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周年,去看看那些「有航天夢」的博物館們

2020-12-17 澎湃新聞
「親愛的大家:我是你們的老朋友『天宮二號』。很高興地跟大家宣布,我計劃於北京時間2019年7月19日擇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將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所以這一次,既是「回家」也是「永別」。

7月19日,這封來自「天宮二號」的告別信感動了許多人,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已經全部圓滿完成。

從飛上藍天到遨遊太空,從登陸月球到就建立空間站,人類在探索宇宙徵途上從未停止腳步。今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雖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航天員,但我們可以一起去博物館回顧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成功登陸月球時說出了這句經典名言。50年過去了,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如今就被收藏在美國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內。

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

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行主題博物館,有24個免費開放的展廳,收藏著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各類飛機、火箭、飛彈、宇宙飛船和太空人用過的器物等。

博物館的正廳被命名為「飛行裡程碑」。在大廳的正中央,你可以看到歷史課本上出現過的萊特兄弟1930年首飛駕駛的「飛行者」1號,還有查爾斯·林德伯格的跨越大西洋的「聖路易精神號」,美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機貝爾XP-59,第一款有人駕駛的超音速飛機貝爾X-1等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正廳被命名為 「飛行裡程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查爾斯·林德伯格的跨越大西洋的「聖路易精神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

參觀者還能遇見中國古代的風箏和火箭模型、蒙特哥菲爾兄弟飛越巴黎上空的熱氣球複製品等,了解人類早期的飛天神話。除此之外,館內還有IMAX影院,播放與阿波羅11號登月相關的紀錄片。

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今年「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推出了限量版紀念幣。紀念幣上刻著尼爾·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登月艙站在月球表面的樣子還有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推出了限量版紀念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

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

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其實是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另一個分館,主要用於陳列大型展品,因此整個藏館就像是一個超大的飛機倉庫。

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就像個飛機大倉庫。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

這個倉庫甚至曾經出現在電影《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中,作為藏匿初代變形金剛「天火」的秘密基地。而「天火」在片中的形象則是館藏的洛克希德SR-71黑鳥偵察機。

如果細數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內的藏品,簡直就是一部二戰史。館內收藏有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的波音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號稱德國二戰時期使用的最優秀的夜間戰鬥機HE 219「貓頭鷹」、被譽為「閃電轟炸機」的德國阿拉多Ar -234、日本中島飛行機 J1N1-S 「月光」一一型、唯一存品道尼爾 335「箭」、諾斯羅普P-61 黑寡婦等等。

洛克希德SR-71黑鳥偵察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

除此之外,還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諸多明星產品,如發現號太空梭、雙子座七號太空船、「水星-紅石」運載火箭機和「水星計劃」的水星-宇宙神10號任務中未使用的航天飛船等。

遊客在美國「水星計劃」中未被使用過的太空飛行器前拍照  東方IC 資料圖 

休斯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

眾所周知,休斯頓是美國著名的「太空城(Space City)」。1969年,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其太空任務的控制中心——詹森宇航中心(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就在這裡,也因此,「休斯敦」是在月球上說的第一個詞。

為了讓遊客們能近距離地了解航空航天文化和歷史,美國政府在詹森宇航中心附近打造了休斯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作為一個專為遊客設計的主題公園。

休斯頓太空中心內收藏了很多珍貴的實物展品,如登月的火箭、返回艙等,遊客還可以用手觸摸月球上採集回來的巖石塊。而最酷的要數能看到各個時代的太空衣,其中包括阿波羅11號指令艙駕駛員麥可·科林斯所穿過的太空衣。

各個時代的太空衣  休斯頓太空中心官網 資料圖休斯頓太空中心內的登月火箭實物展  東方IC 資料圖 

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休斯頓太空中心從7月16日(阿波羅11號升空的日子)至24日(返回到地球的日子)期間開展特殊慶典活動,其中包括名人演講、新書籤售、演唱會等。而最難得的是慶典期間還開放了夜遊NASA的活動,遊客可以乘坐遊覽班車到附近的詹森宇航中心裏面,看看真正的控制中心是什麼樣子。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The Museum of Cosmonautics)

雖然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但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上,不得不提到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上個世紀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曾經進行過激烈的太空競賽。為紀念蘇聯人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1964年,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的和平大道車展旁豎立起了「太空徵服者紀念碑」。紀念碑高的達107米,外形好似一個正在升空的火箭,全部由鈦製成,如今已經成為了莫斯科的地標建築。3年後,蘇聯政府在「太空徵服者紀念碑」裡面又建立了航天博物館。

蘇聯政府在「太空徵服者紀念碑」裡面建立了航天博物館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

走進莫斯科航天博物館的大廳,就可以看到鎮館之寶——「太空第一人」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進入太空時所乘坐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和他當時穿的太空衣。館內還展出了許多與加加林有關的私人物品和影像資料。

「太空第一人」加加林的太空衣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

蘇聯太空人使用過的物品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

除此之外,館內也收藏了第一枚蘇聯火箭發動機,月球車Lunokhod,第一顆蘇聯人造衛星「SPUTNIK」,月球標本以及反映「太空競賽」的各種宣傳海報等。對於了解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如何演變,蘇聯時期的太空技術如何發展是一個有趣的去處。

中華航天博物館

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雖然晚於「美國」和「蘇聯」兩位前輩。但在航天事業發展的進程中也是碩果纍纍。建館於1992年的「中華航天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市豐臺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展示內容最豐富的航天科技與成就的專業博物館。

博物館的一樓主展廳以中國航天發展歷程為主線,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從古代的渾天儀 、象限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模型到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其中,成功將中國第一艘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徵二號F火箭」殘骸於2017年入藏於中華航天博物館內。

2011年7月19日,航天科技夏令營營員在北京參觀中華航天博物館。 東方IC 資料圖  

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館內展出部分模型可以讓遊客觸摸體驗,二樓還有一個星空體驗區可以感受下遨遊太空的感覺。除此之外,三樓的中國航天主題環廊也提供給許多關於太空人、太空飛行器、空間站、探秘月球相關的學習資料。

不過,對實物比較迷戀的「太空粉」可以去國家博物館一看。因為在2004年,神舟五號返回艙和降落傘、楊利偉的航天服等15件文物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贈送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中還包括楊利偉在太空中用過的攝像機、在太空中記錄的航天日記、航天筆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太空人柯林斯重回39A發射臺
    美國宇航局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太空人柯林斯重回39A發射臺中新社休斯敦7月17日電 當地時間7月16日,「阿波羅11號」飛船太空人麥可·柯林斯回到美國甘迺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這是人類首次登月的起點。50年前的這一天,他與尼爾·阿姆斯特朗、巴茲·奧爾德林一起飛向月球。據美聯社報導,當日,美國宇航局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航天中心舉行「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的慶祝活動。88歲的柯林斯在現場回憶說:「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美國東部時間),搭載著『阿波羅11號』的土星5號火箭於39A發射臺發射升空。」
  • 雪佛蘭攜手探索頻道 發布登月50周年紀錄片
    影片回顧了人類在登月50年間,探索月球和宇宙的眾多重要時刻和背後的故事,展現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成就。同時,登月壯舉也成為人類科技跨越式提升的證明,並大力推動了現代科技的深遠發展。其時,雪佛蘭以創新突破的科技打造出經典超跑科爾維特,並成為美國人的夢想之車,也讓走入太空的太空人們為之傾心。
  • 阿波羅 11 號登月 50 周年: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冒險
    那是 1969 年 7 月 20 日 20:17:43,距離今天正好過去了 50 年。在這 50 周年紀念中,美國郵政為紀念阿波羅 11 號登月成功 50 周年發行了套票,「土星 5 號」火箭的全尺寸圖像在過去幾天裡被投影在了華盛頓紀念碑的一側,位於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休斯敦的詹森航天中心、華盛頓的史密森尼航空航天博物館等都開展了紀念活動。
  • 登月50周年:從藝術到攝影,追溯影像中的人類探月史
    撰文 | 劉雨晴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成功登月,其影響一直持續到今天。今年適逢人類登月50周年,世界各地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其中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舉辦的「阿波羅的繆斯:影像中的月球」主題展覽尤其值得關注。
  • 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 這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原標題:人類首次登月50周年 這些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嗎?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1969年7月20日,美國成為第一個將人類送上月球的國家,距今已近50年。 「阿波羅11號」成功讓人類登陸月球成為美國和世界歷史的重要一刻,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一刻如此重要? 美國為何要登月?
  • 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太空人的「史努比帽」亮相倫敦!
    當地時間2019年7月18日,英國倫敦,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當地展出了180多件登月主題的私人藏品,包括太空人巴茲·奧爾德林在阿波羅11號在執行任務時戴過的「史努比帽」。英國倫敦,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當地展出了180多件登月主題的私人藏品。
  • 人類登月50周年的崢嶸歲月,雪佛蘭帶著《跨月飛行》告訴你
    在人類登月50周年之際,雪佛蘭與DISCOVERY探索頻道聯合推出了紀錄片《THE MOON AND BEYOND跨月飛行》,你會猛然發現,擁有「勇於探索、挑戰自我」精神的雪佛蘭,原來無數個值得銘記的精彩瞬間,它都參與並見證了這段崢嶸歲月。
  • 夢想不熄:谷歌協同阿波羅11號功勳麥可·柯林斯共慶登月50周年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每年的7月19日,當你在搜索幾乎任何東西的時候都會被提醒當天是阿波羅11號(Apollo 11)登月紀念日,尤其是2019年登月50周年期間,格外火爆。因為谷歌為這一慶祝壯舉的50周年紀念日設計了一個生動的彩蛋。彩蛋的內容:在開始播放一段由麥可·柯林斯(Michael Collins,下簡稱為柯林斯)旁述的4.5分鐘長的影片。柯林斯是50年前踏上登月旅途的三位NASA太空人之一。
  • 人類登月50周年丨仰望天宮二號 星辰大海夢還記得嗎?
    50周年丨仰望星空,當初的星辰大海夢還記得嗎? 50周年以及中華民族千年不息的飛天夢哲學家康德說世界上有兩件事最能震撼人們心靈一是內心的道德律一是頭頂的燦爛星空 浩瀚星空代表著未知,昭示著未來從數百萬年前第一次仰望星空起
  • 哈蘇907X 50C 登月 50 周年紀念版:一段浪漫的合作史和一臺有趣的...
    去年哈蘇發布了 907X 50C 登月 50 周年紀念版中畫幅相機,而我雖然是時隔一年多才體驗到這臺它,但是也絲毫不影響它帶給我的樂趣,作為初次體驗中畫幅系統的人,當中有很多新奇的體驗,也包括挖掘到哈蘇傳奇歷史的驚喜。哈蘇與阿波羅計劃既然被命名為登月紀念版,那肯定就要聊聊哈蘇和 NASA 的淵源。
  • 記者手記:50年前,「登月名言」從這裡傳向世界
    新華社坎培拉7月20日電記者手記:50年前,「登月名言」從這裡傳向世界新華社記者白旭 嶽東興 周子寒曾經的澳大利亞金銀花溪航天測控站現在已經人跡罕至,安靜地躺在坎培拉南部的山裡,只有一條通向城市的路名記載著曾經的輝煌
  • TANC | NASA紀念「2001:太空漫遊」50周年,從它開始讀懂庫布裡克
    於1968年4月在美國正式公映的《2001太空漫遊》,轉眼已經誕生50周年。半個世紀過去,這部由斯坦利·庫布裡克(Stanley Kubrick)執導的電影已經成為全世界科幻影迷心中的聖經,影響了後世諸如《黑客帝國》《盜夢空間》《星球大戰》等作品及其導演的創作。
  • Kappa Omini Logo 50周年,玩轉史上「戲最多」歷史博物館
    先有Kappa 與 Charm’s聯名的威神首爾時裝周秀場同款引發話題風暴,線上線下排隊打卡。最近的Kappa Color ID 系列更是在各大平臺被達人博主們不斷安利的潮流單品。閨蜜打卡、情侶裝get、復古混搭風……網友們腦洞大開,用各種姿勢解鎖Kappa的新玩法。
  • 阿波羅人類登月到底是不是個陰謀大騙局?
    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阿姆斯特朗的左腳率先踏上了月球表面,太空人們在月球上逗留了21小時18分後,開始返航。7月25日,阿姆斯特朗等人在太平洋安全著陸,至此人類登月計劃宣告圓滿結束。「阿波羅」號成功登月,不僅是美國人的成就,也是全人類的成就。但就在人們為此而歡呼的同時,有人卻提出了「阿波羅登月」不過是個謊言的說法。至今這個謠傳仍然讓很多人震驚。
  • 登月騙局謎團:幾十年過去了,美國為何不再登月?
    有歷史學者認為,如果上世紀沒有形成美蘇爭霸的局面,那麼人類的航天科技不會發展得那麼快。確實如此,蘇聯人在上世紀50年代就飛出地球進入太空,美國人不甘落後在60年代末期正式向月球飛去,之後成功在月球表面登陸了。與蘇聯相比,美國在月球上的成就更為顯著,60、70年代的月球和地球之間頻繁有「通信」。
  • 美國登月疑點重重,難道我們是被美國所謂的登月騙到了月球?
    有網友拋出這樣一個疑問:美國登月的照片疑點太多,感覺不像是真的,我們卻相信了,而且去了月球,美國登月是真是假?我們是不是被美國所謂的登月騙到了月球?我國嫦娥五號帶回月球樣本之後,舉國上下,一片歡呼。題主所說的美國登月的照片疑點太多這個問題,被網友們廣泛流傳,我們一起來看下,這些疑點到底有沒有道理。
  • 登月50年:計算器與計算器遊戲發展簡史
    時至今日,當那些在「TI」系列圖形計算器上玩遊戲裝酷的小屁孩們畢業後,在計算器上分享程序、上課玩計算器遊戲成了他們的共同回憶。雖然Game Boy早在1989年就在北美發售,但要在課堂上摸魚,玩計算器仍是最佳選擇——上課時把Game Boy放在課桌上可不是什麼明智的決定。學生們也對計算器遊戲開發充滿熱情。
  • 半個世紀後,我們的好奇心和勇氣都去哪了?〡登月 50 年專題
    之後的 50 年,人類再也沒有踏足月球,甚至沒有離開過地球軌道。目前世界上有一半人口出生於 1972 年阿波羅 17 號實現的最後一次載人登月之後,對於他們來說,登月只是一個出現在電影中的「科幻場景」——那次登月的指令長尤金·塞爾南(Eugene Cernan)在即將飛離月球結束任務之時曾說道:我們還會帶著全人類的和平與希望回到這裡。
  • 「阿波羅登月計劃」,被質疑50年的超級工程
    同時,美國公布重返月球「阿耳忒彌斯計劃」太空人團隊名單,以色列宣布啟動「創世紀2」號登月計劃。在這期間,有關美國「阿波羅登月是一場騙局」的論調再次成為熱門話題。數十年來,科學家不斷給出回應和解釋,但並沒有打消這個流傳甚久的說法。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相信「阿波羅登月」是假的呢?
  • 登月前3分鐘 她的代碼力挽狂瀾
    7月20日,也是人類登月50周年紀念日。50年前,阿波羅11號載著人類開拓宇宙的夢想,踏上了月球之旅。50年後,谷歌用太陽能電池板反射月光組成肖像,致敬這位「阿波羅 11 號 先 鋒 」,Margaret Hamil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