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八個月了,才出一顆牙,估計是缺鈣吧!補鈣趕緊安排上!孩子總是一吃奶就滿頭大汗,是缺鈣了吧?補鈣補鈣!類似這樣的話,你是不是也聽到過?其實,關於補鈣的誤區很多,一不小心就會踩雷。
首先,咱們來看看常見的補鈣誤區,你有沒有踩過坑呢?
誤區一:不管孩子是不是真的缺鈣,盲目長期補鈣。盲目長期補鈣也是存在危害的,會影響到其他營養元素如鐵、鋅等的吸收。長期過量補鈣,也會增加腎結石的風險。所以我們反覆提倡營養要均衡,哪種營養素過量都不好。
很多家長覺得,枕禿要補鈣,愛出汗要補鈣,乳牙出得慢要補鈣,身高比同齡的孩子矮要補鈣,其實,這些都與缺鈣都沒有必然關係!
誤區二:只注意補鈣,不注意補充維生素D。只補鈣不補充維生素D,補鈣效果差。鈣的吸收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維生素D對寶寶的生長發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天然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極少,依靠日常飲食幾乎無法獲得每日所需的維生素D。而由於受季節、地區、衣物遮擋、空氣汙染等因素影響,曬太陽補維生素D並不靠譜。
據最新兒科指南建議,正常足月出生寶寶從出生後到兩歲,每天都必須補充維生素D400單位,也就是常見的魚肝油膠囊一粒的含量。早產兒等情形時醫生還會建議補充更大劑量。有條件的可以一直補充到青春期。
誤區三:認為骨頭湯補鈣效果好。1公斤肉骨頭慢火燉上2小時,湯裡只有20毫克鈣,而100毫升牛奶就有104毫克的鈣了。何況,牛奶中的鈣更容易吸收,牛奶也比肉骨頭經濟實惠。哪個更好,一目了然。且不說孩子是不是喝得下那麼一大鍋湯,單單就說方便程度,牛奶也完勝骨頭湯了。
那麼,到底怎麼判斷孩子缺不缺鈣呢?
其實很簡單,我們就看孩子每日全天飲食中的鈣攝入量是否足夠!吃的量夠了,並且沒有影響鈣吸收的疾病,一般就沒有必要額外補充。
要想孩子不缺鈣,我們需要怎麼做?不同年齡孩子怎麼吃才能滿足鈣的需要呢?
對於0-6月齡寶寶,6個月之內的寶寶最佳餵養方式是純母乳餵養。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配方奶(嬰兒奶粉)餵養的寶寶,如果每天都能吃飽奶,也就是保證每天700ml左右的總奶量,配合補充維生素D,就能滿足鈣的營養需求。母乳中的鈣含量雖然沒有比配方奶高,但是吸收率槓槓的,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更不容易缺鈣。
對於7-12月齡寶寶,奶類仍然是本階段的主要營養來源,最好繼續餵母乳。每天必須保證600ml以上的母乳或者配方奶,配合補充維生素D,並且及時、合理地添加輔食,就能夠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對於1-3歲寶寶,每天需要保證500ml左右的鮮奶或者2杯酸奶,配合補充維生素D,並且搭配均衡豐富的飲食,便能滿足本年齡段的鈣需要量。
對於4-8歲的孩子,每天需要保證300-500ml鮮奶或者酸奶,再加上均衡營養的三餐,以及充足的戶外運動,就能滿足本階段的鈣需要量。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食補」仍是補鈣的最佳途徑。奶和奶製品(奶酪、發酵的酸奶等)是鈣的最佳食品來源,不僅鈣含量高,而且吸收好。豆和豆製品補鈣效果也挺不錯,像豆腐、豆乾這一類孩子喜歡吃也好消化。魚蝦、蛋類、堅果等也是補鈣食品中的優等生。
中國人的傳統飲食中,鈣主要來自於蔬菜、穀類等植物性食物,但鈣的吸收率較低。民間燉骨頭湯補鈣的方法早已被研究證明不可取。烹煮菠菜、空心菜等蔬菜時,推薦採用先飛水(有些地方叫做過水)的方式,去掉大部分幹擾鈣吸收的草酸,可增加鈣吸收。
想要孩子身體好,不容易生病,我們還需要帶孩子多參加戶外鍛鍊,避免天天宅家裡。常去公園或郊外空氣好的地方活動,能提高身體對鈣質的吸收和利用率。
綜上所述,判斷孩子會不會缺鈣,主要還是看孩子每天吃了些什麼,攝入量是否充足。
家長需要花點心思在飲食的營養均衡豐富上,而不是盲目補鈣!
奶製品和豆製品是補鈣的最佳食品。
對於低年齡的寶寶需要特別重視奶量和維生素D的補充!
增加戶外活動!
做明智理性的學習型家長,孩子的身心更健康!
歡迎關注@兒科醫生小豬媽,專業分享兒童科學餵養和防病知識!
你還想知道什麼?歡迎留言提出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