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版《大地頌歌》1月1日晚湖南衛視新年首映。廣大觀眾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到一臺震撼心靈的史詩級歌舞劇。
以全面反映湖南精準扶貧歷程為題材的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自去年9月在長沙首次公演,到走進北京國家大劇院,八場演出場場爆滿。這部反映脫貧攻堅的壯美頌歌,將脫貧攻堅湧現出的真實人物和典型事例進行藝術再現,展示了精準扶貧的決心和精神,傳遞了湖南人民取得脫貧攻堅戰勝利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對黨的感恩之情,是對三湘兒女乃至中華民族艱苦奮鬥創造美好生活的崇高禮讚。作品真情實感的演繹,打動了每一位觀眾,很多情節讓觀眾流下了感動的熱淚。
這部劇藝術感染力強,與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段有密切關係。它有話劇的底子,有音樂劇的追求,許多唱段十分精彩,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和「大地赤子」兩幕,運用多形式的輪唱和繁複的詠嘆來強化表達,提升了藝術張力。功能性鮮明的群舞,與抒情性強烈的藝術化舞蹈相呼應,增強了觀賞美感。還有,引入了電視的表現手段,蒼山如海、大地遼闊、苗寨古樸,盡收眼底,美景的衝擊力極強。傳統藝術手法與現代技術的珠聯璧合,增強表現力,使觀眾頓生崇高感。
故事的還原性,是打動人心的硬支撐。劇中的龍書記,在扶貧路上,一直堅持默默付出,在挫折和阻礙面前也毫不退縮,這些來源於「實景」的扶貧故事,最能傳遞真摯的情感,讓人忍不住動情。黃詩燕主政炎陵8年多,走訪過54個貧困村,強力打造扶貧產業,「炎陵黃桃」一躍成為國家地理標誌特色產品,綜合產值20億元,近六成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8800元以上,被稱為「最美扶貧書記」。那些數字未必能入戲,但卻蘊藏著讓人動情的故事。
「洞庭波湧連天雪,長島人歌動地詩」。這部劇在跨年節點上搬上屏幕,不只是攪動人們的回憶,恐怕更有深意在。脫貧攻堅完勝後,接下來怎麼幹?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歷史性轉移就是「三農」的重中之重,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於脫貧攻堅。貧困帽子摘了,並不等於可以鬆口氣,守住成果和發展的任務仍然艱巨。2021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起步之年,只有讓鄉村振興接上手,繼續奮鬥,才會有農村的「富美強」。
徵途漫漫,惟有奮鬥。通常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之後,通過觀看《大地頌歌》,想一想接力棒怎麼傳,如何抓好政策銜接、規劃銜接、幫扶銜接、基礎設施建設銜接、公共服務提升銜接等事關鄉村振興的大事,動腦子想點子,做好謀劃,再振精神,乘勢而上開啟新的偉大徵程,才是《大地頌歌》登上螢屏更長遠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