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鏈上甲乙
建築總平面圖,在眾多的建築圖紙當中,更像是一個提綱挈領的總指揮。無論是工業建築項目也好還是民用建築項目也好,作為投資人的建設單位(以下簡稱「甲方」),首當其衝要做的就是在拿到的地塊上排兵布陣,定大局。
為啥說它是總指揮,定大局的一步?一般甲方在拿到一塊待建的土地時,主管部門都會從城市未來經濟發展出發,大到整個城市的規劃布局,小到地塊周邊區域的發展要求,由此提出一定的限制和要求。比如:是可以建高層還是多層的建築高度要求、商業形態要求、綜合配套要求等等。
也就是說,一個成熟並能落地建設的工程項目,在大局上滿足並符合區域的建設發展要求外,也要同時受行業的標準規範的約束要求後,才可以按自身的使用要求或市場需求進行天馬行空的創新創造設計,最終才能得以落地實施。
而在眾多類型的工程項目中,大家比較常見的要數房地產住宅項目。無論對剛入行或打算入行從業的建築小白,還是準備買房選房的圈外人士,讀懂這張圖紙裡的含義和套路還是很有必要,加之入門起來比較容易,隨時都可以快速從日常生活中找到原型對照理解。下面就來和小夥伴們一起分享一下小區的住宅總圖怎麼個看法:
第一步:了解圖紙上圖例各自代表的意思
圖例的意思,就是在圖紙上用圖形符號的方式,來表達需要建設的房屋建築所在位置的平面狀況及布置。通常總平面圖紙上會用表格形式說明,該張圖紙上採用的主要的一些圖例含義。拿到圖紙時,簡單對照即可理解。
了解了圖例的意思,一般就能對某個地塊區域的總體布局有個初步了解:各個建築物的位置、道路、綠化、室外配套設施等一些布置的基本情況。
第二步:看比例、朝向、範圍
看比例 要把如此龐大的建築群表達在一張圖紙上顯示,就要運用一定的比例縮放來表達。建築總圖一般採用1:500、1:1000、1:2000等幾種比例繪製。比如上圖中的1:500是圖紙上1釐米的距離表示顯示的5米距離,換種方式理解就是圖紙1釐米代表的是實際中的500釐米,在建築繪圖中我們採用的是毫米制,所以不帶單位的長度,單位默認為毫米。
看朝向 總圖上一般會繪製風玫瑰圖和指北針,來說明這個地塊所在的區域常年的風向頻率、建築物所在位置的朝向。有時候圖紙上也會簡化繪製,只標註指北針定為朝向。
看範圍 這裡的範圍主要指主管部門對這個小區地塊所設置的土地使用範圍邊界線,也就是常說的"紅線"。之所以叫這條界線為紅線,是因為通常在圖紙上採用紅色的粗點畫線標誌。有了這條線,就要求在設計施工時任何的建築物都不能逾越。
第三步:看數字,定量分析
通過上面兩步,大致了解了符號的各自含義和用途,接下來就要代入圖中,對號入座,區分和明確各個建築的規模大小、具體朝向和實際位置。
總圖中的建築物大致會有四類表達方式:新建的建築單體會用粗實線,原來的建築會有細實線、計劃擴建預留位置用中粗虛線、要拆除的建築用細實線並在邊框上畫上叉叉。對於住宅小區的話,目前大多是淨地開發,能看到的大多是新建單體的輪廓表示。
除了基本的圖例符號外,詳細控制性規劃圖紙上還會有一系列的數字,這些數字的數值大小定性了這個地塊區域的地形地貌、地面高差、建築物的層數高度、具體位置的定位坐標等等:
定位的數值:一般出現在建築單體或原來的道路,表示具體的位置。
層數:在建築物的輪廓線內的右上角裡,層數不多時用黑圓點表示,幾層就標註幾個圓點或者直接用數字+F表示具體的樓層數有多少。
標高:有絕對標高和相對標高兩種表達方式。前者是以國家統一的零點高度為基準得到的高度,後者則是以地塊內的某個建築單體內的首層室內地面高度為基準得到的數據。放在總圖中,通過這些標高可以了解到某處的地形高差起伏的情況。
間距尺寸:可以了解到的的有道路的寬度、某個出入口的尺寸大小等等。
經濟指標數據:一般以一張表格形式出現,對整個地塊的基本參數做的一個匯總,從這張表也能很直觀的通覽整個小區的規模大小,排布比率、綠化比率以及其他相關的數值大小。
第四步:看周邊環境,定性看
新建單體建築地形怎麼樣?在地塊當中是處在高位還是低位,地勢是平坦還是有高差。
周邊毗鄰有什麼其他建築物或構築物?對於關注的這個單體是否會有使用中的不便。
朝向是怎麼樣。
交通流向是怎樣的?入住使用時,人流車流的流向又是怎麼個情況。
配套設施(比如室外活動場地等)以及景觀綠化情況是怎樣的。
總的來說,上面幾個步驟相對於剛入門的建築小白來說,需要了解的內容深度足夠了,但是對於總圖的內容來說,遠不止這些表面的信息,根據不同的使用要求,會有更深化細化的內容表達。
歡迎 【關注】鏈上甲乙,工程老司機,每天分享建築行業職場、經驗、教訓類實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