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納是英國科學天才,他的想像力和洞察力幾乎無人能出其右。據說,他在飯桌上的一席話所迸濺出的思想火花,就是足夠別人幹一輩子的研究課題。除在結晶學、分子生物學等方面做出過重大貢獻外,他還研究過胺基酸、維生素、液體的結構、隕星上的生命、大陸漂移等,在每個領域都提出了大有前途的問題。
如果他深入研究自己提出的任何一個問題,都可能獲得諾貝爾獎。可是他「放一槍換一個地方」,把這些機會都留給了別人。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原始思想應歸功于貝爾納的論文,但卻都在別人的名下出版問世。後來,人們把個體興趣過於廣泛、思維過於發散,無法進行精細、深入的創造的現象成稱為「貝爾納效應」。
貝爾納效應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個領域。
確切地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和創造能力。這些能力可能在學習和工作的過程中被激發出來,並形成靈感。這些靈感出現的時間可能很短,也可能夾雜在其他無用的想法中。因此,能否抓住這些靈感並加以開發,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有很多人會抓住這些靈感,但是,有更多的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些靈感的可貴之處,任由它們像流星划過天際一樣,在腦海中一閃而過。直到某一天聽說別人在某個領域獲得了成功,才會想起自己的腦海中也曾經閃過同樣的想法。
能夠抓住這些靈感的人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人抓住了這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加以開發並堅持鑽研,慢慢地走向了成功之路。
另一部分人雖然抓住了這些靈感甚至加以開發,但是,卻沒有堅持下去,以至於「為他人做嫁衣」,成為他人成功道路上的「墊腳石」。
而這些人,就是「貝爾納效應」的「受害者」。
其實,從個人潛力的挖掘和運用來看,每個人都能夠取得成功。這種成功,可能是某個領域內的專長和超越,也可能是某創新或突破,更可能是發展或延伸。但是,無論哪一種成功,都離不開靈感的激發和長久的堅持。
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雖然成功有大有小,但是,無論哪一種成功,都離不開個人潛質的開發或靈感的出現,以及抓住靈感後不斷開發潛質的堅持。雖然在堅持的道路上,可能有痛苦、磨難甚至荊棘,但是,只要我們能確定目標、朝向未來並努力不懈,就一定能夠藉由靈感的翅膀,飛向成功的彼岸。
說到底,成功來源於個體優勢層面的靈感激發並抓住靈感後持續不斷的努力。
作為度麥學苑心理關愛中心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在幫助青少年解決學習動力問題及幫助成年人職業生涯規划過程中,見證了「貝爾納效應」對個體的影響力。這些受「貝爾納效應」影響的來訪者,經過一至兩個療程的一對一個人成長後,在全面了解自己、充分接納自己的基礎上,找到了自己的優勢領域,確定了未來的奮鬥目標,最終擺脫了「貝爾納效應」的影響。
而他們在將痛苦轉化為能量、並在經歷磨難和跨越荊棘的過程中,發現並收穫更好的自己後,充分體驗到了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和動力。同時,這些動力也將支持著他們從一個成功走向另一個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