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與素人政治 民主主義的再生?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臺北市長柯文哲先前因「兩岸一家親」致歉風波,遭深綠人士罵缺乏中心思想,也有人說「柯市長3年多前是政治素人,3年後則是政治老千」。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照片

    政治上的素人和民粹看起來蔓延全球,不過事實上僅限於定期改選制度已經定著化的民主國家。也就是說,雖然歷史的源流未必如此,但是選舉型民主政治發展至今,確實生出了素人政治和民粹政治這對雙生子。

    拉丁美洲的「古典」民粹政治體制,提供了比較政治學在民粹研究上的重要事例。依拉美事例研究,民粹概念基本特徵不出以下數點:一、標榜社會主義的政治領導者,一方面透過農業、勞工、社會等公共政策確保跨越階級的大眾型支持,並以此作為正當性取得政治權力。二、以上述權力作為後盾,推動並形成國家主導型經濟開發體制。亦即,古典民粹主義指涉的是「具有特殊群眾魅力的領導者,以大眾迎合式的經濟開發主義為手段,實現政治目的的一種群眾運動」。

    只是,要將此一拉丁美洲特有的現象或概念,適用在其他地區時,實證上極為困難。一方面,當拉丁美洲國家在軍事政權結束後,接連出現的「新民粹」體制,也競相採用新古典派自由經濟政策時,這種現象使得傳統的研究途徑很難捕捉此一新的特徵。

    同時,近來當我們看到連西歐已遠離「開發主義」的「後現代」國家群,也出現極右的「族=國主義」民粹政黨時,既令研究者震驚,卻也從中捕捉到了民粹主義的多樣性與普遍性。今天,民粹主義已無法由特定的社會經濟構造或特定的政治支持基礎找出特徵,同時也已不是國家現代化過程中的轉型或過渡現象。

    如果我們把對民粹的普遍發現,聚焦在「傳統政治勢力的全面退潮」與「國民政治自主性要求的提升」,來注視此現象的話,一切都將相對地清楚了起來。

    也就是說,民粹在本質上是一種意圖透過對國民的直接訴求,來進行對既存的權力結構與主流價值的抗議。這裡,「權力結構」指涉的是由舊統治菁英所建構的政策體系及據此而形成利益結構;「主流價值」則不只是指由政經菁英,還包括社會團體、學者、媒體等共同維持的主流價值觀。而上述的權力結構與主流價值,當然不只在臺灣地區,在全世界先進國家及地區,都早已分崩離析。

    民粹與素人政治與民主主義存在著不可分的緊密關係。因為,在現代立憲主義的規範下,講究權力抑制的專門化審議過程與橫亙在多元領域間的利害關係者協調,確實,使得日常形態的政治複雜化並失去了透明性。在這種要求政治日常化的氣氛當中,孕育了民粹主義的條件,同時也使趨於形式化的民主政治,開啟了重新得到活力的契機。

    所以,筆者認為,民粹與素人政治不過就是民主主義的內在性歸結,同時也是民主主義再生的契機。毋需焦慮也毋需失望。

    【陳永峰/臺灣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

 

來源:臺灣《聯合報》

 

責任編輯:邱夢穎

相關焦點

  • 拜登承諾「0排放」時間表,是被民粹裹挾的政治噱頭
    歷來的觀點,把底層思潮叫民粹?令我費解。民粹是貶義,難道底層的思潮就一定是錯誤的,其訴求就一定要被排斥?
  • 民粹政黨主流化與主流政黨民粹化的雙向運動 ——以西歐右翼民粹政黨為例
    西方不但存在著民粹政黨主流化的政治進程,同樣出現了主流政黨民粹化的反向運動。文章基於代議民主的制度邏輯,詳細梳理了這一雙向運動出現的動力、發展的現狀以及未來的挑戰。文章論證嚴謹,內容詳實,對於我們更好了解西歐民粹政黨的興起乃至代議制民主的內在困境都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高春芽,天津師範大學政治文化與政治文明建設研究院教授。
  • 「民粹」該如何解釋?
    「民粹」二字就是。 什麼叫「民粹」? 一、比如臺灣社會有「民粹」問題,這是事實。 簡單說,就是你原來有完整的民主制度,各級議會,選舉辦法,立法修法,行政監督,整個政權和治權是健全的,有完整的遊戲規則。
  • 韓國民主主義指數位居世界第31位
    在英國時事周刊《經濟學家》統計的全球民主主義排名中,韓國居第31位,北韓則排在第167位,倒數第一。《經濟學家》在最近發行的特刊《2007年的世界》中,以選舉過程、政府功能、政治參與程度、政治文化、市民自由等5個領域的60個指標為標準,排列了各國民主主義指數。
  • 臺退將吳斯懷:臺灣政治人物的無知與民粹才是臺海真危機
    臺退役陸軍中將、「八百壯士捍衛中華協會」理事長吳斯懷22日發布新聞稿批評蘇貞昌,不思考兩岸和平發展的長治久安之道,卻輕率對大陸喊「戰」,完全不了解戰爭可能為臺灣、社會、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政治人物的無知與民粹才是臺海真正的危機。
  • 歐美新近一波民粹主義的成因、特點及影響
    然而歐美新近一輪民粹主義有其特殊性,作為對全球化過程中國內外矛盾的反映,新近一波民粹主義有其反全球化的一面,會嚴重阻礙全球化的進程,甚至導致逆全球化的發生。相應地,新一波右翼民粹主義在西方的高漲,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社會分裂和衝突,除經濟層面的衝突外,也帶來了政治認同的危機。新近一波民粹主義勃興實則反映了西方國家深層次的政治和社會危機。
  • 柯文哲從「政治素人」到「政治紅人」能走多遠
    柯文哲從「政治素人」到「政治紅人」能走多遠 2014-12-05 13:31:14從毫無從政經驗的「政治素人」,到現在炙手可熱的「政治紅人」,柯文哲的轉型之路伴隨各種爭議,未來他將如何施政,如何處理涉及兩岸關係的議題?
  • 金君達:右翼民粹的幽靈在北美大陸遊蕩
    於是美國誕生了反全球化右翼民粹運動,全球主義者(globalist)成為右翼民粹敘事中的萬惡之源。這場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兩股力量的反撲,經濟上反對虛擬經濟和全球化生產模式,意識形態上反對多元化和進步主義;右翼民粹將兩者結合,將怒火對準了扭曲市場、與大企業和外國「勾結」的建制派精英們。
  • 【冰點】:民粹一咳嗽 大眾就發燒
    差不多所有研究或闡述「民粹主義」的文獻都同意,民粹主義是社會科學語彙中最沒有精確定義的名詞之一,它被用來指涉的政治現象既廣且雜。學術界有關民粹的討論甚多,但是把它當成一個獨立學術概念來處理的卻很少,主要原因是民粹主義呈現的樣貌過於豐富,難以捉摸。
  • 民粹,民主,傻傻分不清楚~~~丨學人編譯
    首先,他們未能提供一個關於民主的連貫的敘述,無法決定民主是否包括所有公民的利益;代表機構是否妨礙更直接地表達人民的意願,其次,由於雙線分析的方法將民粹主義作為民主政治支柱的民主承諾的參考,因此很難得出所有民主政治都是民粹主義的結論。
  • 臺學者憂心:兩岸之間民粹負面情緒正在升溫
    長期關注政局的政大法律系教授、理律法律事務所長陳長文感嘆,憂心是為兩岸的民粹情緒正在升溫。    陳長文舉周子瑜事件為例,分析兩岸關係說,周子瑜並沒有說什麼帶有政治性的話,卻成為兩岸民粹情緒的祭品,「這種民粹升高現象,會對執政者產生綁架效果」,對臺灣如此,對大陸也一樣,這將使得新的主政者,在處理兩岸事務上更加困難。
  • 【專論】這四年,臺灣失去了什麼 | 政黨惡鬥政治酬庸:公平盡失 民粹泛濫
    民進黨當局上臺這四年來,在島內大搞政治惡鬥,利用完全執政的優勢,極盡所能打擊異己,製造綠色恐怖,這讓島內的政治生態逐漸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和道德水準
  • 當前西方民粹主義動向分析及其鏡鑑意義
    第一,民粹主義具有對其他意識形態的依附性,在實踐中表現出豐富的組合樣態和強大的社會能量,可以跨越政治圖譜,覆蓋極左到極右。美國現任總統川普在政治方面曾頻繁改變立場,1987年註冊為共和黨人,1999年轉變為無黨派人士,2001年變為民主黨人,2009年再次成為共和黨人,兩年後又退出,2012年再次回歸共和黨。
  • 吳宜:「入聯公投」挑動民粹危害臺海和平
    今年初,陳水扁開始加緊推動「入聯公投」的另一主要目的,即是為避免隨任期無多和黨內 2008年大選候選人出線所帶來的權力「跛腳」危機,意圖用極端的激進路線來綁架民進黨參選人,主導該黨未來路線走向及2008年的兩場選舉,維持其政治影響力。若「統獨牌」成為未來兩場選舉的主軸,陳水扁就可藉此翻雲覆雨,控制島內政局。   對民進黨而言,全面配合推動「入聯公投」是為了拼選舉、保政權。
  • 日本街頭政治為何「無人喝彩」?
    即使是對日本現當代政治社會狀況有所涉獵的人,也不免會對這些抗議所具有的形式和主張有著諸多疑問。比如,高圓寺的活動是由一個名為「素人之亂」的自由職業青年團體在臉書和推特上發起的,他們人數寥寥且社會地位不高,卻一呼百應地號召到成千上萬的普通市民在當日自發走上街頭。
  • 【林紅】民粹主義在臺灣:對抗的政治與焦慮的社會
    在從威權走向民主的政治轉型過程中,由於歷史與現實諸多複雜因素的綜合作用,臺灣地區逐漸落入民粹主義政治的泥淖,走上一條異化的所謂自由民主之路。這種被稱為臺灣民粹主義的政治生態,既有相似於其他地區民粹政治的普遍性,更有僅屬於臺灣自身的獨特性。
  • 央行成為民粹主義「眼中釘」,民粹政府誓言對義大利央行大清洗?
    放眼全球,在經濟下行和各級換屆選舉壓力下,擁有可以產生重大政治和財政後果的政策權力的央行及其技術官僚們,正成為民粹主義者的眼中釘。隨著民粹主義政黨相繼進入一些國家的新政府,他們的抱怨遲早會轉化為政策方案。美國銀行即在最新的一篇報告中警告道,「未來三年,對於市場而言最大的威脅是通過稅收、監管和政府干預等方式加速的全球民粹主義。」
  • 網際網路教育興起的當下,怎麼能不讀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在他出版的諸多著作中,《民主主義與教育》被公認為是杜威教育改革思想的集中體現。書中他結合生物學的內容,重新定義「經驗」,主張主體與客體相統一,試圖將民主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產業革命的發展變化以及科學實驗的方法等銜接貫串,在教育體系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 臺選舉候選人亂開支票隨意跳票 是民粹還是綁樁?
    而這種看似有趣的選舉現象,背後其實也隱藏著臺灣選舉政治與民粹傾向的複雜糾葛。  各類社團訴求花樣多  候選人點頭或搖頭都得小心  競選縣市長,候選人的施政主軸被認為是關心民心向背的「硬貨」。  支票多跳票也多  究竟是民粹還是「綁樁」?  面對社會團體的進逼,多數候選人為了左右逢源皆大歡喜,拒絕的少應承的多。於是,各種「選舉支票」滿天飛,等到候選人當選,就變成沉重的施政負擔,甚至被選民認為是「跳票」。其實,在群體利益高度分化的臺灣,利益群體涉入選舉政治之深,根本無須諱言。
  • 「五府千歲」PK「政治素人」 民進黨臺北選舉笑話一籮筐
    且看「五府千歲」與「政治素人」下集如何更加精彩!(黃楊)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