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上海12月13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兒童青少年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體質問題愈發嚴重,體育與教育分離使得學生的全面發展更多地淪為紙上談兵,逐年攀升的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問題發生率和精神障礙患病率正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我國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已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如何進一步加強對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工作的指導?如何將國家的政策引導落實為可規劃、可實施、易操作的具體舉措,使體育成為惠及每一位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必要資源?
昨天(12日)上午,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下稱「教指委」)暨《新時代體育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點)》《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發布會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高校和中小學教指委成員,全國百餘所中小學校長,以及全國體育教育聯盟成員應邀出席,共話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策略。
首屆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啟動儀式(央廣網 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虞麗娟在會上指出,提升全民健康素養必須突出抓好學生的健康促進工作,上海將把抓好青少年學生健康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把深入開展學校體育教學改革作為關鍵抓手,推動上海市民健康水平走向高水平。「期待教指委成立後,大家能夠關心上海的教育、體育工作,特別是學校體育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推動上海學校體育健康工作成為可複製、可推廣的成果,促進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幸福生活。」
會上正式發布的《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育健康促進行動方案(2020-2030)》(下稱《行動方案》)為全國的學校、家庭、社區以及有關部門提供了一套系統完整且兼具操作性的體育健康促進實施策略。據首屆全國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東師範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院長季瀏教授介紹,《行動方案》提出了興體育、融體育、親體育、常體育、智體育的「5+體育」行動願景,即「民族+體育」「素養+體育」「家庭+體育」「生活+體育」「科技+體育」五大概念、內涵和方法,並給出了具體的行動指南:實施優質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營造濃鬱的「活力校園」氛圍,創設完整的「家庭—學校—社區」多元聯動機制,推行科學的「賽事挑戰」獎勵計劃,建立動態持續的運動智能監控體系。
永德實驗小學學生們展示思政融合體育課(央廣網 華東師範大學供圖)
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指出,成立全國中小學和高校健康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和《指導綱要》《行動方案》的發布是通過學校體育教學改革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實現教育現代化,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行動。「健康的最核心特徵,就是享受運動樂趣。」王登峰強調,「體育特別是體育技能和競賽活動,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有著基礎性、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國學校體育的改革,需要全社會認同學校體育承載的功能,改變觀念是紮實推進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加強師資和場地隊伍建設,改進評價體系最重要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