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上帝的意志和知其然的接受自然律則,乃是合二為一之事!

2020-12-17 小何家鄉菜

有些人覺得,斯賓諾莎所認為的,只有感情足以克制感情,是否即是借理智的抗拮以控制感情。如果理智不會被引發為感情化與狂熱化,則答案是肯定的。「以知識即真理而言,善與惡的真知,並不能抑制感情,除非將其以感情視之。」此或需要由於虔誠和時間而得奉為神聖名言的欲望來激起理智,並引導斯賓諾莎達於其思想之頂峰理智的生活,必須被「上帝的智愛」所激發、所崇高。斯賓諾莎認為,上帝是宇宙本身的基本實物與永恆律則,此一「上帝的智愛」非卑屈地邀寵於某種天神,而是明智而情願地調適我們的觀念,以及引出萬物的原質與世界的秩序。敬畏上帝的意志和知其然的接受自然律則,乃是合二為一之事。正如數學家視世界為一數學規則的部分時所尋得的某種敬畏及狂喜之情一樣。

當哲學家在默想偉大的宇宙靜靜地在宇宙律則的旋律中運作時,也會激起無比的樂趣。由於「愛是與外在原因的觀念同在的樂趣」,因此,我們由觀察宇宙而獲得了樂趣亦得之於我們自己激起了對上帝的愛,並以其為一切的秩序與生命。「愛以快樂完全地充實了心靈,使之達到永恆與無限的存在。」這是對其自身原質必然結果的世界上帝原質的觀察,是聖者心靈的本源,它引其至於認知、明了有限,接受並摯愛真理的平和。「心靈的至善是上帝的知識,心靈的至德是對上帝之知。」斯賓諾莎的靈魂之中,融合了數學與神秘說兩種成分,他仍不認為上帝精神能因人的愛而反照,或以神跡而靈驗,他千百年來,曾鼓舞、慰藉佛教、猶太教、基督教、回教純仁篤信及深厚神秘色彩的和祥關係,來顯示他的神性。

在他孤獨的哲學高空裡,一直在尋找宇宙中可接受他敬愛和自信的東西。這位溫文爾雅的異教徒,他視宇宙為一個幾何圖解,終止於對蘊含上帝內萬物的理解和專注,終止於因後裔的紛爭,而成為上帝迷的「無神論者」。強求宇宙意義的結果,使每種信仰的放逐客,或尋找寄形天下的神性幻形,或自詡其已接觸到永恆,不論那是否只是一瞬間的情形。當斯賓諾莎完成《倫理學》的時候,他也許會像許多基督聖徒一樣,覺得自己已經完成了一門為濟助個人而遠甚於指導一國公民的哲學。因此,至1675年,基於認為人是「政治的動物」並能將理智應用於社會問題此一觀點,開始以一種解析激情一樣的方式,以客觀的、幾何的、物理的方式著手於其未完成的《政治論》:

我以我們通常應用數學時的精神自由,來審視科學的主體,我曾謹慎地不將力量花在愚弄、哀悼或詈罵人類的行為上,而在求了解他們。在此目標上,我也曾注意到激情,諸如愛、恨、怒、妒、貪、憐及其他心靈的不安等並非人類本性惡的一面,而是與空氣本質相關的冷熱、風暴、雷電等性質一樣。因為人類的本性是政治的素材,因此斯賓諾莎覺得,研究一個國家,當始於考慮人類的基本性格,如果我們去想像在社會組織以約束力、道德力及法律陶冶之前的人類,則我們對之了解將更真切些。倘使我們記住在對此社會影響的全然的或勉強的順服之下,他仍然受那種在「自然狀態」之中僅為暴力嚇阻才能抑制的盲目衝動所困擾時,則我們對之了解或將更真切些。

斯賓諾莎與霍布斯諸氏一樣,假定人類曾處於以上情況之中,他對於人類野性的設定,幾乎與《利維坦》一樣黑暗,在該罪惡之園中,個人的力量就是公理,並無罪可言,因為根本沒有法律;同時也並無公正、偏私及對錯可言,因為根本沒有道德戒規。是故,「自然法……並無所禁……其並不反對傾軋、仇恨、憤怒、暴虐或因慾念所引發的任何東西」。依據「自然權力」就「自然」是一種外於社會法治的觀點來看每個人的生存,乃在於其力足能自持與自保。而此仍會為其同類及國家所獲取,所以人類會以其「自然權力」去役使或食用動物。斯賓諾莎認為人類野性之改變,乃由於其一出世便已生活在社會團體之中,「由於所有人類對孤獨的存在均有所懼因為在孤獨之下,無人力足以自衛、獲取生活必需品。

因此使其自然趨向於社會組織」。所以,人類不但具有社會的,而且具有個人主義的本能,社會與國家具有人類本性的根源,一旦人類與家庭成為一體,則「自然權力」或個人的力量,便會受團體的權力及力量所限制。無疑的,人類是勉強地接受這些限制,不過,他們之接受,是在於他們理解到,社會組織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最有力工具。至此,關於德行是使生存的任何特質這一界定而言「自存的努力」可以在擴充至使團體生存的任何特質。社會組織,不約束國家,不左右文化此為人類求其自存與發展下的一大收穫。由此,在伏爾泰四復盧梭之前,斯賓諾莎便有所論:任諷刺家放懷狂笑世間事,任神學家去詬辱它們,任憂鬱盡情去頌揚那樸野未開的孤立生活,任它們去鄙視人類而推崇野獸。

且莫去管它,人類會發現互助更能輕易地獲其所需……一個受理智引導的人,其生活與法治國家之下,比居於法律之外更為自由。斯賓諾莎也反對另一種法外夢境哲學的無政府主義的烏託邦:誠然,理智能抑制並轉化為激情……可是我們知道……理智所指出的路是非常險峻的,因此,勸自己信服群眾……能導致依理智的簡單指示而生活,則一定是詩人的黃金時代,或者是一些劇中的夢想。國家的目的與功用,應當使其成員依理智而生活。國家的最終目標,不在於駕馭人類,或以恐懼制服他們,而是,使人人無所恐懼,並且能在充分安全與不傷害自身和鄰人的情況下而生活。國家的目標……並不是在使明理的人類成為粗野的獸類和機器。

它在使他們的身體和心智安然地運作,它們致使人類依真正的理智而生活、而活動……國家的目的是真正的自由。是故,斯賓諾莎重新爭取言論自由,或至少有一點思想的自由,但是,像霍布斯一樣,最終屈服於神學的盲信和鬥爭的恐懼之下,他並未主張將教會置於國家治轄之下,不過,卻認為國家可決定教百姓何種教義。他著手討論政府的傳統形態,由於對路易十四的入侵荷蘭感到憤怒,遂成為一個荷蘭的愛國者,不但一點也不稱讚君主國,而且還激烈地駁斥霍布斯的絕對論:當一人擁有一切的權威時,就會假設,經驗在指導並促成和平及諧和。因為沒有一個政治體系,會像土耳其一樣,一直賡續而無顯著的變化,同時,也沒有一個深孚眾望的或民主的國家,會非常短命,並且甚為動亂所擾。

如果說,奴役、野蠻與摧殘能算是和平的話,則和平會是降之於國家的大不幸。奴役不是和平,而是獨夫攬權,因為和平並非只包括戰爭的離去,而是更包含了人類靈氣的統一及和諧。所謂「最佳政府」的貴族政體,如果其最佳是在於其不從屬於階級精神、派系傾軋以及個人及家族的貪婪的話,則可以稱是,「倘若,貴族們……不感情用事,並僅衷心依循大眾福利……則無一政體堪與貴族政體相媲美,然而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恰與之相反」。因此,當他日薄西山之際,斯賓諾莎開始描述他民主的期望,他並不盲目附和群眾,所以,他愛那遭暴民殺害的維特。「凡對百姓性情如何轉變具有經驗的人,幾乎都會很喪氣,因為大眾是受情感而非理智所擺布的。它先於各個事物之前,並且會輕易地被貪婪及奢侈所腐化。」

「我越來越相信民主是所有政府的最自然形式,而且也是最調和於個人自由的。基於此,沒有人會將其自然權力絕對地讓渡:他只將之委副多數。」斯賓諾莎主張,除未成年者、犯人與奴隸之外,所有男性均應有選舉權。他之將女性除外,乃由於他判斷,在策議和管理上,她們的天資和承受力不如男性。他認為,假如「國民軍只有公民所組成,並且無一人可免疫」,則當以端良的舉止與和平的政策去鼓勵統理官員,「因為,一個武裝的人,是比一個非武裝的人更來得獨立」。他覺得,照應窮困者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同時,應當只有一種單一稅:田地、所有的土地及可以使用的物件和住舍等,都該是公產,就是說,擁有國產權的人,每年將之租與公民……除此之外,各種稅收,均將免除。然而,就在他剛開始其學說最珍貴的一部分時,死神將他的筆從手中拿走了。

相關焦點

  • 上帝是中國的———追尋敬畏上帝的時代
    追尋敬畏上帝的時代中國敬畏上帝的時代,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歷史上,殷、周、春秋、戰國時代的聖人,直至今日的老百姓,屬於讓我們心儀的人類最美好的時代。有關上帝的記載,我從《尚書》和《詩經》中,粗略地收集了13條:1、《詩經·大雅 》:「上帝臨女(汝)」(上帝時刻都看護我們);2、《尚書·湯誓 》:「於畏上帝,不敢不正 」(我敬畏上帝,不敢作非正當之事);3、《尚書·湯誥 》:「惟簡上帝之心
  • 《心理品格與個性》第44章 管理心理的律法
    --3T 72 (1872).【2MCP 415.1】創造主設立心理的律法——那位創造人心智並設立其規律之主,也為它按照這些規律發展而作了準備。--Ed 41 (1903).【2MCP 415.2】上帝偉大的律法——自然界有許多大定律支配,屬靈的事同樣受原則支配。
  • 因信稱義(救恩、挽回祭)與認罪悔改(敬畏上帝,遵守十誡)的關係
    上帝和主基督先愛我們,為我們作了挽回祭,使我們因信赦罪(因信稱義)。這是上帝和主基督的功勞!是上帝和主基督的工作!認罪悔改,歸向上帝,遵守上帝十誡,忍耐到底,就是我們愛上帝,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感恩上帝和主基督的大愛的回應。是人自願的選擇生命!是人當作的效法上帝和主基督的工作!
  • 基督徒需要遵守上帝的律法嗎?
    我們擔不起因為一種謬論歷代相傳直傳到了我們這一代而接受它。我們所需要的乃是真理,我們在每一點上都需要真理。我們聽從基督的話時,就會得到真理。它是亮光;它是我們抵達永恆安息的天國要旅行的道路。它是真理,我們把自己無助的心靈寄托在其上吧。不要寄托在傳道人身上,因為你會發現這是倚靠壓傷的葦杖(賽36:6)。我們要把心靈寄托在誰身上呢?
  •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二第八章—— 釋道德律
    十二、然而全部律法確包括在這兩個要點裡;上帝為摒除一切推諉的口實起見,在十誡中一方面說明我們尊敬他,愛他,和敬畏他的事,一方面又吩咐我們怎樣為他的緣故實行愛人。研究誡命的分類並不是無益之舉,但當牢記,這律法的分類,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研究,我們不必與那些持異議的人爭論。但我們非研究這個題目不可,以免讀者鄙視,懷疑,以為我們所採取的分類是標奇立異。
  • 將所有明白上帝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
    【拉7:25】「以斯拉啊,要照著你上帝賜你的智慧,將所有明白你上帝律法的人立為士師、審判官,治理河西的百姓,使他們教訓一切不明白上帝律法的人,【拉7:26】凡不遵行你上帝律法和王命令的人,就當速速定他的罪,或治死、或充軍、或抄家、或囚禁。」這與今天的情形何其相似。
  • 人生正確的打開方式——從敬畏上帝開始
    當一個人去了解宇宙的時候,就會發現宇宙之浩瀚,地球在其中都可以忽略不計,更別說小小的人類。所以聖經告訴我們說要敬畏耶和華,因為那是人擁有智慧的開端,是聰明之舉!我們之所以要敬畏耶和華,是因為神創造了天地,比宇宙還要偉大的就是上帝!
  • 哲學: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因果律和唯名論)
    上帝存在與否或者說上帝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全知全能、仁慈、完滿等的理想存在與否,在笛卡爾生活的年代,因為科學的發展和啟蒙運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得愈加重要,最主要的是它與現實的教廷權力的把持者——教廷代表著傳統的與資本主義和科學、以及追求真理的觀念相悖的存在,且是一個有力的存在,經過羅馬時期的壯大,宗教和它的經典教義以及對人們道德上的要求無論在普通民眾的理解上是什麼樣的存在
  • 【福音短片】對應許與律法的解釋
    2015年5月17日主日信息片段(羅馬書之十二) 因信被稱為義、承受世界、得以堅固《羅4:13-25》對應許與律法的解釋
  •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二第七章——律法的賜與,不是要局限古人於律法之內,乃是要激勵他們在基督裡得救的盼望,直到他來臨
    四、因此,我們若單看律法,一定只有沮喪,紛亂和失望,因為它譴責我們,禁止我們得著它應許給與守法之人的福分。那麼,你說,上帝在這事上不過是戲弄我們嗎?若幸福之門是關上的,不能進入的,這樣,徒然說有幸福的希望,勸我們去接受,這豈不是戲弄我們嗎?我的回答是:雖然律法的應許是有條件的,一面非完全服從它不可,而一面又不能完全服從,可是它的應許並不落空。
  • 敬畏上帝相信上帝和主基督的話就可蒙福
    誡命(十誡),典章(十誡的運用具體細則、律例、條例、規矩、方法)是十分深廣的。上帝和主基督耶穌的誡命(十誡)、典章(十誡的運用細則、條例)不是死的,是活學活用的上帝之智慧。《聖經》中,耶和華和主基督耶穌的話,就是在不斷總結十誡,得出新命令(誡命)-彼此相愛!又不斷運用十誡於生活工作中方方面面。並且,《聖經》從歷史、預言、主耶穌基督的生平中,不斷結合十誡、二大愛的總綱丶新命令(彼此相愛),啟示我們的悟性,提高我們的智慧。好在自己的生活工作中,不斷運用好十誡-這一上帝和主基督的法寶。
  • 神要徹底打擊人的意志
    序言:因著罪性(舊我)的存在,人無法按著律法而行,更是無法行出那超出律法的善。這乃是我們如何靠聖靈的。很多的道是不屬靈的。沒有把人的心思意念、趨向、轉向神。不是靠給人律法、給人壓力。這會叫人更糟糕! 另外,若我們以我們的意志要成就我們那原本軟弱行不了的善,我們便會一敗塗地。尤其是我們特別軟弱,容易跌倒的地方。我們沒有辦法靠我們的意志來勝過的。在此,聖經要告訴我們什麼呢?
  • 你的品格今日在上帝眼中如何呢?
    我們若注意自己的行事為人,始終想到敬畏上帝,我們的生活會比現在好得多。我們在今生處在寬容時期,在接受考驗。上帝在試驗我們,在檢驗我們,要看我們會建造怎樣的品格。天上上帝的使者被派到我們地上來衡量道德價值。我們的天父已把警告的信息傳給我們,好使我們為最後算帳的大日做好準備。祂吩咐我們要儆醒禱告,免得陷入四圍的迷惑中。祂吩咐我們要「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5:39)。
  • 《心理品格與個性》第43章 心理和屬靈健康
    他們必享受真正快樂的人生,同時也不會有浪費時間的徒然遺憾,不象世人在缺乏刺激性娛樂的情況下會產生憂悶和驚慌。敬虔與健康律並不衝突,而是與之和諧的。敬畏主乃是一切真興盛的根基。--CTBH 14, 1890. (CH 29.)【2MCP 405.3】不斷與心中罪惡的思想作鬥爭——凡希望與上帝的性情有分的人,必須認識到要脫離世上從情慾而來的敗壞。
  •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卷一第十六章——上帝以他的權能保存並支持宇宙,又按他的旨意統治宇宙的一切
    上帝藉這些異跡,鄭重聲明,太陽每日的出落,不是自然界盲目的運行,乃是他自己所控制的,使我們重新想到他的父愛。冬去春來,春歸夏至,夏完秋繼,宇宙間沒有什麼比四季循環更自然的了。但在這個順序中,有很大的差別,可見每一年,每一月,和每一日,都是在上帝的新而特殊之旨意的管治下。
  • 牧者分享丨有限的時間裡,當敬畏和事奉神
    從人性的角度看,上帝的吩咐有些不近人情,不允許父母去為兒子哭泣;但從聖潔的角度看,拿答和亞比戶是因為幹犯了祭祀的條例,以至於被上帝所擊殺,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公義的判斷,如此行更能讓神的百姓知道要敬畏神,如果亞倫和其全家此時為兒子哭嚎,則會讓百姓誤認為因罪被擊殺是值得憐憫的事情。
  • 如果沒有上帝什麼事都可以做
    中國雖為神州,從周朝開始至今,我們以人為本,我們自命為天子,奉天承運而行政,我們相信有天和神,也祭祀皇天上帝,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但整部劇本裡的宗旨都是人道之治雖有敬神或天道之插曲,其實就是劇情需要把敬神之事做給人看。
  • 首先你得理清「時間線」和「因果律」這兩個概念
    是的,如果時間可以逆轉,那麼,最重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果律的崩壞這件事了。本文中,我們將嘗試提出一組論證──它始於對「時間」此一概念的討論,終於對「神、上帝與自由意志本質」的深思,環環相扣。而其中「第一個環」,亦即我們首先必須觸及的第一個命題,正是「時間並不存在」這件事。
  • 律例、誡命、典章、法度有何不同?
    文章轉自QT微信號:lxrj2016經文:王上2章2「我現在要走世人必走的路,所以你當剛強作大丈夫,3遵守耶和華你 神所吩咐的,照著摩西律法上所寫的行主的道,謹守他的律例、誡命、典章、法度。這樣,你無論作什麼事,不拘往何處去,盡都亨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