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視頻裡的萌娃要媽媽幫她把火腿撕開。媽媽「懶」得管,並說:你要自己獨立撕開。
萌娃見耍賴、撒嬌都沒用,就按照媽媽的指導,自己撕開了火腿。
撕開火腿要是放在「勤快」媽媽那,根本輪不到孩子開口。她們像直升機一樣,全天24小時盤旋在孩子的頭頂,掃清「衣食住行等」一切障礙。
電視劇《虎媽貓爸》裡,畢勝男心疼女兒,「勤快」到幫助女兒寫作業。
對比之下,前面視頻中的媽媽就有點「懶了」。
不過,媽媽雖然「懶」,孩子卻一點都不懶。
視頻中的媽媽「懶」得幫女兒撕開火腿,孩子就自己學會了撕火腿。
而畢勝男因為心疼女兒,「勤快」到幫她寫作業的結果是:孩子產生依賴;功課也跟不上。
這麼看來,父母還是「懶」一點好。
就像抖音上的這些「懶父母」一樣,「懶」得做家務,結果成就了孩子們的勤快。
看看圖片上這些掛著笑容的孩子們吧!
他們雖然出自不同的家庭,但是卻有一個共同點
那就是做家務
自己洗碗、自己擦桌子、自己擦地......
正因為他們都有一對「懶父母」,所以孩子們早早就成了居家小能手。
超級育兒師蘭海說:在孩子們面前成人適當的示弱,適當給他們比自己強的機會,有利於孩子成就感的培養,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自強。如果我們都能做,孩子就不用做了;如果我們有20%不能做,那孩子就能完成這20%, 必須給孩子一個自己做事,享受成功的機會。
也就是說,父母要給孩子留一些自己「懶」得做的事,這樣孩子才能在完成的過程中享受成功。
如果你認為孩子太小,可能適應不了「繁重」的家務,那就多慮了。
保加利亞學者佩爾努曾解釋:嬰兒從溫度為37℃的溫暖母體腹水中被拋,來到空氣溫度為20℃左右的寒冷環境中,還必須在這個環境中呼吸。
也就是說:從出生那刻起,嬰兒就已經在用天生的自適應能力來積極回應母親子宮之外的廣闊生活了。
只不過因為父母太「勤快」,所以沒看到孩子的適應能力罷了。
很多父母並不明白這個道理,他們覺得還是「事無巨細、勤快點」比較穩妥。
於是,在「勤快」父母的照顧下,孩子變成了一顆「草莓」,看上去鮮豔無比、實則一碰就「爛」。
《少年說》節目裡的初中姑娘龔雨寒,就有一位「勤快」的爸爸。
因為爸爸的「勤快」龔雨寒每天過得非常不快樂。她不想每天過著被爸爸安排好的人生,也不想什麼都不能自己做決定。
她說:「爸爸很優秀,但他唯一的缺點就是太愛管我的生活了。」
的確,龔雨寒在爸爸的「勤快」下,連穿什麼衣服這種小事都沒有決定權。
為此,當爸爸被問到:為什麼凡事都要幫女兒做決定時?
爸爸表示,因為自己工作非常辛苦,經常要出差,有時一天飛三個城市。他希望女兒能夠過得好,不用像他這樣那麼辛苦。
可是,孩子太小,還不知道什麼是對她最好的,所以要幫她做決定。
父母「勤快」,大多害怕孩子失敗。
為了孩子以後的路能夠「一馬平川」,他們站在未來的角度看當下的孩子。
所以,這樣「勤快」到幫孩子做決定的父母很多,像伊能靜也是其中一位。
因為覺得學編劇更有前途,所以她曾為了是學編劇還是學剪輯的問題跟兒子哈利爭吵,一定要「說服」孩子聽她的。
「勤快」的父母忘記了自己只是孩子世界中的配角,應該將決定權交給孩子。
「勤快」的父母也忘記了,失敗乃成功之母,趁年輕失敗幾次不算什麼,小錯不斷,才能大錯不犯。
那麼當伊能靜成為了一位「懶」得幫孩子做決定的媽媽後,哈利怎麼樣了呢?
哈利完成了自己的夢想,而且在鋼琴、街舞、繪畫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楊冪坦言: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給他們獨立思考的空間以及自己做選擇的權利。
所以,「勤快」的父母要懂得「權利下放」;做個「懶」一點的父母,孩子能快一點靠近夢想。
沒有了決定權,就產生了依賴感。在「勤快」父母的照顧下,孩子成為了沒有生存能力的「巨嬰」。
《變形記》裡的劉思琪就是一個大「巨嬰」,有「勤快」的父母和家人。
她在大家的「勤快」下,雖然已有16歲,但卻完全沒有生存能力。不僅穿衣、吃飯、剪指甲等事由別人照顧,就連自己的行李也收拾不了。
著名教育工作者孫雲曉說:中國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醞釀著孩子的悲劇命運,爭分奪秒地製造著孩子的成長苦難。
劉思琪的父母及家人看似在「勤快」地照顧她,實際是在毀她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的能力。
相比之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的父親就「懶」的多。
從小,父親就讓他幫忙在地裡種菜;也讓他幫忙做木工活;還讓他負責養花除草......
父親覺得:孩子勤勞的手,就相當於有雙立足於社會的腳。所以,他才將自己「懶」的做的事交給巴甫洛夫。
也正因為「懶」父親的引導,巴甫洛夫從小就養成了不怕苦不怕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好習慣。
體驗式教育專家阿湧叔叔說:大人的「不知道」,有時也是孩子成長的力量。
父母偷得浮生半日「懶」,更能讓孩子學會自己動手、享受「豐衣足食」的喜悅。
《戰國策》說:父母之愛子,則為其計其深遠。
短期之內,「勤快」的父母通過事無巨細的照顧會讓孩子無障礙成長,但就長期而言,這種「勤快」實際上是在給孩子「挖坑」。
那既然要做「懶」父母就啥也不管了唄。
「懶」父母,並不是真的因為懶而不管孩子,而是要此處「懶惰」勝「勤快」,引領孩子向未來。
1.不嘮叨的父母,孩子倒自覺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曾有一位嘮叨的媽媽。
網友說:媽媽從小就愛嘮叨,嘴裡說著:「你怎麼那麼沒有自覺性」;每天辦著早上催起床、回家催作業、晚上催睡覺的事。
網友只要一被催煩,就立馬當沒聽見直接不動!
嘮叨,能讓孩子自覺嗎?
心理學上,機體在接受某種刺激過多的時候,會出現自然而然的逃避現象。這是一種本能的自我保護性的心裡反應。
所以,一旦受到外界刺激過多或過久時,就會因不耐煩而產生逆反情緒,也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然後就會出現「物極必反」。
也就是你越讓我幹嘛,我就越不幹嘛。
後來,網友媽媽再也不那麼「勤快」催促了,擺出一副「你愛幹嘛就幹嘛」的樣子。
網友反倒因為媽媽的「懶得嘮叨」,提高了自覺性。
嘮叨,並不能提高孩子的自覺性,反倒容易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還是做個「懶」點的父母吧,別再費口舌地嘮叨了。
2.不幫忙的父母,孩子早獨立
國外網站上有一個視頻:3歲男孩Tydus,要獨立給媽媽準備一頓晚餐。
從超市買食材、到獨自烤麵包、做意面、採鮮花、點蠟燭。Tydus統統都是自己獨立完成的,在一旁的父親完全沒有插手。
Tydus的父親有點「懶」,「懶」到看見孩子倒果汁時摔倒了都沒去扶一把。就是這位「懶」父親,讓孩子學會了獨立。
父母常常因為擔心孩子會「吃虧」、「受傷」,所以幫孩子做了一切,讓孩子成為有手有腳的「巨嬰」。
成為「巨嬰」的孩子會依賴父母,然後變得懶惰,最後喪失生存能力。
但其實,停止幫忙,讓孩子去「吃虧」、「受傷」,並沒有什麼可怕。就像Tydus,在過程中學會獨立,在摔倒中學會堅強。
體驗式教育專家阿湧叔叔說:相信孩子,孩子就有辦法讓你相信;放開孩子,孩子就有本領飛得更高。
所以,給孩子一雙翅膀,做個「懶」點的父母吧,你「懶」總比讓孩子懶強!
3.不專制的父母,孩子真幸福
金馬獎得主張艾嘉曾經是位很「勤快」的母親,「勤快」到專制。因為她會霸道地讓兒子接受自己的安排:學英語、在攝像機前說話等等。
在這種專制下,兒子的生活毫無幸福感。
後來,兒子被綁架了。6天6夜不眠不休的煎熬後,張艾嘉醒悟:世間最重要的不是名利、不是金錢,而是家人能夠平平安安在一起。
找到兒子後,她開始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願,成為了一位「懶」得約束和強迫孩子的媽媽。
張艾嘉的改變,給兒子的生活重新畫上了色彩。兒子幸福地靠在張艾嘉懷裡說:「媽媽,謝謝」。
所以,還是做個「懶」點的父母吧,讓家裡多些母慈子孝的幸福畫面多好!
俗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懶人家的孩子早說話。
當父母「懶得」去理解孩子的動作、表情時,孩子就必須用語言準確無誤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加速提升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反過來,如果父母太「勤快」,總是在孩子一舉手、一投足間就揣測到了孩子的意思,快速滿足了孩子的期望,那孩子就沒必要逼自己說話了。
帶孩子也是一樣,如果父母「勤快」的把所有事情都做了,那孩子就會變「懶」;反之,做個「懶」點的父母的話,孩子就會勤快一點。
所以,做個「懶」點的父母吧,在一地雞毛的育兒生活中做個「懶」到暗爽的聰明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