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醫學信使根據柯文哲在去年臺大的一次演講視頻整理的。
柯文哲:我小時候長得很可愛,有一弟弟和一個妹妹,當過兵。
至於為什麼考醫學系?我媽媽講當醫生可以救人,又可以掙錢。我說因為考上了,所以當醫生。別人考不上哇!
當醫生30年,救了不少人,但錢沒有賺到,有官司還沒有結。
記得上醫學系大五在榮總內科門診實習,遇到一中年婦女,問病史,其先生外面有女人,兒子吸毒被抓,女兒未婚懷孕。。。自己訴有頭痛。這樣的頭痛醫得好嗎?絕大多數內科門診的疾病,有時候不看也會好,如感冒,有時候看也不會好。
我當完兵後要醫院選課,採用了消去法,一個一個劃掉。內科;講得多,做太少,劃掉;!小兒科太吵,劃掉!康復科太慢,劃掉!皮膚科太淺、太輕鬆,不需要劃掉!病理科知道的太遲,也不接觸病人,不去!泌尿科對上半身都沒有意見,去掉!耳鼻喉科圍繞五個洞算來算去,劃掉!眼科2個洞,婦產科1個洞,劃掉!划來划去只剩下外科!
我當醫生是爸爸的決定,當外科醫生是沒有選擇的決定,結婚是媽媽的決定。因為媽媽最了解你,媽媽選擇的是好的。生幾個小孩由太太決定。
我為什麼要去外科監護病房?因為我本來就不想當醫生,所以去哪科都可以。我一輩子都在當救援投手。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職務是自己爭取來的。包括臺北市長。
在臺灣有社會特殊的現象念醫學系,聰明的變笨,笨的更笨!我是少數例外。學醫解剖學名詞背下去,學呆掉了。但醫學仍是臺灣最強的項目。
臺大醫學系蠻漂亮,但鐵欄杆禁錮了最優秀的人才。怎麼把你們解救出去,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
在監護病房,醫療支出在佔美國GDP的0.56%,ICU的費用蠻貴的,奇怪的是ICU花了很多錢,但歷史上經常是被人忽視的。不知道為什麼?為什麼手術成功,病人死掉?
我是臺大醫院的第一個ICU專責醫師。13年間臺灣地區的監護病房從2000 床增加到6900床,增加3.5倍。
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學習。印象很乾淨!
1993年33歲去美國,印象是美國人不會說謊話。在美國上的第一堂課是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
學長廖日嘉(藥理學博士)說,在美呆1年千萬別學技術,這些技術2年就舊了,5年就扔垃圾桶了,要學習思想文化制度。
在美國1個月後認為美國人好吃懶做,我不習慣放假,但為什麼我們這麼拼命,也拼不過美國?也拼不過瑞士?問題出在哪?想了20年。
從歷史中可尋找答案。從這40多年中學到什麼?船堅炮利不足以救中國。思想、文化、制度最重要。
我從美國帶回來的臨床藥師制度,很重要。典章制度的建立。凡是規定都放在網站上面。住院醫師要學什麼都查得到。如葉克膜24小時服務熱線。記錄葉克膜成功與失敗,以前用技術手冊,但不容易修改,用IT技術能更好地提高效益,很容易更新。有了它接病人可按規則處理。
建立網站的資料庫容易更新,易於評估,易於管理,是成功的秘訣。如678制度,6分差 ,7分沒意見,8分好,高分和低分要寫理由,最多票可參加獎評,叫「網路紅衛兵制度」。長期以來,中國社會不太在乎考核,也太不公平,通過採取電子化的投票制度,360度相互評分起到好效果。
我作SCIU主任是做得最久的職務。臺大醫院為什麼有葉克膜?我曾遇到一例女孩患有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徵,死掉了?我不知道,我也不會處理。問題沒有解決。以後到明尼蘇達大學,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新書講葉克膜,駐足暫讀翻了2頁,思考當初採用這種技術就可解決遇到的問題。這一發現太重要了,借回去讀,後又將整本書複印。讀完後,臺大來信告知買了葉克膜不知道怎麼用。我說放在倉庫等我。回臺後遇到手術房的CPR病例,我就建議可否採用葉克膜技術,最後實施了臺大第一例葉克膜,其實為此準備了好幾個月。
這說明,機會屬於給有準備的心靈。當機會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嗎?
1994年臺大要全力增加心臟移植,臺大醫院人多錢多,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做戰略包圍策略,如果一個心臟衰竭的病人到臺大醫院如何處理?需要制定心衰治療計劃。
這張幻燈片做它我花了7年的時間,花了11年。對於心衰病人,採用藥物治療,再用機械性循環,最後手術。
在美國是有人問我,柯醫生,你有沒有做過動物實驗的經驗?我說,人算不算動物?把老美嚇壞了。
從2006年邵曉玲事件,葉克膜一舉成名,成為傳奇。
葉克膜的成功需要團隊的合作,24小時服務。葉克膜團隊的成功需要建立一支有思想的隊伍。10幾年專注一件事,達人文化。要建立標準作業流程網絡化。
我說,不要羨慕別人成功。成功需要3個條件:天分,運氣和努力。
在美國時候,外科醫生早4點起床,6點查房,美國人很拼,當然他們的薪水也高。
重複過去失敗的經驗是不會成功的。我的信心來自世界大勢。
整合醫療以病人為中心。病房為什麼有效要以病人為中心。
醫療是產業化最大的。未來不是新藥,不是新儀器,也不是新技術,而是已有的產業管理技術。怎麼辦?需要改變觀念,為何醫院不可與旅社一樣?有人就舉手說,我們是醫院不是旅社。問題就出在這,這是心態問題。所用產業裡醫院是最保守的。
我當醫生經歷過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生死之間:醫生在診治以外,還有一些可做的事,甚至什麼事都沒作的相對無言之中,也有醫師的價值在其中。
感悟人生:人面對挫折打擊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面對挫折打擊卻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
龜兔賽跑有許多版本。不要比不擅長的事。要做自己!
當把視頻從頭看到尾,就會發現除了柯文哲醫生的人生故事....還可學習到很多人生的哲理...
1. 成功不是偶然的。
2. 面對挫折打擊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面對挫折打擊後仍不失去對生命的熱情。
3. You are what you do.
(視頻見最下閱讀原文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