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效應:如何避開成功之路上的「淺嘗輒止」

2020-10-20 度麥心理

心理諮詢師:笨人的成功之路,全靠這個心理學效應


貝爾納是英國科學天才,他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幾乎無人能出其右。據說,他在飯桌上的一席話所迸濺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足夠別人幹一輩子的研究課題。除在結晶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做出過重大貢獻外,他還研究過胺基酸、維生素、液體的結構、隕星上的生命、大陸漂移等,在每個領域都提出了大有前途的問題。

如果他深入研究自己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是他「放一槍換一個地方」,把這些機會都留給了別人。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原始思想應歸功于貝爾納的論文,但卻都在別人的名下出版問世。後來,人們把個體興趣過於廣泛、思維過於發散,無法進行精細、深入的創造的現象成稱為「貝爾納效應」。

貝爾納效應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確切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這些能力可能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並形成靈感。這些靈感出現的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夾雜在其他無用的想法中。因此,能否抓住這些靈感並加以開發,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有很多人會抓住這些靈感,但是,有更多的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些靈感的可貴之處,任由它們像流星划過天際一樣,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直到某一天聽說別人在某個領域獲得了成功,才會想起自己的腦海中也曾經閃過同樣的想法。


能夠抓住這些靈感的人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人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加以開發並堅持鑽研,慢慢地走向了成功之路。

另一部分人雖然抓住了這些靈感甚至加以開發,但是,卻沒有堅持下去,以至於「為他人做嫁衣」,成為他人成功道路上的「墊腳石」。

而這些人,就是「貝爾納效應」的「受害者」。

其實,從個人潛力的挖掘和運用來看,每個人都能夠取得成功。這種成功,可能是某個領域內的專長和超越,也可能是某創新或突破,更可能是發展或延伸。但是,無論哪一種成功,都離不開靈感的激發和長久的堅持。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雖然成功有大有小,但是,無論哪一種成功,都離不開個人潛質的開發或靈感的出現,以及抓住靈感後不斷開發潛質的堅持。雖然在堅持的道路上,可能有痛苦、磨難甚至荊棘,但是,只要我們能確定目標、朝向未來並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夠藉由靈感的翅膀,飛向成功的彼岸。

說到底,成功來源於個體優勢層面的靈感激發並抓住靈感後持續不斷的努力。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幫助青少年解決學習動力問題及幫助成年人職業生涯規划過程中,見證了「貝爾納效應」對個體的影響力。這些受「貝爾納效應」影響的來訪者,經過一至兩個療程的一對一個人成長後,在全面了解自己、充分接納自己的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優勢領域,確定了未來的奮鬥目標,最終擺脫了「貝爾納效應」的影響。

而他們在將痛苦轉化為能量、並在經歷磨難和跨越荊棘的過程中,發現並收穫更好的自己後,充分體驗到了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動力。同時,這些動力也將支持著他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

相關焦點

  • 也許曾經的你只離成功僅一步之遙
    千萬人的失敗都是因為做事無法堅持到底,往往做到離成功還差一步,便驟然終止。其實只要我們在堅持一陣子,便會看到成功的曙光。如果我們不輕言放棄,再多花一點力量再堅持一段時間,那些下大功夫爭取的東西其實就在眼前了。二戰前期英國在敦刻爾克大撤退後,英國派出法國遠徵軍的所有重型裝備都丟棄在歐洲大陸上,導致英國本土的地面防衛出現嚴重問題。
  • 貝爾納·弗孔的美麗新世界
    照片裡,他的模特兒身處在一片田野,遠處燃燒火苗,模特兒從晚餐桌上起身。他們被蒙住了眼睛,在山頂上與穿著白色睡衣的女孩轉圈。他們遊泳、溺水,站成一排並牽著手。然後,他帶我們走進了《可能變遷的時光》系列,其中有一系列綺麗的照片——空中盤旋著火球,白色氣球在草地的上方,紙風車——它們的莖種在乾燥的草蓆子上——與藍色的天空相對。
  • 打造增長核武器(4):內容平臺的網絡效應,Medium的進化之路
    一方面它是全球範圍內,在內容質量和設計審美上都能堪稱業界之最的長文類創作出版平臺,有強烈的標杆性,對類似的內容型/信息類平臺,線上社區的發展都有借鑑意義;另外一方面從網絡效應來看,它有內容創作者與讀者的雙邊網絡效應,但它和上一篇文章打造增長核武器③:Airbnb的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之路所提到的O2O類Marketplace交易平臺很不一樣,因為內容的生產與消費都是在線上完成閉環,同時它在讀者這一端也存在很強的同邊網絡效應
  • 如何讓孩子不那麼叛逆?從避開"反彈效應"開始,父母要自省
    ①讓孩子變得叛逆心理學上還有一個效應和"反彈效應"很像。如果父母一直意識不到"反彈效應"的影響,沒有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教育方式,有可能會影響到親子關係。如何讓孩子不那麼叛逆?
  • 小學一二年級孩子,著重培養以下能力,才能避開「三年級效應」
    文|文兒你家孩子上小學了嗎?目前成績怎樣?說起孩子的學習,家長們不免想到著名的「三年級效應」。「三年級效應」指的是,一些一二年級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到了三年級就不行了,從班裡的前幾名一落而下,成了中等甚至中下等。
  • 「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瓦倫達效應": "瓦倫達效應"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論斷,它源自一個真實的事件。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走鋼索表演藝術家,多次成功挑戰高難度的走鋼索,技術十分穩健,在當地頗有名氣。
  • 瓦倫達效應"在作祟,父母要幫他避開
    "瓦倫達效應":"瓦倫達效應"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論斷,它源自一個真實的事件。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走鋼索表演藝術家,多次成功挑戰高難度的走鋼索,技術十分穩健,在當地頗有名氣。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也許有的父母,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但這些選擇卻是有限制的。所以,看似霍布森給了購買客人很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客人能選擇的空間很小,本質上還是等於沒能自由選擇。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讓孩子陷入了"霍布森選擇效應"會有什麼影響呢?
  • 父母教育時要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給孩子真正的自由
    也許有的父母,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孩子選擇的權力,但這些選擇卻是有限制的。所以,看似霍布森給了購買客人很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客人能選擇的空間很小,本質上還是等於沒能自由選擇。①影響孩子的創造性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沒有避開"霍布森選擇效應",會對於孩子的創造性造成負面影響。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當孩子在選擇或者是做決定的時候,需要對比多個選擇之間的優劣,好壞。
  • 指數型增長,160億美金被收購,WhatsApp的網絡效應之路|打造增長核...
    作為網絡效增長系列的最後一個案例,今天我要和大家來深度探討國外的一款即時聊天通訊軟體whatsapp,作為全球所有產品的增長標杆,來深度了解下終極增長曲線,指數型增長是如何在這家公司身上發生,以及它的網絡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 給孩子起名字,「朱」姓爸爸成功避開了諧音,卻沒避開「重名」
    導讀:給孩子起名字,「朱」姓爸爸成功避開了諧音,卻沒避開「重名」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給孩子起名字,「朱」姓爸爸成功避開了諧音,卻沒避開「重名」!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查理·芒格:避開這條誘惑性的毀滅之路
    大多數畢業演講者會選擇描述如何獲得幸福的生活,而老先生使用他在演講中推薦的逆向思維的原則 ,令人信服地從反面闡述了一名畢業生如何才能過上痛苦的生活,進而從側面給人以深刻的思考。貝裡斯福德校長在最老、服務年限最長的董事中挑選出一人來作畢業典禮演講,在接到邀請時,我有點飄飄然。雖然缺乏在重要的場合公開發表演講的經驗 ,但我的膽量倒是練得爐火純青。
  • 淺嘗輒止的出處、釋義、典故、近反義詞及例句用法 - 成語知識
    近義詞有:半途而廢、浮光掠影,反義詞有:持之以恆、堅持不懈,淺嘗輒止是貶義成語,連動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含貶義。淺嘗輒止的詳細解釋:成語名稱:淺嘗輒止(qiǎn cháng zhé zhǐ)成語釋義:淺:初步;輒:就。略微嘗試一下就停止了。形容學習不深入鑽研。
  • 3個方法教你避開巴納姆效應陷阱|職場新人如何給自己準確的定位
    其實,這是因為巴納姆效應在作祟。一、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的心理傾向。
  • 飛去來器效應:如何走出溝通過程中「事與願違」的狀態
    心理學中的「飛去來器效應」說的就是溝通中出現的此類情況。飛去來器是指一種飛鏢,原是澳大利亞土著人用曲形堅木製成的扁薄而帶鋒刃、用來戰鬥和狩獵的武器,投出後能飛回原處。因此,心理學中引用它比喻人們溝通過程中出現的「事與願違」狀態。
  • 給娃斷紙尿褲,媽媽越著急越難成功?「瓦倫達效應」來助力
    一開始,我嘗試好好跟他講道理,訓練了兩三天,後來終於肯坐在馬桶上上廁所了,我覺得很棒,多引導他,沒想到過幾天又打回原形了!後來說他也不是,打他也不是,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再給他穿上紙尿褲了……他這都一歲半了,以後怎麼辦呀?」我聽罷,笑了笑,對同事說:「好姐妹,瓦倫達效應了解一下?」
  • 關於「瓦倫達效應」,家長要幫他避開
    其實,這可能是瓦倫達效應的一種體現。這個效應來自於美國一位走鋼絲的表演者,這位表演者曾經完成過不少的驚險表演,被問起走鋼絲時在想什麼時,他只是回答說自己從不想其他事情,只是專心走鋼絲。有一次,他在走鋼絲中發生了重大意外,從鋼絲上摔了下來,事後他的妻子說自己早有預感,因為丈夫在走鋼絲之前過於緊張,壓力太大,對於成功的渴望過於急切,才釀成了意外。引申到兒童教育上也是如此,孩子越緊張焦慮和過度認真,反而對於學習效率有影響,甚至可能導致失敗。
  • 自卑、自負都是認知偏差,避開「巴納姆效應」,教孩子認識自我
    其實,這種理想化的狀態也並非不能達到,只是要求孩子擁有正確的自我認知,並能在此基礎上自我要求和自我超越。可光是正確的自我認知這一步就很困難,因為這與孩子生活的環境息息相關,不只是家庭教育環境,還有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普遍來說,自信的孩子更容易達成目標、獲得成功。
  • 心理學小知識——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
    努力後的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是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的。他的研究是,學習材料為幾套難度不等的問題,由學生們自由地選擇地解決。他發現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了一類中一個問題之後,便不願意再解決另一個相似的問題,而挑較為複雜的艱難的問題,藉以探索新的解決方法,而感到興趣更濃。
  • 用羅森塔爾效應解讀《墊底辣妹》中「自我實現預言」帶來的成功
    我將以《墊底辣妹》中的坪田老師為例,在文章的第一部分詳細闡述;在第二部分,我會透過「自我實現預言」來分析這種心理產生的深層次原因;在文章最後,我將結合現實生活談談如何利用"羅森塔爾效應「幫助孩子在未來有成長中,擁有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