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笛卡爾論證上帝存在的方法(因果律和唯名論)

2020-12-13 哲學探索

01 從「我思故我在」到「我是什麼?」——檢查思維有哪些功能。

上帝存在與否或者說上帝這個概念所蘊含的全知全能、仁慈、完滿等的理想存在與否,在笛卡爾生活的年代,因為科學的發展和啟蒙運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而變得愈加重要,最主要的是它與現實的教廷權力的把持者——教廷代表著傳統的與資本主義和科學、以及追求真理的觀念相悖的存在,且是一個有力的存在,經過羅馬時期的壯大,宗教和它的經典教義以及對人們道德上的要求無論在普通民眾的理解上是什麼樣的存在,它都確實的引領著普通的民眾道德生活從而以反進步和反文明的形式存在著。

最主要的是上帝出現在笛卡爾的哲學中,成為笛卡爾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的原因在於「科學是否能夠成為真理的自成一體的方法」從而取代宗教經典所指示的所謂上帝的真理? 笛卡爾想要去看看通過他的一番思考之後,上帝存在是否出現在他的結論之中。

笛卡爾

笛卡爾前章(《第一哲學沉思集》的第二沉思)的部分已經得出了一個無可置疑的結論「我思故我在」,「我存在」這是一個無可置疑的真理,因為質疑本身即證明著「我思」的存在。進一步的在「我思」之中有哪些功能或者說是什麼樣的原因使我得到現有的觀念的呢?也就是說我的觀念是否正確地展現了事物的形式(性質),原因是什麼?笛卡爾認為是因果律,儘管對上帝存在的證明類似於唯名論。

在這部分裡,笛卡爾首做的事情是檢查思維及其功能,情感、意志、判斷、想像力等存在於「我」之中,是思維的功能(已在第二沉思中說明),在觀念誕生的過程中,這些功能都佔據了重要的作用,像天使、火爐、麒麟、衣服等觀念,都有產生的原因,有一些是虛構的,另外一些是有現實中對應的存在的。

這些思維的功能在不涉及對象的時候無所謂真假,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麒麟或者一條龍,但我們不會將想像出來的東西拿到現實中並認為它是存在的。在我們的觀念中,有些東西是想像力的產物,人們並沒有在現實中找到對應的存在,因而雖然見過蟒蛇,但從未見過會飛的龍,龍是自然界的幾種動物結合再輔以想像力的產物,是虛構的東西。但有些物體是真實存在的,我們感知到了火爐發出的熱量,因而確證了火爐的存在,這些是觀念中對應的真實的東西。

又或者說我們看到了一顆樹,樹的顏色、樹葉的形狀和大小、樹的粗細,都能夠通過感知進入到我們的判斷中,以至於我們可以或看到了一顆綠色的、粗壯的、枝葉茂盛的楊樹。 感知到物體的存在是一回事,對物體展現給我們的表象做出梳理,形成知識又是另一回事。

02對觀念所以正確的兩種原因的討論

笛卡爾的出發點是「我思故我在」,上述的問題進展到了從「我思」到推論物體存在的位置,除了所謂感知證明物體存在的方法外,笛卡爾進一步說到,如果物體的觀念是由我們產生,那麼我們就無法看到多樣化的世界,我們自己的觀念中至多有一些範疇,一些基本的不來源於經驗的形容詞,而世界的至大遠非觀念所能容納的。所以,我們無法想像觀念中物體的形象是來源於我們自己的,這樣的事情只有全知全能的「上帝」能夠做到。

笛卡爾考察了這兩種觀念的來源的原因,他說到我之所以能夠做出這樣的判斷可能是來自於兩種原因:一個是自然的原因(自然的傾向使我判斷),另外一種是在我的意志的能夠控制的範圍之外的,是不因為我意志而轉移的一種原因。因為這些事物是不由自主地傳達到我的觀念中的,「我」又是自然地得出結論的。

針對這兩種原因,笛卡爾做了分析。那麼第一種是自然原因,很多事物是自然的呈現給我的,因而可能是自然的原因。笛卡爾舉了一個比較明顯的例子來檢查這個原因,他說自然的原因其實類似於自然的傾向,是一種習慣性的判斷。曾經他在善與惡的選擇當中有更多的選擇,所以自然的傾向並不能夠作為理由,而且沒有人會將習慣性的判斷的結論當作真理。

第二是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的原因。 笛卡爾說道,如果不以我的意志為轉移,那麼觀念應當是來自於外面,但它沒有辦法解釋我自己內心的這些想法的來源。其次,對於判斷的對象而言,那確實我在睡夢中的時候也會有藉助於夢境,而在頭腦中形成一些觀念。

即使就是說它是正確的原因,但是也沒有辦法解釋,比如說太陽,太陽的大小我們平常會認為它是很小,但通過天文學的一個知識知道太陽其實要比地球大很多。 因而它也不能帶給我們正確的結論。

03因果律的對等和物體的存在

儘管以上兩種原因都被笛卡爾否定了,但並沒有否定觀念的客觀存在以及其中指向的東西。

無論甚或我們的觀念,還是觀念中指向的存在,都不可能是無中生有的,它們哪怕是虛構也好,來源於物體也好,都是相對應的原因的。

觀念中所包含的東西,正像我所能夠從物體中領會到的那樣多。因為就像我對一個石頭的認識,它是堅硬的,有一定的形狀,這些內容都是我從我物體當中發現的,而存在於我的觀念中,那麼當然我可以就得出結論說,我的觀念中所存在的、我的觀念的原因實際上正是來自於物體的形式中所包含的東西。

進一步的依照常理來講,即使我不能夠完全認識到一個物體的形狀,但是我同樣不能夠否認,說物體不存在,就是說它物體的其他性質是不存在的,當然大部分從語言上能夠指出來這個性質的存在,這個性質的概念的話,那麼才能夠進一步的對它在實際上的存在進行判斷。

笛卡爾,一直在使用原因跟結果這兩個概念來解釋,觀念的客觀性和物體的形式性的關係。在這裡他進一步強調,觀念的客觀性,它是來源於物體及其性質,或者說是它的形式,那麼觀念不可能憑空而產生,也就是說觀念不可能是無中生有,這是笛卡爾的後面推斷所依據的一個原則,原因和結果相對應使得觀念的來源必然有所指向。[1]

04觀念的客觀性和其中蘊含的上帝的觀念——即上帝因此存在

我們自身的有限性——像這種觀念的客觀性,是我們實在的認識到的,用今天的話來說是客觀存在的,對於有限性的認識因為是一條真理(我們確實是有限的),那麼是否由此說明我們所以能夠有此認識的原因在於一個無限的全知全能的存在呢? 或者說,我們自身是有限的並不能推論出無限的存在,那麼也應當存在有限的原因是我們有限認知的原因。 但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物體,既然我們不是產生自己的原因——畢竟世界太過偉大,人自己又不是自身存在以及繼續存在的原因,那麼必然是一個完滿的、至高無上的上帝蘊含著世界和我們自身的觀念,它是我們存在的原因,包括觀念。《完》

[1] ① 「客觀的」(objectif), 或「客觀地」(objectivement), 在十七世紀的涵義和今天的涵義不同。在笛卡爾的用法是:僅就其在觀念上的存在而言的就叫作「客觀的」,或「客觀地」存在。在十七世紀,「客觀的」一詞的反義詞不是「主觀的」,而是「真實的」或「形式的」。

② 亞里斯多德 哲學裡四種原因之一。亞里斯多德的四因是: (1)質料因,(2)形式因,(3)動力因,(4)目的因。

相關焦點

  • 哲學:笛卡爾再論上帝及其存在
    在討論物質性東西的時候,通過分析過去的觀念,笛卡爾發現到像廣延、數目、形狀和運動是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東西蘊含一般性質的分析方法加上笛卡爾倚重的「清楚、分明的領會能力」時,他有理由以這種方式進一步討論上帝的存在。
  • 笛卡爾哲學中上帝的內涵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
  • 膽小的「勞模」笛卡爾,近代哲學的掌門人
    「我思故我在」正是笛卡爾哲學的第一原理,他的獨門秘籍,笛卡爾的哲學歷程由此拉開序幕。笛卡爾的「我在」並不指我肉體的存在,而是指我精神的存在、心靈的存在。也就是說,我可以懷疑我的肉體存在或者懷疑有我生活的真實物質世界的存在,但我不能懷疑我的懷疑存在。
  • 創造了笛卡爾坐標系的人,試圖用哲學證明上帝的存在
    勒內·笛卡爾「上帝存在的證明」是他在1641年的論文(形式哲學觀察)「第一哲學的冥想」中提出的一系列論點。笛卡爾以這些最初的論據而聞名,這些論據希望證明上帝的存在,但後來的哲學家們經常批評他的論據過於狹隘,依賴於「一個非常可疑的前提」,即上帝的形象存在於人類內部。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從笛卡爾哲學的視角審視心靈哲學諸流派的發展變遷,可以清楚看出,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仍是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心身區分問題仍然主導著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論域。  在笛卡爾哲學中,心身的區分是基於二者本質不同而作出的。就其存在而言,心靈和物體是兩個東西:心靈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而物體也可以離開心靈而存在。
  • 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證
    笛卡爾支持心靈-身體非同一性或實體二元論理論的第一個論證出現在他1641年的《第一哲學沉思集》中的沉思2。這個論證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並且在近四個世紀的哲學爭論中贏得了它的地位,如果不是明顯不正確的話。如果笛卡爾的推理是正確的,那麼它就回答了理解身心兩者之間關係的長期問題。
  • 休謨是主觀唯心論者,而笛卡爾反對純思辨的哲學,提倡實用的哲學
    他繼承和發展了貝克萊的主觀唯心主義。他和貝克萊一樣,認為感性知覺是人的認識的唯一對象。他與貝克萊不同在於,他進一步認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裡的知覺、感覺,除此而外是否還有真實的事物存在,那是人們不可能知道的。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
    笛卡爾是大陸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也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奠基人,像斯諾濱沙和萊布尼茨都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對)的代表,他們都期望從哲學有像數學一樣的精準性,依靠清晰的理性原則,推理出世界的精準信息。這就是著名的笛卡爾曲線,故也被稱為心形線。笛卡爾從小的數學素養就讓他對知識的精準性有了更高的追求,就像他認為詩與神學只會給人帶來迷惑一樣,以往的哲學同樣引起的是懷疑和爭辯,並不能給予人們揭示真理的方法。
  • 現在哲學創始人——笛卡爾的傳奇人生
    在那個時代,任何對傳統哲學和神學的懷疑和褻瀆都是不能容忍的。經院哲學是一系列運用亞里斯多德邏輯和哲學的複雜學說。經院哲學認為,上帝是無限強大的,每個人的身體中都有一個獨立的靈魂。最終,笛卡爾對經院哲學產生了懷疑。儘管笛卡爾拒絕經院哲學,他還是接受了歐洲最好的教育。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休謨認為,人的知識來自感覺經驗,感覺經驗變化無常,所以經驗知識不可靠(因果律來自觀念的心理聯想)。康德認為,人的認識限於現象界——由時空直觀構造的主觀世界,無法認識「物自體」,科學知識源自人的先驗理性(知性範疇)。
  • 西歐封建社會:經院哲學 唯名論和唯實論的鬥爭
    它把基督教「真理」作為思維的起點和統御原則,從亞裡斯多德的《工具篇》中孤立地、片面地抽出形式邏輯作為論證神學的依據,他撇開事實和經驗,從既定的教條演繹出空洞的結論。經院哲學使基督教教義更加條理化和理論化,構成關於宇宙和人生的理論,成為煩瑣的神學體系。因而,經院哲學是神學的理論形式,是神學的蟀女。它要求理性為信仰服務。
  • 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
    笛卡爾不僅在哲學領域裡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爾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爾堪稱17世紀及其後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在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
  • 西方哲學33: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基督教哲學不再像古希臘哲學那樣把眼光投向自然世界和客觀存在,而是把靈魂和上帝作為研究的對象。因此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關於主觀精神世界的哲學,具體表現為心靈哲學和宗教哲學。中世紀基督教哲學儘管具有種種扭曲和偏頗的形式,但是它對於西方哲學精神向自身內部的深化仍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構成了西方哲學發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
  •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的思維謬誤(下)
    關於笛卡爾的第四個沉思:論正確和錯誤笛卡爾想在這裡討論認識論裡的正確認識和錯誤認識的問題,其實沒有必要引入上帝的概念。笛卡爾的意思是拋棄了一切他不確定的知識,只有「意識」這一點是確實存在的。他把這種提高的原因歸結於上帝,是上帝給了他學習和提高的能力。因為世界的一切必有原因。所以這世界的一切因果必然是上帝創造的,因為上帝是無所不能的。所以,上帝就成為了笛卡爾除了思維以外,第二個堅信不疑的概念。那麼,如果上帝是至善的,上帝創造一切是完美的。為什麼上帝創造的笛卡爾還有這麼多的困惑?人生還有這麼多的不完美?
  • 休謨《人性論》:「因果律」的質疑與難能可貴的「杞人憂天」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休謨的《人性論》,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提到:休謨哲學的核心是「懷疑」,他的哲學思維裡試圖將我們熟悉的「因果律」給徹底打破。今天我們接著從這裡出發,來看一看休謨的哲思。假設我們與休謨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我們用如今的天文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完完整整的告訴休謨太陽系的結構和天體運行的力學原理,將其中的因果定律完全暴露在他面前,他還會堅持自己的立場嗎?答案是:會的。
  • Marcus Schmieke:因果律與非因果律的物理定律
    在那個時代,量子物理的探索大大挑戰了經典物理的因果律法則(這是本次視頻要談的主題),這樣的挑戰又難道不是一種對探索者的屬靈功課嗎?以下視頻僅是個人學習與收藏之用,直接轉自YouTube頻道TimeWaver TV。從牛頓到愛因斯坦,中間的許多代科學家,他們都對同一件事情深信不疑:世界是神所創造的,而神的創世密碼是唯一的,有完美規律,且能被精確表達。
  • 哲學|可以從「上帝」的定義,證明上帝存在嗎?
    本文章的論證(ontological argument)是一個嘗試從「上帝(God)」的定義出發去證明上帝存在的論證。在歷史上,許多哲學家說,17世紀的笛卡爾(Descartes)跟20世紀的歌德爾(Gdel)發展出這個論證的不同版本,而此論證在歷史上最早以及在當今中文世界最常見的版本,是由中世紀的哲學/神學家安瑟倫(Anselm)在他的《論述》(Proslogion)中所提出。本文介紹的本體論論證會集中於安瑟倫的版本。
  • 不瘋魔不哲學 | 膽小鬼笛卡爾
    雖然笛卡爾證明了真實世界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共有2個不同的實體,既思考(心靈)和外在世界(物質),兩者本體都來自於上帝,而上帝是獨立存在的。他認為,只有人才有靈魂,人是一種二元的存在物,既會思考,也會佔空間。而動物只屬於物質世界。笛卡爾強調思想是不可懷疑的這個出發點,對此後的歐洲哲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 首先你得理清「時間線」和「因果律」這兩個概念
    是的,如果時間可以逆轉,那麼,最重大的影響,可能就是因果律的崩壞這件事了。本文中,我們將嘗試提出一組論證──它始於對「時間」此一概念的討論,終於對「神、上帝與自由意志本質」的深思,環環相扣。而其中「第一個環」,亦即我們首先必須觸及的第一個命題,正是「時間並不存在」這件事。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因為上帝賦予我們的感覺和想像能力,都需要依賴物體的存在,才能發揮作用,而上帝仁慈善良的本質,不可能給我們一些沒有用的能力,因此這些物理對象也必然是存在的,並且只要我們使用正確的方法,將各種感覺、記憶、理性結合起來使用,仔細甄別,細緻思考,就可以避免誤入歧途,陷入錯誤之中。那麼物理對象的本質是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