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時間解決一切」▲
一位普通科研人員關於地理與人的慢書。
(長文預警:正文約9000字,預計閱讀時間約23分鐘)
寫自己的考察筆記之餘,再看看前輩的筆記,頓時汗流。實在是和老一輩科研工作者們的素質相差甚遠。在此摘選一篇,其中乾貨滿滿,慨嘆大中華歷史、民俗文化之深遠。共鑑賞勉之。2007 年 9 月 17 日,在沙漠泉考察中,馬木利局長(馬局)說「沙漠泉在當地被稱作庫木布拉克,在維語中,庫木是沙的意思,布拉克是泉的意思」。從沙漠泉出來,馬局總結道「庫姆塔格沙漠的地名,要了解它的含義,就容易記住了」。
我們很容易理解庫木布拉克,一是「庫木(姆)」,我們此時置身於庫姆塔格沙漠這個巨大的沙山中 ;二是「布拉克」,這也是熟悉的詞。而對於更多的庫姆塔格沙漠地名,我們的確很是生疏和新奇,像馬局那樣脫口而出「卡拉喀什塔格」,我們還真有點費勁和一知半解。
在考察工作總結之餘,本著探本求源、詳今略古的原則,對庫姆塔格沙漠的地名做一粗略的考證,以期對今後的科學考察和地名編纂等有益。
(以下討論的地區名稱)知名度以百度搜索(2011 年 2 月)統計為據,搜索結果大於100 萬,記為 ****** ;10 ~ 100 萬 , 為 ***** ;1 ~ 10 萬 , 為 **** ;1000 ~ 1 萬 , 為*** ;100 ~ 1000,為 ** ;小於 100,為 *。知名理由按主導因子列之。
圖 庫姆塔格沙漠地形繪圖(創作者:陳雅丹,《庫姆塔格,不再遙遠》)
維語「沙山」。在早期的史書中,如《史記》、《漢書》、《佛國記》、《大唐西域記》等多以「(流)沙河」、「莫賀延磧」概之,似有關聯,但所指不詳。清代徐松(1821)《西域水道記》中的「庫庫沙克沙(砢砢砂石)」是否相關?尚待考。陳宗器(1936)在《地理學報》「羅布淖爾與羅布荒漠」一文中稱「孔塔格荒原」(KumTaghdesert)」,恐為國人最早之正名。1939年《本國分省精圖》(歐陽纓著,亞新地學社發行)在「新疆省」圖幅中標出「孔塔格沙漠」,似為最早之圖示;之後,1948 年《中國分省新地圖》(金擎宇編篡,亞光輿地學社出版,大中國圖書局發行)在「新疆省」圖幅中標出「白龍堆(庫穆塔格沙漠)」,1950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地圖》(光華輿地學社編制,三聯書店出版)沿用「白龍堆沙漠」。1974年《中國沙漠分布圖》以及 1975年 1∶10萬地形圖、1989年 1∶ 25萬地形圖均標為「庫木塔格沙漠」;朱震達(1980)《中國沙漠概論》記為「庫姆達格沙漠」。在國外探險家中,最早馬可波羅(1298)將此記為「羅布沙漠」,之後普爾熱瓦爾斯基(1888)、斯文 •赫定(1905)、斯坦因(1921)等均採納「沙山」之名。另外,新疆有兩處沙漠也冠以此名,一是位於鄯善縣南部面積 2500平方千米的庫木塔格沙漠,奧勃魯切夫1894年考察到過此處,在Google Earth上標註的庫木塔格沙漠指於此, 是眾多旅遊公司推薦的沙漠景點。另一處,在新疆布爾津有一片沙漠,夏訓誠在《新疆沙漠化與風沙災害治理》(1987)中定名為「布爾津庫姆塔格沙漠」。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理與科考、旅遊。
圖 庫姆塔格沙漠特有的羽毛狀沙丘(來源:嚴老師提供)
「羅布」為古突厥語「聚水之地」,「淖(爾)」為蒙語「湖泊」。歷史上,羅布泊曾被稱為坳澤、鹽澤、涸海、蒲昌海、牢蘭海、孔雀海、輔日海、臨海、納縛波等,元代稱羅布淖爾,今稱羅布泊,1972年徹底乾涸。陳宗器記「羅布泊即羅布淖爾,古時又稱泑澤、鹽澤、蒲昌海與牢蘭海,實同地而異名,為新疆天山南路塔裡木河之尾閭」。」徐松稱「泑澤廣袤三百裡,其水澄純。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理與科考、歷史。
圖 大耳朵羅布泊
其名一說源於蒙古語之「黃",如清人陶保廉(1897)《辛卯侍行記》所述「蘇賴河或作素爾,或作蘇勒,又有作錫拉、西喇、西賴者,蒙古語均言黃也,即漢地理志之籍端水。」另一說源於中古突厥語(sur),意為「來自雄 偉大山的河流」。為中國甘肅省第二大內陸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內陸河水系之一。 「疏勒」是蒙古語譯音,為「水豐草美」之意。《漢書• 地理志》載「龍勒縣有氏置水,出南羌中,東北入澤,溉民田。」古稱「籍端水」(西漢)、「冥水」(東 漢-唐)、「獨利河(唐)、「卜(或布)隆吉(兒)河」(元-清),又作蘇賴河、蘇勒河和素爾河以及胡盧河、瓠蘆河、札噶爾烏珠水、窟窿河等名。全長 550千米,流域面積 3.9 萬平方千米。發源於青海省祁連山脈西段疏勒南山和託來南山之間,西北流經玉門、安西等綠洲,注入哈拉湖。
(知名度:**。知名理由 :歷史地理。)
圖 疏勒河水系(圖片來源:Shannon, Wiki)
蒙古語「黨金果勒河」的簡稱,「黨金果勒」的意思是肥沃的草原。漢稱氏置水,唐叫甘泉,宋為都鄉河,元明兩朝名西拉噶金河,清代名黨金果勒。源出甘肅肅北縣巴音澤爾肯烏拉和崩坤達坂,為流經敦煌地區最重要的河流。
(知名度:**。知名理由 :歷史地理。)
圖 敦煌莫高窟山頂上俯瞰敦煌黨河邊上的胡楊林 (Overlook from the peak of dunhuang/ mogao grottoes, populus euphratica forest by dunhuang dang river) (2 works), 1940 (孫宗慰,1912–1979)
維語「黑色的湖」, 今甘肅敦煌的哈拉湖( 西湖),又稱「哈拉齊」、「黑海子」,為黨河西支之終端。徐松記「黨河西支西流一百二十裡,入哈喇淖爾」、「淖爾東西八十裡,南北三十裡,……,去羅布淖爾八百裡。」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歷史地理。
圖 乾涸了60年的湖底到了2017年終於又碧波蕩漾(上圖:2008年乾涸的湖底;下圖:2017年湖水清澈,來源:孫志成)
「阿奇克」維語「苦」的意思。據王樹基(1987),「這是一個典型的構造幹谷。整個谷地呈東北-西南向,東起 93°子午線,西至羅布泊窪地東緣,北以北山為界,南與庫姆塔格(沙山)相鄰,東西長約 150千米,南北寬 20 ~ 30 千米。」
知名度 :****。知名理由 :科考、地理。
蒙語「有柏樹的山」,古稱龍勒山、金山(漢)或金鞍山(唐)。是構成青藏高原北邊屏障的山脈之一,亦為柴達木盆地與塔裡木盆地的界山,大致呈東西走向,全長 700 千米,寬約 200 千米, 由六條平行的山脈組成,橫跨青海省、甘肅省和新疆。西段為尤蘇巴勒塔格(6161 米),與崑崙山脈相接 ;東段稱安極爾山,東延到當金山口與祁連山脈相接。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理、地質、自然保護區。
維語、蒙古語「乾旱之山」,屬南天山東段,位於塔裡木盆地東北緣,為羅布泊的北方界山。其山前洪積扇自古是東西行旅經由羅布荒原,進出西域之瓶頸。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探險。
黃文弼(1942)述「與阿爾金山蜿蜒與疏勒河床之南,東西駢行,形成東西走廊,……,自漢以來通往西域,皆取道如此,所謂陽關大道也。」
即甘肅北山,東起內蒙古自治區西部的弱水西岸,西南至新疆羅布泊窪地東緣,南起疏勒河北岸,北達中蒙邊境,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等一系列雁行狀山脈組成,東西長 1000多千米,海拔高度 1000~3600米。陳宗器記述「其山乃庫魯克山(即庫魯克塔格)向東蔓延,稱為北山」。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質。
位於新疆哈密市東南與甘肅交界一帶的戈壁沙漠,又稱噶(哈)順沙漠,古時稱莫賀延磧、胡盧磧、沙河等。玄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莫賀延磧,長八百餘裡,古曰沙河,上無飛鳥,下無走獸, 復無水草。」《中國自然地理圖集》(1984)標此為「哈順沙漠」。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歷史、探險。
俄博梁以西,阿爾金山脈分為 2 支,北支為金雁山, 南支為阿哈提山,其間為索爾庫裡走廊。為古今連接柴達木與塔裡木兩盆地, 即絲綢古道沙河道之山道、現國道 315 線(青海西寧-新疆喀什)。在地質學上,以金雁山命名的金雁山組成為中元古界巖石地層單位(馮明道、李天德等, 1981)。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質。
維語「黑色的石頭山」,阿爾金山山前洪積扇至庫姆塔格沙漠之間的剝蝕山地,東西長50 千米,南北寬 10 千米。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本次科考。
地處阿爾金山北部、多壩溝西部, 為阿爾金山山前剝蝕山地。漢唐時期稱西紫亭山,《壽昌縣地境》記「西紫亭山, 縣西南 190 八裡,其山色紫,故以為名,時人訛為子亭山。」
知名度:*。知名理由 :科考、礦產。
敦煌遺書P.5034《沙州地誌》黑鼻山條:山東至山闕烽(黨河口沙山墩)即絕」。《壽昌縣地境》記「黑鼻山,縣(壽昌縣,今敦煌南湖鄉) 西南五十裡,連延西至紫金。」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歷史地理。
維語「白色的石頭山」。阿爾金山東段山前低緩剝蝕山地,拉配泉北 5千米。一說為古西紫亭山。2001年,中國地質調查局在此發現了早前寒武紀巖漿活動的年代學證據。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質。
維語「紅色的山」,其中著名的是吐魯番的「火焰山,位於吐魯番盆地的北緣,古書稱之為「赤石山」。在庫姆塔格沙漠中,也有一處山稱為克孜勒塔格(2273 米),處在卡拉塔什塔格與大紅山之間,也為紅色剝蝕山地。1 ∶ 10 萬地形圖圖名(J-46-18)。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理、文學。
紅溝與恰什坎薩依之間的低緩殘丘。1 ∶ 10 萬地形圖圖名(J-46-14)。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圖。
阿爾金山山前低緩剝蝕山地,羅布泊北,與其東部的大尖山(1876 米)、小尖山(1916 米)相連,是庫姆塔格沙漠的西界。
知名度:*。知名理由 :礦業、地質。
位於敦煌南湖綠洲東側,源於黨河南山西側。向達(1950)在《西徵小記》稱「大溝。其形成較晚,據侯仁之(1981)考證,山水溝的形成晚於 20 世紀 40 年代。
知名度 :***。知名理由 :生態環境(水資源)、旅遊。
又稱「西頭溝」,位於敦煌南湖綠洲西側,源於安南壩山東側。唐代稱「無滷澗,敦煌遺書 P.5034《沙州圖經》記載 :「無滷澗,闊五十步,崖深一丈五尺,水闊三尺,深三尺。……。百姓用溉田苗,其水無滷,故以為號」。
知名度:***。知名理由 :考古、水利。
清末、民國時期稱「推(崔)莫兔」。謝彬(1922)在《新疆遊記》中記「西行戈壁七十裡推(崔)莫兔,有荒村。1950 年代建有崔木土村和居民點(海子灣、洞子灣等),1970 年代由於山洪災害,被遷至敦煌南湖鄉二墩。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水利、生態環境。
又名胡楊峽,河溝名及鄉村名,庫姆塔格沙漠中唯一的綠洲。源於阿爾金山脈安南壩山,上遊由大龍溝、青石溝匯水而成,滲入山前洪積扇, 遇夾山頂託,潛水出露後為常流河,河流穿越夾山出現多處跌水(瀑布),並納多處泉水補給,沒入沙漠,洪水時可入哈拉湖(西湖溼地)。《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誌》(2004)中對胡楊峽描述為「地處崔木圖山西。上起露水泉,下至葦子泉,長約 7公裡」。多壩溝村為原阿克塞縣多壩溝鄉(現阿克旗鄉)所在地,本次科考3 號大本營設於此。
知名度 :***。知名理由 :行政和農村經濟。
以溝中多梭梭而得名(待考)。庫姆塔格沙漠中匯水面積最大、季節性水流最長的幹河谷。其上遊匯水區主要由東部的安南壩河、西部的苦水河和克孜勒烏增等構成,出阿爾金山後進入寬廣洪積扇,東西兩支流切穿卡拉塔什塔格兩側低矮山地,在三角灘西北匯合後流入沙漠。本次科考1 號大本營設於其下遊灘地。
知名度:**。知名理由 :本次科考。
位於羅布泊南部、阿爾金山北麓,以溝中多紅柳而得名。有村落巴什考供,原國道 313 線(甘肅安西縣-新疆若羌縣)以及現國道315 線沿溝穿行。在沙漠東部的阿克塞境內也有一紅柳溝,源於阿爾金山東段主峰(安南壩山)。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質、公路(G315)。
馬局解釋為「老鼠溝或「跑出來的溝」,「恰什坎維語「老鼠」,「薩依」或「賽」維語和哈薩克語意為河谷、灘地。庫姆塔格沙漠西部,紅柳溝東部,在前期考察(1996 ~ 1997年)中稱為「紅柳溝」(K1 峽谷),似為誤傳(待考)。1 ∶25萬地形圖(J-46-[1])標為「恰什坎勒克薩依」。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質、動物(野駱駝)。
馬局解釋為「雙溝」,「厄格孜」哈薩克語「大峽谷。1 ∶10萬地形圖(J-46-17)標為「紅溝」。恰什坎薩依東部,在前期考察中稱為「小泉溝」(K2 峽谷),似與其上遊的卡梅什布拉克(白沙泉)有關。
知名度 :*。知名理由:本次科考。
即「紅溝」,「烏增」為蒙古語「烏尊或烏森」的音譯,意為「水」,錫伯族人遂諧其音以「烏孫」稱之。梭梭溝西支流,有多處泉眼出露。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質。
「羊塔克」維語「駱駝刺」,「庫都克」意為井。八一泉西南 12千米,該處是沙漠中極少有的淡水泉,早期為野駱駝飲水地。
知名度 :**。知名理由 :科考(彭加木)。
位於三壠沙西,也稱甜水井,當地人稱羊塔克庫都克,是古時沙泉群之孑遺。一說解放軍進新疆時曾在此路過,發現並命名了「八一泉」。另一說為「都護泉」,似為「都護井」之訛傳。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探險、科考(彭加木)。
維語「沙泉(井)」,或稱「沙西井」。按《魏略》記述,沙西井在三壟沙西,故名沙西井。黃文弼(1948)認為陶保廉《辛卯侍行記》中的沙溝即為沙西井,其位置在庫木庫都克。一說此為一廣義地名,包括八一泉、羊塔克庫都克等在內的泉水出露帶。一般認為,該地為彭加木 1980年失蹤處。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歷史、科考(彭加木)。
馬迷兔西北 3 千米。1930 年代,斯坦因、陳宗器和黃文弼等人實地考察表明,玉門關以西的長城烽燧線止於榆樹泉盆地東側。陳宗器記「由古玉門關西行九十裡,至榆樹泉」,認為此處即為《魏略》所云「都護井」。
知名度:**。知名理由 :考古。
維語稱「塔什布拉克」,即「石頭泉」。位於原國道 313線西、阿爾金山北部山間盆地。該泉為安南壩牧民放牧飲水點,公路廢棄後,偶見野驢、鵝喉羚、野駱駝等野生動物出沒。
知名度:**。知名理由 :地質、動物(野駱駝)。
多壩溝中部一泉,被沙丘覆蓋,四周生長大片蘆葦,泉水終年不斷。附近有多壩溝瀑布及漢代烽燧(多壩溝林場D98烽燧)。蔡登谷總指揮日記(2007年 9 月 22 日)中載「在沙漠裡,只要你發現蘆葦,附近就會有泉眼,葦子泉由此而得名。」
知名度:*。知名理由 :本次科考。
「卡梅什」馬局解釋為維語「駱駝鞍」或「舀水的勺子」。厄格孜薩依(小泉溝)中的重要泉眼。普爾熱瓦爾斯基及1947 年前蘇聯地形圖中記為「阿克庫木布拉克」,意為「白沙泉。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本次科考。
位於羅布泊東北部,羅布泊三大雅丹群(龍城、白龍堆和三壟沙)之一。東西長20千米,南北寬近百千米,古絲路之通道。此地流沙堆積,綿延起伏,鹽鹼風蝕,婉曲如龍。《漢書 ·地理志》中有「白龍堆, 乏水草,沙形如臥龍」的記載。《周書 ·西域傳》中對白龍堆的分布位置作了敘述「鄯善,古樓蘭所治,……,北即白龍堆,西北有流沙數百裡。」陳宗器釋「因其高地蜿蜒作龍形,滷塊作灰白色成鱗狀,且高出成堆,故有白龍堆之名。」20世紀 50年代以前的地圖以白龍堆沙漠(或沙地)泛指庫姆(穆)塔格沙漠 ;《中國自然地理圖集》(1984)將羅布泊以東、庫姆塔格沙漠以北即白龍堆至三壠沙一帶標為「白龍堆沙漠」。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歷史、旅遊。
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內,庫姆塔格沙漠東北部,掃帚狀沙帶收尾處, 有三條大致呈東西走向的帶狀沙山,故稱三壠沙(三隴沙、三壟沙),簡稱三 沙。《水經注》曰「(龍城)西接鄯善,東連三沙,為海之北隘矣。」《魏略》記 「從玉門關西出,發都護井,回三隴沙北頭。」作為羅布泊三大雅丹群之一,三壠沙雅丹東西和南北各約10千米,面積為 100平方千米,丘體高大,排列整齊,遠遠望去,像是停泊在戈壁中的一列列艦隊。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理、旅遊。
屈建軍(2005)解釋為「梁狀雅丹」。庫姆塔格沙漠與阿奇克谷地交界地帶,似為羅布泊古三角洲,呈雞爪形,向阿奇克谷地延伸。1∶ 10萬地形圖圖名(K-46-137)。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理、旅遊。
即黏土梁臺地,呈犄角狀向阿奇克谷地延伸,似為羅布泊古三角洲之殘留臺地。1 ∶ 10 萬地形圖圖名(K-46-136)。
知名度 :*。知名理由 :探險。
卡拉塔什塔格北、梭梭溝西支流的黏土灘地,呈三角狀,發育有雛形的雅丹,為本次科考的 2 號大本營所在地。1:10 萬地形圖圖名(J-46-17)。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動物(野駱駝)。
阿爾金山北部山間盆地,哈薩克族語「有媽媽的地方」。斯文 ·赫定 1900年考察到此。2006年前為阿克塞縣和平鄉政府所在地, 此地有安南壩河(安南壩高勒)流過,甘肅安南壩野駱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此為名。
知名度 :****。知名理由 :自然保護區。
玉門關西南約 60 千米,庫姆塔格沙漠東北部,哈喇淖爾南部, 為敦煌西部漢代長城第一燧,俗稱灣窯墩。
知名度 :**。知名理由 :考古。
原名馬迷途。距玉門關西約40 千米,疏勒河下遊的湖沼之地, 溪流潺潺,鹽沼片片,雜草茂密,進出玉門關的商隊途經此處,因沼澤阻隔, 道路迂曲,連識途老馬也不免暈頭轉向,莫辨東西,由此得名。一說漢長城塞牆的西端點止於此。
知名度 :**。知名理由 :考古。
又名橫坑,玉門關西約 10 千米,疏勒河古河道,古「西湖」所在地,原為敦煌舊塞。向達記「小方盤城西行三十裡為西湖,俗名後坑子」。《魏略》雲「從玉門關西北出,經橫坑,闢三隴沙及龍堆。
知名度 :****。知名理由 :考古。
玉門關西約 10千米,疏勒河古河道,有漢代烽燧。1979年在此出土漢代簡牘 1221枚以及著名的西漢「馬圈灣紙。一說為後坑之今名。
知名度 :*****。知名理由 :考古。
圖 簡帛書法大系《敦煌馬圈灣漢簡書法》之一。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來到敦煌漢塞,將盜掘的漢簡3000餘枚與莫高窟敦煌經卷一同劫掠而西,保存在今大英圖書館。羅振玉、王國維聞之扼腕嘆息,奮筆數月著成《流沙墜簡》,喚醒了國人對漢代簡牘的珍視。
維語「鹼湖」之意,阿爾金山脈金雁山與阿哈提山 之間一個長二百多千米的狹長谷地,即索爾庫裡走廊,為原國道 313 線重要通道。盆地中一片荒漠,寸草不生,被稱作索爾庫裡荒漠。美國 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瓦倫 ·羅茲博士(Warren-Rhodes K A)2007 年在此尋找火星生命線索,記述「索爾庫裡地區位置偏遠,景色獨特,置身其中,我想我已經感覺到了未來某一天太空人們登陸火星和返回月球工作時的情境。」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質與奇聞。
也稱巴什庫爾幹,維語「古城堡的源頭」。阿爾金山紅柳河河谷中的一個村落,屬新疆若羌縣依吞布拉克鎮。歷史上為古代絲綢之路樓蘭道的必經之地。
知名度 :****。知名理由 :地質。
蒙古語「白楊樹之地」,徐松作「呼魯蘇臺,1 ∶10萬地形圖(J-46-19)標為「葫蘆蘆斯」。位於阿爾金山脈安南壩山西側、賽馬溝出山口處,為古代交通點,即絲綢之路樓蘭道之山道必經之地。謝彬記「推莫兔……七十裡胡魯斯太,廢屋無人,有泉水,荒田數頃,北有通大方盤路。」
知名度 :*。知名理由 :交通、遊記。
附詩一首,以此紀念我們在庫姆塔格沙漠中共同度過的歲月,並銘記上述已考或待考的庫姆塔格沙漠地名。
流沙河畔砢砢砂[1],
羅布大耳西垂掛[2]。
疾風拭去現龍骨[3],
亂梁猙獰羽毛飛[4]。
大海圖卷沉枯井[5],
卡拉山前三角灘[6]。
湖岸窯墩烽煙起[7],
拉配泉邊聞蹄聲[8]。
注 :
[1] 「流沙河」指三壠沙一帶《大唐西域記》所載的「八百裡流沙河」,或指庫姆塔格沙漠;「琱琱(diāo)砂」源自徐松《西域水道記》中「琱琱砂石",是否與庫姆塔格沙漠關聯,待考。初步考證為今敦煌市黃渠鄉北部的「砂石墩"。[2] 指羅布泊「大耳朵",夏訓誠(2007)解釋到「羅布泊乾涸湖盆的形狀,在衛星上拍攝得到的影像,極像人的耳朵輪廓,於是『大耳朵』的名字便叫了開來"。[4] 「羽毛」指羽毛狀沙丘,庫姆塔格沙漠之典型沙丘類型。[5] 「大海」是唐代大海道(Degha)之簡稱,源自敦煌文書中唐代《西州圖經》殘卷(P2009),為溝通吐魯番與敦煌之間的絲路古道,始於曹魏,廢於北宋,但具體路線不詳,湮沒在歷史塵埃之中;枯井是指《魏略》中的「都護井"(榆樹泉,已乾枯)。[7] 指哈拉湖(哈喇淖爾)南岸的灣窯墩(漢代長城第一燧)。[8] 「蹄聲」即野駱駝或鵝喉羚等野生動物的蹄聲。(本文摘自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書籍《沙山有約:首次庫姆塔格沙漠綜合科學考察隊員手記》,2014年。為適應手機閱讀,本版本對原文格式略作調整,並額外附加一些圖片供閱讀參考用。此次摘錄,僅供學習研究,特此聲明。若有意,還請支持正版。)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喜歡嗎?期待您的留言
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