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網訊 記者張璐瑤、通訊員粵考宣報導:16日,廣東省教育考試院發布今年高考物理試題和評卷情況。
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教授、高考物理評卷組長文德華介紹,2019年高考理綜全國Ⅰ卷物理試題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又服務選拔、引導教學,實現基礎性、綜合性、創新性與應用性有機結合。命題內容知識點覆蓋面廣,既突出力、電、磁等基礎性主幹知識的考查,又體現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交叉與融合。試題加強對學生推理分析、圖像信息處理、數學運算能力等的考查。與往年對比,試題整體平穩。
綜合來看,今年的物理試題呈現以下特點:
一、考查學生的基本科學素養
物理學知識系統性強,具有鮮明的知識結構體系,掌握好物理學是學生形成良好科學素養的基礎。其中,物理學基礎知識是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今年的試題注重對物理基本概念、基礎規律的考查,實現對考生基本科學素養的鑑別,引導中學物理教育回歸教材,注重夯實物理基礎。
單項選擇題基本上突出對物理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考查。例如第14題考查氫原子的能級結構、躍遷問題;第15題考查庫侖定律、靜電場力等。這些試題都是考查相應知識點的基本應用。這些試題淡化了解題技巧,強化了運用基本物理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考查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究性實驗能有效地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學素養。
今年的實驗題在考查基礎性的前提下加強了自主實驗,通過增強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實現對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考查。例如第23題,要求考生通過題目給定的基本的器件,實現電流表改裝。該題既具有開放性,又具有探索性,考查了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考查學生應用性、創新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能力
今年的物理試題中,多次使用了情境化試題,實現考查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引導中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應用性、創新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能力。
例如第16題以「長徵九號」大推力火箭發射為模型,考查學生對動量定理的理解與應用。該題既體現對考生物理模型建構、理論聯繫實際的考查,又體現出在教育過程中潛移默化實現思政教育的理念。再比如第18題以籃球運動員豎直起跳扣籃為背景,考查學生從日常生活現象中提取模型的能力。第33題以材料加工中廣泛應用的熱等靜壓設備為背景,再次考查學生根據生產實際提取出抽象物理模型的能力。
四、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及綜合應用能力
在中學物理教育中訓練學生對力學、電磁學、熱學等知識的融會貫通,綜合應用的能力,有利於培養出未來的科學領軍人才。例如第24題,考查了學生對電磁學、運動學以及幾何知識的綜合應用。第25題需要綜合運用牛頓力學的多個定律(定理),同時還考查了學生從圖形中獲取運動信息的能力並進行推理分析的能力。
專家建議:規範物理表達,培養物理思維
文德華建議,中學物理教學要加強基本科學素養訓練,規範物理表達。例如,在物理量符號的規範使用上存在較多的問題。計算題中題目中已經出現的物理量符號,要嚴格按照題目的意思使用;題目中沒有規定符號的物理量要採用常用的符號,例如長度符號採用x, s, l等,不要採用容易混淆為其他物理量的符號來代替。
注重學生物理思維的培養,解題過程要能簡明、清晰地體現物理思維過程。一般不要在解題的中間步驟中就帶入數值進行計算;不能跳過必要的步驟而直接寫出結論性公式。例如最近兩年的答卷中,對於帶電離子在均勻磁場中運動的問題,都出現了直接寫出結論性公式的問題。
編輯:智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