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穎一 | 分享者
著名經濟學家 | TA是誰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原院長 |
我認為中國教育的最大問題,就是把教育等同於知識,並局限在知識上。教師傳授知識是本職工作,學生學習知識是分內之事,高考也是考知識,所以知識就幾乎成了教育的全部內容。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通過機器進行深度學習來工作,而這種學習過程就是大量地識別和記憶已有的知識。它可以替代甚至超越那些通過死記硬背、大量做題而掌握知識的人腦。而死記硬背、大量做題正是我們目前培養學生的通常做法。所以,未來的人工智慧可能會讓現行教育制度下培養出學生的優勢蕩然無存。
知識越多
未必創造力越強
創造力確實需要知識的累積,但除了知識,還需要什麼?愛因斯坦說過兩句話:「我沒有特殊的天賦,我只是極度好奇」「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我在教學實踐中強烈地感受到,創造性思維的來源之一是好奇心和想像力,但這是我們過去比較忽視的。
受此啟發,我提出一個簡單的假說:創造性思維=知識×好奇心和想像力。這個簡單的公式告訴我們,知識越多未必創造力越強。人接受的教育越多,知識積累得越多,好奇心和想像力可能會相應減少。因為,我們後來學的知識都是有框架和設定的,在學習這些知識時,人的好奇心、想像力往往會挑戰既有的框架,而絕大多數情況下,學習者的挑戰會因「出錯」受到打擊和否定,客觀上便壓制了好奇心和想像力。
因此,並不是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而是學校在增加學生知識的同時,有意無意地減少了創造力必要的其他元素。
功利主義
扼殺創造性思維
創造性思維不僅取決於好奇心和想像力,還與價值取向有關。所以我們討論創新人才教育時,不僅是一個知識和能力的問題,也是一個價值觀的問題。
當今社會短期功利主義盛行,這對創造性思維是很有害的。扎克伯格在哈佛大學2017年畢業典禮上演講指出,人要有追求,要有更高的追求,能夠超越短期功利主義的價值取向。
我把創新的動機分為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三種價值取向:短期功利主義、長期功利主義、內在價值的非功利主義。
對短期功利主義者而言,創新是為了發論文、申請專利、公司上市;對長期功利主義者而言,創新是為了填補空白、爭國內一流、創世界一流;而對非功利主義者而言,創新是追求真理、改變世界、讓人變得更加幸福。
現實中,具有第一類動機的人很多,具有第二類動機的人也有,但具有第三類動機的人卻寥寥無幾。所以,之所以缺乏創新型人才,除了缺乏對好奇心和想像力培養之外,就是在價值取向上太急功近利,太功利主義。
急於求成的心態、成王敗寇的價值觀,導致更多的抄襲、複製,而較少真正地創新,更不容易出現顛覆性創新、革命性創新。
創新人才教育
將發生深刻變化
基於以上的反思,我認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需要創新的教育模式。對此,我提出三條建議:
第一,教育應該創造更加寬鬆的、有利於學生個性發展的空間和時間;
第二,在教育中要更好地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想像力;
第三,在教育中要引導學生有更高的價值追求,避免短期功利主義。
這就對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目前學生培養方案的設計多以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廣度為出發點和考核點,總覺得學生學得不夠多、不夠深,學得不夠實用、不夠前沿。但如果我們更關心學生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更關注學生的價值取向,那麼我們的教育模式就會有較大改變。
在實踐中,我也體會到改革的不易,傳統觀念、市場壓力和社會環境都是制約因素。但是,對學生好奇心、想像力的關注,在社會上得到越來越多的共鳴;學生的個性發展也被上升到越來越高的高度。這些都是令人鼓舞的變化。我相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創新人才需求的增加,創新人才教育將會發生深刻變化。
策劃:趙豔國
來源:現代教育報
編輯:現教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