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撰寫的《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書法遒媚勁健,氣勢飄逸,氣韻中和雅正,散淡簡遠,技法窮微測妙,推移無窮,確立了中國書法藝術審美的最高標準,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後世推為「天下第一行書」,而王羲之則被後人尊為「書聖」。那麼,《蘭亭序》寫了什麼內容?書聖王羲之的文採如何?
王羲之
《蘭亭序》其實就是記錄了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朋友們在會稽境內的蘭亭舉行的一次修禊活動。所謂「修禊」,是古代一種消除汙穢的祭祀活動,這項儀式始於西周,後來逐漸從最初的祭神發展到了遊春賞景、飲酒賦詩的踏青活動。參加蘭亭集會的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後,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序》。《蘭亭序》全文如下:
蘭亭集會
蘭亭序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以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流觴圖
白話譯文
蘭亭序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事。眾多賢才都匯聚到這裡,年齡大的小的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樹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輝映環繞在亭子的四周,我們引溪水作為流觴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演奏音樂的盛況,但喝點酒,作點詩,也足夠來暢快敘述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空氣清新,和風溫暖,仰首觀覽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觀察大地上眾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情懷,放縱無羈地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看到前人所發感慨的原因,其緣由像一張符契那樣相和,總難免要在讀前人文章時嘆息哀傷,不能明白於心。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序臨摹本
對於書聖王羲之《蘭亭序》的文採,《世說新語賞譽》注引《文章志》說:《蘭亭序》文採燦爛、字字珠現,其繪景抒情、評史述志均令人耳目一新,是一篇膾炙人口的傑作。劉宋人評其文章「高爽有風氣,不類常流」。由於《蘭亭序》璀璨的書法成就,人們往往忽視了它的文學價值。其實,王羲之不僅是一位書法家,還是一位散文高手,而《蘭亭序》,更是一篇膾炙人口,不可忽視的優美散文。
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