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06日 06: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賈克防
字號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內容摘要:
關鍵詞: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哲學家;行為主義;心靈哲學
作者簡介:
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是從對笛卡爾心身二元論的批判開始的。自從賴爾等行為主義哲學家對笛卡爾實體二元論的批判成為新的論證經典後,笛卡爾主義心身二元論的解決方案就不再流行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哲學洞見效力盡失。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功能主義等流派的迅速轉換,昭示著當代心靈哲學的發展面臨重重困境。從笛卡爾哲學的視角審視心靈哲學諸流派的發展變遷,可以清楚看出,當代心靈哲學的邏輯起點仍是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心身區分問題仍然主導著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論域。
在笛卡爾哲學中,心身的區分是基於二者本質不同而作出的。就其存在而言,心靈和物體是兩個東西:心靈可以離開物體而存在,而物體也可以離開心靈而存在。當笛卡爾認為心靈與物體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的時候,他並不是要人為地割裂心身之間的緊密關聯,相反,他是看到了心靈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的根本差異。按照笛卡爾的實體理論,心靈實體的本質是思維,這是因為一切心靈現象都不過是思維的樣態和分殊。一切的心靈現象都要通過「思維」這一本質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無論懷疑、推理,還是憤怒、意欲,作為心靈現象,都是思維的不同樣態。同樣地,物質實體的本質是廣延,因為一切物理現象都只不過是廣延的樣態和分殊。也就是說,一切物理現象都可以通過「廣延」來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形狀、大小就是特定的廣延,運動也可以通過時間和路程(廣延)來加以測量。既然如此,心靈現象和物理現象也就最終被歸結為思維與廣延,而且這兩種本質之間是完全沒有重疊交叉的。因此,笛卡爾認為以思維為本質的心靈和以廣延為本質的物體是兩種互不依賴、單獨存在的實體。
笛卡爾的論證自然不無問題,當代哲學家們對此已經有很多分析了。但問題在於,在放棄了笛卡爾的解決方案之後,如何找到更好的替代方案,這是當代心靈哲學家們面臨的任務。賴爾等人提出了行為主義的解決方案,將心靈還原為可觀察的行為。按照這種理論,心靈語彙將以重新定義的方式被還原為關於行為傾向的語彙,如「小明相信天下雨」這一心理信念被重新定義為「如果小明出門,他就有帶雨傘的行為傾向」,這就像在自然科學中,溫度這一熱力學概念被定義為分子運動的物理學描述。然而,內心信念和行為傾向之間並不總是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而且這種還原主義還遭遇了循環論證、違背常識等嚴重理論困難。
隨著上述行為主義方案的失敗,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種激進的還原主義,即心身同一論。心身同一論仍然堅持心靈狀態都可以被還原為身體的物理狀態這一基本思路,只不過這裡所說的「身體」是指大腦的物理狀態。因此,與行為主義者實施的語言定義的還原不同,心身同一論者追求的是科學理論的還原。他們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就像水被發現就是H2O一樣,心靈狀態最終會被發現就是大腦狀態,如疼痛的心理狀態終有一天會被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科學,尤其是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為心身同一論提供了巨大的希望。然而,心身同一論也面臨著嚴重的挑戰,正是這些挑戰使其迅速走向分化、衰落。
在心身同一論面臨的諸多挑戰中,構成致命威脅的是普特南提出的多重可實現性論證和戴維森提出的關於不存在適用於心理、物理兩個領域的貫通規律的論證。按照多重可實現性論證,疼痛的心理狀態未必就能還原為C神經纖維的觸發,因為沒有C神經纖維的存在物(如章魚)也可以感到疼痛。因此,將心靈狀態還原為神經系統的狀態是行不通的。類似地,戴維森則提出,將心靈狀態還原為大腦狀態意味著心靈領域的規律可以還原為物理領域的規律,即因果規律。然而,因果規律在心靈領域並不適用,並且也不存在任何適用於心靈領域和物理領域的貫通規律。據此,戴維森提出了無律則一元論,認為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大腦狀態。但是,心靈狀態在個例意義上仍然隨附於大腦狀態。因此,戴維森認為自己的無律則一元論是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另外一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是在心靈哲學討論中佔據主流的功能主義。功能主義認為心靈狀態是特定物理狀態的功能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例如,疼痛就是由組織損傷這一物理狀態所導致的功能性狀態,這一功能狀態又能進一步導致其他的物理狀態(或心靈狀態),如痛苦的表情。值得注意的是,兩種非還原的物理主義都自認為是一種個例同一論,即認為心靈狀態在個例層面上同一於物理狀態。實際上,這一主張並未得到充分辯護,而成為了新的爭論焦點。
在當代心靈哲學的早期階段,哲學家們猛烈批判笛卡爾心身二元論,出現了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的還原主義,其立場至為激進,仿佛笛卡爾關於心身區分的洞見只是可以隨手抹去的蛛網。屬於非還原立場的物理主義對心靈狀態不可還原為物理狀態的承認,則可以看作對心身區分表示敬意的一種妥協方案,然而,這種方案又無力辯護其物理主義立場,顯示出難以挽回的頹勢。因此,從行為主義、心身同一論到功能主義和無律則一元論的發展趨勢來看,心身的形上學關係問題始終是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
除此之外,在當代心靈哲學中,還有一些雖不在主流討論中,卻頗具代表性的理論流派:副現象主義、取消主義和工具主義。這三種理論流派的基本主張大相逕庭,而其迥異的觀點其實也都是對同一個問題的回答:心身之間的形上學關係是怎樣的。首先,副現象主義是一種性質二元論,認為心靈現象只是物理實在的一種副現象或「副作用」,在本體論上處於從屬地位的心靈現象是物理現象導致的結果,但是心靈現象反過來卻不能導致任何物理事件的發生。其次,取消主義是一種極端的物理主義,認為對於信念、欲望等心靈現象的討論都是出於常識心理學的謬誤,心身關係問題隨著科學的發展必將被遺棄,正如隨著化學的發展,「燃素是什麼」就成了一個不再需要回答的問題。最後,工具主義可以被看作一種溫和的取消主義。工具主義對於心靈狀態抱持實用主義的態度,認為心靈狀態之所以是心靈狀態,在於我們對它採取了意向立場。如果不採取意向立場,也可以採取設計立場或物理立場:從設計立場看,它就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具有特定設計目的的系統;從物理立場看,它也不再是心靈狀態,而是合乎物理法則的系統。而具體採取哪一種立場,則取決於我們的需要和視角。
作為當代心靈哲學的核心問題,心靈與身體之間的形上學關係問題還衍生出心身因果關係、自由意志、他心、動物意識等問題。而當心靈哲學家在探討這些問題的時候,笛卡爾哲學總是成為出發點。歸根結底,笛卡爾的心身實體二元論方案雖然已經不再流行,但心身區分問題依然是當代心靈哲學的基本問題。
(作者單位:西北師範大學哲學與政治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