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l 九邊
01均值回歸
英國生物學家高爾頓年輕時候一度對「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問題產生嚴重的興趣,然後花大量的時間研究這個問題,最後竟然有了突出貢獻。
他研究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父母如果身高較高,或者比較矮,下一代也這樣嗎?
另一個問題是如果父母是高成就,他們的孩子能維持這種高成就嗎?
其實這個問題東西方都有疑惑,但是近代科學精神崛起後,大家面對這類問題不再是僅僅滿足於前人說的一個結論。
然後大家產生分歧的時候互相舉反例,而是開始從統計學層面分析是不是真的,或者像伽利略一樣抱著倆鐵球爬到比薩斜塔上扔下去,看看前人說的對不對。
我經常看不少人因為這個問題吵成一團,但是兩方好像不知道這玩意都早已經有結論,他們還在那裡瞎吵。
結論就是「均值回歸」,長得跟下圖似的:
啥意思呢?
也就是說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會出現向正常狀態偏移,可能還會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大概率不會像父母那樣。孫子輩會進一步向正常值偏移。
個人成就也一樣,也明顯呈現出了這個趨勢,父母是高成就,孩子高成就的概率是36%,孫子是9%,儘管比正常家庭出高成就孩子的概率高一些,但是也是呈現出回歸常態的特徵。
有點像《道德經》裡說的,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說的是自然規律。
其實學過經濟學的小夥伴也看出來了,這個曲線和經濟學裡的價格曲線,股票的價值曲線都非常接近,無論是股票還是雞蛋價格,在長期看來都是圍繞著一根主線在波動,這根主線就是他們的價值。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有疑問了,不對啊,為啥歐美豪門呈現出了明顯的家族化和傳承性等特點,為啥跟這個理論對不上呢?
其實不複雜,去年有人說資本很脆弱,後來臉被抽腫了,那種感覺就好像說人類在地球上是很弱小的動物一樣,但是絲毫不考慮這種動物可以玩工具,通過工具獵殺虎豹鯊魚,把飛行器送上太空等等。
這個邏輯可以到處推廣,大家就能發現,現實中到處是這種例子,比如高成就人群的下降趨勢。
如果你是個很牛逼的家長,你知道了這個邏輯,你能坐視這個邏輯在發揮作用什麼都不做嗎?看著你家娃一代比一代平庸嗎?
肯定不會嘛,歐美豪門很早就發現後代裡容易出敗家子,極其聰明的父母發現自己的娃蠢的像頭豬,怎麼辦?一般會通過「慈善」把自家的錢「捐出來」,然後錢就跑自己家的信託和基金去了。
或者通過多生孩子多種樹的方式來對抗自然律,這個我以前經常說起過,儘管現在「多生孩子」這事自帶倒刺,但是從歷史角度來講,豪門大姓最關鍵的一個操作就是多生娃,擇優培育,剩下的各自突圍。
將來娃多還可以互相聯姻,之前仇鹿鳴有過研究,他發現司馬家在三國後期異軍突起的關鍵操作就是孩子多,活得久。
歐美也一樣,如果生不出孩子來,就代表著家族完蛋了。我們之前講過,那麼牛逼的美第奇家族,就是因為後期生不出孩子來絕嗣了。
幾乎所有的家族信託或基金都有個基本條款,就是不準後代隨便碰那玩意,防止敗家孩子給敗掉了,這些錢重點資助家族裡的精英分子,剩下的當豬養,每個月給點生活費。
這些錢通過職業經理人來打理,孩子可能是個敗家子,但是職業經理人可以選拔嘛,找經驗豐富的。
再或者提前向大學捐款,讓大學將來給你家娃留個位置,儘管有點「才不配位」的感覺,不過畢竟去那裡邊混一圈總比不混強嘛。
大家看出來了吧,嚴重偏離基準的變異總是要變回到正常值去的,之所以有些人回歸不明顯,是因為他們在玩道具,大家玩過遊戲就知道,你指揮的那個角色可能本來某些屬性就比較強,可以是人民幣玩家,通過充值買裝備的屬性給搞上去。
也像《道德經》裡說的,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這裡說的是社會規律。
《道德經》裡前幾句話總結連起來就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把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都說了。
磨磨唧唧說了一大坨,大家肯定納悶了,你到底想說啥?
我想說的是:
這個世界上絕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剩下不普通的人下一代也會向普通人跌落,之所以跌落不明顯,是因為他爹媽給他充錢買了道具。
02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是多麼的幸福
我以前總不願意承認自己又庸俗又正常,為了顯得自己比較奇特,甚至經常在想寧願做一個精神病也不願意做個普通人。
後來發現很多小夥伴都有此類困擾。
覺得自己應該是很特別,可是深度審視之後發現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撒泡尿都尿不太遠,也不是太近,完全掉落在68%區間,可是又不願意承認,覺得承認之後自己活得也沒啥意思。
這裡有個奇怪的數字,68%是啥玩意?對,普通人在人群中的佔比就是68%,比較聰明的是13.6%。
很多小夥伴的生活的狀態基本是一種波粒二象性,在自己覺得自己很牛逼和別人基本無視自己這兩種狀態間切換,隨著觀察者的變化自身定位也變來變去。
這樣倒也不是什麼壞事,不過據我觀察,很多人一事無成,就是因為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有問題。
舉個例子大家就知道了。
大家參加過高考吧,我的一個師兄大學畢業後去搞培訓了,專門針對高考這事,他們長期研究了高考所有真題,整理出哪些是通過重複的基礎訓練能搞定。
也就是說,你把教材上的那些題都弄明白了,你能搞定多少分。以及哪些需要那種特別聰明的才能搞定,也就是說,一般人搞不定,需要平時研究研究難題才行,總結出來的結果還是很驚人的。
比如他們發現,如果你真弄明白了教材上的東西,正好是本科,也就是說,隨便翻開教科書上的一道題你能做出來,並且做對,就能達到本科水平了。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個專注練習,就可以衝211了,他們的培訓中心主要是幹這個活,如果孩子基礎紮實,就帶著練練不太難的題,效果非常明顯。
這也是為啥他們假期搞培訓,總要從教材裡找一堆題,看看孩子們基本功咋樣。
如果孩子們教科書上的東西都一知半解,他們就會把家長們拉到邊上,循循善誘地說,要不咱別高考了,呸呸,要不咱別補課了,你家娃需要的是回去做作業,說不定能考個三本。
搞了這麼些年,他自己有個體會,他說整體而言,90%的娃都差不太多,智商差距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關鍵就是過去的整個學習生涯裡是不是一直在做「有效練習」,也就是把基礎的東西是不是練習了足夠長時間。
大家知道,這就是非常基本的事了,但是絕大部分人做到了嗎?當然沒有,那為啥沒做到呢?
主要是狂妄,覺得自己非同凡響,要做就做牛逼事,怎麼能看得上課本上那些基本的事。
殊不知,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都是相互聯繫的,你搞不定這些基本的,你就一直沒法向下走一步,去搞些有挑戰性的,你的水平一直就被鎖死在了基礎區。
這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常見的一個邏輯。
人生路往往是在一個階段完成所有任務才能進入下一個,有點像遊戲裡升級。
但是生活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沒人告訴你有哪些任務是這個階段必須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鎖死在低階狀態,陷入「低水平循環」。
當然了,我們在這裡舉高考的例子,主要是因為大家都經歷過,有感覺,而且很多人理解不了國家為啥那麼重視高考。
為啥要一考定終身,一方面是公平,所有階級的娃都統一裝備下場比拼,不存在你家娃練了十八般武藝,別人家娃開著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下場了。
另一方面高考本身是個虛擬任務,看看你完成的咋樣,如果這個虛擬任務都完不成,就可以初步判斷你整體人生觀有問題,嗯,我沒寫錯,確實是人生觀,並不是智商。
而且這種人生觀,還融入了家長的一些短視,很多家長覺得自己的娃非常牛逼,以至於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滿足需求,讓孩子去做難度超高的題,去參加不必要的培訓,反而忽略了基礎性的東西,最後兩頭亂。
孩子會繼承家長的生理基因,長得多多少少跟家長有點像。
此外還繼承了家長的社會基因,思考問題也多多少少有家長的影子。
比如家長覺得自己的娃非常牛逼,百年奇才,孩子時間長了自然也有種矛盾的感受,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波粒二象性」,一邊覺得自己是個大牛逼,可是從成就來看又非常普通,人生艱難,雪上加霜。
我以前也講過,這輩子最豁然開朗的時刻,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
因為記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筆記;
因為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鳥先飛,不僅先飛,而且要多飛,多重複幾次,反而記得更熟;
因為讀書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儘管看的慢,但是投入時間量巨大,也能形成規模優勢。
認識到人生唯一能依賴的只有多重複多練習,反而踏實了太多,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過目不忘,不過好在我後來發現我不需要那個神技。
03家長要勇於承認娃普通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實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但是內心深處卻覺得自己的娃應該是基因突變。臥槽,這是病啊,得電。
我其實這些年看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娃是個普通人,導致家庭生活一團糟。
我大學同學就是其中一個,他們夫妻倆都是學霸,博士畢業後直接留了校,他們夫妻倆一度因為孩子教育問題差點情感破裂,並且一度相互懷疑孩子不是自己親生的。
畢竟自己當初讀書的時候沒這麼笨,後來我這個同學開導別人的時候,突然明白了,原來我們第一節說的那種「均值回歸」發生在他自己身上了。
自己的娃並不是笨,只是普通,他們倆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娃只是個普通娃,不過很快也就想明白這事了,畢竟想不明白只能是生二胎了。
這幾年他們夫妻調整了思路,慢慢也豁然開朗,開始專注培養孩子一些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認真,有始有終,以及刻意練習什麼的,不再去逼著小孩達成家長自己的目標。
這些年說是有了明顯起色,畢竟從班裡成績靠後慢慢成了成績中等了,由衷的開心,看,調整基線之後任何一點小進步都能使人歡樂。
而且上次他在朋友圈說了一件事,我覺得非常有道理,他說之前對小孩期望太高,小孩盡全力也無法達到父母的認同及格線,試幾次就再也不做嘗試了,小孩知道自己讓父母失望,時間長了慢慢越來越鬱鬱寡歡。
調低預期後,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儘管差勁,但是依舊在努力成長,對他多一些發自內心的認同,也會成為他前進的動力。
我這些年也有個感觸非常深。
很多人自信不太強,跟父母強相關,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沒有不想讓孩子好的。
但是意願好不代表行為是對的,有時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狀態,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給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讓速騰跑的像戰鬥機那麼快,會發生啥?
想也不用想,小汽車不是戰鬥機,它無論如何也表現的不像,而且容易斷軸,連汽車的價值也發揮不出來。
04認識到普通就要放縱嗎?
說到這裡,肯定有小夥伴不滿意了,我比較平庸,我孩子比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
誰說要放任自流了?
其實全文說的都是一種「認識自我」,這句話說的很多,但是能做到的人不多。
為啥做不到呢?
因為大部分人真認識了自我就得承認自己很多方面是個傻X,這多難接受啊,所以大家傾向於呼籲別人認識自我。
問題是通過正確的認識自己的狀態來採取必要的應對手段,你會把你家的汽車當戰鬥機用嗎?但是為啥你把你兒子當奇才看呢?
我有多年的跟自己鬥爭的經歷,整體而言,一些毛病,比如「急功近利」,比如「一夜吃成胖子」,還有各種不切實際的目標,本質都是對自身條件的誤判。
比如大家一定熟悉下邊這個圖吧?
這是個學習圖,如果你想學習什麼東西,當前的狀態就是舒適區,你最好的選擇就是在稍微比現在懂的東西複雜一點點的地方訓練,而不是直接跑到那個挑戰區去,那個區域你肯定搞不定嘛,搞不定就有了受挫感嘛,多挫幾次,我還不信你能學的動。
問題是絕大部分人學習一個新東西,總喜歡直接跳過「練習區」,直奔「挑戰區」。這個時候這個區域就成了「自尋煩惱區」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區」,再或者「從入門到放棄」。
就像有些人總想像個戰鬥機一樣一段加速之後直接起飛,可是忘了自己只是個小汽車,沒跑多遠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其實小汽車如果正常跑,也能跑個幾十萬公裡。
而且吧,有些事大家是有錯覺的,其實那種特別厲害的人,一般有兩類。
一種是真天賦強,這種是自身硬屬性強,本身沒啥可說的。
我們重點說另一種,就是通過大量練習達到很高很高的境界。
其實大家看到的大牛逼,往往都是這種,前者並不是太多。
這類人就是我們上圖說的那種,一直在練習區混,訓練的東西總比當前自己知道的要複雜一丟丟,但是這類事又總能搞得定,自信心越來越強,舒適區越來越大,在外人看來他能力越來越強。
一些人幹某一件事非常厲害,不一定是多有天分,可能性只是在那個領域投入時間量非常非常大,顯得非常熟練,舉重若輕,所以到最後,在絕大部分領域,都是在相互拼有效時間的投入量。
說了這麼多,大家明白了吧,如果一點一點向外擴張,能力圈很快也會達到「挑戰區」,之前的「訓練區」變成了「舒適區」。
就好像你讀初中時候很使勁,上了高中再看初中的東西就比較簡單一樣。
成長就是不斷把訓練區變成舒適區的過程,到時候舉重若輕。
但是你直接一開始就跑「挑戰區」去玩,結果自然是死的很慘。
正確認識自己其實非常有助於採取適合自己的方法論,如果很平庸,並且接受這一點,日拱一卒,慢慢來。
考慮到絕大部分人很快就放棄了,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數幾個沒出局的,並且通過大量練習,還會有人關心你到底資質怎麼樣嗎?
05結尾再寫點
人一生有三次妥協,第一次是意識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識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識到自己的孩子原來也很普通。
通過上文的描述,大家看出來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這個看法是正確而且不言而喻的。
不過我們說,普通是一種屬性,跟你能做成什麼事關係不大,除非你非要去玩職業西洋棋棋手或者當數學家,這類工作依賴高天賦。你要是執意要去做這個,我無話可說。
其他絕大部分領域,基本都可以通過老老實實的訓練達到很高的水平,如果一個領域都沒做到,真可以反思下。
最差的一種策略,就是太過高估自己,太過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來能做好的事。
應該把目標和過程分開。
就跟你眼前一棟高樓,家裡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電梯上去了,蜘蛛俠直接爬上去了。如果你老老實實爬樓梯,花點時間氣喘籲籲也能到樓頂,但是你非要選擇像蜘蛛俠一樣操作,啥結果大家都知道。
簡單來講,認識偏差會害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