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李小墨
其實,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非常害怕看到「自律」這兩個字,因為只要看到這兩個字,我就會感到挫敗。
持續的自律太難做到了,我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控。大家都知道意志薄弱是達成目標最大的絆腳石,可是在控制意志力這件事上,我們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讓自己和他人失望,然後心懷愧疚、感到挫敗。
我剛剛經歷了一次自律失控,持續了10餘天的時間,我只想刷劇、玩手機,不想工作。其實從小到大,在別人的評價裡,我屬於非常自律的那種人,比如我可以每天寫日記,一整年不斷更。但是我還是會階段性地陷入自律失控。
所以我非常想弄明白,人究竟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自律失效。
在《自控力》這本書裡,許許多多的頂尖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和研究,幫我們揪出了6個自律殺手。
這本書的作者凱利·麥格尼格爾是史丹福大學的一個教授,他教授的有關自控力的心理學課程在斯坦福非常受歡迎。
自律失控是大多數人生活的常態,讀完這本書我才發現,我們關於自控的知識太少了,我們憑著本能想了很多辦法提升自控力,可是很多辦法不但沒有效果,還把我們推向自毀和失控。最典型的就是硬撐和自我批評。
這個系列文章的目標是幫大家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失控?在什麼情形下最容易失控?如何有效地避開這些意志力失效的陷阱?
前4篇文章裡,我們扒皮了疲勞、多巴胺、壓力、「明天再說,下次一定」四大實力強大的自律殺手,但是摧毀我們自律的魔鬼可不止這些,今天我們要揪出剩下的2個小魔鬼。
第5個自律殺手:道德許可效應
什麼是「道德許可效應」呢?就是做了積極的事情或者取得進步之後感覺良好,於是讓你為今後的縱容找到藉口。感覺良好的時候,你會主動放棄自控。
想不到吧,這個自律殺手就來自「成功自控」。
做了自律的事,或者自律了一段時間,或者取得了一些可喜的進步,我們會非常想通過放縱來補償自己,突然之間會變得對自己非常寬容。
「我已經這麼好了,應該得到一點獎勵。」
這種對補償的渴望常常使我們墮落。我們把墮落當成是對自己最好的獎勵,忘記真正的目標,向誘惑屈服。
我經常這樣,前一天非常充實、非常自律,於是第二天我就非常容易荒廢,我心裡有個聲音悄摸摸地說:這是你應得的獎勵。
不自律的羞愧感降低了,我心安理得地浪費時間。
還有減肥的人,運動了一個小時,自我感覺非常良好,那我是不是可以吃點蛋糕、啃點鴨脖獎勵一下自己?
「道德許可效應」的邏輯可疑,可是具有可怕的誘惑力,它會誘使我們做出背離自己最大利益的事。
那我們怎麼對付這個自律殺手呢?
第一招:不要用道德來定義意志力挑戰。
什麼是道德判斷呢?就是自律是好的,美的,善的、正確的,不自律是壞的、醜的、惡的、不正確的。做了好事和善行,我們會感覺良好,做了壞事和惡行,我們會感到罪惡、羞愧、自責。
我們都以為這種道德判斷可以激勵我們,讓我們更有驅動力,其實就是它催生了「許可效應」。
所以,不要把所有的自控都當成道德測試,鍛鍊、存錢或專注,是能幫助我們達成目標的做法,我們自律是為了達成目標,而不是因為這是唯一正確的事。
當我們從道德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意志力挑戰時,我們就失去了自我判斷能力,會忘記我們的目標是什麼。
我自己就有這種體會,以前我把運動當成一件正確的事來做,覺得自己非要養成運動習慣不可。運動了,我就覺得自己是好的,是自律的,沒運動我就會愧疚自責,覺得自己表現很糟糕。這種道德負擔,讓我不堪重負。
後來我放棄了這個念頭,我重新定義運動,把運動作為一種休息方式、一種提升精力的方式融入到我的番茄工作法當中,我發現運動對我來說容易多了。它本身沒有對錯,好壞,它只是幫助我達成目標的一個方法而已。
第二招: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積極行為給現在的放縱做辯護時,停下來想一想,你當時為什麼拒絕誘惑。
這是香港科技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一項研究為我們提供的解決方案。
他們要求學生回憶一次拒絕誘惑的經歷,這就給了他們道德許可。因此70%的學生在實驗中選擇了放縱自己。
但是當他們讓學生回憶當時為什麼拒絕誘惑時,「道德許可」消失了,69%的學生抵制了下一次誘惑。
就像魔術一樣神奇。
下一次,當你發現自己在用曾經的積極行為給現在的放縱做辯護時,停下來想一想,你當時為什麼能拒絕誘惑。這可以幫你做出與自身目標更相符的決定。
前兩招是《自控力》的作者教的。
我自己在長期的自律實踐中也摸索出一招。
第三招:主動安排「無愧疚時間」,作為休息和緩衝。
事情總是物極必反的,如果你逼自己自律逼得太甚,一定會引起反抗。所以與其糾結、猶豫,不如爽快地給自己安排一個「無愧疚時間」。
首先,肯定是要有合理、規律的定時休息。
每小時、每周、每個季度、每年都要有對應的休息計劃,這才是長遠之道。
比如我使用番茄鍾,每小時兩個番茄鍾,安排兩次5分鐘的短休息,每周有周末,一般是兩天的休息時間,我一般給自己一天完全不想工作不碰工作的解放日。每個季度或每年可以安排旅行,休個長假。
張弛有度,才能持續自律。
其次,你可以主動安排放縱日。
以節食為例,日本8次參加冬奧會的跳臺滑雪運動員葛西紀明,因為跳臺滑雪這個運動的特殊性,是需要保持比較輕盈的身材的,所以他長年都需要節食。
但是他沒有一味地逼迫自己,而是每周給自己設定1.5天的犒賞日,其它時間按減重食譜進食,但周日晚餐到周一晚餐的1.5天四頓飯,他允許自己想吃什麼就吃什麼。
這樣他長時間節食減肥也不會累積壓力而失控。
這種主動安排的無愧疚時間,和你本該自律卻偷偷摸摸給自己理由和藉口划水的放縱,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主動安排「無愧疚時間」,你會更容易預測自己的行為,也對生活更有掌控感,你不會自責,不會降低對自我的評價。
第6個自律殺手:他人傳染
人是群居動物,我們生來就是要和其他人產生聯繫的。
別不信,我們大腦裡有專門的腦細胞管這件事,這種腦細胞叫做「鏡像神經元」,它別的都不幹,它唯一的任務就是注意觀察其他人在做什麼,想什麼,感覺如何。
所以我們會受別人的影響而失控。
他人以三種方式影響我們:
第一,無意識地模仿。
當鏡像神經元探測到別人的行動時,它會讓你的身體也準備做同樣的動作。
這就是為什麼你看別人打個哈欠,你也會忍不住打個哈欠,你看到別人笑,你也會忍不住跟著笑,你看別人玩手機,你也會無意識地跟著玩手機。
所以你戒菸的時候看到別人抽菸,也會無意識地抽菸,節食的時候看到別人拿零食吃,你也會無意識地模仿。
我們有模仿別人行動的本能,你會因為無意識模仿別人的行為而失去意志力。
第二,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於誘惑時,我們的大腦也可能受到誘惑。
我和先生一起做平板支撐,我們的目標是2分鐘,看到他半路趴下放棄的時候,我就很想放棄。
看到別人忽視規則、受欲望支配時,我們更可能在任何衝動面前屈服。
第三,我們會傳染別人的負面情緒。
有個閨蜜,之前因為被處了很多年的男朋友背叛而分手,傷得很重,那段時間我經常給她打電話和視頻。她的情緒傳染給我,我的心情也變得很差,我那段時間就很難專注工作。
因為負面情緒對人的損耗非常大。
但是有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別人的放縱會傳染給我們,好消息是我們也會感染他人的自控。
所以怎麼辦呢?利用這一點。
第一招:找一個自律榜樣,這個人要是你喜歡和欣賞的人。
第二招:公開你的意志力挑戰,接受圍觀和公開監督。
第三招:加入自律性團體,比如學習社群、自我提升社群等。
以上,自律殺手系列文章就寫完了。
- The End-
作者簡介:
李小墨
前海南特區報記者,職業讀書人,新書《請停止無效社交》全網熱賣中。
個人讀書公眾號:深夜書桌(ID:shenyeshuzhuo)
個人日記公眾號:李小墨的日記(ID:lxmmovie)
我相信,一個人的閱讀史,往往就是他的思想成長史和能力發育史。
每看完一本書就寫一篇深度解讀文章,每個月一份高質量書單。不賣劣質雞湯,不說正確的廢話,歡迎關注、星標和置頂。
我們一起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