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海晗
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召開,審議通過了《關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會議指出,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鍛鍊意志,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強身健體、提升身體素質,從青少年時期就應該開始。然而,近年來各省市的青少年體質監測顯示,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率和肥胖率居高不下,「小胖墩」「豆芽菜」「小眼鏡」的比例不斷升高,中國青少年體質狀況不容樂觀。
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是一個民族旺盛生命力的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誌。而體育教育是培養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基礎,對學生提升社交能力、塑造拼搏精神、健全人格品質等方面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體育教育,推動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幫助學生在體育鍛鍊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必須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和推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陝西考察時就表示:「現在孩子普遍眼鏡化,這是我的隱憂。還有身體的健康程度,由於體育鍛鍊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蠻其體魄,我說的『野蠻其體魄』就是強身健體。」近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也明確提出了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要求,並通過了相關文件。接下來,無論從頂層設計還是基層實踐來看,體育教育的地位都應該發生積極的變化。
強化體育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於促進教育現代化、建設健康中國和體育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教育部多次下發文件,強調要提高體育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的比例,比如規定學生每天應有不少於一小時的鍛鍊時間,並要求「任何學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藉口佔用體育課時」。隨著體教融合的深化,全社會也在逐步形成共識,更加重視體育教育、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鍊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但是,重文化學習而輕體育鍛鍊,仍然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常態。
因為疫情影響,體育補課需要提上日程。從更廣泛的意義來說,整個社會的體育補課更是刻不容緩。接下來,必須更加重視教育和體育的融合問題,繼續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鍊,進一步完善體育師資隊伍建設和學校場地建設,讓適合不同年齡段特點的體育項目在學校得到時間保證,讓學生通過體育鍛鍊強化運動意識、培養運動興趣、掌握運動技能、感受和傳承體育精神,使青少年從小養成運動鍛鍊的習慣。
「少年強、青年強則中國強。少年強、青年強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學習成績、創新能力、動手能力,也包括身體健康、體魄強壯、體育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值得長期倡導和踐行。只有把青少年身心健康擺在教育的首要位置,讓青少年體魄強壯起來、身體健康起來,實現青少年文化學習和體育鍛鍊的協調發展,我們的民族才更加有希望,我們的國家才會更加彭勃興盛。(李海晗)
[ 責編:劉冰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