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李迪:尋路鄉村理想,一位不負生活的大地作家

2020-12-23 澎湃新聞

文學報 · 此刻夜讀

「我住在醫院已經好幾天了,準備做一次大的手術,我一定會成功的。謝謝你幫助我。」不久前,當我們的編輯與李迪老師聯繫時,他如是說。未曾想,這成了來自他最後的聲音。

與李迪老師的微信往來中,見得最多的,便是大笑的表情。正如有作家在微信「朋友圈」中如此悼念,李迪是一位富有故事、會講故事、扛過真槍、筆向披靡、酷愛紅色、笑不離口的好師長。

七下丹東看守所,與警察和在押人員同吃同住,寫就《丹東看守所的故事》;三進塔克拉瑪幹,與守候水井房的農民工一起勞動,催生《004號水井房》……公安戰線、偏遠山區、廣袤油田,他所寫的地方,都是在他的生命裡留下印記的地方,那些清晰的履跡,印刻的是一位報告文學作家書寫大地新貌的蓬勃熱情。

報告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近幾年,李迪的目光一直投注於脫貧攻堅的現場,眼不停、腳不停、筆不停。他也是編輯董宏君眼中《人民日報》「大地」副刊最活躍的作者之一,「他的文字是真真正正的沾泥土帶露水有溫度,他筆下那些普通人的故事,給『大地』的編輯和讀者們留下多少溫暖美好的記憶!」五次赴山西永和山區,以兩個月的深入生活,採訪記錄30多位普通農民的生活變遷;赴湘西十八洞村持續採訪,從發動村民種植黃桃、共同創收的村委會主任,到以養豬闖出一條生路的普通農婦等等,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在他筆下活潑潑地出現。

李迪在脫貧攻堅現場與村民交流

在報告文學作家陳果的記憶中,李迪最愛說的一句話就是「找到井,有水喝。你不辛苦挖井,那水會是什麼水?」這句話讓他受益無窮。陳果說,這句話不僅揭示了報告文學題材開掘的一般原則,指明了報告文學寫作必須遵循的方法態度,更是從來源與去向的雙重維度,讓報告文學這一文體與荒誕不經的穿越、脫離生活的虛構、裝腔作勢的呻吟劃清界線並由此拉升了自己的標高。「這句話給了我源源不斷的滋養,讓我深切感受到了『井』之深,真切品嘗到了『水』之甜。」

在寫作十八洞村的系列作品時,李迪的身體已大不如前,很多時候甚至是帶病工作。但在與編輯溝通的微信中,聊得最多的,仍是對於報告文學的投入:

「我的長處是寫真實的農村故事和農村的人。」

「我是在農村被目見所感動才寫的,這種感動讓我用文字表達出來又很難。」

「有機會,跟我一起去走走。」

「認真生活,不辜負!」

最後這句話,用來形容李迪的人生,一點也不為過。優秀的報告文學作家,總是以記錄和刻寫時代發展、變遷為己任,也是在用生命裡的寸寸光陰不斷摹寫著——「認真生活,不辜負!」

今晚的夜讀,與大家一同重溫李迪老師不久之前刊發於本報的作品《黃桃金燦燦》,並以此紀念這位對生活充滿赤誠熱情的作家。

李迪,1950年生,北京人,祖籍河北灤南。中共黨員。1968年畢業於北京師大附中。後赴雲南當知青。歷任雲南某師文化科創作員,人民文學出版社現代部編輯,《商品與質量》周刊總編輯。1970年開始發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長篇小說《遙遠的檳榔寨》《野蜂出沒的山谷》,中篇小說《這裡是恐怖的森林》《黑林鼓聲》《你死我活》《代號叫蜘蛛》《槍從背後打來》《豹子哈奇》《傍晚敲門的女人》《悲愴的最後一個樂章》等,長篇傳記《澳門謝碩文》。《野蜂出沒的山谷》獲全國第二屆少年文藝創作三等獎,《豹子哈奇》獲全國優秀少兒讀物二等獎,《傍晚敲門的女人》獲首屆金盾文學獎,《悲愴的最後一個樂章》獲藍盾文學特別獎。作品曾譯成俄、法、韓文在國外出版。李迪先生於2020年6月29日9時38分因病醫治無效離世,享年71歲。

我在車上就做起了黃桃夢,漫山遍野的黃桃啊,

金子般在太陽下閃光發亮。

黃桃金燦燦

文丨李迪

李老師,我是村裡最早出去打工的,一去二十年!

隆吉龍一坐下來就這樣說。

我們談話,是在村委會的閱覽室裡進行的。一面牆的書櫃裡,擺滿了各種圖書。

其間,不時有人進來拿文件請他籤字。他閱讀,他籤字,也偶爾會問來人一兩句話。一切都非常熟練、瀟灑。

隆吉龍現在是十八洞村村委會主任。

看著他的那雙大眼睛,我想,一出去就是二十年,如果不成功,人早就回來了。還會在那麼長時間嗎?二十載春秋,說明他在外事業有成,幸福滿滿。要捨棄這些,重返十八洞村——那深山老林,那陡坡爛路,那陰雨連綿,那村民養肥的豬要幾個小夥子換著肩抬出大山才能賣的日子,重回記憶中充滿苦難的村莊,得需要多大的勇氣啊!

然而,他毅然轉身了。

李老師,我是1993年出去打工的。一去就到了當時對打工者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廣東、深圳。這期間,整整十年沒有回過家。我當時就想著能夠幹出一番事業,賺點兒錢,風風光光地衣錦還鄉。

我來自湘西大山裡,沒有什麼文化,出來以後,什麼都幹過,只要能賺錢就幹。上山砍柴火,修路,鋪橋,一天到晚在工地上灰頭土臉。苦活兒、累活兒、贓活兒搶著幹,就希望老闆能把我留下,多幹些日子。花錢猶如水衝沙,掙錢好似針挑土。

我苦死累活,省吃儉用,掙了一些錢,就離開了工地,慢慢幹些小生意。先跑運輸,又開小飯館、服裝店。買了房子,買了車子,娶了媳婦,生了孩子。

電影《十八洞村》劇照

十年後我回了家鄉一趟,滿目髒亂,比起廣東差得太遠了。可以說,稍稍有點兒變化,總的感覺跟我離開時差不多。唯一不同的是,老爸老媽的年紀大了,頭髮白了。我住了一段時間,覺得回家還是沒有發展前途。

我嘆口氣,又轉身回去了。

我人回到了廣東,但是,老爸老媽的白髮,卻一直在我眼前飄動,揮之不去。

我想來想去,準備把老爸老媽接到廣東,讓他們過上幸福的晚年。可是,老爸說他不去,他要守著老屋,守著家裡的那點兒地。我好說歹說,把老媽接來了。可是,老媽住了不到三個月,就開始愁眉苦臉。

我媽一說,我才感到她跟這裡的生活格格不入。農村裡的人,城市裡的人,不是一樣的人,融不到一塊兒。她還是惦念著古老的苗寨,和她生存了深愛了一輩子的土地。

老媽最終還是決定回去。

我想起古人說的話: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在這個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盡孝和報恩。對我來講,盡孝不能等!

我在廣東待不住了,我掙到錢了,我要回去孝敬父母。

在外面漂泊了這麼多年,最終還找不到自己的根。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年邁的父母在家盼望著我。

可是,要捨棄這裡的一切,重回家鄉去,說起來容易做到難啊!你想想,我要回去,就要把廣東的房子賣了,車子啊什麼的都要賣了。更重要的要是,我愛人不想回去,鬧了情緒。但是,我的工作終於成功了,她同意跟我回鄉。

終於,二十年後,我踏上了回鄉的路。

這時候,十八洞村一夜之間成了精準扶貧首倡地。我聞訊徹夜難眠。回鄉,回鄉,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響應習主席的號召,回去跟鄉親們一起建設家鄉。一人美了不算美,全村都美才叫美!

電影《十八洞村》海報

下了高鐵上長途,在服務區休息時,我在水果攤兒上看見了從沒見過的桃。個頭兒不大不小,金燦燦的,可愛。

這是啥桃?黃桃。多少錢一斤?15塊。啊?比別的桃貴一倍啊,你賣金子哪!哈哈,真要是金子它也不能吃啊!你不買沒關係,嘗嘗!

賣桃的拿起一個黃桃,用袖子擦擦,遞過來。他說,咬一口,甜掉牙!我一咬,哎呦,牙還在,心甜透!不光是甜,還香呢!

我留下了他的聯繫方式,買了一袋黃桃,就像買了一袋金子。繼續上車往前行的路上,我做起了黃桃夢。我看準了黃桃,看準了它的經濟價值。

十八洞村山多地少,村民每人都合不上一畝。種糧食只夠餬口,根本談不上收益。比如種玉米吧,算一下本錢,除了農藥、化肥、種子,人工就不要算了,光是這些真金白銀的投入,就是虧本生意。再加上人工一天到晚去做,這也是本錢啊。

所以說,要想脫貧要想富,就不能光種糧食,就要用這地開發出最大的附加值,當然,以前村裡也有種西瓜的。沒人組織,是老百姓自己種的,自發的,就是看種西瓜能多賣一點兒錢。一斤西瓜可以賣七八毛到一塊錢,那就很不錯了。種上一畝,比種玉米要多出幾百塊錢。所以不少人種西瓜。我們這個地方的土壤是沙土,海拔700多米,晝夜溫差很大,最適合西瓜糖分的製造。所以種出來的西瓜又沙又甜,好賣。

十八洞村的西瓜在整個花垣縣都是出了名的。可是西瓜這東西,有個最大的毛病,那就是要輪作。一塊地種上兩到三年必須要換地方,不能老在這個地方種,種習慣了就容易得病,炭疽病,枯萎病,很容易死掉。要輪換地。可是村裡就那麼點兒地,哪有可以輪換的?有的人不信邪,堅持種,又種了四五年徹底不行了,又沒有收入了。後面又有人開發種菸葉兒。

電影《十八洞村》劇照

同樣,我們這地方菸葉兒種下去能長得很好。質量好,賣相好,能掙錢。可是,菸葉兒和西瓜的性質差不多。一塊地如果種上菸葉兒,頭一兩年沒事,第三年以後就不行了,整個地的有機成分全部分解完了。菸葉兒就長不起來了。更糟糕的是,種完菸葉兒的地再種其他糧食也不成了。土是鬆散的,一吹就像沙一樣,種什麼糧食也不成。這塊地就撂荒了。

要是用來種黃桃多好啊!黃桃是樹啊,種下去就等著結桃了,不存在輪換地的事。一棵樹別說結上百斤,就結個70來斤就行。每斤也別說賣15塊,就賣10塊吧,一棵樹結的桃就能賣700多塊!一畝地也別說種30棵,就種25棵吧,隨便算算,收入都在小兩萬!比起種西瓜和菸葉兒,一個天一個地!比起種糧食更叫麻線穿豆腐提不起來!

我在車上就做起了黃桃夢,漫山遍野的黃桃啊,金子般在太陽下閃光發亮。對,回村就發動鄉親們種起來,讓黃桃成為脫貧桃!

回到家,年邁的父母見我回來了,而且說再也不走了,眼淚當時就下來了。

安慰了父母,我就去推廣黃桃。

想不到——當我把黃桃拿出來,分給村民品嘗時,各個都叫甜!可我一說起種黃桃來,都不出聲了。

我又響亮地把帳給大家算了一遍,大多數人還是不出聲,跟著說要種的只有四家人!

我愣住了。這是我沒想到的!

大家沉默了很久。苗家最認眼見為實。黃桃究竟咋樣,能不能在我們這兒種?種出來的結果會咋樣?誰心裡也沒底。我就是說出花來,也不如種出果來。這對我來說也是非常必要的,要冒險就讓我一個人上,不能勉強和難為鄉親們。

我說,這樣吧,黃桃我是看準了。我家有幾畝地,我先種起來給大家當樣子!我現在也提個想法,誰家願意把地流轉給我種黃桃,你地裡原來種的不管是什麼東西,每畝純收入是多少,我現在就把錢付給你們。或者乾脆,願意流轉給我的,旱地每畝我給四百,水田每畝我給六百,籤下合同當年結算,所有風險我承擔。

這樣,你們也不用種了,也不用操心了,而且有的地本來就荒置了,放在那兒多可惜,拿給我來種黃桃,絕對保證你們的收益。今年願意流轉給我的,籤了合同,我現在就給你們現金。大家看如何?無論如何,我一定要把黃桃種起來!春天有花看,秋天有果吃,吸引更多遊客來十八洞村,為咱點讚,也給咱送錢!

我話音落下,叫好聲響起。當場就有人鬧著要籤合同。就這樣,連我自家的地,再加上願意流轉給我的地,我手裡一下子就有了100畝地,這又讓我想不到。

於是,我拿出多年的辛苦積蓄,該付錢的當場就付給人家。我聯繫了那個賣黃桃的人,親自跑到他家地裡去看,果然不虛,他的黃桃林成片成片的,長勢喜人。我買他的樹苗,並認真請教了如何栽培。

我下大力氣,開始種黃桃了。每棵樹下都挖大深坑,澆上發酵了的牛糞、羊糞、農家肥,一棵樹總上了有七八十斤吧。

黃桃種下了,就像自己的孩子剛出生,我全身心地呵護。夏天酷暑難熬,當別人躲在家裡乘涼時,我要頂著大太陽,去為黃桃除草、打藥,身上曬脫了皮;冬天那麼冷,當別人躲在家裡烤火時,我要迎著寒風去地裡,為黃桃施肥、剪枝,臉凍得像被刀割。

就這樣,冬去春天來,早出晚歸。我苦幹。我堅持。

第三年,黃桃樹掛果了!喜訊傳遍了全村,男女老幼都跑來看。

我報喜給賣桃人,他說,樹壯果肥!你把剛掛的果全打了,再養一年樹,保證明年果子會結得更好!我很心疼。但我聽了他的話。他是行家。

第四年,果然,黃桃大豐收,金鈴滿坡搖。我當年就收穫十幾萬,收回了部分成本,同時也嘗到了甜頭。

我賣黃桃有這樣幾條出路——一個是賣給遊客。十八洞村的旅遊發展起來了,紅紅火火。我種的黃桃,口感很好,香、甜、濃、脆。遊客們都非常喜歡吃。再一個是宣傳動員遊客採摘,特別是一家人帶小孩來的,又有樂趣,又有收穫。給你一個籃子自己採,要多少採多少。再有一條銷售渠道,通過網上發貨。還有就是和超市對接,市裡的、州裡的大超市。

我每天早上採摘新鮮的黃桃,開車給他們送去。他們賣完了,打電話明天還要貨,我又送過去。再有一部分,批發到長沙或者其他一些地方。

有這幾條出路,黃桃供不應求,鄉親們眼看我掙到了錢。他們大呼小叫,他們擠上門來——我要種黃桃!我也要種黃桃!

我跑前跑後,買苗送苗,指導栽種,忙得腳打屁股蛋兒。

黃桃處處開花,村民張張笑臉。

村裡種黃桃的人多了,我就挑頭成立了合作社,為村民們種植服務,交流種植技術。如,怎麼施肥,怎麼剪枝,怎麼打藥?一起採購農藥什麼的,買的人多就便宜,一起商量如何尋找更多的銷售渠道……

2019年,全村的黃桃種植面積達到了300多畝,村民們人人喜氣洋洋,個個笑如黃桃。

這期間,2017年,村委會進行換屆選舉,我全票當上了主任。

老百姓說,你在外面跑了那麼多年,見得比我們多,相信你有這個能力。帶領大家種黃桃就是個例子,有目共睹,眼見為實。

我說,我不一定幹得好,帶領一個寨子可以,帶領全村,我的壓力就大了。

大家都說,你幹吧,我們相信你,我們會支持你!

李老師,我以前頭髮沒那麼白,當上主任後,基本上白完了。真的壓力山大。我感覺,十八洞村的發展要進入一個新層面了。習主席來之前,我們村真的是很窮,通過上一屆村委會的努力,人均收入也好,村容村貌也好,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變化。我們這一屆壓力就更大了。全國各地的人都來學習、參觀,讓人家學什麼?讓人家看什麼?讓人家回去能夠感受到什麼,能夠帶點兒什麼?

我想,我這個村委會主任,不能白當,我和村幹部們開發十八洞村要做實事。就像種黃桃一樣,要腳踏實地,好好栽種和管理,才能開花結果——

要把飛蟲寨到當戎寨的路修通,村民盼了二十年;要把青石板鋪到田間地頭,為村民雨天好下地,更為發展休閒觀光式農業打下基礎,讓遊客暢遊綠水青山,分享春種秋收的快樂;要抓住旅遊不放,這裡搭個涼亭,那裡搭個喝茶的地方;要修建籃球、羽毛球、桌球場,豐富村民生活也凝聚人心;要建一個演藝中心,把苗歌、苗鼓、苗族服裝秀集中展示,讓遊客參與互動。

晚上還要點起篝火,吃苗族美食,把遊客留住;要把苗族千年傳統的趕秋節辦到極致,請全國和海外同胞都來參加盛會,讓十八洞村走向世界;哦,最重要的旅遊項目是開發村裡的大溶洞。那是個溶洞群,洞洞相連,號稱夜郎十八洞,也是本村美名的來由……

這天,天都黑透了。我忙了一天,這才收工回家。我家離村委會並不是很遠,我邊走邊盤算,如何把這些要做的事,一樣樣落實,不能說大話,放空炮。

我走在回家的路上,如同二十年前我走在回鄉的路上。

正盤算著,手機響了,是愛人打來的——

你還不回家吃飯?都幾點了!

我這才發現,自己走錯了路,往梨子寨方向走了。

導語:張瀅瑩

新媒體編輯:袁歡

配圖:電影《十八洞村》劇照、海報,攝圖網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原標題:《告別李迪:尋路鄉村理想,一位不負生活的大地作家 | 此刻夜讀》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用生命書寫十八洞村的故事——追記作家李迪
    槐花餅、大紅棗、剪紙、豆皮、粉條……永和縣黨員幹部帶領群眾決戰脫貧攻堅的奮鬥故事,李迪用充滿煙火氣的文字一一鐫刻下來。他熱愛採訪過的每一個人物,在生活百態中,他總能發現人性之美,為每個故事中的人都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看到村裡貧困老人衣衫破舊,李迪就託老伴兒整理了三大包幹乾淨淨的衣服寄到永和,不少都是新買來搭配的。李迪寫作有個特點:「撈」到好故事就走不動路。
  • 作家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 記述脫貧好故事
    《永和人家的故事》 作家出版社供圖中新網北京7月4日電 (記者 高凱)著名作家李迪於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離世,這位長年奔赴一線取材的作家此前傾情採寫的反映農村脫貧攻堅的報告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近日由作家出版社推出。
  • 魏樹旺:不負青春 不負韶華 不負時代 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
    魏樹旺走進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寄語青年不負青春 不負韶華 不負時代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11月25日,市委書記魏樹旺來到遵義職業技術學院,為廣大青年學生上思想政治理論課他寄語廣大青年學生,要不負青春、不負韶華、不負時代,爭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新時代青年。市領導鄭欣、汪海波參加活動。活動由遵義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李凌主持。遵義職業技術學院學術報告廳內座無虛席、氣氛熱烈。
  • 紀念|李迪:像雪一樣純潔,像火一般熾熱
    李迪辭世以後不久,中國作家協會主席鐵凝在《一位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作家》(點擊題目閱讀全文)一文中,盛讚他是「時代的記錄者,是人民的歌者」,並高度評價他的文學成就:「他的作品是質樸的,沒有華麗的修辭,他努力寫出人民心裡的話,他的風格溫暖明亮,他的態度情深意長,這從根本上源於他對人民群眾深切的情感認同。」
  • 李迪推出「叢林豹講故事」系列
    「叢林豹講故事」系列叢書選取了六本李迪在三十多年前創作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精心修訂後,由作家出版社有限公司與中國圖書進出口(集團)總公司聯合策劃出版。活動現場,李迪生動講述了系列叢書中的一本——《豹子哈奇》的故事,牽動了在場觀眾的心。實際上,這本書早在十多年前就走出國門,被收錄在日本學校學習漢語的教材中。
  • 走不出中國的中國作家
    何偉一夜之間成了新科「中國通」,這使他有機會以《紐約客》雜誌駐北京記者和《國家地理》雜誌特邀撰稿人身份於1999年春再度來到中國生活、採訪和寫作。這位從涪陵出發的美國文學新星的創作道路註定要在中國大地上繼續延伸。
  • 李迪遺作《永和人家的故事》出版,講述老百姓自己的日子
    近日,作家李迪的紀實文學《永和人家的故事》由作家出版社推出,遺憾的是,李迪已再聽不到讀者的反響。2020年6月29日,因病醫治無效,李迪永遠地離開了讀者。李迪,北京人,當過知青當過兵。1984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先後寫作出版《野蜂出沒的山谷》《槍從背後打來》《丹東看守所的故事》《警官王快樂》《宣傳隊》《凌晨探案》《004號水井房》《聽李迪講中國警察的故事》《加油站的故事》等中長篇小說、報告文學三十餘部。他寫於八十年代的代表作《傍晚敲門的女人》相繼在俄國、法國、韓國出版,開創了中國推理小說走向世界之先河。
  • 「有公路,才有出路」 大型電視紀錄片《尋路·鄉村中國》即將開拍
    9月5日,大型電視紀錄片《尋路·鄉村中國》新聞發布會在北京舉行,交通運輸部的有關領導、國內電視傳媒領域的資深專家、支持紀錄片拍攝的企業負責人,以及在京各大新聞媒體記者60餘人參加了發布會。大型電視紀錄片《尋路·鄉村中國》新聞發布會現場《尋路·鄉村中國》紀錄片,由交通運輸部指導拍攝,由中國教育電視臺與北京江橋國際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出品,由中國交通年鑑社、福田時代汽車、中國交通工程網以及中國中鐵股份有限公司等機構支持拍攝,是一部集中反映近年來中國「四好農村路」建設主題的大型電視紀錄片。
  • 《尋路中國》作者何偉將任教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
    金羊網訊 記者何晶報導:作家何偉將於2019年秋季任教於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並開設英文寫作與人文社科類課程。何偉生於匹茲堡,父親曾在匹茲堡大學求學。「2019年秋季,出版過《消失中的江城:一位西方作家在長江古城探索中國》《甲骨文:流離時空裡的新生中國》和《尋路中國:從鄉村到工廠的自駕之旅》的當代中國三部曲的作者,獲得過羅德學者、麥克阿瑟獎、美國桐山環太平洋圖書獎,併入選美國國家圖書獎的《紐約客》雜誌新聞學家與作家何偉(Peter Hessler)博士將加盟匹茲堡學院為同學們開設英文寫作與人文社科類課程。
  • 青年作家網推薦:不負春光不負卿(文/李永海)
    不負春光不負卿文/李永海(青年作家網籤約作家)1當今,社會風氣越來越浮躁,有誰還會靜下心來去閱讀?在浩瀚的書海裡,總會有一本書,寫盡悲歡離合,說盡細膩心事,道盡生活之美;也總會有一本書,藏著你想要的生活,觸及到你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如果一天不讀書,覺得就好比天上風箏斷了線。書香就像一杯清澈純淨的水自然而然地進入我們的身體,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觸動著我們的靈魂。
  • 聚焦攻堅一線 感受綠色脈動——「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四川...
    初冬時節,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司、中國作協社會聯絡部主辦,中國環境報社、四川省生態環境廳、四川省作家協會承辦的「大地文心」生態文學作家採風活動走進四川省眉山市。當人們成群結隊地擁向文明的象徵——大城市之後,人們與鄉村仍然有著不能拆散的精神聯繫……」鄉村是人類永恆的精神故鄉。此次採風活動,作家們十分關注眉山各地的美麗鄉村建設,關注鄉村振興過程中的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戶增產增收。
  • 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致力於大地生長的藝術
    新疆作協副主席,木壘書院院長劉亮程劉亮程: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追求大地生長的藝術劉亮程:「絲綢之路菜籽溝鄉村文學藝術獎」關於鄉村文學、鄉村繪畫、鄉村音樂、鄉村設計建築各項獎項的評審,我們每項聘請一位權威評委,比如文學獎的權威評委是李敬澤,音樂獎是金兆鈞,美術獎是範迪安等等,我們是充分尊重一位權威評委家的審美取向,不搞一堆人投票,但選出來的肯定是面向現代的一種作品。
  • 科茨沃爾德: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國的鄉村,屋裡裝著美國的水電煤氣管子,請個中國廚師,娶個日本太太,再找個法國情人。」這句有點政治不正確的話是著名作家、學者林語堂說的。就這方面而言,我們去科茨沃爾德算是尋求到了五分之二的理想生活:我倆一路上閒逛各國菜市場、捯飭各國食材調料,烹飪經驗積累,加起來勉強算得上一個中國廚子,而科茨沃爾德(Cotswold)更名副其實的是英國最為寧靜美麗的鄉村地區。
  • 胡邦勝被推舉為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魯敏不再擔任
    在這場舉國出徵、不畏犧牲的抗疫鬥爭中,廣大中國作家始終在場,不負擔當。中國作協各團體會員積極組織,廣大作家迅速行動,投身抗疫一線,為疫情防控作出了獨特貢獻。作家們奔赴武漢等抗疫前線,深入採訪,以最快的速度推出一批謳歌英雄、禮讚楷模,表達同舟共濟、戰勝困難的堅強信心的文學作品,充分體現了當代中國作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 從《大地頌歌》中汲取鄉村振興精神動力
    電視版《大地頌歌》1月1日晚湖南衛視新年首映。廣大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到一臺震撼心靈的史詩級歌舞劇。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自去年9月在長沙首次公演,到走進北京國家大劇院,八場演出場場爆滿。
  • 李迪:以美麗的姿態播種美的種子——2015「河南最美教師」候選人(10)
    李迪深受學生的信賴、喜愛和尊重「今年暑假我打算報一些心理學的培訓班,以便更好地開展我的教學工作。」臨近暑假,鄭州市科技工業學校教師李迪已經為自己的暑假做好了規劃。她說:「我將每一刻都當成修煉美麗的過程,我要以美麗的姿態播種美的種子。」讀過李迪的文章,或者見過李迪的人,都感覺李迪是一個單純、真誠的人。很多人不解,這樣的人怎麼能做好班主任工作呢?尤其是在職業學校,問題學生格外多,沒有一些威嚴和手段,怎麼能降伏那些刁鑽古怪的傢伙呢?
  • 薛峰:一位河南鄉村青年教師的作家之路
    參加過駐馬店市首屆文學創作高級研討班、河南省第五屆青年作家創作會議、河南省作家協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魯迅文學院河南作家研修班結業。獲首屆「河南青年作家30強」,2015「河南年度文化人物」候選人,曾因作品獲獎應邀赴韓國採風。
  • 世合理想大地的北湖公園怎麼樣?世合理想大地的房子怎麼樣?會漲價麼?
    [導讀]世合理想大地的北湖公園怎麼樣?世合理想大地的房子怎麼樣?世合理想大地房價怎麼樣?會漲價麼?
  • 紮根齊魯大地的文學書寫:穩健沉厚 憂患深摯
    、扭曲的複雜人性,擔當起治病救人的艱難重任;或以清麗之筆描繪日常生活細部熠熠閃光的人性之美,情真意切,落筆平實,出語簡單,卻往往能夠抵達豐富和深刻……可以說,當今五光十色的社會生活和廣大民眾的心路歷程,在山東作家作品中幾乎得到了全方位的藝術展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