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這封來自「天宮二號」的告別信感動了許多人,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實驗室階段任務已經全部圓滿完成。
從飛上藍天到遨遊太空,從登陸月球到就建立空間站,人類在探索宇宙徵途上從未停止腳步。今年是人類登月50周年,雖然不是人人都有機會成為航天員,但我們可以一起去博物館回顧人類探索太空的故事。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成功登陸月球時說出了這句經典名言。50年過去了,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如今就被收藏在美國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內。
阿波羅11號的登月艙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坐落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飛行主題博物館,有24個免費開放的展廳,收藏著在人類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各類飛機、火箭、飛彈、宇宙飛船和太空人用過的器物等。
博物館的正廳被命名為「飛行裡程碑」。在大廳的正中央,你可以看到歷史課本上出現過的萊特兄弟1930年首飛駕駛的「飛行者」1號,還有查爾斯·林德伯格的跨越大西洋的「聖路易精神號」,美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機貝爾XP-59,第一款有人駕駛的超音速飛機貝爾X-1等等。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的正廳被命名為 「飛行裡程碑」。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查爾斯·林德伯格的跨越大西洋的「聖路易精神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參觀者還能遇見中國古代的風箏和火箭模型、蒙特哥菲爾兄弟飛越巴黎上空的熱氣球複製品等,了解人類早期的飛天神話。除此之外,館內還有IMAX影院,播放與阿波羅11號登月相關的紀錄片。
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今年「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推出了限量版紀念幣。紀念幣上刻著尼爾·阿姆斯特朗走出阿波羅11號登月艙站在月球表面的樣子還有人類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個腳印。
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 國家航空和航天博物館推出了限量版紀念幣。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位於維吉尼亞州的「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其實是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另一個分館,主要用於陳列大型展品,因此整個藏館就像是一個超大的飛機倉庫。
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就像個飛機大倉庫。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這個倉庫甚至曾經出現在電影《變形金剛:復仇之戰》中,作為藏匿初代變形金剛「天火」的秘密基地。而「天火」在片中的形象則是館藏的洛克希德SR-71黑鳥偵察機。
如果細數史蒂芬·烏德瓦·哈茲中心內的藏品,簡直就是一部二戰史。館內收藏有在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的波音B-29超級堡壘轟炸機、號稱德國二戰時期使用的最優秀的夜間戰鬥機HE 219「貓頭鷹」、被譽為「閃電轟炸機」的德國阿拉多Ar -234、日本中島飛行機 J1N1-S 「月光」一一型、唯一存品道尼爾 335「箭」、諾斯羅普P-61 黑寡婦等等。
洛克希德SR-71黑鳥偵察機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除此之外,還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的諸多明星產品,如發現號太空梭、雙子座七號太空船、「水星-紅石」運載火箭機和「水星計劃」的水星-宇宙神10號任務中未使用的航天飛船等。
遊客在美國「水星計劃」中未被使用過的太空飛行器前拍照 東方IC 資料圖 休斯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眾所周知,休斯頓是美國著名的「太空城(Space City)」。1969年,阿波羅11號登上月球,其太空任務的控制中心——詹森宇航中心(NASA Johnson Space Center)就在這裡,也因此,「休斯敦」是在月球上說的第一個詞。
為了讓遊客們能近距離地了解航空航天文化和歷史,美國政府在詹森宇航中心附近打造了休斯頓太空中心(Space Center Houston),作為一個專為遊客設計的主題公園。
休斯頓太空中心內收藏了很多珍貴的實物展品,如登月的火箭、返回艙等,遊客還可以用手觸摸月球上採集回來的巖石塊。而最酷的要數能看到各個時代的太空衣,其中包括阿波羅11號指令艙駕駛員麥可·科林斯所穿過的太空衣。
各個時代的太空衣 休斯頓太空中心官網 資料圖休斯頓太空中心內的登月火箭實物展 東方IC 資料圖為慶祝「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休斯頓太空中心從7月16日(阿波羅11號升空的日子)至24日(返回到地球的日子)期間開展特殊慶典活動,其中包括名人演講、新書籤售、演唱會等。而最難得的是慶典期間還開放了夜遊NASA的活動,遊客可以乘坐遊覽班車到附近的詹森宇航中心裏面,看看真正的控制中心是什麼樣子。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The Museum of Cosmonautics)雖然第一個登上月球的是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但在人類探索太空的歷史上,不得不提到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地球人——蘇聯太空人尤裡·阿列克謝耶維奇·加加林。
上個世紀冷戰時期,蘇聯和美國曾經進行過激烈的太空競賽。為紀念蘇聯人在太空探索方面的成就,1964年,蘇聯政府在莫斯科的和平大道車展旁豎立起了「太空徵服者紀念碑」。紀念碑高的達107米,外形好似一個正在升空的火箭,全部由鈦製成,如今已經成為了莫斯科的地標建築。3年後,蘇聯政府在「太空徵服者紀念碑」裡面又建立了航天博物館。
蘇聯政府在「太空徵服者紀念碑」裡面建立了航天博物館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走進莫斯科航天博物館的大廳,就可以看到鎮館之寶——「太空第一人」加加林於1961年4月12日進入太空時所乘坐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和他當時穿的太空衣。館內還展出了許多與加加林有關的私人物品和影像資料。
「太空第一人」加加林的太空衣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蘇聯太空人使用過的物品 莫斯科航天博物館官網 資料圖
除此之外,館內也收藏了第一枚蘇聯火箭發動機,月球車Lunokhod,第一顆蘇聯人造衛星「SPUTNIK」,月球標本以及反映「太空競賽」的各種宣傳海報等。對於了解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如何演變,蘇聯時期的太空技術如何發展是一個有趣的去處。
中華航天博物館我國的航天事業起步雖然晚於「美國」和「蘇聯」兩位前輩。但在航天事業發展的進程中也是碩果纍纍。建館於1992年的「中華航天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市豐臺區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內,是目前國內規模最大、展示內容最豐富的航天科技與成就的專業博物館。
博物館的一樓主展廳以中國航天發展歷程為主線,陳列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和豐富的實物與模型,從古代的渾天儀 、象限儀等天文觀測儀器模型到我國自行研製的「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實物及模型。其中,成功將中國第一艘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徵二號F火箭」殘骸於2017年入藏於中華航天博物館內。
2011年7月19日,航天科技夏令營營員在北京參觀中華航天博物館。 東方IC 資料圖作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館內展出部分模型可以讓遊客觸摸體驗,二樓還有一個星空體驗區可以感受下遨遊太空的感覺。除此之外,三樓的中國航天主題環廊也提供給許多關於太空人、太空飛行器、空間站、探秘月球相關的學習資料。
不過,對實物比較迷戀的「太空粉」可以去國家博物館一看。因為在2004年,神舟五號返回艙和降落傘、楊利偉的航天服等15件文物就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贈送給了國家博物館收藏。其中還包括楊利偉在太空中用過的攝像機、在太空中記錄的航天日記、航天筆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