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爾理解身體概念的兩種方式

2020-12-19 中國社會科學網

  笛卡爾通常被視作身心二元論的開創者,他將思維和廣延分別確立為兩種實體,前者能思想而無廣延,後者有廣延而無思想,二者分屬兩個世界或兩個層面。然而,人作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者,既有一個屬於廣延的身體,又有著屬於精神界的靈魂或者心靈。於是,問題就出現了:分屬於兩個層面的身體和心靈,如何被統一在同一個體之中。身體和心靈既互相分離,彼此差異,又被統一到同一個人格之中,這一事實一方面很容易為經驗所證實,另一方面又很難從理論上加以解釋,因此激起一代又一代的科學家和哲學家投身於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如果回到笛卡爾的文本,重新考察一下他本人在《第一哲學沉思錄》中如何談論身體和身心問題,我們會發現笛卡爾對於身體概念和身心問題實際上還有著不同於上述身心二元論的另一種理解。

  《第一哲學沉思錄》中「第二沉思」的標題是「論人的精神的本性以及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在這一章中,笛卡爾提出了自己關於精神或者說靈魂的觀點,相對於古希臘羅馬哲學和中世紀哲學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革命性的觀點。在「第一沉思」之中,他提出為了尋找確定無疑的真理,首先需要進行一種普遍的懷疑,從而進一步考察經歷普遍懷疑之後,是否還能剩下什麼仍然是確定無疑的。在「第二沉思」之中,笛卡爾指出能夠經歷住任何懷疑的考驗而仍然能夠站得住腳的,只有一條原理,即「我思,我是」。在他看來,這是哲學的第一認識、第一原理。在哲學史上,這一原理往往被表述為「我思故我在」,而這個「故」字卻引起了太多的模糊和誤解。這種模糊和誤解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笛卡爾本人的表述確實存在遲疑和含糊之處。實際上,不少哲學家都從三段論的圖式來理解「我思故我在」,而這種理解完全與笛卡爾的本意背道而馳。對於笛卡爾來說,「我思」與「我在」之間,完全不存在一種推論的關係,而勿寧是一種直觀的把握,在這樣一種心靈的直觀之中,「我思」和「我在」不過是以不同方式、從不同側面來把握和觀看同一事物的結果,是不同的理解或者觀看所得出的不同的「相」,而其後的「本體」卻是一致的。「我思,我在」、「我思故我在」,其實也可以理解為「我思即我在」、「我在即我思」,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實,是用我的心靈直觀可以直接感受和把握到的。但這種感受和把握並非感性意義上的感知,而是知性意義上的理知。

  通過仔細閱讀笛卡爾的著作就會發現,「我思」概念本身就是含糊的,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表述。一方面,笛卡爾將「我思」理解為「一個在思維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是一個在懷疑,在肯定,在否定,知道的很少,不知道的很多,在愛、在恨、在願意、在不願意、也在想像、在感覺的東西」,在這個意義上,「我思」似乎對應於所有的意識活動。另一方面,「我思」又被理解為純粹的知性活動,與身體性相關的活動,如感知、回憶、欲望等被排除在這種理解外。這種模糊性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後人對笛卡爾的誤解。

  正是出於上述這樣一種關於自我、精神或者靈魂的全新理解,笛卡爾完全拋棄了古代哲學和中世紀的宇宙觀、靈魂觀。古代哲學中以某種神聖的努斯或者太一為主宰的宇宙論,被笛卡爾代之以機械論的宇宙觀。而亞里斯多德關於植物靈魂、動物靈魂、理性靈魂的觀點,在笛卡爾看來,完全不足以把握精神,其實際上是將有形事物和精神事物混為一談。所以,在「第二沉思」中,笛卡爾將思維和廣延作了嚴格的區分,並且指出,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人們往往認為,精神比物體更難認識,因為心靈是一個難以洞察的深淵。那麼,當笛卡爾說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時,他所說的精神還是那個充滿著混沌、愚昧、黑暗、欲望、偽裝,被重重幕布所遮蓋的自我嗎?還是那個其深處湧動著不息的欲望和意志的精神嗎?顯然不是。笛卡爾之所以主張精神比物體更容易認識,是因為他理解的精神是被其壓縮過的、平面化的精神,正如廣延是一個被壓縮過的、平面化的物質。關於蠟塊的著名分析正好為我們清楚地揭示出這一點。蠟塊的各種屬性最終都化約為廣延,即可延展的、可伸縮的、可變動的東西,而這樣一種廣延正是算術和幾何研究的對象。在笛卡爾看來,通過想像、感官都無法真正把握廣延,而唯有通過知性、通過一種精神的省察才有可能把握到它。廣延的諸種屬性都可以在精神之中找到,於是,我越是認識廣延,越是認識到廣延的這些屬性都能在精神之中找到,就越是認識了精神。數學(算術、幾何)、廣延(平面、圖形、運動)、精神(知性),三者之間有一種互相對應的關係,共同構成一個平面化的世界,而正是這樣一種平面化的處理,最終使得一種機械論的宇宙觀得以可能。

  笛卡爾在「第二沉思」中,一方面把物質簡化為廣延,另一方面把精神簡化為知性,從而確立了思維與廣延、精神和物質兩個層面的區分。而在「第六沉思」中,他進入到關於身心關係的探討。儘管笛卡爾要談論的是人的靈魂與肉體之間的區別,但在很多地方,我們發現他說的卻是靈魂與身體的合一。諸如飢則欲食、渴則欲飲、痛苦等感受,都是我作為身與心的統一體而感受到的。

  在「第六沉思」中,笛卡爾花了不少文字來討論「自然教導我」這一主題。有些事物只屬於我們的精神,因此是我通過思想本身即可認知的,無需藉助外物,這些不屬於自然。還有一些只屬於物體(身體),不屬於自然。只有精神與身體的合一,才屬於自然。就廣義而言,我的自然,包括我的身體、我的靈魂,以及二者的合一;就狹義而言,我的自然只包括身體與靈魂的合一。這樣「自然」的教導便轉換為「我的自然」的教導。笛卡爾在這裡的論證和論述非常巧妙。我的自然所接受的,只是外部事物在我心中引起的感覺。我的自然的感覺,不再是關於外部世界的存在與否、真實與否的知識,而只是關於外物能否帶來利益或傷害的知識。對於「我的自然」,感知活動的主體不再只是身體,也不再只是精神,而是身心複合體。

  我們發現,一方面,在笛卡爾那裡有兩個重要的區分:一是心物之區別,即精神和物質的區別,表現為思維和廣延之別;二是心身之區別,其只不過是思維與廣延之二分在身心關係上的運用。然而,另一方面,「我的自然」通過疼痛、感知、餓、渴的感受,所教導給我們的卻是身心合一。於是,在笛卡爾那裡,有兩種考察身體的方式,一種是從心物之分出發,將身體化約為一種廣延;另一種則是從身心之合出發,在感知、餓、渴等感受中來考察身體和身心合一。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

相關焦點

  • 笛卡爾的二元論|身體;運動
    二元論(Dualism)    在結束有關理智和天賦觀念的討論之後,有的人可能會想,笛卡爾的觀點是否對物理世界有任何解釋。當然是有的。但是在開始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去理解理智(或心靈)與人類身體的關係。笛卡爾區分了兩者,並認為兩者是獨立的實體(entities)。
  • 笛卡爾與松果體
    在《論人》中,笛卡爾並沒有描述人,而是使用了一種人的概念模型,這是一種由上帝創造的存在物,由兩種成分所構成,分別是靈魂和肉體。「這些人,和我們一樣,由靈魂和肉體所構成。(AT XI:201,CSM 1:108)   在經院哲學中,這些活動依據靈魂而得到解釋,但是笛卡爾驕傲的指出了引用靈魂這一概念是不必要的:「把這機械(指肉體)理解為一個有著一個生長的並感知的靈魂或者其他的運動以及生命的原則是並不必要的;拋開開它的血液和它的靈魂,這機械(指肉體)是藉由它的心臟中持續燃燒的火來提供熱能以驅動 - 這火與其它非生命體中發生的火有著同樣的本質。」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我思故我在」?
    因此,想要徹底理解笛卡爾的哲學思想,有必要了解一下他的生平和時代背景。一、笛卡爾的生平背景笛卡爾於1596年出生於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彼時的歐洲正處於社會歷史的劇烈變革當中。隨著資本主義工商業的興起和自然科學的飛速發展,教會的權威開始沒落。
  • 施璇 | 如何理解笛卡爾的 「Morale par Provision」
    第二,把我所檢驗的每一個難題以為了更好地解決它們所要求方式儘可能地分成許多部分。第三,以一種有序的方式來指導我的思考,從最簡單的與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一步一步地上升到最複雜的知識,哪怕那些沒有天然的先後關係的對象中,也要假定某種次序。最後,自始至終都要進行全面地列舉與廣泛地檢查,確保沒有遺漏。
  • ——笛卡爾的二元論怎麼說的?
    我把笛卡爾的第一個論證稱為,來自於概念的論證,因為它取決於我們對精神和肉體的理解。以下是最基本的版本:我對自己有一個清晰而清晰的認識,那就是我是一個沒有延展的、會思考的東西。我對自己的身體有一個清晰而清晰的認識,那就是它是一個延伸的、沒有思考的東西。因此,「我」(我的思想)必須與我的身體不同。首先要注意的是笛卡爾是在用他的思想來定義他自己。這對於笛卡爾對自我本質的理解有著有趣的暗示。
  • 生成笛卡爾積的幾種方式
    假如分別有100個不重複的姓和名,把每個姓和名進行組合匹配,就可以得到一萬個不重複的姓名組合,這種完全匹配的方式就是生成一個姓名的笛卡爾積
  • 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證
    笛卡爾支持心靈-身體非同一性或實體二元論理論的第一個論證出現在他1641年的《第一哲學沉思集》中的沉思2。這個論證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並且在近四個世紀的哲學爭論中贏得了它的地位,如果不是明顯不正確的話。如果笛卡爾的推理是正確的,那麼它就回答了理解身心兩者之間關係的長期問題。
  • 理性主義哲學的開創者-笛卡爾
    最為可貴的是,笛卡爾用運動的觀點,把曲線看成點的運動的軌跡,不僅建立了點與實數的對應關係,而且把形(包括點、線、面)和「數」兩個對立的對象統一起來,建立了曲線和方程的對應關係。這種對應關係的建立,不僅標誌著函數概念的萌芽,而且標明變數進入了數學,使數學在思想方法上發生了偉大的轉折--由常量數學進入變量數學的時期。辨證法進入了數學,有了變數,微分和積分也就立刻成為必要了。
  • 笛卡爾心身二元論主導當代心靈哲學論域
    當笛卡爾認為心靈與物體是兩個獨立存在的實體的時候,他並不是要人為地割裂心身之間的緊密關聯,相反,他是看到了心靈現象與物理現象之間的根本差異。按照笛卡爾的實體理論,心靈實體的本質是思維,這是因為一切心靈現象都不過是思維的樣態和分殊。一切的心靈現象都要通過「思維」這一本質得到理解和解釋。例如,無論懷疑、推理,還是憤怒、意欲,作為心靈現象,都是思維的不同樣態。
  • 笛卡爾哲學中上帝的內涵
    「上帝」是笛卡爾哲學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笛卡爾的哲學觀點之異於其它哲學家的觀點之處,上帝的概念和他的哲學原理的關係非常緊密,甚至可以說,正是對上帝存在的執著造就了他的哲學觀點。他的最重要的命題之一「我思故我在」的合理性——他甚至將這一觀點的真理性歸之於上帝的全能。
  • 「我思故我在」:笛卡爾哲學的認識論意義及局限性
    這是笛卡爾哲學的認識邏輯——以思維證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是個認識論命題,其中「我在」是心靈實體——自我意識,「我思」是認識能力,和物質、身體沒有直接關係,後來提出的一些說法大都和身體、物質有關。如」我欲故我在「,這種說法來自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
  • 坤鵬論:笛卡爾說我思故我在 斯賓諾莎說全是神的安排
    三、身心二元論笛卡爾在完成兩個證明後,提出了和亞里斯多德相似的觀點——精神和物體是分別存在的,世界就是由這兩種實體構成。因為目睹了當時人類利用機械知識和數學知識解釋自然所取得的輝煌成就,他與時俱進地提出了機械的概念:身體等同於物體,是一種機械裝置,可以視為一部機器;精神是意識、是心靈、是靈魂,是一種有規則且自我獨立的非物質的實體。
  • 《心物二元論》:天才數學家笛卡爾的哲學論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笛卡爾是誰,但提起初中數學裡面的笛卡爾坐標系我想人人都很「痛恨」吧,沒錯,正是笛卡爾提出來的。笛卡爾的智商高達210, 這種高智商在歷史長河中少有。世界上有什麼?有物質,有人的思想,物質與思想是兩種不同的元素,由物質與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所以叫「二元之和」。
  • 理性主義先驅——笛卡爾
    笛卡爾推崇理性,反對信仰高於一切的宗教觀點, 他提出哲學的任務就是用知識代替信仰、用理性代替非理性,用邏輯證據代替權威崇拜。笛卡爾認為存在著兩種獨立實體、即具有廣延屬 性的物質實體和具有思維屬性的精神實體,同時他認為精神本原和 物質本原是互不依賴的, 因而他是二元論者。但是,他認為兩種實體都服從於第三種最高的本原——神。
  • 掌握四個原則,學會笛卡爾的思考方式
    17世紀,現代科學剛剛萌芽,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就提出,科學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批判性思考。這思想對科學的影響綿延至今,所以要理解現代科學,學會現代科學的思考方法,絕不能錯過笛卡爾的這本《談談方法》。
  • 笛卡爾積
    什麼是笛卡爾積?笛卡爾積是指在數學中,兩個集合X和Y的笛卡尓積(Cartesian product),又稱直積,表示為X × Y,第一個對象是X的成員而第二個對象是Y的所有可能有序對的其中一個成員。笛卡爾積又叫笛卡爾乘積,是一個叫笛卡爾的人提出來的。 簡單的說就是兩個集合相乘的結果。
  • 魔鬼與科學:柏拉圖和笛卡爾的魔鬼寓言
    話雖然如此,但是柏拉圖的身後眾人卻未必這樣理解,很多人認為這個「工匠之神」是出於一種嫉妒之心或者嗔恨之心,塑造出了這樣一個不完美的世界,將之當作一個監獄。他意在將曾經原本生活在天界的人類靈魂囚禁在這個「洞穴」之中,讓他們只能沉浸在各種「戲法」當中,使得他們無法返回到純粹的精神世界之中。
  • 我思故我在 | 笛卡爾
    笛卡爾將此作為形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裡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笛卡爾還試圖從該出發點證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爾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來讓我們得到這個概念。即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
  • 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
    笛卡爾將此作為形上學中最基本的出發點,從這裡他得出結論,「我」必定是一個獨立於肉體的、在思維的東西。笛卡爾還試圖從該出發點證明出上帝的存在。笛卡爾認為,我們都具有對完美實體的概念,由於我們不可能從不完美的實體上得到完美的概念,因此必定有一個完美實體——即上帝——的存在來讓我們得到這個概念。即上帝是有限實體的創造者和終極的原因。
  • 笛卡爾:何為心物二元論?
    笛卡爾通過證明上帝的存在和上帝不會欺騙我們,保證了我能夠用理性清楚分明地認識的東西,就必然是真的。有了上帝這個絕對的保證,笛卡爾就可以超出單純思想著的「我」,認識其他東西,由此建立起物質世界的存在性。通過將物質實體的本質還原為「廣延」,笛卡爾就把一切物理對象的本質還原到最基本的數學對象,也就是數字和長度上,從而為他用數學方法處理一切物理問題鋪平了道路。到這裡,笛卡爾確定了精神實體的本質就是「思考」,而物質實體的本質就是「廣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