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增長核武器(4):內容平臺的網絡效應,Medium的進化之路

2020-12-11 36kr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Roc的增長備忘錄」(ID:RocGrowthMemo),作者:Roc Yu,36氪經授權發布。

長文乾貨預警,閱讀時間5-8分鐘,建議耐心多讀幾遍,提升吸收效率,你會深度了解一個全球頂級的內容平臺是如何從0到形成它的巨大的網絡效應。

今天來和大家講講Medium。一方面它是全球範圍內,在內容質量和設計審美上都能堪稱業界之最的長文類創作出版平臺,有強烈的標杆性,對類似的內容型/信息類平臺,線上社區的發展都有借鑑意義;另外一方面從網絡效應來看,它有內容創作者與讀者的雙邊網絡效應,但它和上一篇文章打造增長核武器③:Airbnb的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之路所提到的O2O類Marketplace交易平臺很不一樣,因為內容的生產與消費都是在線上完成閉環,同時它在讀者這一端也存在很強的同邊網絡效應。

熟悉Medium的人,知道它的爭議很大,有溢美之詞也有不少批判的聲音,尤其是一直跌跌撞撞的商業化方面。

Peter thiel曾經說過一個關於商業模式的簡單公式 「Create value of X, then capture Y%」, 意思就是我們為別人創造了多少價值,然後獲得其中的Y%,這句話很有意思,因為曾經不少創業者就是一味的追求無限大的X,而忽略了Y%,尤其在資本市場好的時候。

現在越發能感受與觀察到,一個產品若不能越早的在商業模式上有清晰的思考,那麼後續的產品價值也很難與商業模式形成呼應,甚至背道相馳。越早同時思考清楚這兩點,越知道產品的發展方向在哪,比如優秀的:今日頭條和得到。

Medium的創始人Evan有一個網際網路出版民主化的夢想,他太過於把注意力放在產品體驗上,去追求我們上面說的價值創造X,而忽略了Y%,甚至為了保障產品的體驗,拒絕加入廣告,哪怕有會員訂閱付費這個模式,也做的是淺嘗輒止,Medium在商業化這條路上走的非常艱難。

當然內容平臺不一定讓用戶直接花「錢」這種貨幣,但一定會讓用戶花「注意力貨幣」,因為內容平臺向廣告商兌付的成為現金的,就是用戶注意力或者潛在在注意力。

Medium這類內容平臺的網絡效應實現也「注意力貨幣」密切相關。(對注意貨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仔細讀讀Tim Wu所著的《注意力商人》,《總開關》,以及谷歌前首席經濟學家Hal Ronald Varian所著的《信息規則:網絡經濟的策略指導》這三本書,這是我認為做內容與信息生意必讀的三本書,也是你需要掌握的底層信息經濟學規律,我在後面會寫文章和大家深度探討。)

「文章要點快覽 KEY TAKEAWYS

  • 和Facebook利用工具屬性做切入點(Entry Point)類似,Medium這款產品的價值啟動點是,也是單人模式(single player mode),它為供給端,也就是內容創造作者打造了一個有史以來最好的web端編輯工具。

  • 內容平臺第一個核心基礎就是早期的內容的質量,也就是創作者的質量會給這個社區奠定一個基礎的基調,高質低質,嚴肅還是活潑,這是一個核心基礎。

  • 從經濟效應上看,好的內容,特別是免費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需要大量的觀眾,本質是創作成本被無限攤薄,和儘可能的獲得更多的「注意力貨幣」來提升ROI,這是自媒體都期待出10萬+爆文的底層經濟學邏輯:)。

  • 如何在平臺自身流量還比較小的時候,儘可能的把內容及時的分發到用戶基數更大,質量更高的地方,形成有效回流,這是第二個核心基礎。

  • 內容平臺會遵循一個「1-9-90」的原則,即1%的用戶活躍的產生內容,9%的參與編輯,90%的用戶參與閱讀。

  • 衡量內容平臺的一個核心價值指標是總閱讀時間TTR(total time reading),它就相當於我們所說平臺獲得用戶的另外一種貨幣,TTR是「注意力貨幣」的衡量單位。

Medium的網絡效應之路

Medium是由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所創建,加上Medium的創建,這位創始人在過去二十年裡一直在努力,想試圖改變我們在網上發布內容和個人內容出版的方式,這條路徑無比艱難,包括Medium在A輪之前公司所有的財務壓力基本都是由Evan一人所承擔。

我們繼續按照前幾篇文章的核心四步法來看看Medium實現網絡效應的過程,第一步產品模式的初始價值,第二步初始的增長策略,第三步持續提升用戶的參與度突破臨界值,第四步形成網絡效應。

Medium的網絡效應之路

1、模式/產品價值 (Mode/Product value)

和Facebook利用工具屬性做切入點(Entry Point)類似,Medium這款產品的價值啟動點是,也是單人模式(single player mode),他為內容創造作者打造了一個有史以來最好的web端編輯工具,既可以做到寫作上的所見即所得,同時又不像純Markdown的寫作工具那樣複雜,它幫你做了篩選,把那些最好最常用能夠讓文章呈現最好狀態的那些格式都挑選了出來,還較早的實現了in-context toolbar(基於文本本身的工具欄,以前的工具欄都是高高的堆積在編輯器視圖的頂端,想想word文章編輯器),包括在移動端,Medium也打破一直以來大家對移動端的文字編輯工具難用的印象。

Medium in-context toolbar

Medium早期邀請了不少專業的媒體人和媒體評論家,以及一批有名望的記者,要知道這群人對格式要求和文章排版是最挑剔的,Medium不僅成功拿下了他們,並且還得到他們的高度讚揚,被評價為「這個世界上最好用的網頁編輯工具」。

一位知名媒體人對Medium的讚揚

同時從閱讀者的角度來看,Medium它的用戶體驗,設計,美感,簡約都是都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標準。這使得深度閱讀這件事情也變得更加愉悅。

Medium的早期界面

2、增長策略 (Growth tactic)

作為內容平臺早期增長有兩個核心基礎:

第一個核心基礎就是早期的內容的質量,也就是創作者的質量會給這個社區奠定一個基礎的基調,高質低質,嚴肅還是活潑。就像當年知乎被創立時,李開復,馬化騰等大佬都在上面提出和回答過問題,同時早期用戶還創造了一種嚴肅的回答格式,類似論文的知乎體;

在這個關於創作者質量的核心基礎上:

Medium確實早期創作者的質量非常高,我們來看看有哪幾類群體。

第一類創始人自己,Evan和Biz Stone,Medium是他們成功創建Twitter後的二次創業,他們當時已經成了媒體界的KOL,有不錯的影響力和行業地位;

第二類是Medium的早期擁有一批能生產高質量內容的非名人作者和頗具影響力的名人作者,其中還包括了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同時Medium還被名人當做是一種對未經過濾的意見收集展示的渠道,名人們習慣把它當做是了解對自己客觀反饋和意見的地方;

第三類就是早期Medium還邀請入駐了一批有名望的記者,他們以挑剔和細緻而出名,當他們也在Medium上發布內容時,這不僅擴大的讀者範圍,還大大的增加了平臺在寫作者這一端的信任,讓他們更願意加入到這個新的平臺。

第二個核心基礎就是內容分發為王,內容生產是一種生產成本高,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產品。從經濟效應上看,好的內容,特別是免費內容,被創造出來之後需要大量的觀眾,本質是創作成本被無限攤薄,和儘可能的獲得更多的「注意力貨幣」來提升ROI,這也是自媒體創作者們都期待出10萬+爆文的底層經濟學邏輯:)

分發觸達到精準觀眾後,鼓勵觀眾有更進一步的動作(call to action)和形成互動(engagement)。

所以如何在平臺自身流量還比較小的時候,儘可能的把內容及時的分發到用戶基數更大,質量更高的地方,形成有效回流。

關於Medium內容的分發,得益於它和Twitter的深度綁定,在Medium的早期註冊是直接啟用了Twitter的帳號來進行授權註冊與登錄,然後不管是分享文章,分享評論/標註/高亮都是推薦分享到Twitter,這些精彩的點評作為Medium之外閱讀者預讀(Pre-scan)和預選(Pre-select)的方式,當讀者們追溯到源頭看到更多的優質內容,也會去關注作者和訂閱作者內容,越來越多的閱讀者便從Twitter沉澱到了這個平臺。

用戶來到平臺之後,還可以關注一系列他們感興趣的話題,同時平臺會基於他們的關注話題和互動數據來推薦內容,Medium也會儘可能保障內容在平臺的獨家性,以持續的留住這些用戶。

3、參與度的提升 (Engagement Trigger)

我們知道Medium即是一個雙邊市場,具備雙邊網絡效應,就是平臺有越多作者並創造越多的內容,更多的閱讀者會花費更多的時間在Medium上。

Medium的雙邊平臺

但因為內容平臺一般會遵循一個「1-9-90」的原則,即1%的用戶活躍的產生內容,9%的參與編輯,90%的用戶參與閱讀,所以對於內容平臺來講,觀眾數量上的需要比內容創作者數量要多的多。這是我們做任何Marketplace市場平臺一定要了解的供需不對稱性,如下圖,這樣你會知道更需要在哪一端發力,Medium要做的是,邀請比創作者數量多很多被的讀者來到平臺,並讓他們更多的互動起來。

需求端數量大於供給端數量

我們在打造增長核武器②:Facebook的網絡效應之路就說過,早期的產品一定要通過一系列微小的產品創新和快速迭代,通過不斷持續新增的小价值,去提用戶的參與度(Engagement),這對產品提升活躍,留存等各項指標有極大幫助。

所以Medium在思考的,是除了讀者和作者發生互動,如何讓更多的互動發生在讀者和讀者之間,他們的點評批註也能夠互相啟髮帶來更多價值,這就是同邊網絡效應 (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仔細閱讀網易新聞,抖音,B站等內容平臺下甚至比原文更精彩的評論)。

Medium的文本highligh&notes功能

關於Medium這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Medium在in-content interaction(基於內容本體的互動)上做了有趣的創新,首次把在文章的文本中highlight(高亮/劃重點)和notes(筆記)的這項功能引入。大家想想在讀紙質書的時候,是不是有很多人喜歡在上面圈圈點點,畫橫線,添加批註,Medium很好的把這一功能引入平臺,並且社交化,讓他人可見,使得其更容易被分享和傳播。

用戶在加入Medium的時候,會去選擇關注他們感興趣的話題,而Medium通過觀察出用戶在話題/主題下的高活躍情況,產生更多的話題/文章/觀點,以話題為集群(clustering)逐個突破話題下的人群。

4、實現網絡效應 (Network effect)

通過不斷的優質作者的加入,優質內容的生產,以及大量讀者的持續閱讀與互動,Medium終於突破臨界點並形成了網絡效應。這個網絡效應的形成標誌和前面我們所講的Facebook和Airbnb都有點不一樣,哪裡不一樣呢?我來看看。

衡量內容平臺的一個核心價值指標是,總閱讀時間TTR(total time reading),它就相當於前面我們所說內容平臺獲得用戶另外一種貨幣,TTR就是「注意力貨幣」的衡量單位。

Medium形成網絡效應的核心標誌是,在長尾話題和一般性話題(非熱門話題)中,全站用戶的TTR所佔比例越來越高,達到了78%,熱門內容只佔到了平臺總TTR的12%。因為一般來講,長尾話題和一般性話題相比熱門話題,是很難獲得充足流量,當長尾與一般性話題佔到TTR的絕大部分比例時,對於內容平臺來講,就成功突破網絡效應的臨界點(critical mass)了。

從網絡效應的角度來看,Medium身上有哪些值得我參考學習的地方呢?

1.單人模式Single player mode給單一方先把價值提供起來,不失為任何平臺初始啟動的好方法,不管是通過小工具,小程序,公眾號還是是抖音號,只要是能夠帶來價值的手段,後面接著再建立mutiplayer mode。

2.用戶參與度(Enagegment)的提升,幾乎成為了任何產品早期想獲得增長必須要攻下來的一塊高地,持續增加用戶的小价值就能夠保持產品的熱度。

3.了解平臺的供需不對稱性非常有必要,因為這決定了你的獲客投入力度放在哪一端,同時選擇範圍更大,傳播能力更強的方案與渠道,當目標用戶很多的時候,選擇集群(clustering)突破的方式,更容易見到效果,步步為營。

4.內容平臺的所獲的第一貨幣可能不是金錢,而是注意力,以TTR總閱讀時間來為單位體現,有平臺把他通過廣告兌現,也有平臺是金錢和注意力統統都要。

思考題 :思考今日頭條,抖音或知乎等內容平臺的發展歷程,以及它們如何形成自己的網絡效應。

預告:下一節就是案例分享與學習的最後一篇文章,介紹whatsApp的網絡效應形成過程,接著我們會有一篇大收尾和總結的文章,來講述如何設計自己的網絡效應戰略,我們很快見:)

網絡效應系列精彩文章

打造增長核武器①:承載與創造科技公司70%價值的「網絡效應」

打造增長核武器②:Facebook的網絡效應之路

打造增長核武器③:Airbnb的雙邊市場網絡效應之路

*本文版權歸 「Roc的增長備忘錄」 公眾號所有,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感謝耐心閱讀,如果覺得內容有用,請點亮「在看」和分享給需要它的朋友吧: )

相關焦點

  • 指數型增長,160億美金被收購,WhatsApp的網絡效應之路|打造增長核...
    作為網絡效增長系列的最後一個案例,今天我要和大家來深度探討國外的一款即時聊天通訊軟體whatsapp,作為全球所有產品的增長標杆,來深度了解下終極增長曲線,指數型增長是如何在這家公司身上發生,以及它的網絡效應是如何形成的。
  • 深度長文,構建網絡效應的終極策略|打造增長核武器(6)
    前面我們分別在網絡效應系列文章中介紹了網絡效應的基礎要素,包含了網絡效應的類型,衡量網絡效應價值的三大定理,臨界點,集群,網絡的不規則性等核心概念。 接著我們通過實現網絡效應的四大關鍵步驟,去梳理和學習了facebook,airbnb,medium,whatsapp是如何形成自己的網絡效應的,我們在這裡先快速回顧一下,再開始今天的正文:
  • Medium:全新的媒體分享平臺
    Medium繼 Blogger 和 Twitter 之後,Twitter 兩位聯合創始人Evan Williams 和 Biz Stone 又打造了另外一款全新的媒體分享平臺 Medium。實際上它就是一個簡單易用的在線發布工具,旨在藉助前兩個功能強大的發布平臺來提升最佳優質的閱讀內容。Medium 的運作機制類似 Pinterest、Reddit。用戶可以對自己喜歡的內容標記並投票,這樣就可以讓內容創建者獲得回饋,並增加被其他人發現的可能性。
  • 「買手客Buyerkey」的四年進化之路 打造線上時尚內容營銷新樣本
    買手客Buyerkey的進化之路種草大號到引進品牌開創服務買手客Buyerkey ,四年前誕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時尚/奢侈品種草類大號《買手客Buyerkey》創始人買君買手客Buyerkey的內容電商「買君小超事兒」,如今已打造了粉絲期待已久的即看即買的閱讀體驗,,上線半年來成績口碑穩步增長。
  • 網際網路下半場,網絡效應被稀釋了?
    因為網際網路的本質就是一張信息網絡,所以網際網路產品才普遍有網絡效應。在網絡效應強的領域,寡頭效應也更明顯。這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其中社交產品最典型,大的只剩下1-2家,信息類產品比如資訊新聞,其實也就4-5家比較大的。
  • 平行論壇預告丨初創期中小型基金會的成長進化之路
    11月23日至26日下午兩點到五點,每天4~6場,共20場平行論壇將在線上和全國各地線下舉行,所有平行論壇均可通過年會會議平臺找到直播入口,歡迎掃描文末二維碼進入年會會議平臺:知議程、訂周邊、看直播、查回顧。
  • AI引發蝴蝶效應:計算力經濟體的進化之路
    而算力的提升,正在多個產業圈層引發新的蝴蝶效應,無形之中推動AI產業的巨大變革。不管是HPC計算的應用,還是更加大的伺服器集群,都可以加速神經網絡模型訓練的速度,降低算法研發上的時間成本。這也就意味著,算力的攀升與迭代,可以為算法創新帶來更好的環境。尤其在新算法研究,與算法大規模部署落地時,算力環境就變得尤為重要。
  • 什麼樣的IP內容值得平臺青睞?平臺如何打造IP?
    IP內容的打造是決定粉絲群體很重要的一環,那麼什麼樣的內容才是好的內容呢? 中國國漫之路走過來的優秀動漫作品的內容又是如何定義的呢? 愛奇藝動漫圍繞四大內容賽道,即「熱血進化論——燃動寰宇」「愛情進化論——戀愛成長」「歡樂進化論——搞笑治癒」「科幻進化論——未來紀元」,進行定製化開發與深度經營,激發圈層用戶的情感共鳴。
  • ...大潮奔湧,內容進化 | 「周刊君」校園行活動圓滿完成
    本次活動以「新媒體大潮下如何實現內容進化」為主題,邀請到《中國新聞周刊》總編輯王晨波,助理總編輯鄭利文和新媒體副主編田納西四位嘉賓參加此次活動。本次活動還在「哎呀我兔」官方抖音帳號同步直播,為無法到達現場的同學提供了學習機會。
  • Medium完成5700萬融資,除了乾淨純粹的寫作還會有什麼?
    Medium的運營總監Andy Doyle4小時前也通過medium發布了一篇文章,證實了融資的新聞。他在主頁中寫道,medium從根本上了走了一條與競爭對手不同的道路,一是我們根本不關心PV、UV、點擊量這些衡量數據,二是平臺上沒有廣告,也不允許有低品質的內容,以及嘈雜的聲音出現,三是絕對不會侵犯用戶的個人隱私。
  • 新物種已來:SEA開放平臺的自我進化之路
    SEA開放平臺這一「新物種」上線在即,它的自我進化能力又將如何攪動行業漣漪,引發外界無限期待。日前,V基金會技術顧問Jordon做客社群,首度重磅揭曉SEA開放平臺核心價值體系和未來生態關鍵動作部署,一個新的價值巔峰已然浮現眼前。不能承受之「痛」以太坊2.0的上線,引起行業熱議,信標鏈合約部署成本之高,讓開發者瞬間難以淡定。
  • 補習班進化之路
    當然,線下巨頭的生意模式,也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線上線下融合的OMO模型已成行業共識。不光是二次上市的巨頭新東方把未來賭在OMO,即便一味冒進的樸新教育也把未來的賭注押在OMO驅動的內生性增長。
  • 精品化、頭部效應凸顯,網絡電影如何探路更高增長?
    作為網際網路+電影高速發展的新業態,網絡電影一直以強娛樂、強消費屬性為大眾所知。7年間,網絡電影不斷進化,在行業規模、投資體量、內容創新、製作水平上持續飛躍,如今已成為中國電影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增量市場。 尤其2020年,網絡電影製作水平、營銷力度等各個維度更是不斷提升,網絡電影新生態正在構建中。
  • 解讀:網絡效應的概念和商業本質
    無論是微信案例裡的「家人朋友」還是淘寶案例裡的「賣家買家」,都是平臺的用戶。反過來說,平臺滿足它們某種具有相互依賴性的需求,因而具有網絡效應。需要注意的是,物理網絡不一定有網絡效應。各種企業都上到一個雲平臺、各種終端節點都連入一張物聯網、多個行業的數據都匯聚到一個hub,是不是就具備網絡效應了呢?
  • 8月29日 三盛·i33城市廣場與您一同探尋商業的內容進化之路
    城市更新,正成為中國商業不動產新的發展主線;商業煥新,存量VS增量,呼籲更豐富的內涵;從地產開發到資產運營,從商品售賣到沉浸體驗,從數據支持到科技賦能……商業地產正經歷一場內容的革命。   重構、改良、孵化、跨界,有故事、有內涵、有價值的內容,是商業地產進化的方向。
  • 利用網絡效應,為你的創業產品豎起一道屏障
    最明顯的例子是像Facebook這樣的社交網絡。加入該平臺的人越多,它的作用越大。會有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朋友,發現更多的內容。這個術語的首次使用是在1908年,Theodore Vail給貝爾做的年度報告裡面提出來的。如果你認得的人裡面只有一位有電話的話你買電話就沒什麼意義。
  • 增長黑客|全民K歌的用戶增長之路
    增長之路很難,但對K歌來講,好像找到了一條筆直而又寬鬆的增長大路,用戶裂變之快,留存更高。跟著我的思路,來了解全民k歌增長之「法」。一、觀點:產品迭代助於增長之路產品迭代還能促進用戶增長?是的,很助增長。
  • 2018十大網絡音樂平臺
    以音樂為核心打造全產業鏈成主流2017年,我國泛娛樂核心產業產值約為5484億元,同比增長32%,其中網絡音樂正在泛娛樂產業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泛娛樂產業的多元變幻,讓單一的聽歌行為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音樂娛樂消費需求。
  • 跨境電商的巨頭時代,談談「小紅書」的進化之路
    京東國際屬於跨境電商混合平臺,運營模式是一部分採取自營,一部分允許商家入駐。這樣的模式的優點是供應鏈管理能力強,對銷售好的商品採取自營,非標品可引進商家,商品種類豐富,規模效應大,但混合平臺屬於重資產模式,需要較大的資金支持。根據易觀的數據,2019年第4季度,京東國際在跨境進口電商零售市場的交易規模為13%,尾隨在天貓國際和考拉海購後面。
  • 《質量效應:仙女座》PC銷量不及《質量效應3》
    報告指出2017年3月全球數字遊戲收入達到80億美金,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而主機以及免費遊戲這塊增長緩慢,PC最慢,不過手遊最快,達13%。單單美國市場,數字遊戲收入達14.6億美金,相比去年增長了15%,其中主機平臺數字遊戲收入增長較大,達17%,這主要歸功於《幽靈行動:荒野》、《質量效應:仙女座》和《尼爾:機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