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哈蘇發布了 907X 50C 登月 50 周年紀念版中畫幅相機,而我雖然是時隔一年多才體驗到這臺它,但是也絲毫不影響它帶給我的樂趣,作為初次體驗中畫幅系統的人,當中有很多新奇的體驗,也包括挖掘到哈蘇傳奇歷史的驚喜。
哈蘇與阿波羅計劃
既然被命名為登月紀念版,那肯定就要聊聊哈蘇和 NASA 的淵源。
兩者的緣起是美國航天史上的傳奇人物沃爾特·斯基拉 Walter·Schirra,他是美國歷史上首批 7 位太空人之一,後來又成為唯一一位參加過「水星」計劃、「雙子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的人,並且他本人還是一位攝影愛好者。
1962 年,沃爾特在乘坐 Sigma 7 載人飛船執行水星計劃的第 5 次載人任務時隨身攜帶了一臺經過改造的哈蘇 500C 相機。這本來是給沃爾特自己在使用的相機,但因為喜歡它的設計和品質,就請 NASA 的工程師們幫忙改造,以符合飛行要求。
不過實際上,沃爾特在執行水星 7 號任務(僅在軌飛行 6 圈)時,並沒有拍到太多東西,也沒有留下太特別的照片,畢竟任務時間緊張,並且缺少太空中攝影經驗。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水星計劃結束,雙子星計劃啟動,太空攝影也成為了一項太空人的保留「任務」。1965 年,雙子星 4 號任務進行了太空行走,這次任務之後 NASA 公布了多張埃迪·懷特 ED White 的太空行走照片。而這些照片引起了當時哈蘇技術專家克裡斯·庫茲的注意,因為他發現這些照片是用哈蘇拍的。之後,哈蘇就逐漸開始了和 NASA 的正式合作,並參與了整個阿波羅項目,記錄下諸多傳奇瞬間。
哈蘇官網的 907X 50C 產品頁上,介紹了在阿波羅 11 號任務中,阿姆斯特朗用一臺哈蘇記錄下了「人類的一小步」的重要時刻,但實際在此之前的阿波羅 8 號任務中就誕生過一張名揚後世的照片「Earthrise」,拍攝者是任務成員比爾·安德斯 Bill Anders。在我看來,這張照片更應該成為哈蘇在航天史上留下的傳奇足跡的代表作,因為它是第一次人類從其它星球的視角眺望地球,是對「Overview Effect(人類從地外角度俯瞰地球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應)」的絕佳詮釋。
為什麼是中畫幅
哈蘇和 NASA 的緣分除了太空人的搭橋,也是因為 NASA 看中了中畫幅相機比 135 相機更出色的成像質量以及哈蘇的模塊化機身結構,一方面便於進行改造以符合不同的飛行任務,一方面可以預先準備好裝好底片的「後背」,節省拍攝準備時間。這兩點也可以是我們了解哈蘇中畫幅相機的兩個基本要素。
中畫幅相機系統的源頭是 1901 年柯達公司的布朗尼 2 號相機,當時柯達公司的膠捲均是以數字編號,這臺相機使用的就是編號為 120,畫面尺寸為 57x85mm 的膠捲,這也是中畫幅的初始形態。
不過有別於我們今天熟知的 135 系統相機,中畫幅系統的畫面尺寸出現了很多的變種,除了基本的 645(6×4.5cm),還有 6×6,6×7,6×12等膠片尺寸,而數碼時代的中畫幅相機的傳感器尺寸也經歷過一些變化,早期 CCD 時代比較大,到了 CMOS 時期出現了更小的尺寸,比如哈蘇 907X 50C 採用的是 4433 (43.2×32,9)規格。但不管怎麼說,中畫幅相機始終比 135 相機更大的「底片」面積就是其成像上的先天優勢。
從 907X 50C 看哈蘇的模塊化中畫幅系統
哈蘇在中畫幅領域的地位主要是因為深耕,早期哈蘇受委託給瑞典軍方提供航空相機,戰後開始設計和生產民用相機,隨後又深度參與了登月計劃,不管是經驗和資歷上哈蘇的積累都是非常深厚。
並且正如前面提到的,哈蘇在模塊化方面做得很好,這一點從 907X 50C 登月紀念版上也可以看出來。907X 50C 登月紀念版在造型上致敬了經典的 SWC 相機,這種人體工程似乎不那麼友好的造型也是那時哈蘇的經典樣式。
那時的中畫幅相機主要分為鏡頭、機身和後背三個部分,其它可以選配的組件還有取景器、手柄等,取景器和手柄的配備可以將原本腰平拍攝模式轉換為肩平拍攝。
總體而言,相比於 135 系統,中畫幅系統一直都是一套成本相對較高,使用相對不那麼便攜的攝影系統,而哈蘇的模塊化設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回到 907X 50C 登月紀念版來看,這隻 CFV II 50C 的數碼後背可以搭配 1957 年及之後生產的大部分 V 系統相機,而通過 907X 的這隻機身又可以隨心使用 XCD 系列鏡頭,或者搭配轉接環使用 HC/HCD、V、XPAN 系列鏡頭,有非常豐富的通用型和拓展性。
反映在使用中就是出色的拍攝和有趣的攝影體驗並存,這也是我在把玩 907X 50C 登月紀念版最直觀的感受。
一些可能比較主觀的體驗感受
儘管 907X 機身是哈蘇史上最輕薄的機身,但數碼時代的中畫幅相機重量主要都落在了數碼後背上,所以這臺組合起來的 907X 50C 登月紀念版,不管是搭配 F1.9/80mm 鏡頭還是 F3./30mm,重量都挺感人的,很鍛鍊身體。
但也必須要說,這並未抵消它帶來的復古、有趣以及頗具儀式感的攝影體驗。
特別對於第一次體驗中畫幅相機,把相機端在腹部的腰平拍攝模式真的會改變拍攝過程中的思考模式。形而上一點來說,拍照的過程是拍攝者通過相機構建一種和被攝對象關係的過程,那麼相機的使用方式必然會對這種關係產生影響。
當然了,907X 50C 的設計理念是復古不是古董,50C 的數碼後背帶一塊 3 英寸的可翻轉觸控屏。在實際使用時和數碼單眼相機差別並不大,特別是 50C 上使用的菜單系統其實非常簡潔,也沒有太多花哨的功能,是一種更純粹的拍攝體驗。
在後期方面,哈蘇的 Photocus 體驗很不錯,具備很全面的參數調整以及圖片管理的功能,可以通過 Wi-Fi 直傳,目前支持 PC、Mac 以及 iPad。
來看一些樣片吧
因為沒有較完整的體驗過中畫幅相機系統,恕我就不深入的解讀 907X 50C 的影像表現了,但照片的通透感和濃鬱的色彩是印象非常深刻的,這也和過去用過的相機相比感受比較明顯的地方。
因為基礎和成本限制,中畫幅相機到今天仍然是一套較為昂貴的影像設備,對很多人來說都不是一個很好的影像設備的選擇。但我仍然會建議對攝影有興趣的人,有機會也一定體驗下哈蘇的中畫幅相機,除了中畫幅相機的優秀素質,哈蘇也有非常出色的產品易用性,學習成本並不高。我相信更廣泛的接觸不同的拍攝工具,對於攝影審美的培養肯定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