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湖南衛視圍繞脫貧攻堅這一主題,在新聞、綜藝、劇集、短視頻等領域深耕,並在扶貧內容矩陣的構建上有了新的突破。
隨著跨年演唱會在行業內問鼎第一名,湖南衛視的2020年畫上了一個圓滿句點,踏上了2021年新的內容徵程。
據悉,湖南衛視以「青春同心,乘風破浪」為2021年第一季度的主題口號,目前已開啟了新一輪內容布局——《舞蹈風暴2》《嗨唱轉起來2》《姐姐的愛樂之程》等節目熱度仍在走高,即將迎來完美收官。創新直播節目《破曉2021》掀起追光熱潮,《江山如此多嬌》即將播出,還有一季度更多原創新品即將上檔。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面對這一重大節點,湖南衛視在跨年期間推出了「扶貧三部曲」,以電視專題片、歌舞劇、劇集等方式來表達三湘兒女對於脫貧攻堅大獲全勝的崇高禮讚。
1月1日晚黃金時段,湖南衛視推出了扶貧三部曲的第二部《大地頌歌》,這部大型史詩歌舞劇被列為中宣部、文旅部共同主辦的全國脫貧攻堅題材舞臺藝術優秀展演劇目。4K高清攝製版更顯出其宏大敘事,《大地頌歌》以歌曲、舞蹈、音樂情景劇的組合,呈現出「以湘西的事講湖南、以湖南的事講全國」的內容邏輯。
▍情感、舞蹈、音樂合力創新呈現,為「天花板擔當」打下堅實基礎
394天創排,127次修改劇本,在746位演職人員的齊心協力之下,共同打造出了這部以歌舞形式為主的多媒體場景劇。從《瀏陽河》到《燦爛陽光下》,6個故事分別講述了扶貧幹部到村、修路開田搞建設、留守兒童教育、異地搬遷、單身青年相親大會、聚焦扶貧人的奉獻與犧牲等母題。
具體來看,《大地頌歌》在敘事節奏上十分明快,既有時間的流轉,又有發展轉折點的清晰切換,濃縮概述了十八洞村解決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教育落地、醫保普及、單身青年等問題的歷程,讓我們清晰看到十八洞村脫貧過程中的發展蛻變。
以情動人是《大地頌歌》這部歌舞劇在敘事層面的一大特色,既有扶貧幹部與村民之間的情感,又有老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也有村裡年輕小夫妻相親相愛的情感,還有扶貧幹部與家屬之間的深刻情感……在這些情感的交織下,最大限度地塑造了脫貧攻堅道路上的集體群像,並賦予了《大地頌歌》更為深刻的人文底蘊。
在舞臺呈現上,《大地頌歌》作為一臺具有湖湘特色的歌舞劇,在運用大量地方元素的基礎之上,也融入了不少時興的潮流元素,進一步拉近了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如在舞蹈方面就融合了湖南民族民間舞蹈與現代舞、當代舞於一體,在民族與現代的碰撞中產生了不一樣的火花。音樂方面也將《馬桑樹兒搭燈臺》《思情鬼歌》《苗嶺連北京》等湖南經典民歌根據年輕觀眾的時尚審美趣味,加入了搖滾、說唱等音樂元素。
自從《大地頌歌》線下劇場開演以來,可以說是叫好又叫座。如今在湖南衛視播出後,更是獲得大量的好評,諸如,「不在劇場,勝似劇場」「出彩而又極具新生之力的作品」「主旋律的故事也可以這麼好看」等等。與此同時,#張凱麗萬茜對手戲讓人起雞皮疙瘩#、#何炅夜空中最亮的星# 、#劉迦獨舞感人#等話題也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藝術化改編、創新化傳播,賦予《大地頌歌》更多維的傳播空間
扶貧三部曲在跨年之際陸續推出,《從十八洞出發》是以「微紀錄+採訪+走讀」的形式對十八洞發展紀實性的呈現,而《大地頌歌》則是對十八洞村的故事進行藝術化的表達,可以將其視作以藝術化的手法將《從十八洞出發》內容進行打通,並在精神理念上進一步延續。這也說明面向同一扶貧素材,湖南衛視在創作空間和內容表達上找到了多元的出口。
藝術源自生活而高於生活,《大地頌歌》與《從十八洞出發》之間的關係亦是如此。《大地頌歌》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都以《從十八洞出發》中的人物原型作為參照。例如,谷智鑫飾演的龍書記,原型是十八洞村第一任扶貧隊長龍秀林;何炅飾演的王老師的故事取材於祁東縣官家嘴鎮啟航學校的支教老師王育霖……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大地頌歌》當中有一個篇章以扶貧幹部的遺屬視角,來表達對於犧牲在扶貧一線幹部的緬懷。
張凱麗飾演的是湖南炎陵縣委原書記黃詩燕的妻子彭建蘭,萬茜飾演的是為脫貧攻堅獻出生命的扶貧楷模王新法的女兒王婷。
雖然《從十八洞出發》與《大地頌歌》在人物上有所貼合,但人物塑造策略截然不同。以龍先蘭這一人物為例,《從十八洞村》首期節目以微紀錄的方式全面回顧了從懶漢、單身漢到致富帶頭人的轉變,更側重於從宏觀層面講述個人變化。
《大地頌歌》則更加著重通過細節性的內容凸顯個人性格,讓人物成長路徑更為具象化,可以說二者之間在內容上是相互補充、相互成就的,也進一步強化了脫貧攻堅主題內容的傳播價值與用途。
也正是這些原型人物的存在,讓《大地頌歌》這一作品有了更為真實的內容背書,在藝術化表達上獲得了更深厚的群眾基礎。
▍劇場、電視、電影三面開花,「品質+渠道」成就「扶貧內容領域天花板」
一直以來,湖南衛視都在嘗試將線下的藝術形態內容轉化為線上的內容產品。此次《大地頌歌》電視版的播出方式是歌舞劇從傳統舞臺走上電視螢屏的又一嘗試。從線上的高口碑與線下的場場爆滿來看,《大地頌歌》從線下到線上,以電影的方式拍攝,以電視的手法呈現,打破與舞臺、電視的邊界,是歌舞劇呈現方式上的一次成功實驗。
對於觀眾而言,《大地頌歌》在線下觀看更有沉浸式的氛圍,線上觀看則更有表演細節的感知,尤其是電視版本通過剪輯後的二次創作,將演出中的許多細節和情緒都進行了放大,在彌補了現場觀看這一缺憾的同時,還多了不少細節上的衝擊感。
面對這兩種差異化的觀看體驗,觀眾擁有了更多的自主選擇權,也使得歌舞劇在增加新的營收渠道的同時,能夠觸達更多受眾,強化了《大地頌歌》的傳播效果。
據悉,《大地頌歌》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 北京國家大劇院已經完成八場公演,同名電影也將於一季度上映。
由此可見,電視、劇場、電影三大渠道共同發力,將《大地頌歌》這一IP的內容價值在多維傳播中進行了最大化釋放。立足於脫貧攻堅這一時代節點,《大地頌歌》打破常規的藝術表現手法,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跨界融合,從故事基底到情節演繹,再到劇場、電視、電影三大渠道的落地,在內容創作與推廣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創新先鋒意識。
經過數年的精準扶貧,我國的脫貧攻堅已經圓滿收官。《大地頌歌》等文藝作品既是對於過往成績的整體回顧,也是對新時代脫貧攻堅的精神進行了總結復盤。
可以說,這一作品不僅僅是湖南衛視在脫貧攻堅宣傳上的扛鼎之作,更具有在時代進程中承前啟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