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我思故我在」的反駁與爭論

2020-12-09 王庶文講壇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在昨天內容的最後,我們知道霍布斯對「我思故我在」有一個很強烈的反駁:「我只能思維我「思維過」什麼,卻無法思維「我正在思維」。

如果將霍布斯的反駁與現代神經科學聯繫起來,我們會產生了一個更加棘手的問題:現在神經科學家已經證明,我們在意識到自己做出了某個決策之前就已經做出了那個決策,那麼我們真的存在自由意志嗎?如果不存在的話,我們真的可以思維嗎?

我們先來看霍布斯的反駁,他確實抓到了笛卡爾的痛點。但,奇怪的是:他從這一點上推出了一個按理說應該推理不出的結論,那就是:一個在思維的東西應該是物質性的。這個結論很詭異,我看不出、也想不到霍布斯是如何得出這個結論的,笛卡爾也一樣,所以這就給予了笛卡爾答辯很大的發揮空間。

但,當我們注意力和關注點放在霍布斯的前半段推理上,就會發現這種邏輯其實在佛學裡面並不罕見。您可以試想一下:只要一個人去反思「我是不是正在思維著」,其實人就已經陷入到了回憶狀態,而回憶,正如笛卡爾懷疑的那樣,或許是上帝那個「妖魔」剛剛植入到人類心靈裡的不可靠的知識。

自由意志存在與否,應該是質疑「我思故我在」最有力的武器。可是,笛卡爾直到第四個沉思「論真理和錯誤」這一部分的時候,才談到了自由意志的問題。在笛卡爾看來,人類之所以會犯錯,完全是因為自由意志的原因。所以霍布斯也是到了這一部分才對自由意志提出了質疑,霍布斯的觀點很簡單:「自由意志的自由只是假定的自由而已」。

這種觀念,中國人根本無法理解。但在西方文化裡,對自由意志的爭論應該算是源遠流長。因為西方神學首要解決的就是這個問題,否則就沒有辦法解釋人間的惡與苦從何而來了。

上帝既然是全知全能,至公至善的存在,那麼他怎麼可能創造出一個充滿著惡與苦的世界呢?反過來說,世界既然充滿惡與苦,這要麼說明上帝不是全知全能,要麼說明上帝不是至公至善。

在《舊約》的時代裡,猶太人一直都把苦難的原因歸結為人背離了上帝的訓誡,後來的基督徒也會從原罪考慮問題,但只要稍微深入一點來思考,就會想到人不但是上帝的造物,還是上帝以自己為「原本」所創造,所以無論是人類始祖亞當、夏娃犯下的原罪也好,還是人類背離上帝也好,都只能說明上帝把人造得有缺陷,所以帝就是製造一切惡行與苦難的罪魁禍首!

在中國的傳統信仰裡,佛教直接否定神創論,道教雖然有神創論,但,一來不重要,其次也不認為創世神是全知全能、至公至善的。但,西方信仰卻賦予了神這些了不起的特質,所以這些特質怎樣才能和遍布人間的罪惡與錯誤協調起來,這不好解釋。

不過,不好解釋不等於不解釋,而且還必須解釋,因為這是西方信仰最大的基石並且沒有之一。所以幾千年來西方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理論和爭議,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問題。

簡單來說,爭論的參與者大概可以分為兩個陣營,一個陣營是決定論,另外一個則是選擇論。決定論者認為:上帝把一切都預先安排好了,到了最後審判的時候,誰應該到天堂享福,誰應該到地獄去受苦,都是註定的。選擇論者則認為:上帝賦予了人類自由意志,人的行為取決於個人選擇,最後善者上天堂,惡者下地獄。

籠統地概括下來就是這麼會兒事,但事實上兩派陣營對自由意志的理解又分為了很多流派,對自由的限度又有著不同的理解,這方面的奠基性的名著叫做《論自由意志》,作者就是神學大師聖奧古斯丁。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此結束吧。今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是,您是怎麼看待「自由意志存在與否」的呢?

相關焦點

  • 笛卡爾《第一哲學沉思錄》:「我思故我在」的來源是什麼?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笛卡爾的《第一哲學沉思錄》,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昨天留給您的思考題:我們要怎樣才能確切的知道現實生活不是一場大夢呢?笛卡爾的給出的答案是:我們根本無法認知基本元素是什麼,也無法知道現實生活是不是一場大夢。
  • 笛卡爾的哲學:什麼是「我思故我在」?
    起源於笛卡爾的唯物主義者有卡巴耶斯和拉美特裡,起源於洛克的唯物主義者則包括孔狄亞克與愛爾維修。笛卡爾哲學體系的基本方法笛卡爾(1596年—1650年)是哲學史上的二元論者,他的思想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可以分為唯心主義的形上學和唯物主義的物理學,前者主要出現在《第一哲學沉思集》(《形上學的沉思》)中,後者則是《哲學原理》的核心精神。
  • 西方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美麗的心形曲線
    對於數學的熱愛和思維訓練,為他以後首創解析幾何原理——笛卡爾坐標系,奠定了基礎。笛卡爾當兵退伍後,賣掉父親留給他的財產,開始了遊歷生活。最後,為躲避黑死病瘟疫,笛卡爾到了北歐的荷蘭、瑞典。在北歐期間,笛卡爾發表了多種哲學、科學著作,像《方法論》《沉思錄》《哲學原理》《屈光學》《氣象學》等,提出了解析幾何原理——笛卡爾坐標系。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經典的命題,一些人根據這個命題又提出其他一些說法,如「我欲故我在」、「我動故我在」、「我吃故我在」,等等。如此一來,這個命題的外延就漫無邊際了。追本溯源,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個很嚴肅的命題,目的在於思考「何物存在」的哲學問題,而不是簡單的吃喝玩樂,後來提出的許多說法和笛卡爾哲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屬於搞笑式說法。
  • 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貝利薩留)【1596年3月31日】笛卡爾小傳: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西方現代哲學之父某著名礦泉水的廣告,講述一名年輕的女子和一名老人,在街頭偶遇的故事。你一定想不到,這名老人的原型,竟然是解析幾何之父,「我思故我在」的哲學家——笛卡爾!(某礦泉水廣告)1596年3月31日(明萬曆24年),笛卡爾出生於今法國中部的笛卡爾鎮(原名圖賴訥拉海,1967年為紀念笛卡爾而改名)。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
    我在思考的時候發現了自己是的存在,我在未思考之前,我是否存在呢?我思故我在。勒內·笛卡爾到哲學名言,他是文藝復興時期,法國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1595年出生的笛卡爾用著作的《形上學的沉思》一書中笛卡爾說:「我曾經被說服相信整個世界上無物存在,沒有天、沒有地,既沒有精神,也沒有任何物體:那麼我不是也同樣被說服了,相信我不存在嗎?根本不是我自己的存在,因為我說服過我自己相信上帝。上帝不斷用他足智多謀欺騙著我。
  • 「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
    笛卡爾笛卡爾(1596~1650)被認為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始祖。他是個很怕冷的人,他要靠近火爐取暖才能很好地思維。當他從潛思了一天的火爐中出來時,他覺得自己的哲學已經半成了。笛卡爾也是一個不能早起的人。當他為瑞典女王早晨五點鐘講了一段時間課之後,笛卡爾就得病去世了。笛卡爾有一個明顯的習慣就是:懷疑一切。他懷疑自己是不是坐在火爐旁,懷疑自己是不是睡在床上。笛卡爾說:「當我把一切事物都想成是虛假的時候,這個進行思維的『我』必然非是某種東西不可。」由此,笛卡爾在懷疑的思維中認識到「我思故我在」。這句「我思故我在」就成了笛卡爾的名言。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 「 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幸虧思想最終讓我發現「我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這三點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賴於感覺虛構的觀念藉助於想像而天賦觀念則出於純粹理智《笛卡爾的人類哲學》要想知道他們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們的實際行動不能光聽他們說的話《談談方法》血液從右心室經動脈血管流出
  •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笛卡爾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 「我思故我在」或譯為「思考是唯一確定的存在」提出了 「 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幸虧思想最終讓我發現「我是真實的」我思故我在這三點對應著三種心理功能外來的觀念依賴於感覺虛構的觀念藉助於想像而天賦觀念則出於純粹理智《笛卡爾的人類哲學》要想知道他們真正的看法一定要看他們的實際行動不能光聽他們說的話《談談方法》血液從右心室經動脈血管流出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什麼意思?
    而法國的笛卡爾探究哲學的目的,就是要回應懷疑主義的挑戰,重新肯定人類理性的地位,為科學發展打下穩固的地基。笛卡爾(René Descartes)認為要為人類的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首先需要一個正確的方法論。笛卡爾認為凡是他沒有明確地認識的東西,決不能把它們當成真的加以接受。
  • 笛卡爾 我思故我在
    哲學是一門追求智慧、追求真理的學科,(注意僅僅是學科,不是科學。所以不要用理工科的機械思維對待哲學)。不同的哲學思想,是因為不同的哲學家們在尋找真理的時候,選擇了不同的路徑,或者思考的角度不同。因此一千個人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我們不能機械地站在一個固定的角度,隨便地徹底地否定別人,否則就是否定了哲學本身。我們對笛卡爾的了解,大部分是停留在高中數學階段,開創了解析幾何。先入為主,本能認為笛卡爾是個數學家。其實,他還有其他身份:神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還有哲學家。是個了不起的人物。
  • 笛卡爾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的思維謬誤(下)
    所以,上帝就成為了笛卡爾除了思維以外,第二個堅信不疑的概念。那麼,如果上帝是至善的,上帝創造一切是完美的。為什麼上帝創造的笛卡爾還有這麼多的困惑?人生還有這麼多的不完美?對此,笛卡爾解釋說:「進一步,我想到,當我們詢問是否上帝的作品是完滿的時,我不應該考慮一個單獨分開的創造物,而是應該把他所有的創造放在一起。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也是懂得這個道理的,為了建立自己的哲學體系,笛卡爾提出了4條方法論原則。第一條是:除非明確地認識到某件事情是真實的,否則絕不接受它是真的。第二條是:把我所審查的每一個難題按照可能和必要的程度分成若干部分,以便一一妥為解決。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
    近代哲學之父笛卡爾世界上什麼是真實的呢?什麼是可以確定的呢?憑藉著這個問題,笛卡爾展開了他一生的哲學追求。笛卡爾是大陸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也是西方近代哲學的奠基人,像斯諾濱沙和萊布尼茨都是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對)的代表,他們都期望從哲學有像數學一樣的精準性,依靠清晰的理性原則,推理出世界的精準信息。
  •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指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數學家、神學家、物理學家,他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哲學方面,他堅持二元論,將物質和意識分開看待,並未後人留下了一個著名的哲學命題:「我思故我在」。今天我們來主要解析下這一命題。笛卡爾發現無論自己怎樣懷疑,自己都會得出「我自己在懷疑」的結論,就算是自己懷疑「我在懷疑」本身,但我實際上仍在懷疑,即懷疑本身是不能被懷疑的。因此笛卡爾認為自己無法否認自己的存在,當自己本身思考時,自己就已經存在!」
  • 「我思故我在」到底是什麼意思?
  • 我思故我在,竟是哲學巨匠笛卡爾所說,這十句智慧語錄,豁然開朗
    笛卡爾最著名的一句話,被人們廣為流傳並且應用的,應該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這句話也代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和立場,深深影響很多人。勒內·笛卡爾,1596年生於法國,1650年2月11日去世於瑞典斯德哥爾摩,今天是他逝世370周年紀念日。
  • 康德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批判
    我們知道,在康德之前的17世紀有位出生於法國後來流亡在荷蘭的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他曾提出過一個非常著名的命題:我思故我在。意思是除了從我的思想知道我在之外一切的存在都可懷疑。在那個時代,這可是第一次用人之「自我」取代上帝作為哲學的出發點的來做哲學思考。不過,上帝的位置當然也不可或缺。
  • 論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恰如我沒必要了解月亮的一切才能說我愛月亮,我寧可永遠不去知道它也滿目瘡痍,但是總存在一種事物是恆久存在的。正如笛卡爾所說的「我思故我在。」本文的主題即是對笛卡爾「我思故我在「的觀點進行討論。1.「我思故我在」的含義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爾全部認識論哲學的起點,也是他「普遍懷疑」的終點。他從這一點出發確證了人類知識的合法性。
  • 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究竟錯在哪裡?
    【編者按】勒內·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在20世紀,笛卡爾推崇的身心二元論佔據主流。二元論拒絕承認情緒在理性決策中的作用,認為情緒是理性思考的雜音。然而,既是臨床醫生又是神經科學家的安東尼奧·達馬西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人類的理性決策離不開對身體情緒狀態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