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宣布退役之後,5屆大滿貫冠軍得主瑪利亞·莎拉波娃並沒有離開網球。
日前,她前往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卡爾斯巴德參加了WTT(世界網球團體賽)全明星賽——雖然沒有揮拍上陣,但她還是入場接受了主持人漢圖楚娃的採訪。
在加州3月冬春交替的風中,兩位名宿金髮搖曳,喚起了很多人對往日美好時光的懷念。那個時候,女子網壇除了她們之外,還有基裡連科、查克維塔澤、米斯金娜、薩芬娜、瓦伊迪索娃等眾多東歐名將。
如今,她們中的很多選手都擁有了家庭,順利開啟職業網球之外的新生活,和莎拉波娃同名的基裡連科更是先後生下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
由於在WTT的比賽中出於「個人原因」沒有出戰,這讓很多人開始腦補:「這一個瑪利亞」是不是在不久的將來有機會加入到「那一個瑪利亞」的行列,成為超級媽媽?
這是俄羅斯人的隱私,向來獨立的她大概不會為相關話題做出解釋,更不會開一個社交熱搜或者其他什麼。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過去和最近她接受採訪以及在公開場合的發言,來了解一下在6歲時就背負著家庭夢想遠渡重洋的她一路走來的家庭觀。
所有人都知道,為了網球莎拉波娃和她的家庭經歷了什麼。但是,在動人的、勵志的、最終得到實現的「美國夢」的故事背後,那些情感和心理上的犧牲,卻只有這一家人自己才能感受得到。
「幾乎每天晚上,在我睡著之前,都會聽到我的父母不斷地在討論關於生活和網球的話題:我們要怎樣才能把日子過下去,用什麼方法才能避免不破產。而我知道,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要讓我變得更好。」
在只有四五歲的年紀,這些付出和付出背後的責任感就已經被印在了莎拉波娃的心底。
而在搬到佛羅裡達之後,她更是要忍受和母親長期分離的痛苦。
「那個時候,我時常感到孤獨,我想念我的媽媽。為了養家餬口,我的爸爸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然後趕在我睡著之前到家。我慢慢地學會了如何照顧自己,學會如何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網球上。我從來不會想到退縮,因為我總是想要得到更多。」
「我不只是我自己,更是我的家庭,我們一起從泥沼中走出來。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夠做一點什麼來讓其他女孩變得更好。如果可以的話,這將是我從這個世界中獲得的最大的回報。」
將家庭的責任感變成社會的責任感,這是莎拉波娃從4歲拿起球拍到32歲退役期間的成長和蛻變。她從不諱言自己是一位「意志堅定的人」,這種意志伴隨著她的職業網球生涯,也將伴隨著她的整個人生,並成為她在未來將要組建的那個家庭的核心詞。
「我是那種一旦投入就會傾其所有的人,所以討厭『平衡』這個詞。因為它意味著你必須把自己分開,百分之五十放在一件事上,百分之五十放在另外一件事上。」
2017年,她在接受俄羅斯《Vogue》雜誌採訪時說道:「我當然想要擁有自己的家庭,想要孩子。但是它不可能發生在我還在打球的時候,我不想再接受別人的犧牲了。」
顯然,少時的經歷讓她成為了一個非常在乎家人感受的人,她希望為他們遮風擋雨,而不是繼續成為他們呵護的對象。
「我出生的時候,我的媽媽還非常年輕。我們雖然有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但一直保持著非常好的關係,像母女也像朋友。我希望能夠和我的孩子也有類似的關係,就像我和我的父母一樣。如果可以,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夠在一種平靜的、安穩的環境中成長。」
關於自己的家庭、孩子和未來,她引用了一句諺語,說「You make plans and God laughs」,以來解釋即便是再好的計劃也有其不確定性。
但是,她同時也補充了一句:「我希望他不要笑我,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