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悅小桃 編輯|欣欣
近日,一則知乎話題引起廣泛關注,題主兩歲半的孩子突然說了一聲疑似罵人的髒話,題主有些擔心。
著名教育專家蒙臺梭利提過,&34;一般開始於孩子3歲左右。在這個時期,孩子會傾向於喜歡說一些比較&34;的話,或者&34;,甚至會說出&34;這樣聽起來非常可怕的話。
轉型成為親子養育高手的前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小騫的書《媽媽知道怎麼辦》裡,也提到了,一般來說,孩子在2歲以後會經歷髒語氣期。比如孩子嘴裡總是蹦出不知道哪裡學來的&34;, 說完還哈哈大笑,感覺特別好玩,令家長們十分尷尬。
其實,孩子們只是在用一些非常狠的、有能量的語言,來探索這個世界。
孩子這樣的行為在這個時期是非常正常的。而敏感期經歷一段時間之後就會消退,就像小嬰兒總有一段時間喜歡把任何能抓到的東西都往嘴裡放是一樣的道理。
可見,題主的孩子正處於這樣的年齡,有&34;脫口而出一點都不意外,也根本不用過分擔心。激發原因還可能是多種多樣的。
2歲半的孩子有可能中文也並不能說的很清晰,完全不懂這個詞是什麼意思也很正常。
評論中有人說,說不定孩子是在說&34;。更可能的是,他們都還不知道什麼是&34;,只不過偶然聽到,正在好奇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我平常給孩子讀的繪本《不一樣的卡梅拉》裡面,時常會出現諸如&34;之類的髒話,有的時候我會儘量避開不讀,害怕孩子模仿太甚,但無傷大雅的有時我也會念出來。
因為我覺得這些詞配上相應的語氣語調確實很貼切故事內容,能夠表達主人公的情緒,而且孩子總歸會遇到不健康的語境,在幼兒園或者在電視裡面遲早會不可避免地聽到,沒必要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真空無菌環境裡。
而且,孩子語言引導的影響更多源於家庭,可以說他們是一臺時時刻刻模仿父母言行的複印機。家長喜歡用什麼樣的語言類型說話,這種影響力更重要。一個溫文爾雅,禮貌和善的家庭環境,絕對可以彌補孩子偶爾聽到的所謂髒話。就像在母語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偶爾聽到幾聲方言,他並不會很快就被帶偏。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做好自己,引導孩子擁有屬於自己的良好價值觀,作出正確的判斷就可以了。
一個朋友和我分享過她家二胎出生不久後老大的故事。
她發現三歲的哥哥時不時會冒出一些髒話來,有的時候每天會在特定的時間大喊大叫手舞足蹈,說完還特別得意。她覺得特別煩躁,因為一邊要照料剛出生不久的二寶,一邊又要及時安撫或呵斥大寶不要罵人,常常焦頭爛額忙不過來。
但是後來她慢慢地發現,原來老大是故意的。尤其是她在照顧弟弟的時候,哥哥感到自己被忽略了,故意以此引起媽媽的關注。
她反思自己,那段時間除了工作,重心都放到了弟弟的日常起居上。面對老大要求陪伴玩耍和看書的要求,她都不耐煩地拒絕了,爸爸也並未及時出現。
而老大有一天無意中說了一句髒話,被他們聽到,立刻放下手中的事過來和他進行嚴肅的教育。從此,老大似乎發現這是一個讓爸爸媽媽從弟弟那裡挪開,重新在乎自己的&34;,屢試不爽。
真相揭開,她感到很內疚,深感要注重老大的情感需求,並且和老公溝通一定要分工明確陪好老大。孩子是多麼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注,當原本安全的依戀關係受到威脅的時候,哪怕是負面關注,也好過被忽視的感覺。
所以,遇到孩子疑似&34;,不用過分焦慮,弄清本質、愛心澆灌、耐心等待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首先,家長應該做的是分辨原因,不要過分解讀。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這麼說話,會馬上批評、呵斥孩子,趕緊糾正這樣的說話方式,生怕晚了一會兒,孩子就成了壞人。如果急於給孩子貼&34;、&34;等標籤,才有可能真的讓孩子走過敏感期後依然自我歸因,陷入無法逆轉的狀況。
其次,如果是處於敏感期故意為之,就消退處理。
我的孩子現在4歲,自然也存在過講髒字的年齡期,現在還很喜歡說關於&34;的話題。我不過多的給予直接反應,讓他自己瞎開心就好了。我還特地買了一些相關主題的經典繪本給他看,滿足他的好奇心。
因為我知道,孩子對髒話和汙穢話題的主觀印象一開始並不帶有明顯的色彩標籤,他們像對所有其他事物一樣對表示好奇,所以很容易宣之於口。而且,家長迴避、害羞、尷尬,或者爆笑的反應反而會讓孩子覺得,這些詞語原來帶有&34;,可以操控父母的表情和反應,簡直太好玩了!
敏感期內的孩子一般都需要得到滿足才會順利度過,父母的反應越強烈,就越容易激發孩子的使用。
最後,如果是孩子心理缺乏足夠關注,陷入某種心理暗示,企圖挑起家長不滿的話,就更需要父母的愛心和耐心來扭轉。
有的時候,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愛的孩子。怎麼鼓勵孩子用更積極的方式來獲得歸屬感和安全感,是父母需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後,調整所作所為,多了解孩子的心靈需求,讓孩子充分感受到關愛後再正確引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