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們組隊出去郊遊攝影散心,來到了一座頗有名氣的旅遊景點。
聽說,這裡有一片樹林很美,開始時我們還不相信。後來才知,這是真的。這片樹林不是別的樹,而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青松,一棵棵的青松匯成了一個綠色的海洋森林。
遠遠望去,它就像一把把打開的雨傘一樣,把把撐開著對著天,它打開了它寬廣的胸襟,去接納天下的遊人。也許你感受不到他的熱情,但它卻默默地在耕耘在奉獻;猶如安徽黃山的「迎客松」迎天下客,納百種人。可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它遠大的志向和無私的奉獻呢?然而這裡的青松雖比不上黃山的「迎客松」,但這裡的青松照樣有它的特色,也有與它共有的特點。
很多遊客來這裡,目的就是一睹這片林海的芳容;想更深入地走進它的世界裡。
我說,很多人都聰明的很,他們看到的不單單是這片綠悠悠的林海,不單單看到的是青松的外表,也不單單看到的是遊人在它們樹底下乘涼和談笑風生。而更多人看中的是這片林海其中的一種精神,也是青松獨有的精神。
這種精神完全可以用一首詩歌來概括:「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雖然現在看不到雪,但青松的神時時俱在。那種堅強的「挺」每時每刻都表露無餘。儘管我們用再多華麗的措詞加於修飾,也難掩蓋陳毅元帥那首哼哼上口的詩句概括的精華。
透過外表看本質。可以折射出生活中的我們,我們難道不應該有這種不折不扣的堅強本質?不應該有這種皚皚大雪也壓不垮的精神?隆冬一過,白雪融化,它依然青綠悠悠地挺著它那筆直的身軀。雪融化後那種比之前更加純潔比之前更加高尚的品格。
生活困難算得了什麼?最起碼我們不用像青松一樣「風餐露宿」、煎熬著風吹雨打、雪霜壓身。還依舊無聲無悔地昂首挺立於天地間。
堅強、挺拔、高尚是青松固有的本質精神。透過這一點,我們似乎學到了什麼,這不用言表了。
總之,這一次的旅行總算不白來,讓人能欣賞到美景的同時,也能領悟生活的點滴。這也算是一種安慰了。
下面再來陳總寫《青松》時的大致背景吧,會讓人更加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內涵:
詩淺析:「厚厚的一層雪壓在松枝上,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這青松又多麼純潔多麼高大,那就要等到樹上那層厚厚的雪化了之後才能看到。」
讀這首詩,總會讓人想起陳總的形象。想起那剛毅的面孔。勃發的神採,光明磊落的胸襟,剛直不阿、任何時候也不肯向惡勢力低頭的人格。真是文若其人。
如果說: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詩句充溢著一種帝王之氣,那麼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詩句也只有剛傲沉毅、滿懷將帥氣度的陳毅能夠寫出來!也許作者在這裡的主要目的不是抒寫個人。冬夜大雪,作者輾轉難眠。1960年那是全國人民都在經受考驗的時期。
特大的自然災害,黨的工作失誤,赫魯雪夫修正主義集團背信棄義,帝修聯合反華,正使中國內外交困。正是黑雲壓城城欲摧的時候,作者作為國內領導人,胸懷的是祖國的命運,承受的是民族的困厄,他考慮的是決不能喪失民族氣節,不能喪失原則和立場,向各種反華勢力妥協。
而這時,全國人民正緊密地團結在黨中央周圍,以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迎接困難,戰勝困難,頂住了世界性的修正主義的逆流。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正是對我們的黨和人民,對雄氣勃發的時代精神的盛讚。
也許正是作者人格和時代精神相互融合,內外互動,共同投射在青松這個特定的象喻上,才使這首詩有一股凜然大氣,讀來令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