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賓諾莎的上帝說

2021-02-17 沙沫之間書店

1632年11月24日,荷蘭哲學家巴魯赫·德·斯賓諾莎生於猶太人商業和思想繁榮發展的中心——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區。他在當地的猶太學校上學,接受著極其傳統的猶太教育,並遵從猶太教最重要的節日和禮儀,卻也漸漸開始遠離祖先的信仰。

「Although I have been educated from boyhood in the accepted beliefs concerning Scripture,I have felt bound in the end to embrace other views.(雖然我從年少就開始學習與《聖經》有關的公認信念,最終我感到我應該接受其它觀點。)」

巴魯赫(Baruch),希伯來語意為「被庇護」(blessed);斯賓諾莎(Spinoza)姓氏,顯示了他的西葡血統,其祖先是1492年被西班牙政府和天主教教會驅逐、迫害的猶太人。作為一名神職人員,斯賓諾莎「大逆不道」地試圖改革宗教,試圖使其不再基於迷信和神直接幹預的理念,而是作為一門更客觀、更科學,又偶爾能安撫人心的學科。

斯賓諾莎詳實的觀點展現在他於1677年出版的偉大著作《倫理學》中,並直接挑戰了猶太教的主要宗旨和系統宗教,推出了一個全新的猶太-基督教上帝形象,且完全用拉丁文撰寫,成為現代「聖經批評」的先鋒人物。

上帝不是獨立於自然的人,沒有人聽見我們的祈禱或創造奇蹟,沒有人因我們作惡而懲罰我們,也沒有來生,人類不是上帝的選民,《聖經》只是普通人寫的。上帝不是匠人或建築師,也不是國王或需要信奉者來執掌聖劍的軍事戰略家,他看不見任何事,也不期待任何事,他不審判,他甚至不會讓好人死後得到重生。他的每個人類化身,都是想像力的投射,傳統禮儀曆法上的一切,也都是純粹迷信和繁文縟節。

然而,即便如此,斯賓諾莎也並不宣稱自己是無神論者,反而堅信自己是上帝忠實的維護者。上帝在他的倫理學說中處於中心位置,但與《舊約》中反覆提到的上帝不同的是,斯賓諾莎的上帝是完全客觀的:上帝是宇宙及其法則,是理性和真相,他賦予萬物生命,既不存在於時間中,也不能被個體化,上帝可以被整個自然所取代,並提出了著名的自然神論——泛神論。

「Whatever is,is in God,and nothing can exist or be conceived without God.(一切皆存於上帝之中,沒有上帝,一切都不存在,都不能被感知)」。

在祈禱中,人呼籲上帝改變宇宙運作的方式,這在斯賓諾莎看來是完全錯誤的。他熱衷於削弱祈禱的理念並認為:人類的任務是理解宇宙如何運作及為何如此運作,然後接受這種方式,而不是通過向上天發送信息來反抗存在的運作方式。即只有極度扭曲和幼稚自戀的人才會相信上帝,並幻想上帝會有興趣為了改善他們的生活,而改變存在規則。

「Whoever loves God cannot strive that God should love him in return.(凡愛神的人,不能強求神回報他以愛)」。

斯賓諾莎最喜歡的哲學家塞內加把人比作被繩牽住的狗,它被生活的各種必然之事牽住各個方向,一個人越與必要的東西相背離,就越會被勒死,所以智者必須努力去提前理解萬物的存在方式。比如愛是怎樣的,政治如何運作,然後相應地改變他們的方向,避免被不必要地勒死。

正如古希臘羅馬斯多葛派所認為的那樣,智慧不在於對存在的反抗,而在於不斷嘗試理解世界的運行方式,然後平靜地接受必然之事,這種斯多葛式態度始終貫穿於斯賓諾莎的哲學中。

理解上帝的傳統做法是研讀《聖經》和其他聖書,但斯賓諾莎介紹了另一種方法,即理解生命和宇宙的運行方式及上帝,需要通過心理學、哲學和自然科學才能達成。

正常情況下,我們把一切不利之事稱之為壞,把增加力量和優勢之事稱之為好,但斯賓諾莎認為,真正的道德意味著超越這種狹隘的觀點。他把自己的哲學設想為一條通往無罪、無悲、無憾和無羞之生命的道路:智者,即了解萬物如何存在並為何如此存在的人,永遠擁有精神上的真正滿足。

斯賓諾莎到處宣揚他的上帝觀,因此被稱為「第一個世俗猶太人」,即第一個系統地把猶太人聖經裡的上帝請下神壇的人,而背叛教義的思想,自然也給他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1656年,阿姆斯特丹當地的猶太教會發表了一篇名為《革出教門》 的譴責文章:「按照天命和聖主旨意,我們開除、驅逐、詛咒和辱罵斯賓諾莎,用法律所寫的詛咒來詛咒他。」斯賓諾莎就這樣被開除教籍,革出教門。

白天被詛咒,晚上被詛咒,躺下時被詛咒,起身時也被詛咒.24歲的斯賓諾莎被迫逃離阿姆斯特丹,最後定居海牙,在那裡做著透鏡磨製師和私人家教,同時進行著哲學思考。

因為不承認神是自然的創造主,且認為自然本身就是神的化身,斯賓諾莎的學說被稱為「斯賓諾莎的上帝」,不僅對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者和德國的啟蒙運動有著頗大的影響,同時也促使了唯心到唯物、宗教到科學的自然派過渡。直至1677年,磨鏡片的工作傷害了斯賓諾莎的健康,並使他不幸死於肺癆,享年45歲。

《倫理學》以一種冷靜清醒的生活觀和睿智寬慰的泛神論取代了迷信的上帝之說,但斯賓諾莎的學說只說服了小部分人放棄傳統宗教,轉而接受理性睿智的信仰體系,他的著作也一直被人忽視,其學說在某種角度而言,是對哲學失敗的警告。

把人引向宗教的不僅是理性,更重要的是對情感、信仰、恐懼和傳統歸屬感的渴望,人們堅持他們的信仰,因為他們喜歡那些儀式、共餐、年度傳統、美麗的建築和音樂,以及猶太教堂或基督教堂裡傳出的動人話語。關於如何幫助宗教發展,這是斯賓諾莎在脫離《聖經》的支撐框架並取代《聖經》的大膽嘗試中所忽略的。

相關焦點

  •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莊子看著水裡的鰷魚躍出說:「鰷魚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兒的快樂,也是完全可以斷定的。」莊子說:「請追溯話題的本源。你說:『你哪裡知道魚的快樂』等等,就是已經知道了我知道魚躍出水面的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橋上知道的(因為我站的位置比魚高)。」
  • 讀《世界哲學史》6-2——巴洛克時期之斯賓諾莎
    斯賓諾莎思想的出發點是實體。斯賓諾莎這個概念指的是太一,居於萬物之下,將一切集於一體並包含著一切。是永恆的、無限的、自因的。這樣的話實體和上帝就是同義的了,而且作為一切存在物的總成,它與自然的概念也是同一的。實體=上帝=自然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區分一下哲學中的上帝和神學中的上帝。
  • 唯理論哲學,斯賓諾莎的實體論,萊布尼茲的單子論
    將笛卡爾哲學向前大大推進一步的是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是繼笛卡爾之後第二位大陸唯理論哲學大師。在認識論方面賓諾莎在其重要著作《笛卡爾哲學原理》一書中,就旨在於補救笛卡二元論的缺陷。斯賓諾莎雖然像笛卡爾一樣,認為感性知識是不可靠的,只有用理性知識和推理才能得到正可靠的知識,但他拋棄了笛卡爾的「天賦觀念」,力圖將自己的唯理論建立在一元論的基礎上。
  • 為什麼一直到1675年,斯賓諾莎才進一步把《倫理學》出版呢?
    現在斯賓諾莎41歲,海牙的斯賓諾莎紀念堂中有一張他的肖像,看來很不錯的西葡猶裔的樣子,飄動的黑髮、濃眉、黑亮而稍憂鬱的眼睛,長直的鼻子,總之是一張相當英俊的臉,如果只和哈爾斯畫的笛卡兒相較的話。「他的儀容十分整潔,」盧卡斯說,「要是沒有披上使紳士異於學究的衣服,他絕不離開屋子。」
  • 人物|斯賓諾莎,最可愛的哲學家,一個天真的笨蛋
    嘿,我有一個朋友,他叫巴魯赫·斯賓諾莎,是個世俗眼中的怪人,但我覺得他可愛的要死。為這事兒我可沒少說他太天真了,他的每次回應都在溫和的笑著。對了,這傢伙給我講起過他的過往,他說和他一樣,簡單而平凡。他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家裡時代從商,父親是阿姆斯特丹猶太人公會的會長和猶太教會學校的校長。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夠繼承家業,但他喜歡哲學。
  • 斯賓諾莎:關於情感的哲學「警句」
    這個人,就是用幾何學的方法來寫就哲學著作的斯賓諾莎。1斯賓諾莎其人斯賓諾莎,1632年生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猶太商人家庭,成年之後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而退出猶太教,在當時宗教如此強大的背景下,做出這樣的決定,可想而知其頂著怎樣的壓力。之後一直過著清苦的生活。
  • 發現了黑洞的愛因斯坦,到底信不信上帝
    西方關於上帝的觀點很多,有人主張上帝是超驗的,有人主張上帝是內在的,有人主張上帝是普遍精神,有人主張上帝是道德存在。愛因斯坦信仰上帝嗎?他在《科學與宗教》一文中說,人們可以對是什麼有最清楚最完整的知識,可還是不能從中推斷中我們人類的目標是什麼。
  • 斯賓諾莎 | 一個被世界拋棄的孤獨者
    在荷蘭海牙城一間普通民宅中,長期被肺病折磨且又在狹小空間和灰塵瀰漫的工作環境中生存的斯賓諾莎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當好心的房東做完禮拜急匆匆回到家時,發現他已經躺在醫生的懷裡離開了人世。那一天,離他四十五歲的生日還差九個月零三天。正如他生前所說的那樣:「自由的人絕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 敬畏上帝的意志和知其然的接受自然律則,乃是合二為一之事!
    此或需要由於虔誠和時間而得奉為神聖名言的欲望來激起理智,並引導斯賓諾莎達於其思想之頂峰理智的生活,必須被「上帝的智愛」所激發、所崇高。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宇宙本身的基本實物與永恆律則,此一「上帝的智愛」非卑屈地邀寵於某種天神,而是明智而情願地調適我們的觀念,以及引出萬物的原質與世界的秩序。敬畏上帝的意志和知其然的接受自然律則,乃是合二為一之事。
  • 學者王東嶽:說愛因斯坦是有神論,錯了!他的信仰跟老莊完全一致
    比如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是人格神論,信上帝、真主、耶和華。可是大家知道西方古典哲學裡有一個著名哲學家荷蘭人叫斯賓諾莎,斯賓諾莎曾經提出自然神論。他這樣表述,神即自然。所以斯賓諾莎的有神論跟中國的道法自然完全是一回事,所以中國是「有神論」,只不過他的神是自然,叫自然神論,或者在學術上叫泛神論。
  • 愛因斯坦相信上帝嗎?他的「上帝之信」和聖經,拍賣再次引發爭論
    蘇茲比的書籍和手稿專家卡桑德拉哈頓說,人造革英語聖經是由愛因斯坦用德語寫成的,預計售價為20萬至30萬美元。這張由聖誕老人提供的未註明日期的照片,顯示了1954年1月3日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上帝信」的第一頁。他在書中提出了坦率而無瑕的觀點:「上帝對我來說只不過是人類的表達和產物弱點,聖經是一系列古老而又相當原始的傳說。「 它於2018年12月4日由佳士得拍賣。
  • 柄谷行人《探究Ⅱ》第二部:關於超越論的動機||第四章 斯賓諾莎的幾何學
    從數學史的角度來看,不用說笛卡爾,即使是萊布尼茨也不能說已經對無限有所思考。真正實現了這一點的,是試圖將其作為數、積極地處理無限的19世紀中葉的康託爾。相比萊布尼茨,康託爾的做法更接近斯賓諾莎。當然,斯賓諾莎並沒有做出對此做出過思考,他也不是像笛卡爾和萊布尼茨那樣的、數學史上傑出的數學家。但是,可以說在《倫理學》之中的確有著某種數學思維。
  • 科學家與他們的上帝
    這個標準的英國中產階級這樣回答我,說著喝光了杯中的紅酒。當我關心我導師的宗教信仰的時候,全然忘記了自己手腕上也戴著一串念珠,這是個鮮明的佛教徒的標誌,雖然我從來沒有燒過一炷香,也沒有通讀過任何一部佛經,但我仍然覺得自己是一個佛教徒。現在回想,和我的導師一樣,實際上我也沒有太多的選擇。
  • 為何說上帝的本質是愛?愛上帝的首要基礎是上帝本身是美好的
    有些人說,所有的愛都源於自愛 ;他們認為按天性講,人若不以自愛為 基礎,就不可能愛上帝或愛別的任何存在。但我謹揣測他們這樣說是因為考慮欠周。他們說:凡愛上帝、渴慕上帝榮耀或以上帝為樂的人,不過是以此為自己的幸福;人喜愛上帝的榮耀、仰慕上帝且以上帝為樂,乃是因為這些事情於他有利 ,可使他蒙福;於是他將自己的快樂寓於其中,以為這些東西一旦得到就可以使自己充滿喜樂,得到幸福。所以,他們說,人渴望榮耀上帝,渴望見到上帝完美的榮耀並以此為樂,這不過是源於自愛或源於渴望自己得到幸福。
  • 尼採為什麼說「上帝死了」?
    所以他說:「你們是我的信徒,但是,當信徒對你們有什麼用!」「你們崇拜我:但是萬一有一天你們改變崇拜,那又該怎麼辦呢?你們要當心,免得讓雕像壓扁你們!」跟耶穌要求人們崇拜他和上帝不同,尼採從不要求別人崇拜他自己。
  • 上帝哭著說,把我當人看待吧!
    買賣雙方是平等的關係「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自改革開放開放以來已經喊了三十多年了,大家說的習慣聽的也習慣了。可事實上這句話存在著嚴重的謬誤。第一,一般人覺得這句話是舶來品,確實,這句話源於日本歌手三波春夫,其原話直接翻譯應該是"顧客就是神"(此處的神是指日本神道教的多神),在中國經過意譯,就演化成了「顧客就是上帝」。第二,上帝一詞是地道的中國造,《尚書·召誥》裡說: 「皇天上帝,改厥元子茲大國殷之命。」
  • 「上帝」發推說:川普是美國病毒
    原創 Lens WeLens三天前,川普在美國股市開啟前發了一條推特「上帝保佑美國」,結果,有個ID叫「上帝」(GOD)的帳號轉發說:「狗屎,不要告訴我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