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方長出故事來:浙江作家張忌與潮汕作家林培源的故鄉書寫與方言...

2020-12-11 界面新聞

記者 | 實習生 姚妤婕編輯 | 黃月1

幾乎所有與地緣有關的概念都需藉助坐標才能確認,南方也不例外。歷史上,荊楚是相對「中原」的南方,江南是相對長江以北的南方,華南則是行政上的一個明確的地理分區。文學史上的「南方」也指向模糊,無論是江南還是潮汕,似乎都可以被納入「南方」主題的書寫。

浙江作家張忌的《南貨店》與廣東作家林培源的《小鎮生活指南》兩部小說的文學空間都屬於南方。前者寫江南城鎮的生活圖景,藉由一家典型南貨店的故事記錄二十多年的變遷;後者以潮汕為原型,作者虛構了一個神秘莫測的清平鎮,記錄小鎮居民的失意、破碎和絕望。支撐文學空間的要素是什麼?對比這兩座南方城鎮,我們可以發現,風景、物產、習俗、方言與居民都能讓一座城鎮野蠻生長,但人與地方之間建立起的情感聯結,才讓每一座城鎮獨一無二。美國人文地理學學者段義孚把這種情感紐帶稱為「戀地情結(topophilia)」,認為人在對環境投注情感時也能認識自身。

對於這兩位作家來說,無論是否生活在故鄉,只要開始寫作記憶中的南方,就是在重新發現家鄉與自我。在上海書展期間,張忌、林培源一起從南貨店和潮汕小鎮出發,圍繞著南方所聯結的情感與回憶進行了對談。

張忌(中)與林培源(右)對談現場(攝影:艾斯)風物和方言

浙江大學教授、詩人江弱水曾提出「肌理(texture)」的賞讀方法,指的是「要肉感地去感知一首詩的文本的肉身」。他分析莎翁早期傳奇劇似絲綢柔滑,晚期悲劇則像土布堅韌。將這個概念借用至小說領域,我們會發現小說中也有許多彼此呼應的元素,它們構成了獨特的文本風景,共同呈現微妙質感。如果將南方看作張忌和林培源作品的骨架,那麼他們筆下相異的風物和語言,就是骨架上生出的不同肌理。

南貨店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南方小鎮常見的生活場景,它售賣日常雜貨和南方風物。《南貨店》提到的食物也充滿了江南風味:扣肉、鮑鰻、年糕、湯圓、酒釀、白蟹、鹼水面……「這些蓬鬆末節的東西很難總結,說得俗一點,更多時候是有一種鄉愁在維繫,但具體的東西很難描述,」張忌說。

《南貨店》的故事背景設置於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是一個從物質由匱乏走向富足的過程。有觀點認為,張忌不厭其煩地對食物進行描寫,是想通過列舉舊時物件展開懷舊。其新書責編任柳卻認為,張忌更想表現的是個人在時代中的命運,比如南貨店的二把手齊師傅每次受批鬥後都會去吃一碗陽春麵,這個儀式般的過程讓他感到難得的慰藉。

《南貨店》張忌 著大方·中信出版集團 2020-07生活在潮汕小鎮、直到18歲上大學才離開家鄉的林培源,在列舉牛肉火鍋、鵝肉飯、滷鵝、砂鍋粥等潮汕食物時如數家珍。他覺得食物應該與故事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在《小鎮生活指南》中,他嘗試將食物作為調配故事情節的要素。在《最後一次「普度」》一篇中,他花大量筆墨刻畫了當地農曆七月半的民俗滷鵝,意在用滷鵝的過程烘襯和描畫關鍵人物滷鵝工。《青梅》中的青梅酒見證了十年的時間跨度,林培源寫道:「人世變換,風雨流轉,酒還在。」

在語言維度上,方言詞彙讓這兩本小說變得鮮活立體。相比北方官話,南方方言既多樣又難以辨清。漢語言研究學者鄭子寧曾分析認為,南方地區多山,戰亂不多,語言會持續性分化;南方以外的地區匯聚大量移民,需要用通行官話交流。所以,如何將方言融入小說,在不造成閱讀障礙的同時體現出地域色彩,是創作者要面對的難題。

張忌認為,作者的語言和審美會直接塑造南方面貌,他意識到這一點後開始在語言上頗下功夫。他從小受古典文學影響,想用類似的語言風格寫作,但一直沒找到落腳點,最後他選擇從家鄉方言入手:「我慶幸我生長在江浙地區,因為我們的方言在延伸到書面時相對容易,能與傳統的語言習慣形成有機對接。」

《小鎮生活指南》林培源 著中信·春潮 2020-07相較於張忌的江南方言,林培源面對的挑戰難度更大。潮汕方言異於標準漢語,「言文不一致」,無法在漢語中找到方言俚語中的對應漢字。林培源最終找到折中的方法,「在涉及敘事的部分,我使用通行漢語;涉及對話,就模仿人物的語氣強調,適當用方言詞;敘事過程中的動詞,則儘量用方言詞。」這樣,讀者在閱讀中遇見陌生化的字詞時,就會產生奇妙的閱讀體驗。不過他也談到,馬華作家們在方言使用上更加肆意,作品也表現出更生猛的南洋野性。他也表示,自己想在下一部作品中更大範圍地使用方言來進入人物、社會與歷史。

節奏與人物

除了共同關注風物與方言對文本風景的塑造,張忌和林培源在小說節奏上也都追求「言有盡而意無窮」。張忌覺得小自己九歲的林培源與他擁有相似的小說觀,都意識到了把控節奏的重要性。林培源回應稱,小說家需要用隱忍克制的態度創作,在情感迸發的時刻保持一種引而不發的狀態。他舉了《南貨店》中幾處關於死亡的情節為例:齊師傅與大兒子齊海生之間的關係非常糟糕,當齊海生被判死刑時,張忌並沒有進行正面描寫,卻在齊師傅如何收屍上著墨頗多;杜家大女兒杜梅在生活和生意中多次失意,最終選擇自殺,張忌只用一兩句話陳述結果,卻對杜梅臨死前的行程詳細描寫。林培源認為,這樣的寫法有著打動人心的力量,合適的留白帶來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失落感。

此外任柳認為,兩位作家都注重對「人」的書寫,對人物的細緻描摹使得故事在殘酷中呈現出溫情。《南貨店》是一幅時代眾生相。主人公秋林從南貨店店員成為百貨店公司老闆,原先惴惴不安的性格也發生了微妙變化。張忌把問題拋給讀者:時代衝擊如此之大,一個想保持不變的人真的能始終不變嗎?在這本書末尾的創作對談中,作家弋舟認為張忌的風格是「在無差別的世相中體恤眾生」,他關注的是「一個個具體生命本身,這生命所處的時代或許並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南貨店》刻意模糊了具體時間,但三部曲式的架構分別對應了70年代末、80年代與90年代初,暗含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社會變動。林培源用「不倒翁」形容其結構:「張忌對於人的理解支撐了這個勻稱形式,小說就有了一以貫之的審美標準。」

《小鎮生活指南》中的十個短篇故事也聚焦邊緣和底層人物,寫廟祝、神婆、養蜂人、失孤父母、離異女性、遊戲廳老闆娘等等。林培源說自己故意將人物與故事齊頭並置,在一些主題中點明靈感,比如《他殺死了鯉魚》的題目就代表著故事梗概。任柳認為,對比張忌的人生百相,林培源的書寫更有力量感,主人公在開篇就被放置在較差的環境裡,隨著故事走向繼續被向下拉扯,像是從悲劇走向更深的悲劇。《秋聲賦》中的父親固執地認為「讀書無用」,斷絕孩子「走出去」的願望,令昔日的小神童徹底發瘋。林培源對讀者解釋道:「寫小說一定要進入到人物的精神狀態中,觸摸他的靈魂深處,這樣的作品才立得住,能給讀者一點靈魂的刺痛。」

林培源(攝影:艾斯)民間神秘習俗也是《小鎮生活指南》的一大特色,例如《瀕死之夜》寫一位年輕人與算命神婆,《他殺死了鯉魚》寫守廟老人如何面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最後一次「普度」》裡的母親因過度思念走失的孩子而精神失常,小說用模稜兩可的手法處理結局:鎮上人的傳言母親和「孩子」篤定地在大街行走,誰也說不清這是不是「大白天見鬼」。

遠走與駐留

文藝作品中的南方並非具體的地理概念,而顯現出些許曖昧和空洞,但故鄉的經驗與寫作的嘗試卻為這一併不實際的指稱注入了血肉。

張忌一直生活在浙江的小縣城寧海,只在大學讀書時短暫離開。隨著年紀漸長,他感到自己與寧海之間的聯繫愈發緊密,投身以江南縣城為背景的寫作更加劇了這種情感。他坦言:「南方對我來說,是寫作一切可能性的源泉。」

張忌久居南方縣城的經歷也讓他有充足時間接觸民間的敘事傳統,尋找到真正想書寫的東西。在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張忌認為與五年前的小說《出家》相比,《南貨店》的寫作令自己變得更加堅定。

林培源提到,「故鄉或者說『南方』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意味著部分可能性的源泉。」在《小鎮生活指南》的後記中,他稱自己是從潮汕走出來的小鎮青年,與其他人大同小異,多年來輾轉求學的生活更讓他在地理空間上離潮汕越來越遠。但寫作卻讓他覺得「在小說中,在情感認知裡,我和故鄉反而越來越近」。

在前一部短篇小說集《神童與錄音機》裡,林培源進行了許多先鋒文學的嘗試。他更注重敘事的形式、結構,在故事中巧設機關,用大量變形、誇張和寓言的技巧掩藏文本的機密。相較之下,《小鎮生活指南》有著更強烈的社會關懷和現實主義色彩,側重完善人物、環境、故事等傳統現實主義要素。兩部作品集風格不一,但林培源稱它們都是「同一個泉眼裡冒出來的泉水,這個泉眼就是潮汕世界」,是個人歷程的改變使得根植在潮汕鄉土上的文本生長出了異質性的經驗。

相關焦點

  • 作家林培源:我對世界的想像與瞭望,都與潮汕有關
    /圖 林銳彪故鄉的生活,是一切的原點、故事的開端,是林培源身體裡的一部分。他們匯集成了《小鎮生活指南》。林培源剛剛完成了一樁人生大事。六位中文系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在屏幕一端,林培源在另一端——距北京兩千公裡開外,舊宅二樓,他的婚房。
  • 城市裡找故鄉,作家林培源在想像中度過了許多年
    他笑笑,他連笑容都是規整的,冒出一顆虎牙,只有在妻子面前,他才會孩子氣地說一句,「我也是有個性的!」他將生活與寫作分清,只有在寫作中,他才會釋放那些無處安放的情感。以故鄉小鎮鹽鴻為軸心不斷發散,林培源眼前的世界越來越大,但家鄉的引力卻越來越強。「虛構的清平街能代表潮汕嗎?」他也忐忑。
  • 林培源:小鎮以內,潮汕以外
    (林培源近照) 然而,生於汕頭,在廣深兩地、北京和美國都求學過的作家林培源,卻嘗試在一種「漂泊」的狀態裡去接近故鄉,以語言形式和故事內容再創造出一個潮汕。林培源不久前出版了他的新書《小鎮生活指南》,這是他的第四部短篇小說集,也可稱為「潮汕故事集」。
  • 林培源:小說一定要「飛」離地面
    他曾寫過一個短篇叫《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肖像》,講的是在外求學的文學青年的故事,通過父子之間的衝突與對話來具體呈現他與故鄉的關係。而收錄在小說集《神童與錄音機》開篇的《白鴉》,寫的則是一個愛鳥成痴的父親和一隻白色的烏鴉的故事,同樣取材於林培源在故鄉的生活。
  • 在書展上成長起來的 「寧波作家軍」
    書展,是愛書人的園地,也是作家們的舞臺。這些年,在寧波乃至浙江書展上,活躍著一批寧波本土作家,藉由書展的平臺,與廣大讀者見面。    這支隊伍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漸次成為一支「寧波作家軍」。他們中,有堅持純文學寫作的作家,比如今年將攜新作《南貨店》亮相的寧海作家張忌;也有類型文學寫作者,比如憑藉改編劇《隱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大火的紫金陳。伴隨著有關書籍的出版,寧波還湧現出幾位獨特的博物、美食作家,在讀者中也取得非常好的反響。    第六屆浙江書展到來之際,記者採訪了其中的幾位,聽聽他們的書展故事,「劇透」即將登場的精彩。
  • 「像郵票大小的故鄉」 一輩子也寫不盡
    「鄉土」是文學中的永恆母題,優秀作家作品建構起的文學地理空間,連綴成豐富廣袤的鄉土中國。當故鄉地標日益為創作輸送靈感和素材時,評論界拋出一連串的追問:特色地域經驗轉化為一再深挖的藝術礦藏時,怎麼擺脫僅出於獵奇或貼標籤式的奇觀書寫?如何在呈現一方水土的表情和氣息時,從雷同中捕捉表達文學的異質性?
  • 【專訪】馬華作家張貴興:故鄉過於迅速地成長,土地沒有靈魂,人也...
    今年引入簡體中文版的《猴杯》是張貴興寫於二十年前的作品,講述的故事是被開除教職的雉從臺灣回到故鄉馬來西亞砂拉越,追蹤抱著剛生下嬰兒、不知去向的妹妹麗妹進入雨林,受到了當地土著達雅克人的熱情款待,並與達雅克女孩亞妮妮之間產生了情感糾葛。
  • 作家如何找尋建設自己的心靈故鄉
    還有一些青年和我說,我這幾年寫來寫去,發現我寫的故事怎麼也離不開家鄉,那裡的山川、土地、方言、土語、人物等好像刻在我的腦海裡,每當我心靜下來想敲擊鍵盤時,就會一股腦兒湧到我的面前。如果寫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我敲擊鍵盤的手就感覺不那麼靈活了。我想了想說,你是在尋找自己的心靈故鄉,你可以這麼一直寫下去了。
  • ...馬華作家張貴興:故鄉過於迅速地成長,土地沒有靈魂,人也變得庸俗
    今年引入簡體中文版的《猴杯》是張貴興寫於二十年前的作品,講述的故事是被開除教職的雉從臺灣回到故鄉馬來西亞砂拉越,追蹤抱著剛生下嬰兒、不知去向的妹妹麗妹進入雨林,受到了當地土著達雅克人的熱情款待,並與達雅克女孩亞妮妮之間產生了情感糾葛。
  • 作家筆下的鄉愁:中國人的故鄉是母親,西方人的故鄉是戀人
    不過伴隨假期後遺症而來的,還有突然從故土環境中抽離出的一點點不舍。有人說:「長大後,鄉愁就成了一張藍藍的車票,我在這頭,故鄉在那頭。」離年前抱怨七大姑八大姨的時間還不遠,但真要分別時,又有無盡的情味在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作家筆下、口中的故鄉。他們之中,有人對故鄉「深惡痛絕」,也有對鄉土的無限想念,文字話語之間,作家筆下到底有怎樣的故鄉?
  • 《浙江當代作家影像志》拍攝完成 搶救性記錄老作家群像
    時代中吶喊理想,影像中講述故事。日前,由省作家協會出品、雙馬影視創作團隊拍攝,長達30小時的紀錄片《我們的文學夢·浙江當代作家影像志》攝製完成。這是以第一手影像資料「書寫」的浙江文學史,也是國內首次以影像記錄方式大規模、系統性搶救整理地方文學群像的創新之舉。
  • 莊園文學下午茶 著名作家畢飛宇:最天然的環境,就是故鄉
    「蘇北少年」畢飛宇就這樣被迎入活動主題:「作品裡的故鄉——畢飛宇x阿多尼斯從都對話」。阿多尼斯不在現場,他以他的詩歌代為出席。這位著名的敘利亞詩人去年9月來過從都。這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文學對話。從青年時期便離開家鄉的詩人阿多尼斯和小說家畢飛宇,熱忱於在作品中書寫對故鄉的記憶。相似的是,他們對故鄉的感受並不全然是美好的,甚至趨向「叛逆」。
  • 讀開州區作家韋成一《方言俚語故事多》兼序
    沒想到的是,他的新書《方言俚語故事多》清樣本竟出現在我的書桌上。我十分新奇地把它打開,只覺——一股鄉音、鄉景、鄉情、鄉愁……的田園鄉野之風向我迎面襲來,令我欣喜、陶醉、無以名之的一種感觸與感嘆。久違了,暖暖的、幽幽的鄉風!這許許多多的方言俚語在面前展現,我既熟悉,又感陌生!
  • 對談|叢治辰、林培源:南洋島嶼上的文學密林
    馬來西亞華文文學至今已歷經百餘年的發展,但地理上的邊緣,也導致其長時間處於文學圈的邊緣。馬來西亞華語作家黃錦樹說,「在我們的南方,沒有文學並不奇怪;有,才奇怪。我們的文學其實是『沒有』的孩子。」近年來,這股來自南洋的季風逐漸在抵達大陸讀者的閱讀視野與文學圈層的評價體系,從邊緣走向更具影響力的討論範圍。
  • 書寫小人物的命運故事 浦東鄉土作家研討會舉行
    新民晚報訊 (記者 宋寧華)近日,惠南文學社發起舉行了一場文學研討會,多名浦東作家、評論家及文學愛好者相聚一堂,共同研討浦東作家姚海洪的長篇小說《城牆下的那個女人》。圖說:浦東鄉土作家研討會舉行 主辦方供圖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惠南文學社社長姚海洪新創作的長篇小說《城牆下的那個女人》,最近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該小說分上、上兩部計60餘萬字,以改革開放為主要社會背景,生動而藝術地描寫了東海之濱南惠嘴縣城的故事。
  • 青年作家王勇英的南方寫作:獨特的鄉土少兒世界
    她從最初寫作校園文學時的跟風市場以及模仿,到近六七年的重新自我認識,重新尋找自己的南方的民族的文學根脈,將家鄉民間神話傳說和童年魔力重新注入自己的創作,回歸兒童文學本質來審視自己創作,最終回歸到自己的內心,這種文學自覺與不斷的藝術追求,彌足珍貴。
  • 臺灣作家來南昌講述眷村故事
    近日,江西教育出版社邀請臺灣作家劉臺平作客青苑書店,從他的新書《眷村》說起,回憶一段鮮為大陸人所知的眷村故事。       眷村記憶——用竹片茅草搭建出的村落      時間回溯到1949年,當時約有一百萬國民黨軍政人員及其家眷,隨著蔣介石政權漂洋過海,去到臺灣。
  • 這位河南作家筆下的故鄉,你是不是在語文試卷上見過?
    今天,一起走進這位河南作家筆下傳奇的故鄉往事——本期籤贈嘉賓多年來,我堅持表達對故鄉「袁店河」的自我感悟,主張並實踐「我」寫作。以這片土地為創作基地或寫作之根,以袁店河為文化背景,我出版了《我的袁店河》《我的袁店河傳奇》。去年,一家出版社拿走了書稿《我的袁店河故事》,待出版。由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出版的《我的袁店河傳奇》,是我的第二部小說集,精選自 「袁店河流出的傳說」系列作品。
  • 馬爾克斯與中國作家:莫言、餘華都曾受影響
    馬爾克斯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西班牙語的作家之一,因其魔幻現實主義代表作《百年孤獨》而享譽世界文壇,《百年孤獨》曾被翻譯成30多種文字。1982年,馬爾克斯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翻譯成中文的《百年孤獨》對中國作家產生很大影響,包括莫言、餘華和韓少功等都從中獲益,並助推尋根文學和故鄉書寫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