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平庸可能才是進步的第一步

2020-12-10 騰訊網

作者 l 九邊

01均值回歸

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年輕時候一度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問題產生嚴重的興趣,然後花大量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最後竟然有了突出貢獻。

他研究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父母如果身高較高,或者比較矮,下一代也這樣嗎?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們的孩子能維持這種高成就嗎?

其實這個問題東西方都有疑惑,但是近代科學精神崛起後,大家面對這類問題不再是僅僅滿足於前人說的一個結論。

然後大家產生分歧的時候互相舉反例,而是開始從統計學層面分析是不是真的,或者像伽利略一樣抱著倆鐵球爬到比薩斜塔上扔下去,看看前人說的對不對。

我經常看不少人因為這個問題吵成一團,但是兩方好像不知道這玩意都早已經有結論,他們還在那裡瞎吵。

結論就是「均值回歸」,長得跟下圖似的:

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會出現向正常狀態偏移,可能還會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大概率不會像父母那樣。孫子輩會進一步向正常值偏移。

個人成就也一樣,也明顯呈現出了這個趨勢,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36%,孫子是9%,儘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是也是呈現出回歸常態的特徵。

有點像《道德經》裡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說的是自然規律。

其實學過經濟學的小夥伴也看出來了,這個曲線和經濟學裡的價格曲線,股票的價值曲線都非常接近,無論是股票還是雞蛋價格,在長期看來都是圍繞著一根主線在波動,這根主線就是他們的價值。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不對啊,為啥歐美豪門呈現出了明顯的家族化和傳承性等特點,為啥跟這個理論對不上呢?

其實不複雜,去年有人說資本很脆弱,後來臉被抽腫了,那種感覺就好像說人類在地球上是很弱小的動物一樣,但是絲毫不考慮這種動物可以玩工具,通過工具獵殺虎豹鯊魚,把飛行器送上太空等等。

這個邏輯可以到處推廣,大家就能發現,現實中到處是這種例子,比如高成就人群的下降趨勢。

如果你是個很牛逼的家長,你知道了這個邏輯,你能坐視這個邏輯在發揮作用什麼都不做嗎?看著你家娃一代比一代平庸嗎?

肯定不會嘛,歐美豪門很早就發現後代裡容易出敗家子,極其聰明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娃蠢的像頭豬,怎麼辦?一般會通過「慈善」把自家的錢「捐出來」,然後錢就跑自己家的信託和基金去了。

或者通過多生孩子多種樹的方式來對抗自然律,這個我以前經常說起過,儘管現在「多生孩子」這事自帶倒刺,但是從歷史角度來講,豪門大姓最關鍵的一個操作就是多生娃,擇優培育,剩下的各自突圍。

將來娃多還可以互相聯姻,之前仇鹿鳴有過研究,他發現司馬家在三國後期異軍突起的關鍵操作就是孩子多,活得久。

歐美也一樣,如果生不出孩子來,就代表著家族完蛋了。我們之前講過,那麼牛逼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因為後期生不出孩子來絕嗣了。

幾乎所有的家族信託或基金都有個基本條款,就是不準後代隨便碰那玩意,防止敗家孩子給敗掉了,這些錢重點資助家族裡的精英分子,剩下的當豬養,每個月給點生活費。

這些錢通過職業經理人來打理,孩子可能是個敗家子,但是職業經理人可以選拔嘛,找經驗豐富的。

再或者提前向大學捐款,讓大學將來給你家娃留個位置,儘管有點「才不配位」的感覺,不過畢竟去那裡邊混一圈總比不混強嘛。

大家看出來了吧,嚴重偏離基準的變異總是要變回到正常值去的,之所以有些人回歸不明顯,是因為他們在玩道具,大家玩過遊戲就知道,你指揮的那個角色可能本來某些屬性就比較強,可以是人民幣玩家,通過充值買裝備的屬性給搞上去。

也像《道德經》裡說的,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裡說的是社會規律。

《道德經》裡前幾句話總結連起來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把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都說了。

磨磨唧唧說了一大坨,大家肯定納悶了,你到底想說啥?

我想說的是: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會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顯,是因為他爹媽給他充錢買了道具。

02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是多麼的幸福

我以前總不願意承認自己又庸俗又正常,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奇特,甚至經常在想寧願做一個精神病也不願意做個普通人。

後來發現很多小夥伴都有此類困擾。

覺得自己應該是很特別,可是深度審視之後發現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撒泡尿都尿不太遠,也不是太近,完全掉落在68%區間,可是又不願意承認,覺得承認之後自己活得也沒啥意思。

這裡有個奇怪的數字,68%是啥玩意?對,普通人在人群中的佔比就是68%,比較聰明的是13.6%。

很多小夥伴的生活的狀態基本是一種波粒二象性,在自己覺得自己很牛逼和別人基本無視自己這兩種狀態間切換,隨著觀察者的變化自身定位也變來變去。

這樣倒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據我觀察,很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有問題。

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大家參加過高考吧,我的一個師兄大學畢業後去搞培訓了,專門針對高考這事,他們長期研究了高考所有真題,整理出哪些是通過重複的基礎訓練能搞定。

也就是說,你把教材上的那些題都弄明白了,你能搞定多少分。以及哪些需要那種特別聰明的才能搞定,也就是說,一般人搞不定,需要平時研究研究難題才行,總結出來的結果還是很驚人的。

比如他們發現,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材上的東西,正好是本科,也就是說,隨便翻開教科書上的一道題你能做出來,並且做對,就能達到本科水平了。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個專注練習,就可以衝211了,他們的培訓中心主要是幹這個活,如果孩子基礎紮實,就帶著練練不太難的題,效果非常明顯。

這也是為啥他們假期搞培訓,總要從教材裡找一堆題,看看孩子們基本功咋樣。

如果孩子們教科書上的東西都一知半解,他們就會把家長們拉到邊上,循循善誘地說,要不咱別高考了,呸呸,要不咱別補課了,你家娃需要的是回去做作業,說不定能考個三本。

搞了這麼些年,他自己有個體會,他說整體而言,90%的娃都差不太多,智商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關鍵就是過去的整個學習生涯裡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練習」,也就是把基礎的東西是不是練習了足夠長時間。

大家知道,這就是非常基本的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做到了嗎?當然沒有,那為啥沒做到呢?

主要是狂妄,覺得自己非同凡響,要做就做牛逼事,怎麼能看得上課本上那些基本的事。

殊不知,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聯繫的,你搞不定這些基本的,你就一直沒法向下走一步,去搞些有挑戰性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鎖死在了基礎區。

這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一個邏輯。

人生路往往是在一個階段完成所有任務才能進入下一個,有點像遊戲裡升級。

但是生活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沒人告訴你有哪些任務是這個階段必須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鎖死在低階狀態,陷入「低水平循環」。

當然了,我們在這裡舉高考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經歷過,有感覺,而且很多人理解不了國家為啥那麼重視高考。

為啥要一考定終身,一方面是公平,所有階級的娃都統一裝備下場比拼,不存在你家娃練了十八般武藝,別人家娃開著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下場了。

另一方面高考本身是個虛擬任務,看看你完成的咋樣,如果這個虛擬任務都完不成,就可以初步判斷你整體人生觀有問題,嗯,我沒寫錯,確實是人生觀,並不是智商。

而且這種人生觀,還融入了家長的一些短視,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娃非常牛逼,以至於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滿足需求,讓孩子去做難度超高的題,去參加不必要的培訓,反而忽略了基礎性的東西,最後兩頭亂。

孩子會繼承家長的生理基因,長得多多少少跟家長有點像。

此外還繼承了家長的社會基因,思考問題也多多少少有家長的影子。

比如家長覺得自己的娃非常牛逼,百年奇才,孩子時間長了自然也有種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波粒二象性」,一邊覺得自己是個大牛逼,可是從成就來看又非常普通,人生艱難,雪上加霜。

我以前也講過,這輩子最豁然開朗的時刻,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

因為記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筆記;

因為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鳥先飛,不僅先飛,而且要多飛,多重複幾次,反而記得更熟;

因為讀書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儘管看的慢,但是投入時間量巨大,也能形成規模優勢。

認識到人生唯一能依賴的只有多重複多練習,反而踏實了太多,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過目不忘,不過好在我後來發現我不需要那個神技。

03家長要勇於承認娃普通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內心深處卻覺得自己的娃應該是基因突變。臥槽,這是病啊,得電。

我其實這些年看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娃是個普通人,導致家庭生活一團糟。

我大學同學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夫妻倆都是學霸,博士畢業後直接留了校,他們夫妻倆一度因為孩子教育問題差點情感破裂,並且一度相互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

畢竟自己當初讀書的時候沒這麼笨,後來我這個同學開導別人的時候,突然明白了,原來我們第一節說的那種「均值回歸」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了。

自己的娃並不是笨,只是普通,他們倆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娃只是個普通娃,不過很快也就想明白這事了,畢竟想不明白只能是生二胎了。

這幾年他們夫妻調整了思路,慢慢也豁然開朗,開始專注培養孩子一些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認真,有始有終,以及刻意練習什麼的,不再去逼著小孩達成家長自己的目標。

這些年說是有了明顯起色,畢竟從班裡成績靠後慢慢成了成績中等了,由衷的開心,看,調整基線之後任何一點小進步都能使人歡樂。

而且上次他在朋友圈說了一件事,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之前對小孩期望太高,小孩盡全力也無法達到父母的認同及格線,試幾次就再也不做嘗試了,小孩知道自己讓父母失望,時間長了慢慢越來越鬱鬱寡歡。

調低預期後,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儘管差勁,但是依舊在努力成長,對他多一些發自內心的認同,也會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我這些年也有個感觸非常深。

很多人自信不太強,跟父母強相關,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沒有不想讓孩子好的。

但是意願好不代表行為是對的,有時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狀態,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讓速騰跑的像戰鬥機那麼快,會發生啥?

想也不用想,小汽車不是戰鬥機,它無論如何也表現的不像,而且容易斷軸,連汽車的價值也發揮不出來。

04認識到普通就要放縱嗎?

說到這裡,肯定有小夥伴不滿意了,我比較平庸,我孩子比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

誰說要放任自流了?

其實全文說的都是一種「認識自我」,這句話說的很多,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

為啥做不到呢?

因為大部分人真認識了自我就得承認自己很多方面是個傻X,這多難接受啊,所以大家傾向於呼籲別人認識自我。

問題是通過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狀態來採取必要的應對手段,你會把你家的汽車當戰鬥機用嗎?但是為啥你把你兒子當奇才看呢?

我有多年的跟自己鬥爭的經歷,整體而言,一些毛病,比如「急功近利」,比如「一夜吃成胖子」,還有各種不切實際的目標,本質都是對自身條件的誤判。

比如大家一定熟悉下邊這個圖吧?

這是個學習圖,如果你想學習什麼東西,當前的狀態就是舒適區,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在稍微比現在懂的東西複雜一點點的地方訓練,而不是直接跑到那個挑戰區去,那個區域你肯定搞不定嘛,搞不定就有了受挫感嘛,多挫幾次,我還不信你能學的動。

問題是絕大部分人學習一個新東西,總喜歡直接跳過「練習區」,直奔「挑戰區」。這個時候這個區域就成了「自尋煩惱區」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區」,再或者「從入門到放棄」。

就像有些人總想像個戰鬥機一樣一段加速之後直接起飛,可是忘了自己只是個小汽車,沒跑多遠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其實小汽車如果正常跑,也能跑個幾十萬公裡。

而且吧,有些事大家是有錯覺的,其實那種特別厲害的人,一般有兩類。

一種是真天賦強,這種是自身硬屬性強,本身沒啥可說的。

我們重點說另一種,就是通過大量練習達到很高很高的境界。

其實大家看到的大牛逼,往往都是這種,前者並不是太多。

這類人就是我們上圖說的那種,一直在練習區混,訓練的東西總比當前自己知道的要複雜一丟丟,但是這類事又總能搞得定,自信心越來越強,舒適區越來越大,在外人看來他能力越來越強。

一些人幹某一件事非常厲害,不一定是多有天分,可能性只是在那個領域投入時間量非常非常大,顯得非常熟練,舉重若輕,所以到最後,在絕大部分領域,都是在相互拼有效時間的投入量。

說了這麼多,大家明白了吧,如果一點一點向外擴張,能力圈很快也會達到「挑戰區」,之前的「訓練區」變成了「舒適區」。

就好像你讀初中時候很使勁,上了高中再看初中的東西就比較簡單一樣。

成長就是不斷把訓練區變成舒適區的過程,到時候舉重若輕。

但是你直接一開始就跑「挑戰區」去玩,結果自然是死的很慘。

正確認識自己其實非常有助於採取適合自己的方法論,如果很平庸,並且接受這一點,日拱一卒,慢慢來。

考慮到絕大部分人很快就放棄了,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數幾個沒出局的,並且通過大量練習,還會有人關心你到底資質怎麼樣嗎?

05結尾再寫點

人一生有三次妥協,第一次是意識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識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很普通。

通過上文的描述,大家看出來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看法是正確而且不言而喻的。

不過我們說,普通是一種屬性,跟你能做成什麼事關係不大,除非你非要去玩職業西洋棋棋手或者當數學家,這類工作依賴高天賦。你要是執意要去做這個,我無話可說。

其他絕大部分領域,基本都可以通過老老實實的訓練達到很高的水平,如果一個領域都沒做到,真可以反思下。

最差的一種策略,就是太過高估自己,太過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來能做好的事。

應該把目標和過程分開。

就跟你眼前一棟高樓,家裡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電梯上去了,蜘蛛俠直接爬上去了。如果你老老實實爬樓梯,花點時間氣喘籲籲也能到樓頂,但是你非要選擇像蜘蛛俠一樣操作,啥結果大家都知道。

簡單來講,認識偏差會害死人。

相關焦點

  • 承認自己的平庸,才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但真正邁向成功的第一步,或許只是真正認識自己,敢於承認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平庸,偉人之所以能成為偉人,大抵也是先認清了自身的渺小。我們不想成為一個普通人,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所以有著遠大的志向,懷揣著堅定的理想和信念。當你努力地朝成功走去的時候,回頭卻發現迷失了方向,並沒能獲得想像中的快樂,生活也並不比往日更幸福。
  • 承認自己的平庸,從「心」開始;接受自己的平庸,是新的開始。
    因為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平庸。不管你現在有多迷茫、過得有多累、走得多艱辛,請相信,生命中總有一段路是要你自己走完的,總是要熬過一段迷茫期後你才會學會和自己和解,接受自己平庸、平凡、平常、甚至俱不如人的事實。
  • 家長必讀:承認孩子的「普通」,是陪他成長的第一步
    家長必讀:承認孩子的「普通」,是陪他成長的第一步不少家長自打孩子開始讀幼兒園開始,就早早地為自己的孩子規劃好了一切。承認孩子的「普通」,是陪他成長的第一步一味地讓孩子過度學習,過早承擔超出年齡所能承受的壓力,只會加快消耗孩子自身的能量,無異於揠苗助長。承認「普通」,不代表著甘願「平庸」,而是要認清現實,充分了解孩子的個人特點,從而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才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 承認平庸和嚮往優秀
    簡單的介紹一下我的2020:「承認平庸和嚮往優秀」     如同提到2004就想到非典,提到2020,也必然會想到這場全球性的疫情。一月份被高數折磨的焦頭爛額的我是絕對不會預先想到會有這樣的未來。     那是我大一最像學生的一段日子了。為了高數能低空過線天天呆在圖書館預習課本,上猴博士的網課,做筆記,寫題,整理錯題。
  • 「平凡不可怕,平庸才讓人恐懼」人是怎麼慢慢變得平庸的
    有幾個網友的評論得到眾多網友的點讚「當你眼睛裡的火苗滅掉了,那就是你走向平庸的開始」是得,當你眼睛裡已經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沒有了熱情之後,就是你開始走向平庸的時候。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只有平庸的人們的生活才是空虛和無味的」小時候的我們對任何事情都充滿著好奇心,但是隨著時間,隨著年齡的長大,特別是步入社會開始工作了以後,人就開始慢慢變得得過且過了。
  • 踏出第一步太難?3個妙招,讓你突破自我,向上生長
    可是這一看可能就不止幾分鐘,刷著刷著兩個小時就沒了,最後自己什麼書也沒看。3.對未知事物的恐懼很多時候,我們明知道機會來臨了,但卻因為內心對未知事物的恐懼,不敢邁出第一步,最後錯過。比如說,單位領導開會讓大家談談對某個事情的看法,你心裡已經有答案。
  • 不甘於平庸的人,認真努力行動,才是良藥
    看到一個網友提問:人是是怎樣一步步地走向平庸的?在網上尋求解答。平庸,是指平凡的人做著平常的事,一生碌碌無為,尋常且不突出,總是依附如風,無法鶴立雞群,做到萬眾矚目。其實,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特立獨行的人佔比很少,平庸不平庸,更多的是自己內心的一種感覺。
  • 承認自己的平庸,並不丟人
    又比如,你為了某件事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只為得到一個美好的結果,但偏偏事與願違,結果並不美麗……人的力量在現實生活中軟弱不堪,可能努力一百次,結果只有一次勉強合你意願,其他九十九次,都是白費。
  • 《小歡喜》:平庸是一個褒義詞
    總會有一個瞬間,生活會幫你戳破父母的不一般,幫你揭露自己的普通,幫你承認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很多孩子並不天然是平庸的許多孩子不是天生的平庸,而是被父母的高期望鈍化了成平庸。家長對孩子的高期待,鈍化了他們對子女成就的認知獎賞,讓子女面對父母的期待充滿挫折感,缺乏進步的動力,難免淪為平庸。去承認孩子的不完美別讓你的高期待鈍化對孩子成長的感知力。子女需要試錯,需要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人生正因為那些小別離、小哀愁、小歡喜而充滿意義。
  • 鼓勵孩子學習進步的語句:自信,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孩子學習進步了,該怎麼去鼓勵他呢?如果不知道該怎麼鼓勵,那麼就一起來看看這些關於鼓勵孩子進步的句子吧。 鼓勵孩子學習進步的語句1、成功是屬於最有力量的人。8、自信,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9、從今天開始,幫自己一個忙,不再承受身外的目光!10、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但學習上不用心,比較頑皮,希望你能把精力放在學習上,你的成績一定能進步!
  • 逼自己一下,才有可能成為牛人
    我們在生活中會經歷各種的失敗、成功,但大部分的時候處於平庸,平庸的階段就如同「溫水煮青蛙」,時間久了,也就變得墮落了。很多時候,在一個關鍵的時刻,逼自己一下,也許就會有所突破。比如高考,創業,面試......狠心的逼自己一下,可能就會發揮出超常的水準,未來的人生也就會變的不一樣。
  • 勤於反省,才有進步的可能
    如果僅僅從先天潛質方面來說,每一個學生都可能成為「最優秀的學生」,可是從後天的學習上來說,卻只能是那些勤奮努力的學生,才能獲得非凡的能力。除了這些,哈佛最看重的就是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因為只有勤於反省的人,才能清楚自己與他人的差距,才有不斷進步的可能。
  • 要父母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有多難?
    家長可能也覺得跟我抱怨沒有用,也不想聽我的客套話,只好無奈地說:好吧。事後,我去問有關人士,獲獎者比落選者,真的有一眼就能辨別出的差距嗎。有關人士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說:家長的不甘心,其實是不想承認自己的孩子不如別人優秀。他們不能輕易接受孩子平庸的事實。在但孩子心裡,或許這事根本沒那麼重要。
  • 心理學:只有敢於承認錯誤,才能獲得進步
    其實對方可能也是這樣看你的。這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大多數人都不認為自己是壞人,即使自己再邪惡的行為,他們也會為自己找藉口,或者下意識地把責任推給別人,不覺得自己有什麼錯誤。這就是「自我寬恕定律」。中國有句古話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說的正是這個定律。自己犯多大的錯都是可以原諒的,而別人犯一丁點兒錯就應該受到重重的處罰。
  • 孩子甘於平庸嗎?
    沒門,你沒那個可能」! 用不了多久,老師、父母以及同學都已經分分鐘讓他自己相信:「自己真的不適合學校。」甘願平庸,大概也是發現了無法成就大事之後的無可奈何吧。 他不是不追求進步,甘於墮落,而是因為他們的優越感錯誤地建立在了其他不被認同的領域上了而已,可以理解為跑偏了。
  • 家長是不是很難接受自己的小孩很平庸?
    當孩子們求饒,躲避,反抗,質疑時,父母會語重心長地說:「你們長大後就知道我們是為你好了,只有從小就學習使用木棍,長大後才不會餓死你太不懂事了,我是愛你才這麼逼你啊!」孩子捂著流血不止的右手臂哭著哭著喊:「那也許你們一開始就錯了呢?」
  • 牛掰的人可能失敗,平庸的人也可能成功
    再過兩年,你會發現技能型的人才又都跑去學MBA,讀在職碩士或千方百計地轉管理崗去了,倒是原來那些「非技能領域」的人已經在各自領域混出頭了,開始在管理中漸入佳境,於是大家又得出結論:無論有沒有專業技能,最終都要轉管理,才有出路。
  • 一個腦癱兒媽媽的啟示:99% 的孩子最終平庸,接納才是不平凡的開始
    可自己有了孩子之後,本想做個平和的媽媽,可不知不覺,自己卻越來越像父親,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字裡行間,裹不住的焦慮、急切地求助撲面而來。面對不領先、不拔尖、沒有數一數二能力的孩子,愛之深,責之切,心裡不免對孩子失望。無法接受孩子本來的樣子,更無法接受孩子的平庸,也正是身邊很多父母焦慮的最大來源。
  • 年輕人說「接受自己的平庸」,八成是自欺欺人
    作者@畢導 在文中剖析了自己真實的心路歷程,但卻是這樣一句話,引爆了並不是人人都搞科研的朋友圈:「優秀的人難以接受自己的平庸,因為他們自省意識強,但能力又可能不足以改變現狀」。優秀與平庸的對照,無力擺脫困境卻不得不認輸的無奈,又一次讓朋友圈陷入了當代宇宙終極之問:人到底可不可以活得平庸一點?
  • 20201218-承認自己是自私的,這就是巨大的進步
    越來越聚焦於自己的當下;自動屏蔽掉外部的負面能量和信息,回歸自己的目標;有時候,看到別人的進步,就會自動生出些煩惱和羨慕;仔細一思考,這些情緒的產生都無濟於事,反而會影響到自己的狀態;作者餘華用樸實直白的語言只是在平鋪直敘的在講述著人性的本能——活著;之前在問答時回答過一個關於管理的問題;上次的時候,還是在思考如同通過各種工具、榜樣、制度等等來激發團隊的效能,提高管理效率;但是這件事還不究竟;人性的本能就是自私;首先要承認接受利用這個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