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為臺大醫院創傷部主任的柯文哲,常自嘲在臺大人緣很差,若票選臺大醫院院長都未必選得上,但他卻在藍營大本營臺北市,以無黨籍身份參選,橫掃85萬多票,超過重量級國民黨參選人連勝文24萬票。「柯文哲現象」成為島內選後總結的熱詞。從毫無從政經驗的「政治素人」,到現在炙手可熱的「政治紅人」,柯文哲的轉型之路伴隨各種爭議,未來他將如何施政,如何處理涉及兩岸關係的議題?
與政治的淵源由來已久
現年55歲的柯文哲出生於新竹縣,畢業於臺大醫學系,在醫學領域成就非凡,以全臺第一名成績通過醫師考試、是臺大醫院史上第一位專責重症加護的醫師、被稱為臺灣器官移植葉克膜技術第一人。其妻陳佩琪是小兒科醫生,與柯育有一男兩女,其長子患有亞斯伯格症(一種沒有智能障礙的自閉症)。
2006年,臺中市長胡志強的妻子邵曉鈴因車禍陷入深度昏迷,柯文哲率領急救小組將被多數醫生認定「不可能存活」的邵曉鈴救活。2000年「連勝文遭槍傷事件」中,柯文哲指揮的外科急救團隊又將「只有百萬分之一存活希望」的連勝文救活。接連在藍營政治人物身上創造醫學奇蹟,令柯文哲一度被稱為「藍營福將」。
但事實上,柯文哲與綠營更為親近。早在1994年陳水扁競選臺北市長時,柯文哲就是扁醫界後援會幹部。2000年,柯文哲又擔任陳水扁競選「總統」臺大醫院後援會召集人。蔡英文競選2012年「總統」時,柯不僅為蔡組織競選後援會進行募款,還擔任「小英之友會」常任理事。柯文哲曾多次批評國民黨,宣稱與民進黨有共同的戰略目標,「臺灣人要做臺灣這片土地的主人」。2012年柯文哲加入陳水扁民間醫療團隊並成為召集人,主張應讓陳水扁保外就醫,成為最激進的「挺扁醫師」。2013年,柯文哲還參加所謂「908臺灣國聯盟」所發起的「511新國名運動大會」,公開支持「臺灣共和國」並制定新「憲法」,最後還加入撕毀身份證的行動。
「綠色傾向」據說緣於柯文哲的家庭背景。他的祖父出生於日據時期的臺灣,不僅曾在日本殖民當局中擔任過公職,還曾改姓氏為「青山」。不過,柯文哲對此並不在意,曾公開宣稱,他祖父出生就是「日本人」,因此在選舉中被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批評為「皇民化後代」。
「大批國民黨,小批民進黨」
因其醫學院教授的身份,柯文哲被學生們稱為柯P(取Professor之意)。據稱,他真正參與到政治之中,是「一轉念之間的事」。2011年,臺大醫院發生誤植愛滋病器官醜聞,柯文哲因此被「監察院」彈劾,隨後又因涉及挪用「國科會補助款弊案」被約談。經過這一系列事件,柯文哲成為媒體寵兒,不斷發表政治言論,曾開玩笑說「失業就去選市長」。今年1月,柯文哲正式宣布參選臺北市長。
臺北市長選舉的選前民調顯示,大致以60歲為分界點,高齡選民比較喜歡連勝文,年輕族群比較支持柯文哲。島內評論人張鐵志稱,今年臺北市長選舉是一次「新舊世代價值」的對抗,相較於連勝文徹底代表舊的過去,柯文哲的形象剛好鑲嵌在轉型的門檻上。也有島內分析稱,柯文哲採取「大批國民黨,小批民進黨」的策略,看在媒體眼中,就是「第三條道路」的希望,代表「理性中道」「形象清新」,容易引起民眾認同。《中國時報》稱,柯文哲無非是「披著白皮的綠」,在綠營支持者之外又吸引了一些中間選民,可以說,對藍綠對抗的不滿、對臺灣前途的憂心,加上對改變的期望,造就了柯文哲現象。
柯文哲能走多遠
儘管柯在選戰中「炫耀式」表態曾18次到過大陸,「比綠營對大陸了解要深刻得多」,當選後更第一時間強調兩岸的城市合作將會「按原來的頻度和深度」繼續進行。但在選前的電視辯論中柯文哲稱「不了解九二共識到底是什麼」,有輿論擔憂,綠營背景且否定「九二共識」的柯文哲,在施政中企圖繼續通過「走鋼絲」來處理兩岸關係,恐怕會「很糟糕」。
柯文哲面前的「直接難題」是如何進行城市治理。臺灣《聯合報》稱,「政治素人」固然是選舉的最大得分點,但在真正進行都市治理時,毫無經驗,絕對不能成為「加分項」。柯文哲3日提出,臺北應撤銷派出所,改用機動警備車,成為「移動派出所」。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批「不食人間煙火」,臺「內政部長」也表示「不合適」,柯4日改口稱那「只是一個idea(想法)」。對於柯文哲提出的「8年內讓臺北超越新加坡」目標,有新加坡時事評論員直言「基本上不可能」。【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陳婉容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李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