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現在已經成了一種基本的教育,每個人都擁有著自由享受讀書的權利。原本是為了接受更多的知識才決定讀書,但很多時候無可避免的就會發展成為了讀書而讀書。影片《錄取通知》就解析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什麼。這部影片的故事發展挺有意思的,高考落榜後,主角巴特比為了糊弄父母,竟然冒充了一所子虛烏有的大學通知書。網站場景校長設施,都安排得有模有樣,乍一看還真察覺不出是一所假冒的學校。巴比特本以為大學四年可以好好的揮霍了,誰知這次剛註冊不久的學校竟然引來了學生。
由最初的假學校變為真學校的故事也就由此拉開。這部影片是完全站在一個少年人的角度上看待教育問題的,所有學校的基本課程都是固定的,相同的,優生差生的區別也是取源於這些分數,對一些特長的偏科的學生來說,這完全是一種不公平性的教育。那些落榜的學生有些不比坐在課堂中的學生差勁,可就是因為沒有達到預期的分數,就要被永遠淘汰。大學所代表的意義每個人都知道,他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張文憑,也是一種優越性。落榜的學生自然而然地會感受到難堪,難道就沒有一所學校能夠發掘這類學生的優點嗎?
主角他們幾人原本是抱著一種玩的性質來看對待這所學校的。可面對著那些學生們的目光,他卻沒有辦法對這些人的未來置之不理。這些人和他一樣,落榜的他們也在渴望著能有一所大學錄取,這所假冒的學校是唯一錄取他們的。影片就是站在差生的角度上,來挖掘他們自身的優越性,其實他們每個人都不比別人差,唯一所缺的就是他們適合的課程。可大部分的學校都是按照既定的嚴格的課程,沒有一家學校能按照每個人的個性來給予不同的教育,這就意味著每個人都必須克服自己不擅長的,抹去自己最擅長的和別人所擅長的相比拼。
通俗一點來說就是有人愛好天文,並在天文方面有著一定的靈慧,但是悲劇的是他所在的學校是一所音樂學校。在考試中取得了一般的名次,這點是基於自身的問題還是學校的問題?他不應該喜歡天文,還是學校不應該教授音樂?歸根結底,現在教育體系根本就無法達到因材施教的地步。所以影片就基於這個角度給予了哪位備受不看好的差生,一定的自由空間,讓他們自己選擇自己想要學習的。真真正正地從自我的需求出發。
從影片的講述上,很多人會覺得不真實。因為影片的每一個人基本都學到了自己想要學習的,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種百分之百的發展概率,任何人看來都是荒誕的。他們覺得荒誕的同時,卻又忽略了至關重要的一點。——你討厭學習嗎?學習會拓寬一個人的眼界,讓一個人的人生不再變得迷茫而空缺。嘴上說著那些討厭學習的人,其實無時無刻都在接觸的知識。舉個最實際的例子來說,就是一些高科技產品的發展,年輕人極快的適應潮流,老人也是漸漸的跟上了腳步。
為什麼?因為他們都在接受著外面的知識。其實從最直白的角度來說,人並不討厭學習,甚至很喜歡學習,無時無刻都不在學習。為了讓人有著統一的學習環境,所以便有了學校的誕生,但是就現階段的部分教育系統來說。學習更像是為了學習,學習最終結果也成了學習,本末倒置。這部影片很好地抓住了教育體制的關鍵問題,如果隨便問一個學生是否嚮往這所特立獨行的學校,百分之八十的答案是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