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說,買房就是買物業。好的物業能讓業主的居住品質大大提升,幸福感和滿意度更高。」
「從這次疫情可以看出,物業與業主的關係是個大學問。我認為,物業與業主理想的關係就是將心比心,相互支持。」
「於法於理,物業費都應當按時足額交納。它是保證物業服務品質,激勵提升服務水平的重要因素。」
3月19日下午,都市時報·一點關注「金牌物業說」直播活動在昆明市新聞中心如期舉行。雲南省房地產業協會物管分會會長、昆明市物業管理協會會長張儀姬、雲南俊發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彭莉,業主代表,雲南凌雲律師事務所律師孫文杰,就「防疫期間,你對你家小區物業服務滿意嗎」進行了熱烈討論。直播吸引到8.3萬人次在線觀看。
討論中,張儀姬對疫情期間雲南近30萬名物業從業人員的表現給予「90分」的高度評價。與會嘉賓認為,疫情對物業服務是一次考驗,業主也得以重新審視與物業的關係。另外,物業行業也從這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總結出許多有益經驗,這將對提升精準服務、線上服務等提供方向上的指導。
雲南俊發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 彭莉、業主代表、雲南凌雲律師事務所律師 孫文杰、雲南省房地產業協會物管分會會長、昆明市物業管理協會會長 張儀姬(從左至右)
物業人堅守崗位
履職盡職,令人感動
雲南省有近30萬名物業從業人員,覆蓋全省6000多個居民小區。這次疫情來得突然,許多物業沒有準備,防疫物資缺乏,但面對未知的疫情形勢,物業人和物業企業沒有後退,而是勇敢衝在前面,八成以上的人都堅守崗位,履職盡責。
今年元宵節,省物業管理協會發出「致全省物業工作人員的一封信」,對工作在抗疫一線的人員進行鼓勵;同時想辦法為各會員單位籌集測溫槍、防護服、口罩等急需的防疫物資,並積極收集來自一線的聲音,迅速向各相關部門反映。
省內一些有疫情發生的小區,物業工作人員做了大量工作,盡力確保業主的正常生活。還有物業企業之間的互幫互助,一些物業採購不到防疫物資,其他兄弟企業主動分享部分物資,這種危急時刻齊心協力抗擊疫情的舉動,非常令人感動。雲南物業人棒棒的!對於物業在防疫抗疫期間的表現,我打90分。
當然,疫情期間也有一些物業做得不到位,業主不滿意,認為還有改進空間。物業協會認為,物業與業主的關係就像婚姻關係,可能會有磕磕絆絆吵吵鬧鬧,但日子是要過下去的,要相互包容,相互成就。
應當指出,物業與業主的矛盾,有些是物業自己確實沒有做好工作,業主維權合理合法;有些是權利與義務沒有釐清,一些本來不屬於物業職責的事,卻讓物業來背鍋,引起業主的誤會;這就需要物業改進工作方法,加強溝通和解釋,同時盡力幫助業主解決問題,做好「橋梁」,幫業主分憂解難。
物業與業主的關係應是
「魚水之情 共生共贏」
對於俊發物業來說,這次疫情既是一次考驗,也是展現企業能力的機遇。疫情剛剛發生時,俊發物業就迅速籌劃購買防疫物資,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準備應對。正月初三,俊發物業的管理團隊已經全員上崗,小區開始進行封閉式管理,組建志願者服務隊,為業主代購生鮮和生活物資,並發放口罩給一時買不到的業主。
物業團隊感受到了疫情的挑戰:一是防疫物資緊缺,二是由於採購物資和增加員工福利等開支,成本增加了近30%;三是全國防控期間員工到崗遇到困難,一線員工的心理壓力大;四是業主出現惶恐和緊張的情緒。
疫情期間,俊發物業設法讓業主的生活保持常態,過年前就推出了代購服務,只要提前告訴管家,從蔬菜生鮮到生活用品和藥品,都會及時採買,配送到家。同時,許多業主對物業也給予了大力支持。
疫情結束後,俊發物業一些受到肯定的做法會延續,例如設置「社區服務門店」,解決服務業主的「最後一公裡」問題;志願者團隊繼續保持。
物業有溫度、有黏度,業主的滿意度才會高。我們對門衛和管家有「晨送」和「晚迎」的要求,要求員工平時對業主進行拜訪和回訪,就是希望與業主儘量多地互動,消除陌生感,建立信任。
經過這次疫情的考驗,物業充分體現出了它的重要性,這對我們物業人來說既是挑戰,更是機會,這個行業未來將大有可為。
我們理解的物業與業主的關係,應該是「魚水之情 共生共贏」,希望消費者和業主能夠站在更客觀的角度上看待物業的工作。也請業主們理解、支持物業工作,及時交納物業費,讓物業繼續為大家提供更好的服務。
希望物業提供的服務
有更多「驚喜」
「物業費」是個談到物業就避不開的話題。之前有網友吐槽說「平時見不到物業人員,見到的時候就是喊你去交物業費的時候」,這話雖然有些誇張,但也反映出一些業主的想法,就是「物業費,我交得值不值」。
疫情期間,確實有很多物業員工不計辛勞,加班加點工作,付出很多。但不可否認,不同的物業提供的服務有差異,造成業主們的感受不盡相同。這時,提供更細緻的、更人性化的服務就顯得非常重要。例如,我出去買了很多菜,兩隻手都提滿了,進小區時物業人員看到了,但他並沒有幫我開門,而是採取了「無視」的態度。這雖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可能影響到業主對物業的觀感。
業主心裡有桿秤。每次交物業費的時候,作為業主,我們都會回想一下:「物業給我提供了什麼服務?我對這些服務滿不滿意?」有的業主覺得付出的物業費與得到的服務基本能成正比,心裡的「秤」就比較平衡;而有的業主覺得物業費交得不值,心裡的「秤」就失衡了,這樣,物業費的收繳率就有差異了。
業主其實都是普通人,人是會被感動的,有時候能被一點不起眼的小事打動。例如,我雙手提著菜的時候保安幫我開了門,我開車進小區的時候保安給我敬了個禮,或者勞累一天晚上回家的時候保安給我問了一聲好,這些小事都能讓業主看到服務的細節,能促進形成互信。正是這種互信,構成了雙方良好互動的基礎。
有一些物業公司沒有做好工作的細化,無論是處理與業主的矛盾,或是為業主送福利,都需要重視方法,好方法才能產生收益。
作為業主,我希望物業提供的服務中有更多「驚喜」,而不是「驚嚇」。有了更多的驚喜,交物業費就不會是問題。
新聞連結
疫情後
對物業服務的需求或出現強力爆發
北京大學滙豐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近日在一次演講中表示,疫情影響下,人們的觀念、生活方式、對所居住的城市在疫情和公共醫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物業服務的需求,在疫情之後應該會有一個比較強的爆發。他認為,一個專業、有效率的物業管理,不僅能提升小區的生活品質和公共服務能力,還可以附加很多金融、公共服務等等相關配套能力。「通過這次疫情可以看出,物業管理的效率高低、好壞與否,在應對衝擊方面都有天壤之別。」
「在疫情中積極作為的物業企業,將加深業主信任感,為家政、居家服務等最後一公裡的服務場景建立強連接。」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這種信任和強聯繫,將與基礎服務的物業費收繳率正向相關,同時也利於培養增值性服務消費習慣。而且,物業的線上引流效果有利於後期「宅」經濟類的業務嫁接,開拓物業收入的新渠道。
中國指數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黃瑜表示,此次疫情,物業服務企業的抗周期、抗風險、政策支持的屬性得到顯著體現,不僅贏得客戶認同,為物業費收繳與定價奠定基礎,而且在智能運用推廣、服務模式轉變上,也為社區增值服務的發展提供了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