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2020-12-11 博文書苑若愚談白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經典的命題,一些人根據這個命題又提出其他一些說法,如「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我吃故我在」,等等。如此一來,這個命題的外延就漫無邊際了。

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

笛卡爾的推理邏輯是,人們可以懷疑很多東西,但有一樣東西不能懷疑,這就是「懷疑」本身——「我思」,如果連「我思」本身也懷疑,這顯然違反思維邏輯,屬於自相矛盾。

笛卡爾通過「懷疑」確立了存在之物的第一個立足點——「我在」(心靈實體),以此為基礎,又陸續推論出其他存在,如世界的存在、上帝的存在。這是笛卡爾哲學的認識邏輯——以思維證存在。

因此,「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其中「我在」是心靈實體——自我意識,「我思」是認識能力,和物質、身體沒有直接關係,後來提出的一些說法大都和身體、物質有關。

如」我欲故我在「,這種說法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性不是理性,而是欲望和本能;弗洛伊德學說反對笛卡爾的理性主義,強調非理性因素的決定作用。

借用笛卡爾的認識邏輯,「我欲」(人的欲望)不是自我意識(我思),沒有認識能力,「我欲」如何推知「我」的存在?即使先行確定」我欲「的存在,「欲望」也不可能「知道」「我」的存在。這個命題在邏輯層面解釋不通。

同樣的道理,「我動故我在」也不符合笛卡爾哲學的本意。

如果說「我欲」還和靈魂有關(柏拉圖認為,欲望是靈魂的三大要素之一),「我動」純屬身體行為,和人的理性認識(我思)豪無關聯,「我動」如何「得知」「我」的存在?

據此,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只有從人的認識層面才可以理解命題的真正含義。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源自西方哲學,目的是探求「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此問題可概括為:物質存在和意識存在有何關係?是物質決定意識,還是意識決定物質?

這是西方哲學的基本問題——物質第一性還是意識第一性,即人們經常談論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關係。

關於物質和意識的關係,西方哲學有兩種看法:

一是唯物主義。根據唯物主義觀點,物質的存在和人的意識無關,即使離開人的意識,物質世界照樣存在。如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愛爾維修、德國哲學家費爾巴哈等持這種看法。

二是唯心主義。唯心主義認為,物質的存在(「是」)和人的意識有關,「存在」源於人的主觀意識,如英國哲學家貝克萊、休謨、德國哲學家康德持這種看法。

貝克萊認為,存在即感知,凡是存在之物,皆來自人的感覺經驗,離開人的主觀感覺,無法確認物質存在。

比如一張桌子,它之所以存在,是因為人的感知,離開人的感知,無法確定桌子的存在。

休謨認為,人的知識來自感覺經驗,感覺經驗變化無常,所以經驗知識不可靠(因果律來自觀念的心理聯想)。

康德認為,人的認識限於現象界——由時空直觀構造的主觀世界,無法認識「物自體」,科學知識源自人的先驗理性(知性範疇)。

雖然唯心主義的觀點有所不同,但認識立場和思想方法基本一致:在唯心主義看來,事物的「存在」依賴於人的「認識」,「存在論」和「認識論」互相關聯。因此,人的意識(包括感覺經驗)決定物質存在,而不是物質存在決定人的意識。

唯物主義思想容易理解,因為貼近生活實際,唯心主義觀點令人費解,因為背離生活常識,所以唯心主義經常遭到人們的質疑和批評。

比如有人會說,一張桌子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和人的存在沒有關係;太陽、月亮的存在和人的意識沒有關係,等等。這是流行的唯物主義見解。

根據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命題,事物的存在離不開人的認識(以思維證存在),外部世界的存在只有從認識論層面才能解釋清楚(貝克萊認為包括感知經驗)。

比如一張桌子,張三看到它,可以確定桌子的存在;如果張三看不到它,如何確定桌子繼續存在?假如桌子已被別人拿走銷毀,桌子還繼續存在嗎?

再如太陽、月亮的例子。人們常常認為,太陽、月亮的存在是客觀事實,和人的存在沒有關係。唯心主義哲學認為,太陽、月亮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及其認識有關。

從認識論層面而言,假如人類從來沒有感知到太陽、月亮,如何確認太陽、月亮的存在?假如太陽、月亮從未進入人類的認識視野,如何確定它們的存在?

所以說太陽、月亮的「存在」和人的存在及其「認識」有關,太陽的「存在」和人的「認識」互為條件,兩者難以分開,這是唯心主義哲學的思維辯證法。

借用康德的先驗哲學原則,人們對太陽、月亮的感知、理解是太陽、月亮存在的前提「條件」,這個「條件」不是發生學意義上的條件,而是「存在」論意義上的邏輯條件(思想認識條件)。

中國南宋思想家陸九淵曾說: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宇宙分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分內事。這種說法同樣蘊含唯心主義認識論。(///)

陸九淵的意思是說,人心就像宇宙的鏡子,可以反映宇宙萬物的存在;宇宙萬物之理只有通過人心的映照才能顯現出來。

從現代科學意義上說,唯心主義認識論絕非詭辯,而是符合現代量子力學原理。根據量子力學認識論,事物的存在狀態和觀察者(人)有關,和人的認識有關;離開作為觀察者的「人」,事物的狀態無法確定。

舉個例子,假如一個人從北京分別向上海、廣州各郵寄了一隻手套:一隻左手套,一隻右手套(郵寄者不知道各個手套的郵寄城市);接收者一方如何確認寄往上海的手套是左手套還是右手套?這是手套存在的不確定狀態——量子狀態。

確定手套的存在狀態只有一個方法:打開包裹「看」一下,這個「看」一下便是觀察者的認識過程(如貝克萊的「感知」、康德的「時空直觀」),這是確定手套存在狀態的認識論途徑。一旦發生「看」的事件,手套的存在狀態得以確定:寄往上海的手套要麼是左手套,要麼是右手套,兩者必居其一,不能同時共存。這種認識結果便是量子存在狀態的「坍塌」。因此,是人的認識條件(「看」)決定著手套的存在狀態,而不是手套的存在狀態決定人的認識。

笛卡爾從「我思」推論出外部世界的存在同樣包含這種認識論原則——以認識證存在。在笛卡爾看來,外部世界的「存在」和人的「認識」互為條件,後者可以推知前者。這是笛卡爾哲學的唯心主義成分。

德國現象學家胡塞爾認為,笛卡爾發現了人類認識世界的入口——自我意識,這是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的起點,也是笛卡爾哲學的重大貢獻。西方思想家在笛卡爾哲學的基礎上創立了近代認識論哲學,如康德、席勒、謝林、黑格爾、胡塞爾等。

從「存在論」意義上看,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包含兩種存在:一是「心靈實體」的存在——「我在」;二是「認識」的存在——「我思」。

「心靈實體」的存在是認識事物的前提,笛卡爾由此推論出「物質實體」和上帝的存在,這是笛卡爾哲學的「心、物」二元論。

康德借鑑笛卡爾的「我思」概念(「思維」),創立了先驗認識論哲學;康德認為,人的先驗理性(如因果、質、量等知性範疇)是經驗知識的前提條件。

黑格爾把康德的先驗理性和外部世界相統一,讓絕對精神(又叫絕對理念)駕馭一切,創立了「存在論」和「認識論」相統一的哲學體系。

胡塞爾不滿意黑格爾哲學的獨斷性,將笛卡爾的「我思」(康德的先驗理性)和「觀念」對象相結合,創立了「意向性」理論。上述思想綜合起來,便構成了西方認識論哲學的演變邏輯。

中國文化講究「物極必反」,這種認識方法同樣適合西方認識論哲學。西方認識論哲學發展到胡塞爾的「意向性」已經走入死胡同:「意向性」始終局限於人的內在「自我」,無法和外部世界相統一,這種看法明顯違背人的生活常識。

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都生活在真實的世界——物質世界,而不是生活在胡塞爾的「意向性」世界——「觀念」世界。

比如太陽是存在的,房子是存在的,張三是存在的。這些事物的存在皆非胡塞爾的抽象「觀念」,而是真真切切的存在:可觸、可感、可知,和人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繫。這些生活常識對胡塞爾的「意向性」理論造成重大衝擊,這也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產生的重要背景。

為克服胡塞爾哲學的內在矛盾(人和外部世界的分離),海德格爾認為,胡塞爾的「意向性」不是現象學還原的終點(「回到事物本身」),現象學還原的終點應當是人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存在者整體」(又叫「存在」本身)。這是海德格爾哲學的思考方向和研究目標。

海德格爾認為,人的存在又叫「此在」(Dasein),意思是「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是海德格爾新造的一個組合詞,不能分開。

在海德格爾看來,「此在」既是人的存在,又是世界的存在,兩者不可分割,共同構成「存在者」整體——「存在」本身;「存在」本身是所有存在者存在的「前提」和「背景」,在此條件下,各種「現成存在者」才顯現出來(海德格爾稱為「現成在手者」),如太陽的存在、月亮的存在、房子的存在、張三的存在等等。

海德格爾哲學的貢獻在於:用「存在論」取代「認識論」,用「生活世界」取代「觀念世界」,消除胡塞爾哲學的主觀性——主客體分離,把人的存在拉回到現實生活;把笛卡爾的「我思」和非理性因素聯繫起來,如人的情感、情緒、願望、意志等等。

這是一種重要的哲學轉向,從海德格爾以後,西方哲學由認識論轉向存在論,從反思知識的條件轉向關注人的普通生活,這也是西方後現代哲學的重要趨勢。

針對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不少讀者往往有一種誤解,認為笛卡爾的「我思」與「我在」是指生活中的某個人,如張三、李四,這是一種錯誤理解。

笛卡爾的「我思」(「懷疑」)不同於海德格爾的「此在」,不是指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人(如張三),而是指人的反思能力——普遍理性。普遍理性不帶感情色彩,是科學思維和認知思維,目的是獲取客觀事物的知識或真理。

普通人的「我思」往往和情感有關,是一種生活體驗;這種「我思」被學者們稱為「前反思」或「前科學」意識(張志揚,《形上學的巴比倫塔》)。如張三「懷疑」朋友的忠誠,「懷疑」朋友欺騙自己;張三的「懷疑」源自日常生活,和科學認識無關,和追求真理無關。

正因如此,海德格爾才批評以笛卡爾為代表的認識論哲學,認為認識論哲學掩蓋了人性世界的複雜性與真實性,這是海德格爾存在主義哲學的深層用意。

從人性層面看,笛卡爾的「我思」和非理性無關,海德格爾的「此在」既包含理性(理解、領悟等「前反思」因素),又包含意志、情感、願望等非理性因素。笛卡爾的「我思」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是一個「大寫的」「人」;海德格爾的「此在」生活「在世界之中」,有七情六慾和喜怒哀樂,是現實生活中的某個人。這是兩種認識方式的區別:笛卡爾的「我思」導向「知識」,海德格爾的「此在」導向「生活」。

綜上所述,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奠定了西方近代認識論哲學的基礎,但同時也包含許多盲點和缺陷;直至海德格爾「存在主義」的出現,笛卡爾哲學的局限性才暴露出來。正如宋代文學家蘇軾所闡發的哲理: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人類性情以及生活世界的複雜性即在於此。

相關焦點

  • 笛卡爾的哲學:什麼是「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是從他的方法論出發的,也就說《第一哲學沉思集》和《哲學原理》都以他的第一部著作《談談方法》為基礎。要了解的笛卡爾哲學的脈絡,就有必要先了解他的方法。我們不難發現,笛卡爾的這後三條方法對於自然科學的研究是十分有益的。認真細緻地觀察自然現象,按照由淺到深的層次遞進,儘可能多假設的方法來進行分析,這樣有利於認識工作的進展。然而,在哲學方面,我們關心的是第一條方法,這條方法最後引導出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題。
  • 「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
    笛卡爾笛卡爾(1596~1650)被認為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始祖。他是個很怕冷的人,他要靠近火爐取暖才能很好地思維。當他從潛思了一天的火爐中出來時,他覺得自己的哲學已經半成了。笛卡爾也是一個不能早起的人。當他為瑞典女王早晨五點鐘講了一段時間課之後,笛卡爾就得病去世了。笛卡爾有一個明顯的習慣就是:懷疑一切。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坐在火爐旁,懷疑自己是不是睡在床上。笛卡爾說:「當我把一切事物都想成是虛假的時候,這個進行思維的『我』必然非是某種東西不可。」由此,笛卡爾在懷疑的思維中認識到「我思故我在」。這句「我思故我在」就成了笛卡爾的名言。
  • 笛卡爾 我思故我在
    因此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們不能機械地站在一個固定的角度,隨便地徹底地否定別人,否則就是否定了哲學本身。我們對笛卡爾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高中數學階段,開創了解析幾何。先入為主,本能認為笛卡爾是個數學家。其實,他還有其他身份:神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還有哲學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我在思考的時候發現了自己是的存在,我在未思考之前,我是否存在呢?我思故我在。勒內·笛卡爾到哲學名言,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1595年出生的笛卡爾用著作的《形上學的沉思》一書中笛卡爾說:「我曾經被說服相信整個世界上無物存在,沒有天、沒有地,既沒有精神,也沒有任何物體:那麼我不是也同樣被說服了,相信我不存在嗎?根本不是我自己的存在,因為我說服過我自己相信上帝。上帝不斷用他足智多謀欺騙著我。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世界上什麼是真實的呢?什麼是可以確定的呢?憑藉著這個問題,笛卡爾展開了他一生的哲學追求。笛卡爾是大陸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也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奠基人,像斯諾濱沙和萊布尼茨都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對)的代表,他們都期望從哲學有像數學一樣的精準性,依靠清晰的理性原則,推理出世界的精準信息。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也就是說,對笛卡爾來說,懷疑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他要用普遍懷疑去尋找那不可懷疑的東西。三、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這句名言可謂是「全世界都知道」,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很多人都理解錯了。那麼,「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笛卡爾,西方近代哲學之父,解析幾何之父,理性分析方法的奠基人,是一位深受西方人尊敬的科學家、思想家。笛卡爾在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如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除了哲學和科學成就外,笛卡爾的愛情故事,也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話題,即美麗的心形曲線。笛卡爾生活在17世紀前半葉。
  • 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貝利薩留)【1596年3月31日】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某著名礦泉水的廣告,講述一名年輕的女子和一名老人,在街頭偶遇的故事。你一定想不到,這名老人的原型,竟然是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家——笛卡爾!(某礦泉水廣告)1596年3月31日(明萬曆24年),笛卡爾出生於今法國中部的笛卡爾鎮(原名圖賴訥拉海,1967年為紀念笛卡爾而改名)。
  •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我思故我在」的來源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昨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我們要怎樣才能確切的知道現實生活不是一場大夢呢?笛卡爾的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根本無法認知基本元素是什麼,也無法知道現實生活是不是一場大夢。
  • 康德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我們知道,在康德之前的17世紀有位出生於法國後來流亡在荷蘭的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他曾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意思是除了從我的思想知道我在之外一切的存在都可懷疑。在那個時代,這可是第一次用人之「自我」取代上帝作為哲學的出發點的來做哲學思考。不過,上帝的位置當然也不可或缺。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 「 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幸虧思想最終讓我發現「我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這三點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賴於感覺虛構的觀念藉助於想像而天賦觀念則出於純粹理智《笛卡爾的人類哲學》要想知道他們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們的實際行動不能光聽他們說的話《談談方法》血液從右心室經動脈血管流出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指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神學家、物理學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哲學方面,他堅持二元論,將物質和意識分開看待,並未後人留下了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今天我們來主要解析下這一命題。笛卡爾發現無論自己怎樣懷疑,自己都會得出「我自己在懷疑」的結論,就算是自己懷疑「我在懷疑」本身,但我實際上仍在懷疑,即懷疑本身是不能被懷疑的。因此笛卡爾認為自己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當自己本身思考時,自己就已經存在!」
  •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 「 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幸虧思想最終讓我發現「我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這三點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賴於感覺虛構的觀念藉助於想像而天賦觀念則出於純粹理智《笛卡爾的人類哲學》要想知道他們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們的實際行動不能光聽他們說的話《談談方法》血液從右心室經動脈血管流出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而法國的笛卡爾探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回應懷疑主義的挑戰,重新肯定人類理性的地位,為科學發展打下穩固的地基。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要為人類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論。笛卡爾認為凡是他沒有明確地認識的東西,決不能把它們當成真的加以接受。
  • 我思故我在,竟是哲學巨匠笛卡爾所說,這十句智慧語錄,豁然開朗
    笛卡爾最著名的一句話,被人們廣為流傳並且應用的,應該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也代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和立場,深深影響很多人。勒內·笛卡爾,1596年生於法國,1650年2月11日去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是他逝世370周年紀念日。
  •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我思故我在」的反駁與爭論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知道霍布斯對「我思故我在」有一個很強烈的反駁:「我只能思維我「思維過」什麼,卻無法思維「我正在思維」。我們先來看霍布斯的反駁,他確實抓到了笛卡爾的痛點。但,奇怪的是:他從這一點上推出了一個按理說應該推理不出的結論,那就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應該是物質性的。這個結論很詭異,我看不出、也想不到霍布斯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笛卡爾也一樣,所以這就給予了笛卡爾答辯很大的發揮空間。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究竟錯在哪裡?
    【編者按】勒內·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在20世紀,笛卡爾推崇的身心二元論佔據主流。二元論拒絕承認情緒在理性決策中的作用,認為情緒是理性思考的雜音。然而,既是臨床醫生又是神經科學家的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理性決策離不開對身體情緒狀態的感受。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錯了
    答:講了,但不是這種意義和用途的感知。 問:哲學理論裡有感知概念的運用嗎? 答:有,貝克萊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指出了感知概念,但他的理論錯了,應當是:存在就是在感知,一字之差,兩個不同的世界。 問: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對嗎?
  • 法國哲人笛卡爾十九句名言,我思故我在
    唯物論開創者——笛卡爾 他與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一同開啟了近代西方哲學的「認識論」轉向。 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近代哲學之父」。 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後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
  • 笛卡爾 | 我思故我在
    (現改名為笛卡爾以紀念這位偉人),1650年2月11日逝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神學家,他對現代數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