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有30家持牌消金公司獲批 銀行系、產業系、網際網路系等各路...

2020-12-20 青年創投網

一面是新入局者相繼開業,一面是賽道老將增資忙「補血」,隨著復工復產有序開展,消費金融行業熱度有增無減。據不完全統計,截至5月31日,我國已有30家持牌消金公司獲批,其中26家正式開業,包括銀行系、產業系、網際網路系等各路巨頭爭鋒。在分析人士看來,新入場的多家實力新生,或將成為2020年持牌消金市場的新變量。隨著今後越來越多機構入局,在激烈競爭環境下,中小型消費金融機構將持續面臨考驗。

平安、小米入場

今年以來,消費金融行業頻頻傳來新消息。5月30日,坐落於重慶江北區的小米消費金融正式掛牌開業,該公司由小米作為主要出資人,重慶農村商業銀行、重慶金山控股等股東共同出資,定位為全國性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註冊資本15億元。

小米消費金融是今年以來繼平安消費金融後第二家獲批開業的消費金融機構,也是迄今為止第26家正式開業的消金公司。僅在一個多月前,平安消費金融獲得開業批覆,同樣定位為科技型消費金融公司。雖為新入局者,但從股東方基因以及僅次於捷信消費金融的50億元資本金來看,戰力不可小覷。

「從新入局者來看,平安消費金融和小米消費金融兩家機構,一個有傳統金融機構基因,一個有大型科技公司基因,二者都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濤如是評價。

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研究員徐翔同樣認為,隨著平安消費金融、小米消費金融等機構入場,具有網際網路基因、背靠商業巨頭的消金機構將成為2020年的新變量。在他看來,消費金融行業雖然在短期受到疫情影響較大,但是著眼未來五年具有巨大的持續發展空間。無論是平安這樣的金融集團,還是小米這類網際網路巨頭,都和消費金融業務具有天然的聯繫,這些企業的加入,將加劇消費金融行業的競爭。

2020年是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發展的第10個年頭,據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3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其中26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正式開業,除此之外,還有不少擬成立的消費金融公司正排隊等待批覆,其中申請方不乏建設銀行、南京銀行、廈門銀行等。

消費金融牌照「開閘」,引來各類巨頭爭鋒。尹振濤進一步指出,隨著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推進,很多初創型、無牌照的公司,在監管加碼打擊下逐步退出市場。不過,在清理掉「野路子」平臺的同時,監管也打開正門,很多具備實力的傳統金融機構、大型科技公司均可申請消費金融牌照,實際上監管也是希望讓這些有實力的機構提供合規的產品,來支持消費金融市場的供給。

老將「補血」備戰

新生入場的同時,老將也沒閒著。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包括中信消費金融、華融消費金融、湖北消費金融3家消費金融機構均獲批增資,此外,包括馬上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等機構也在紛紛發行ABS,消費金融市場回暖下,機構競速融資,為新一輪放款做準備。

具體來看,僅兩個月的時間,就有3家消費金融機構獲得增資。4月13日,華融消費金融增資獲得安徽銀保監局批准,增資後註冊資本由6億元增至9億元,中國華融持股由55%增至70%;5月14日,湖北銀保監局批准湖北消費金融調整新股發行規模及發行對象的申請,註冊資本從5億元變更為9.4億元;5月27日,北京銀保監局公布中信消費金融變更註冊資本的批覆,批准中信消費金融將註冊資本從3億元增至7億元。

從2019年成績單來看,持牌消金行業出現持續分化。北京商報記者梳理2019年年報發現,從營收、淨利、總資產等數據來看,大部分持牌消金機構取得正向增長,頭部平臺中,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等前排位置穩固。不過,也有個別平臺業績吊車尾,如晉商消費金融是眾多公司中少有的出現總資產增速下降的機構,而華融消費金融則從盈利再度回至虧損狀態。

一位資深人士指出,2019年持牌消金公司業績整體保持增長,但營收增速放緩,主要反映出在宏觀經濟下行、行業監管趨嚴、競爭者增多等背景下,消金業務告別高速增長階段。各家利潤出現較大分化,主要原因是各家機構成本控制能力、風控水平、資金成本不同所導致,這也反映出消金業務經營進入精細化階段。

尹振濤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前,消費金融行業特別是線上消費金融業務,需要巨大的資金以及強大的科技能力支撐。一家消費金融公司,只有當邊際成本達到一定的極限,才能實現最大化的規模成本和經濟效益。

中小消金平臺臨考

隨著今後越來越多的機構入局,以及現有機構業績的不斷分化,激烈競爭環境下,中小型消費金融平臺將持續面臨考驗。

銀行系、產業系、網際網路巨頭系是目前消費金融行業競爭格局中的主要派系。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隨著新入局者湧入,持牌消金江湖也呈現出了幾個變化,一方面是消金機構股東結構不斷多元化,另一方面,在面臨諸多外部挑戰下,很多消金公司加速轉型,開始實現線上線下多平臺化發展,整個行業風控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正如尹振濤指出的,「實力新生的入場,加速了整個消金行業的優勝劣汰。對已經有牌照的公司來說,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不過,消費金融行業依然是藍海之勢,消費金融市場是巨大的,這個蛋糕足夠大,因此對大家來說,並不存在搶蛋糕的問題,而是如何發揮優勢去拿到蛋糕」。

在此情況下,現有消金機構應該如何突圍? 尹振濤進一步指出,對於機構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要從金融和科技兩方面增強實力。金融方面,一是機構能否有更低成本的資金來源及搭建平臺的能力去引入更多的低成本資金,這個對發展消費金融至關重要。

此外在科技方面,一是自身技術方面的優勢,包括大數據、風控、催收能力等,都對科技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機構在這方面必須要有殺手鐧以及大量的投入和獨特的優勢;此外則是場景優勢,如何圍繞場景提供更豐富的服務,控制住風險也是很多機構需要練就的能力。

一持牌消費金融公司高層人士同樣向北京商報記者指出,「當前,監管對市場的一些治理使得大家定位更加清晰,我們作為持牌機構,關鍵還是要把自身資金供給、風控、科技方面等多方面的能力建立起來,再通過和平臺的合作,打通整個鏈條,建立起核心競爭力」。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則認為,未來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將加速擴員,對於後入場機構,需要明確自身的戰略方向、業務形式,充分利用股東資源,力爭與存量持牌消金,尤其是與消金巨頭之間形成差異化發展。

前述資深人士同樣稱,從未來看,客群的下沉、業務的開放,以及利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如何降本增效,提升智能水平,將是消費金融業務突圍的關鍵。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北京陽光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 有望成第25家持牌消金機構
    近日,由光大銀行與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青旅」)及其他發起人共同發起設立的北京陽光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陽光消費金融」)獲批。截至目前,已有24家消費金融公司開業,其中多為銀行系主導的消金公司。而北京陽光消費金融有望成為第25家持牌消金機構。
  • 消費金融發展進入快車道-第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批籌建
    1月10日,光大銀行謀劃了四年之久的消金業務終於迎來曙光,銀保監會官網發布關於籌建北京陽光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的批覆,同意光大銀行在北京市籌建北京陽光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陽光消費金融籌建成功,將成為我國第25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
  • 首家信託系消金公司入場,中信消費金融正式開業
    據悉,中信消金是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批覆成立的第24家消費金融公司,也是首家由信託公司參與設立的消費金融公司,是由中國中信有限公司、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金蝶軟體(中國)有限公司三家股東共同出資,註冊資本金為3億元,三家持股比例分別為35.1%、34.9%、30%。中信消金的成立,意味著中信系金融版圖再添一張重要金融牌照。
  • 消費金融ABS回暖,八家「持牌系」誰會佔得先機
    具體來看,2018年共發行與消費金融相關的信貸ABS17支,發行金額為1071.79億元;企業ABS96支,發行金額為1937.89億元;ABN2支,發行金額為30億元。信貸ABS的發行主體為銀行、消金公司這些持牌機構。
  • 第11家持牌消金公司獲得發行ABS資格
    目前獲批開辦資產證券化業務資格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有興業、馬上、中銀等11家。銀保監會辦公廳近日下發通知,支持消費金融公司在銀登中心開展正常的信貸資產收益權轉讓業務,以及在銀行間市場發行二級資本債券,進一步盤活信貸存量,拓寬資本補充渠道。
  • 持牌消金公司ABS融資持續增長 同業拆借和借款仍是主力
    金融債券融資利率不高,但目前獲批可發行金融債券的消金公司僅有四家。債務融資中,股東存款成本是最低的,但非銀行系消金公司的股東資金有限。另外,還有少數幾家消金公司通過設立總體跨度長達數年的多期信託計劃融資。由於註冊資本和淨資本決定債務融資槓桿率,註冊資本的增長非常重要,但目前整體增資規模有限。
  • 半年3家消金公司獲批牌照,行業馬太效應明顯
    陳雪松 本報記者 賀向軍 北京報導繼平安消費金融、光大銀行消金公司之後,第27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準開業,這也是今年以來第三家新入場的持牌消金公司。據新華融媒看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3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獲準開業,其中26家消金公司正式開業,3家設在北京地區。2020年上半年,新獲得消金牌照的公司已達3家,增速明顯。從22家已披露2019年業績的消金公司表現來看,行業馬太效應明顯,分化加劇。
  • 年內10家持牌消金機構 25位董監高變動
    此外,《證券日報》記者注意到,中銀消費金融董監高頻繁變動並非個例,據記者不完全統計,2020年以來,已有10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25名董監高等高管變動調整。 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陳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疫情加大了消費金融行業洗牌力度,也為消金公司數位化發展提供了契機。
  • 陸金所刷新銀團貸款記錄,超24家持牌消金公司
    作為平安消費金融的大股東,陸金所控股的吸金能力讓其他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同時在資金助力下,陸金所帶領平安消金衝擊持牌頭部陣營也有了更多可能。陸金所控股稱,此次銀團貸款為純信用授信,由滙豐銀行和花旗銀行牽頭,中銀、摩根大通、高盛、美銀、日本瑞穗等眾多國際銀行參與,融資成本也遠低於市場利率。
  • 光大銀行旗下陽光消費獲準開業 銀行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至18家
    長江商報記者注意到,在陽光消費之前,年內已有平安消費金融和小米消費金融相繼開業。隨著陽光消費金融獲準開業,國內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增長至27家。 與年內開業的平安消費金融和小米消費金融有所不同,陽光消費金融是今年獲準開業的第一家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也是第18家持牌的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
  • 4年開出13張罰單,持牌消金公司的監管紅線有哪些?
    從罰款次數來看,8家持牌消金公司被罰13次,其中:北銀消費金融和中銀消費金融兩家機構被罰次數最多,均被罰3次;湖北消費金融被罰2次;其餘5家機構均被罰一次。
  • 持牌消金變天 捷信、招聯、中原、湖北消金股權高管大調整
    作為與捷信齊居持牌消金龍虎榜的招聯消費金融,近期高管層的變動也終於落地。五月份,深圳市銀保監局批覆了王良出任招聯消費金融董事的任職資格,王良為招商銀行副行長兼財務負責人。企查查顯示,招聯新增董事一事已完成工商變更。新增了王良,原任董事李浩退出。
  • WEMONEY日報:西藏信託將組建消金公司;監管介入調查中信銀行洩露...
    白皮書顯示,2019年我國網絡互助平臺的實際參與人數為1.5億,預計2025年將達到4.5億人,覆蓋中國14億人口的32%左右。在我國居民大病醫保基礎上,2019年網絡互助將全國大病醫療費用平均保障水平從60%提升到了60.73%,貢獻度為0.73%。預計到2025年,網絡互助的貢獻度將增加至3%,即從60%提升至63%。
  • 我國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研究報告
    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特點及類型分析1.發起銀行的類型維度看,以股份制銀行為主,大多全資持有金融科技公司。從發起銀行性質來看,目前的6家銀行系金融科技公司,有5家為股份制銀行,只有建信金融科技的發起銀行為國有大型銀行。目前,股份制銀行從意願和能力來講都是金融科技公司設立的主力。
  • 中信系強勢介入 消費金融市場還有多少空間
    中信消費金融是我國第24家獲批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也是首家信託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本報記者統計發現,截至目前,24家持牌消費公司中,四分之三以上為銀行主導的消費金融公司,其餘為產業系主導,有上市公司、零售企業等參與設立。信託系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目前僅有中信消費金融。
  • 持牌消金2019年業績出爐:招聯營收破百億,華融盈轉虧,高管多變更
    近期,隨著年報季的到來,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19年業績浮出水面。據獨角金融(微信公號:uni-fin)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3日,已有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2019年業績被披露。從披露的情況來看,招聯消費金融、馬上消費金融、中銀消費金融的盈利水平暫居行業前三,華融消費金融由盈轉虧。
  • 小貸、持牌消金、助貸行業影響幾何?
    這是目前消金行業普遍的困惑。「未來大概率是要下調利率,但是暫時還要觀望一陣子,畢竟還不知道規定什麼時候正式實施,也要看看監管的反應。」華北某地區持牌消金機構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助貸機構基本都在兜底,未來恐怕除了頭部的幾家,大部分都得倒下。」一名頭部助貸機構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早期部分網際網路金融公司年化風險成本在18%左右,資金成本按照12%,營銷成本8%,再加上運營和人工成本,整體成本至少在42%。之後隨著監管趨嚴,綜合借貸成本持續強制下降,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 又一消金公司計劃增資 行業競爭成加速推手
    不過,北京銀行並未在公告中披露其他關於北銀消金增資的具體細節,銀保監會官網目前也尚未披露核准北銀消金增資的批覆。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北銀消金上一次增資發生在2013年,由最初成立的3億元增至8.5億元,公司股東也由北京銀行1家增至10家。
  • 如何看待持牌消金機構的年化利率不能超過24%?
    圖片來源@unsplash文|消金界關於持牌消金機構年化利率不能超過24%的監管紅線,近日有了最新進展。據新流財經報導,興業消費金融與金美信消費金融公司均已按要求調整其貸款產品在24%以內,而招銀、馬上也已在內部做貸款產品調整。如果後續各持牌消金機構所屬地監管部門跟進,消費金融的「暴利時代」或就此終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