伊始,高新三小以新教育「4+X」行動為基礎,圍繞著書香校園、完美教室、理想課堂、每月一事、家校共育在全校範圍內大力推行新教育。2020年7月9日——7月10日,全校教師齊聚一堂,舉行新教育教師生命敘事匯報總結活動。老師們從班主任工作、教學工作、部門工作等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在教室中紮根,在課堂上成長,在與學生交往中的彼此成就。
  • 從南方長出故事來:浙江作家張忌與潮汕作家林培源的故鄉書寫與方言...
    文學史上的「南方」也指向模糊,無論是江南還是潮汕,似乎都可以被納入「南方」主題的書寫。浙江作家張忌的《南貨店》與廣東作家林培源的《小鎮生活指南》兩部小說的文學空間都屬於南方。前者寫江南城鎮的生活圖景,藉由一家典型南貨店的故事記錄二十多年的變遷;後者以潮汕為原型,作者虛構了一個神秘莫測的清平鎮,記錄小鎮居民的失意、破碎和絕望。支撐文學空間的要素是什麼?
  • 《用生命書寫精彩》
    《拿生命書寫人生,用毅力成就自我》~我的自傳《冬子》自序生命如一張白紙,那麼我們每個人手裡都有一支筆
  • 《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原創 裴剛 雅昌藝術網泰康同濟(武漢)醫院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2020年7月14日,泰康同濟(武漢)醫院巨幅壁畫《用生命書寫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在線發布會舉行。
  • 書寫我的生命故事
    「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孤陰不生,孤陽不長」,「同性相斥,異性相吸」,這三句話異曲同工之妙,都在詮釋我們和萬物合一的生命神聖神奇。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本厚厚的故事書,封面是父母恩賜的,內容是我們每個人自己走過的人生心路歷程書寫。
  • 賽飛奇為湖南十八洞村架起「安全屏障」
    日前,湖南湘西十八洞村村民電網用上了來自深圳的物聯網預警系統。村民代表向深圳賽飛奇公司表示感謝,稱讚該公司派出技術團隊免費提供設施並安裝到戶,讓村民們用上了放心電安全電。 該系統將確保用電安全,確保村內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成為該村安全用電的全天候智能化「保姆」。   十八洞村隸屬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婺源鄉村建築模式,又有兔耳嶺的自然景觀。隨著精準脫貧、鄉村振興的深入發展,十八洞村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生活水平等都得到極大的提升和改善。同時用電需求不斷增大,對火災防治有了更高的要求。
  • 峨影出品《十八洞村》熱映獲觀眾點讚 刷新了主旋律片印象
    10月13日,取材於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真實故事的電影《十八洞村》正式上映,立即在影迷中收穫如潮好評。唯美的湘西梯田,笑點與淚點並存的劇情,還有老戲骨王學圻、陳瑾的演技,吸引更多人支持這部農村題材主旋律電影,不少觀眾走出影院時讚不絕口。
  • 兒童作家祁智走進海口校園談好故事要書寫美好生活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祁智老師來瓊開展「做一個會說故事的人」校園閱讀推廣活動。通訊員倪偉攝南海網、南海網客戶端海口4月25日消息(南海網記者陳望通訊員倪偉)為了推動校園閱讀有序開展,讓孩子們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第九屆海南書香節特別邀請著名兒童文學作家祁智老師來瓊開展「做一個會說故事的人」校園閱讀推廣活動。4月25日上午,祁智「書香校園」系列活動第一站來到海口市第十三小學,為師生們做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講座。
  • 書寫小人物的命運故事 浦東鄉土作家研討會舉行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宋寧華)近日,惠南文學社發起舉行了一場文學研討會,多名浦東作家、評論家及文學愛好者相聚一堂,共同研討浦東作家姚海洪的長篇小說《城牆下的那個女人》。圖說:浦東鄉土作家研討會舉行 主辦方供圖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惠南文學社社長姚海洪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城牆下的那個女人》,最近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該小說分上、上兩部計60餘萬字,以改革開放為主要社會背景,生動而藝術地描寫了東海之濱南惠嘴縣城的故事。
  • 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新華社長沙12月23日電 題:十八洞村兩代教師的「強國夢」  新華社記者 白少波、張玉潔、張千千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冬日的十八洞村天朗氣清。新華社記者 劉金海 攝  「求知是幾代人不變的渴望」  十八洞村裡流傳著一個故事:新中國成立前,一位村民得罪了保長,有一天村民跋山涉水,走了兩天幫保長送信到警察局,但是警察看信後把他逮捕了。原來信上寫著,「此人偷盜,請予緝拿」。  「不識字,被人賣了都不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