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20-12-27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內容摘要: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作者簡介:

  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是從對笛卡爾心身二元論的批判開始的。自從賴爾等行為主義哲學家對笛卡爾實體二元論的批判成為新的論證經典後,笛卡爾主義心身二元論的解決方案就不再流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從笛卡爾哲學的視角審視心靈哲學諸流派的發展變遷,可以清楚看出,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仍是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心身區分問題仍然主導著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論域。

  在笛卡爾哲學中,心身的區分是基於二者本質不同而作出的。就其存在而言,心靈和物體是兩個東西:心靈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而物體也可以離開心靈而存在。當笛卡爾認為心靈與物體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的時候,他並不是要人為地割裂心身之間的緊密關聯,相反,他是看到了心靈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的根本差異。按照笛卡爾的實體理論,心靈實體的本質是思維,這是因為一切心靈現象都不過是思維的樣態和分殊。一切的心靈現象都要通過「思維」這一本質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無論懷疑、推理,還是憤怒、意欲,作為心靈現象,都是思維的不同樣態。同樣地,物質實體的本質是廣延,因為一切物理現象都只不過是廣延的樣態和分殊。也就是說,一切物理現象都可以通過「廣延」來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形狀、大小就是特定的廣延,運動也可以通過時間和路程(廣延)來加以測量。既然如此,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也就最終被歸結為思維與廣延,而且這兩種本質之間是完全沒有重疊交叉的。因此,笛卡爾認為以思維為本質的心靈和以廣延為本質的物體是兩種互不依賴、單獨存在的實體。

  笛卡爾的論證自然不無問題,當代哲學家們對此已經有很多分析了。但問題在於,在放棄了笛卡爾的解決方案之後,如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這是當代心靈哲學家們面臨的任務。賴爾等人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解決方案,將心靈還原為可觀察的行為。按照這種理論,心靈語彙將以重新定義的方式被還原為關於行為傾向的語彙,如「小明相信天下雨」這一心理信念被重新定義為「如果小明出門,他就有帶雨傘的行為傾向」,這就像在自然科學中,溫度這一熱力學概念被定義為分子運動的物理學描述。然而,內心信念和行為傾向之間並不總是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而且這種還原主義還遭遇了循環論證、違背常識等嚴重理論困難。

  隨著上述行為主義方案的失敗,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激進的還原主義,即心身同一論。心身同一論仍然堅持心靈狀態都可以被還原為身體的物理狀態這一基本思路,只不過這裡所說的「身體」是指大腦的物理狀態。因此,與行為主義者實施的語言定義的還原不同,心身同一論者追求的是科學理論的還原。他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就像水被發現就是H2O一樣,心靈狀態最終會被發現就是大腦狀態,如疼痛的心理狀態終有一天會被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為心身同一論提供了巨大的希望。然而,心身同一論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使其迅速走向分化、衰落。

  在心身同一論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構成致命威脅的是普特南提出的多重可實現性論證和戴維森提出的關於不存在適用於心理、物理兩個領域的貫通規律的論證。按照多重可實現性論證,疼痛的心理狀態未必就能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因為沒有C神經纖維的存在物(如章魚)也可以感到疼痛。因此,將心靈狀態還原為神經系統的狀態是行不通的。類似地,戴維森則提出,將心靈狀態還原為大腦狀態意味著心靈領域的規律可以還原為物理領域的規律,即因果規律。然而,因果規律在心靈領域並不適用,並且也不存在任何適用於心靈領域和物理領域的貫通規律。據此,戴維森提出了無律則一元論,認為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大腦狀態。但是,心靈狀態在個例意義上仍然隨附於大腦狀態。因此,戴維森認為自己的無律則一元論是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另外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是在心靈哲學討論中佔據主流的功能主義。功能主義認為心靈狀態是特定物理狀態的功能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例如,疼痛就是由組織損傷這一物理狀態所導致的功能性狀態,這一功能狀態又能進一步導致其他的物理狀態(或心靈狀態),如痛苦的表情。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都自認為是一種個例同一論,即認為心靈狀態在個例層面上同一於物理狀態。實際上,這一主張並未得到充分辯護,而成為了新的爭論焦點。

  在當代心靈哲學的早期階段,哲學家們猛烈批判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出現了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的還原主義,其立場至為激進,仿佛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洞見只是可以隨手抹去的蛛網。屬於非還原立場的物理主義對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的承認,則可以看作對心身區分表示敬意的一種妥協方案,然而,這種方案又無力辯護其物理主義立場,顯示出難以挽回的頹勢。因此,從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到功能主義和無律則一元論的發展趨勢來看,心身的形上學關係問題始終是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在當代心靈哲學中,還有一些雖不在主流討論中,卻頗具代表性的理論流派:副現象主義、取消主義和工具主義。這三種理論流派的基本主張大相逕庭,而其迥異的觀點其實也都是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心身之間的形上學關係是怎樣的。首先,副現象主義是一種性質二元論,認為心靈現象只是物理實在的一種副現象或「副作用」,在本體論上處於從屬地位的心靈現象是物理現象導致的結果,但是心靈現象反過來卻不能導致任何物理事件的發生。其次,取消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物理主義,認為對於信念、欲望等心靈現象的討論都是出於常識心理學的謬誤,心身關係問題隨著科學的發展必將被遺棄,正如隨著化學的發展,「燃素是什麼」就成了一個不再需要回答的問題。最後,工具主義可以被看作一種溫和的取消主義。工具主義對於心靈狀態抱持實用主義的態度,認為心靈狀態之所以是心靈狀態,在於我們對它採取了意向立場。如果不採取意向立場,也可以採取設計立場或物理立場:從設計立場看,它就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具有特定設計目的的系統;從物理立場看,它也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合乎物理法則的系統。而具體採取哪一種立場,則取決於我們的需要和視角。

  作為當代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心靈與身體之間的形上學關係問題還衍生出心身因果關係、自由意志、他心、動物意識等問題。而當心靈哲學家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笛卡爾哲學總是成為出發點。歸根結底,笛卡爾的心身實體二元論方案雖然已經不再流行,但心身區分問題依然是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治學研究院)

相關焦點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這個觀點對我們來說似乎是很自然的,也適用於一種叫做身心二元論的觀點。這種觀點是否正確有著有趣的含義。例如,如果這個觀點是正確的,那麼也許我們的思維並不依賴於特定的基質,而是可以從碳基轉移到矽基的基質上。如果心靈移情在理論上是可能的,那麼身心二元論就是一種精確的心靈哲學。勒奈·笛卡爾支持這一觀點。
  • 心身關係,現在最新的哲學問題之一,你了解嗎
    心身關係的現代哲學問題談心身關係的哲學問題,是二十一世紀現代哲學的最新問題,想要了解身體的作用是如何影響思想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問題呢?這還是西方哲學史上長遠的知識論問題意識下的發展。在現代學術中,心身關係是心理學、腦科學以及哲學的共同領域,主要就是研究頭腦的活動,在何種方式、功能下,影響甚至決定了我們的感官認識。那麼這就是身體對心理活動的影響的哲學問題,提升一點,就是心身關係的哲學問題。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通過將物質實體的本質還原為「廣延」,笛卡爾就把一切物理對象的本質還原到最基本的數學對象,也就是數字和長度上,從而為他用數學方法處理一切物理問題鋪平了道路。到這裡,笛卡爾確定了精神實體的本質就是「思考」,而物質實體的本質就是「廣延」。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但是笛卡爾將兩者並為一者,簡稱二元論。
  • 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
    笛卡爾不僅在哲學領域裡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同時笛卡爾又是一勇於探索的科學家,在物理學、生理學等領域都有值得稱道的創見,特別是在數學上他創立了解析幾何,從而打開了近代數學的大門,在科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笛卡爾堪稱17世紀及其後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在哲學上,笛卡爾是一個二元論者以及理性主義者。
  • 香海禪音 | 身心二元論
    身心二元論除了「我思故我在」,笛卡爾提出的另一個重要的心理學理論是「身心二元論」。這話乍聽起來也跟沒說一樣:誰不知道身體是身體、心靈是心靈呢?其實不那麼簡單。我們要理解什麼是「身心二元論」,就要先理解什麼是「身心一元論」。主要有兩種一元論:一種是唯心論。
  • 笛卡爾的二元論|身體;運動
    二元論(Dualism)    在結束有關理智和天賦觀念的討論之後,有的人可能會想,笛卡爾的觀點是否對物理世界有任何解釋。當然是有的。但是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去理解理智(或心靈)與人類身體的關係。笛卡爾區分了兩者,並認為兩者是獨立的實體(entities)。
  • 對塞爾心靈哲學的簡單梳理
    而且,第二部分可以看做是第一部分內容的延伸,在塞爾看來,研究心靈的主要方式就是研究意識,因為在第一部分中塞爾給了意識現象以主觀上的本體論地位。事實上這種大致結構在這三本書中都有所體現。科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在認識上的確實應該是客觀的,這個意義就是:科學家試圖發現獨立於任何人的情感、態度或先入之見的真理。然而,這種認識上的客觀性並不排斥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本體論的主觀性」(P45-46,同上)。3.
  • 膽小的「勞模」笛卡爾,近代哲學的掌門人
    正所謂熟知不等於真知,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的含義十個人裡有九個人都沒有真正明白,這句命題不是「我思考所以我存在」那麼簡單,也不涉及唯心主義、唯物主義。這句命題本是個認識論命題,笛卡爾本人也不是主觀唯心主義哲學家,他是一個強調精神和物質都是獨立實體,且並存獨立的「二元論」觀點持有者。
  • 休謨是主觀唯心論者,而笛卡爾反對純思辨的哲學,提倡實用的哲學
    《人性論》十七世紀上半期法國著名哲學家笛卡爾,對經院哲學作了有力的批判。他認為經院哲學違反人類理性,是一些煩瑣無聊的議論,根本不能增進人們的知識。笛卡爾提出要創立一種實用的哲學來代替那種純思辨的經院哲學,他說:「藉助於這種實用的哲學,我們便可以清楚地認識水、火、氣、星球、大氣以及環繞我們的一切物體的力量和作用。」笛卡爾哲學是典型的二元論。
  • 坤鵬論:一切皆物質,一切皆物理——心靈哲學的物理主義
    正是形上學的哲學思想,使得西方哲學以及科學一直苦苦追求極限,追求從一到無窮大,永不滿足。——坤鵬論笛卡爾在其《第一哲學沉思集》中寫道:我是什麼?一、爭論不休的心靈哲學在諸多人類的未解之謎中,「我」(意識)是誰?可算第一謎。哲學為此專門發展出了以意識主題的心靈哲學,又稱精神哲學。它被稱為第一哲學。
  • 由慧能與笛卡爾的二元論走向文化自信
    當你不再受別人的洗腦之後,就開始想人世間的事情了,笛卡爾出現了。笛卡爾這個哥們就是一句話「我思故我在」那位,實際很多人對這句話理解是有問題的,這句話看似讓人感覺笛卡爾好像是很有思辨意義似的,實際扯淡啊!
  • 笛卡爾理解身體概念的兩種方式
    笛卡爾通常被視作身心二元論的開創者,他將思維和廣延分別確立為兩種實體,前者能思想而無廣延,後者有廣延而無思想,二者分屬兩個世界或兩個層面。然而,人作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者,既有一個屬於廣延的身體,又有著屬於精神界的靈魂或者心靈。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分屬於兩個層面的身體和心靈,如何被統一在同一個體之中。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這是笛卡爾哲學的認識邏輯——以思維證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其中「我在」是心靈實體——自我意識,「我思」是認識能力,和物質、身體沒有直接關係,後來提出的一些說法大都和身體、物質有關。如」我欲故我在「,這種說法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指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神學家、物理學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哲學方面,他堅持二元論,將物質和意識分開看待,並未後人留下了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今天我們來主要解析下這一命題。笛卡爾發現如果假設自己沒有肉體只有心靈則可以做到,但如果假設自己沒有心靈卻做不到,因為無論怎樣假設,自己的心靈仍然在思考著,不論怎樣都不能逃脫這個事實。
  • 現在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什麼?還是唯物和唯心主義嗎?
    X 現在的哲學理論基礎是什麼目前在中國來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主導形式,其基礎是唯物主義。在其他國家,哲學主要關注問題,如心靈哲學、分析哲學(語言)、認知哲學(認知)等,這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唯物與唯心的劃分。嚴格說來,「唯物與唯心的差異」說法的哲學開端在於笛卡爾,他在論證我思問題的時候產生二元論,後來被恩格斯作為分析哲學史的原則確立起來。現在很少有人在這麼談論哲學了(對哲學流派定性),而更多是強調哲學與現實、問題的關係。
  • 笛卡爾:西方現代哲學之父
    西方現代哲學思想的奠基人,"歐陸理性主義"哲學開拓者,被黑格爾譽為"現代哲學之父"。堪稱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並對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笛卡爾代表作《哲學原理》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二元論
    dualism二元論  一種企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哲學觀點,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  主張世界有精神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精神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歸根結底還是唯心的。它和一元論相對立。
  • 「新神秘主義」:心靈——認知科學哲學的怪胎
    作者高新民、郭佳佳 原載《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20年心靈哲學家們圍繞心身問題提出了多種理論,但在心靈本質問題上並未取得關鍵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