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君達:右翼民粹的幽靈在北美大陸遊蕩

2020-12-22 觀察者網

導讀:針對個別勢力炒作所謂「中國侵佔尼領土」問題,侯大使強調,中尼兩國政府部門就所謂「中國侵佔尼領土問題」都作出了澄清,這是正式官方立場。中方一向尊重尼主權和領土完整。兩國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通過友好協商解決了邊界問題,不存在任何爭議。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金君達】

在美國政壇最盛大的賽事裡,川普及其支持者再次成為主角。

本次美國大選一波三折,川普相比2016年選舉多了八百多萬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川普在黑人和拉美裔選民群體裡收穫的支持率相比翻倍,而拉美裔的支持促使川普以較大優勢贏得佛羅裡達州。可以看到,共和黨藉助川普完成了一次重要轉型,在動蕩的美國社會站穩了陣地。

川普將共和黨帶向何方?有人認為共和黨已經在川普帶領下成為白人種族主義的庇護所,有人則大膽預測共和黨將成為工人階級的代言人。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抓住了共和黨演變的一個側面,未來湧現的共和黨可能代表著美國一個人數眾多、卻在主流媒體上失聲的群體。

美國白人被邊緣化

美國共和黨在近年來始終面對一個潛在危機,即長期變為美國社會中的少數黨。

共和黨是支持小政府和美國傳統價值觀的保守主義政黨,其支持者多為重視美國傳統價值觀的群體,如軍人、基督徒、白人中產階級和傳統資本家;而民主黨是支持政府干預和社會福利的左翼政黨,其支持者包括被優惠政策(affirmative active)照顧的少數族裔群體、持理性主義政治觀的知識分子和從全球化中受益較多的科技資本家。

美國社會的大趨勢是白人比例持續下降,少數族裔不斷上升。亨廷頓在《我們是誰》一書中提及了種族比例變化對美國人身份認同的挑戰;美國社會不斷湧現對傳統價值觀的批判反思,亨廷頓因這本著作被批判為種族主義者。

亨廷頓(視頻截圖)

如果一個美國白人關注政治,他(她)很容易看到整個白人群體在政治力量和價值觀領域都在衰落。這種衰落在歐巴馬任期裡可能更加明顯:筆者在歐巴馬時代近距離觀察了一些美國政治活動,這些活動的主角往往是洋溢著愛國情緒的黑人、充滿參政熱情的高校學生、大談新時代的政商精英和多元文化的實踐者們。在這種環境下,共和黨領袖們當然有理由擔心,自己的政黨將淪為少數派,甚至數十年不得翻身。

一種流行觀點是年輕人老了以後會自然變成保守派,從美國的年齡構成上來看,確實老年人中的保守派比例更高。但造成意識形態偏移的不完全是年齡,經濟可能是更重要的原因。

嬰兒潮一代(boomer)生活在一個物質相對寬裕的時代,嬰兒潮一代的中產階級年輕時很可能一人即可撫養全家;從國際局勢而言,這代人面對的是一個相對簡單的二元世界,冷戰的意識形態爭鬥又強化了許多人的保守價值觀。

但隨著時代變遷,年輕的Y世代、Z世代感受到比嬰兒潮一代更大的生活壓力,學貸和保險等「大山」開始困擾年輕人,貧富差距擴大和媒體發展也強化了年輕人的被剝奪感;在國際上世界迎來所謂「歷史的終結」,人員流動加速了多元文化發展,年輕一代很早就適應了國際文化、多元價值觀甚至道德相對主義。這種成長背景令美國年輕人更加關注弱勢群體,要求政府積極施政以實現社會公平。

華盛頓國會山上的共和黨「老白男」們已經嚴重落後於時代,甚至開始與他們自詡代表的白人群體脫節。他們以「財政保守主義者」(fiscal conservative)自稱,在兩院裡進行精英間的政治遊戲,卻無法解決美國白人群體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和經濟上的困境。這就造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建制派無法吸引選民,其政治力量便愈發薄弱,進而缺乏改變現狀的能力。

在美國廣大的鄉村地區,這並不是什麼問題,因為那裡的選民只會為共和黨的「R」標記投票。但隨著親民主黨的選民不斷遷移到紅州大城市,建制派擔心自己被邊緣化只是時間問題。

反全球化右翼民粹興起

與此同時,隨著製造業工人和小商人被技術進步拋在身後,傳統價值觀被多元文化衝擊,一場反平權、反精英的右翼民粹運動正在醞釀。需要指出,平權運動和社會福利是適應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美國傳統白人價值觀在許多方面落後於現代社會,美國社會文化的變遷是自然產生,具有正當性與合理性的演變。

然而意識形態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基礎的體現,年輕美國人的價值觀與當今美國經濟運行方式有很大關聯。美國引領了全球化和信息化,美國的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從中獲益最大,傳統製造業和化石能源逐漸消退;跨國大公司、高校學生、移民技術人才和配套服務人員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經濟生態,提倡平等、多元、開放和社會福利的進步派價值觀能夠將更多人吸引到這個經濟生態圈中來。與之相比,美國的傳統製造業在與外國的競爭中遭到淘汰,結構性失業的工人因而仇恨移民。

於是美國誕生了反全球化右翼民粹運動,全球主義者(globalist)成為右翼民粹敘事中的萬惡之源。這場運動從一開始就是兩股力量的反撲,經濟上反對虛擬經濟和全球化生產模式,意識形態上反對多元化和進步主義;右翼民粹將兩者結合,將怒火對準了扭曲市場、與大企業和外國「勾結」的建制派精英們。

當前右翼民粹主義始於「茶黨」運動,這場運動是次貸危機的衍生品之一。與要求政府提供福利救濟的左翼運動不同,茶黨運動認為那些玩弄經濟、與金融資本沆瀣一氣的經濟決策者應為運動負責,要求回到小政府的自由經濟模式。

茶黨在遊行示威(資料圖/維基百科)

茶黨運動的影響不及後來的川普民粹運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美國政治走向。受茶黨影響的國會議員頻繁阻撓歐巴馬和民主黨施政,導致國會出臺新規限制阻撓議案(filibuster)的使用,導致當今美國國會頻繁出現多數黨對少數黨的「暴政」。

茶黨運動導致一批右翼政客和活動家登上政治舞臺,為後來的另類右翼(alternative right)運動打下了基礎。另類右翼活動家班農從民粹運動中看到了機會,經過幾年布局,最終將川普推上美國總統的寶座。

川普作為房地產企業家並不成功,但作為媒體人則可以被視為奇才,他製造議題和掌控媒體焦點的能力遠超過年齡相仿的政客。

對於右翼民粹運動而言,川普可謂天生領袖。在外人看來,川普與右翼民粹的組合十分荒謬,一位富二代資本家號稱自己代表工人,一位作風奢靡、道德敗壞的花花公子居然獲得美國道學家和神棍們的青睞。

但從經濟基礎與價值觀而言,川普帶著「前全球化」時代資本家的特質,可以被視作傳統製造業和「舊美國」的代表。他重視常識而輕視理論,對自己以「努力」獲得的「成就」驕傲不已,毫不掩飾對外來多元價值觀的輕蔑,並且能夠通過其極富表現力的公眾表演表現出這些特質。

與之相對,自詡右翼群體政治代言人的「財政保守主義者」們卻散發出全球主義精英的氣息,天生令憑藉常識和傳統做判斷的工人群體唯恐避之不及。

在共和黨初選中,沒有政治經驗的紐約地產大亨連續擊敗政治背景雄厚的傑布·布希、黨內稱為政治新星的盧比奧等人,無論在口水戰還是辯論中都出盡風頭,幾乎是被工人抬上共和黨提名人的位置。

川普在賓夕法尼亞說了一句「看這些美麗的煤礦!」作為回報,賓州的右翼民粹在2016大選中成為終結希拉蕊競選的關鍵州,在2020年的大選中與充分動員起來的拜登支持者比拼票數,將共和黨的希望留到最後一刻。

2020年美國大選賓夕法尼亞州開票結果(圖/谷歌)

川普的政治價值

從2015年共和黨初選開始,共和黨精英便逐漸意識到川普的價值,這位精力充沛、敢於與主流媒體互噴口水的「大嘴巴」節目主持人能夠帶來共和黨期盼已久的選票。

因此共和黨黨媒福克斯新聞(直到本次選舉之前)對川普不乏溢美之詞,曾經與川普辯論的盧比奧、克魯茲向他歸順臣服,老奸巨猾的參議院黨鞭麥康奈爾成為他的政治盟友,共和黨的絕大多數參議員在麥氏指揮下為川普的政策主張投票。只有大富豪羅姆尼倔強地堅持老派的「財政保守主義」立場,然而在巴雷特任命等關乎黨運的大事上,羅姆尼等「游離派」也會亮出自己的黨派歸屬。

應該說,不少精英對川普的能力存在疑慮,麥康奈爾等人經常需要幫川普「滅火」。在2017-2020的總統任期裡,大量保守派政治精英,如資本代言人蒂勒森和資深軍人馬蒂斯都主動或被迫離職,川普班子的不穩定性也屢遭詬病。

但川普的支持者有一個特點,他們信仰堅定,九成以上的人在四年中很少改變政治立場;在這些選民眼中,如果川普「做錯」了什麼,那必然是虛假新聞,是民主黨、中國、猶太人和共濟會的陰謀。

因此共和黨採取了一種冒險的策略,在政策領域集體右轉,以取悅簇擁著川普的右翼民粹為主要目標。川普上臺以後即高調地兌現其競選期間的貿易戰、「修牆」和「退群」等政策,從不憚於使用「法律與秩序」這種(在美國語境下)帶有強烈種族主義意味的概念。

事實證明這種策略是成功的,川普和共和黨成功挑起了美國左右翼的矛盾,將所謂「中間派」裡沒有「出櫃」的三K黨同情者和反共人士引向了共和黨一邊。在2020年的南佛羅裡達,川普對「社會主義者拜登」的攻擊嚇得委內瑞拉和古巴移民們全部倒向了共和黨。

2020年美國大選佛羅裡達州開票結果(圖/谷歌)

與此同時,藉助歐巴馬為美國經濟打下的強勁基礎,以及貿易戰帶來的短期紅利,川普和共和黨在美國國內大搞減稅和補貼等政策。雖然部分經濟政策口惠而實不至,已經進入上行期的美國經濟就像「風口上的豬」,在川普時代欣欣向榮,五大湖區甚至出現運貨卡車需要提前一周預定、駁船需要排隊半個月的滿負荷運轉。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抗疫乏術的川普政府仍然向一些低收入居民提供了相對可觀的補貼,收穫了部分美國人的支持。

從大選結果來看,共和黨的「川普化」是成功的,共和黨短期內也不會淪為政壇邊緣人。

向「匠人黨」靠攏

筆者認為川普影響下的共和黨正在向「匠人黨」靠攏。

許多川普從民主黨票倉爭取來的支持者有雙重身份,一方面他們是少數族裔、工人、弱勢群體,另一方面他們是擔心財產受到侵害的中產階級、面臨結構性失業的產業工人、憑藉自己勞動勉強維生的老百姓。

本次選票統計後,部分政治學家認為民主黨的「身份敘事」已經失效,共和黨的「階級敘事」正在佔據上風。前半部分論斷很準確地看到了民主黨的問題所在,錦衣玉食的「白左」們認為憑藉標籤就可以動員弱勢群體,這種玫瑰色的幻想在黨爭中是危險的。加州華人不會因為「少數族裔」標籤就低聲下氣地忍耐歧視性入學政策,以雅諾波魯斯(Milo Yiannopoulos)為代表的同性戀者也不會因為取向就支持民主黨在宗教問題上「和稀泥」。

民主黨仍然是一個前現代化的「贏家通吃」型政黨,它就像一頭饕餮巨獸,以吞下更多的食量為目標,全然不顧食物是否互相調和。這種粗放的政治路線產生了不受左翼青年待見的希拉蕊和拜登,也導致大量「弱勢群體」流向共和黨。

但我們不能將共和黨的策略簡單歸為「階級敘事」,否則又如何解釋地產大亨自稱工人代言人?

美國正在發生的經濟鬥爭是全球化新產業集團和本土產業集團的鬥爭。全球化集團以金融、科技和服務業資本為骨幹,以移民和技術人才為血肉,以進步主義文化為皮膚。與之相對,本土產業集團以製造業、傳統能源和小商業為骨幹,以零售商和工人為血肉,以保守主義文化為皮膚。

在本次選舉中,律師、醫生和教授等腦力勞動者大量倒向拜登,而警察、海軍陸戰隊、小商販、司機和工廠工人則大多支持川普,這種職業分野體現出「產業敘事」下的美國黨爭。

進一步挖掘,產業的背後可稱為「生活方式敘事」,其實質則是價值觀的鬥爭。

在本土產業集團眼中,自己從事的工作是正當誠實的、一滴汗水一分收穫的勞動,金融和技術巨頭則享受著不公平的高薪,同時收買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知識分子為其搖旗吶喊,用吃苦耐勞的「外國工賊」奪走自己的工作。美國勞動者喜歡說「這是誠實的工作」(It’s a honest job),筆者在波士頓街頭曾遇到一位表演逃脫戲法的魔術師,他呼籲觀眾捐10美元時就用了這個說法。

這些人大多是可敬的體力工作者、自食其力的中產階級和「美國夢」的實際踐行者。但正如民主黨所說,他們可能也享受到白人、男性等標籤帶來的特權(privilege),誤以為那些無特權群體是「不勞而獲」、「好吃懶做」。

川普家族就是一個代表,總統認為自己是憑藉天賦馳騁商場,但從不會提及自己從父親處繼承的財產,例如那數百萬「借來」的啟動資金。川普的兒女們也認為自己是憑藉「商業頭腦」將自製檸檬水賣給僕人,談及此事竟然頗感自豪。

當川普及其支持者喊出反移民、反福利口號,他們的理論確實有一定道理,但也帶著美國保守主義的政治偏見。民主黨年輕人認為共和黨支持者的邏輯是「我拿到了,去你的」(I got mine, f**k you),這個論斷也有一定依據。由於美國勞動者的競爭對象往往是新移民和外國人,其口號也天然帶有一些種族主義色彩,川普總統則屢次為種族主義者辯護。

兩種力量的產物是美國的「匠人黨」(the Mason Party),這個詞來源於美國殖民地時期由白人資深工匠組成、以打壓新工人和排擠外來競爭者為代表的「匠人工會」。

美國工人有著光榮的勞資鬥爭歷史,但隨著共產主義工會屢次遭到清洗迫害,剩下的非馬克思主義工會具有強烈種族主義色彩,甚至在價值觀上也傾向於保守——雖然這可能是打著「公平競爭」旗號的排外主義。十九世紀在巖石城殺戮華人勞工的「騎士團」就是此類貨色的代表,他們的精神一直傳承到玻璃大王曹德旺先生遇到的美國工會。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美國的「匠人」們開始感到自己被進步主義價值觀邊緣化,與兩海岸大城市的全球化受益者格格不入。他們的真正問題是結構性失業,一些產業再也無法回到美國,兩黨誰上臺都無法解決。但「匠人」們已經日益陷入病急亂投醫的恐慌,先投奔喊著「我們能改變」的歐巴馬,失望之餘再轉向高吼「MAGA」的川普。與歐巴馬不同,川普和共和黨基於他們價值觀上的慰藉,兩者可謂一拍即合。

於是民主黨的「藍潮」再次被推遲,可能在一個時代內不會到來。川普的「匠人」們在民主黨動員規模空前的背景下,頑強地將總統歸屬拖入「加時賽」,在參議院選舉中不落下風,在眾議院選舉中穩步奪回陣地。即使在民主黨支持者佔絕對多數的華盛頓特區,也能看見川普支持者的身影。雖然大量共和黨精英在選舉之前已經開始與民調不利的川普割席,但川普的「匠人黨」還是顯示出了驚人的政治能量。

右翼價值觀能否持續

共和黨在未來四年裡能否繼續推廣其右翼價值觀?

美國社會面臨的矛盾仍然存在,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的爭鬥不會消亡,反而會隨著中美競爭愈演愈烈。美國社會的「匠人」群體仍然在擴大,更多已經「上車」的少數族裔會支持對移民進行限制,甚至借愈演愈烈的排華思潮宣洩心中隱藏的種族主義。即使川普下臺,他們也會等待機會,「必將再起,其勢更烈」。

拜登先生代表一個回不去的舊時代,他甚至難以癒合民主黨左派與溫和派的裂痕;隨著民主黨內部的左翼民粹日益壯大,拜登艱難維持的黨內執政聯盟也將瓦解。而當民主黨的左翼民粹走出溫室,意識到社會福利需要海量金錢,恐怕其中部分人會加入「匠人黨」,支持通過保護主義、排外主義和單邊主義掠奪盟友和「敵國」的財富。川普試圖從TikTok交易中賺取「中介費」,這令人瞠目結舌的掠奪性言論今後不會是孤例。

共和黨的川普化當然存在風險。川普本人是一張「鬼牌」(wild card),他爭議不斷,主動打破遊戲規則,全然不知美國的一些政治規則正是為了保護少數派、限制人多勢眾的民主黨而存在。此外川普執政水平招致多方批評,在新冠疫情期間的表現尤其惡劣,這些失職都給共和黨帶來了不必要的風險。

川普繼承了歐巴馬的恢復政策和美國數百年的物力積累,可以藉助「經濟表現」收穫選民,但共和黨的經濟治理能力在下行期未必能持續高光表現,畢竟上一位因經濟蕭條而被評為「最差總統」的是鼓吹自由放任經濟政策的共和黨人赫伯特·胡佛。雖然川普當前鬥志激昂,甚至聲稱要在2024年繼續競選,日益分裂的美國社會和國際關係都將考驗右翼民粹的執政成色。

報導截圖

但憑藉著「匠人黨」在川普任期內的政治巨大影響力,共和黨已經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

三名保守派大法官入駐最高法院,其中戈薩奇和巴雷特都是政治立場堅定的憲法原教旨主義者。負責人事任命、可以阻撓眾議院法案的參議院可能仍將由共和黨掌握。經驗豐富、為勝利不擇手段的麥康奈爾政治地位堅如磐石,多名搖擺州共和黨參議員有望連任,能夠心無旁騖地支持本黨。這些都為共和黨提供了與新總統和民主黨鬥爭的資本,尤其利於共和黨推翻民主黨政府的改革政策。

雖然川普總統的政治前途存疑,班農等右翼民粹人士也會著手物色新的運動領袖;從國外紛紛湧現的「小川普」看來,找到另一個「川普」並非不可能。

由於「匠人黨」仍然強大,我國需要儘早拋棄幻想,不要期待美國能夠放棄保護主義。隨著中美競爭加劇,美國排華運動也有擴大升級的可能。

當前中國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其中大部分來自美國,美國的不確定性大部分來自新崛起的右翼民粹政黨。在群眾隔岸觀火「吃瓜」的同時,我國的知識分子應從長遠考慮,為美國政治的演變未雨綢繆。

相關焦點

  • 民粹政黨主流化與主流政黨民粹化的雙向運動 ——以西歐右翼民粹政黨為例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義大利、奧地利等多個國家的右翼民粹政黨取得了執政地位。隨著執政角色的轉換,右翼民粹政黨如何協調組織行為和意識形態之間的關係,就成為具有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右翼民粹政黨是否會改變話語策略、融入主流政治,主流政黨如何回應右翼民粹政黨的挑戰,將對西方國家的代議民主制度產生重要影響。
  • 歐美新近一波民粹主義的成因、特點及影響
    然而歐美新近一輪民粹主義有其特殊性,作為對全球化過程中國內外矛盾的反映,新近一波民粹主義有其反全球化的一面,會嚴重阻礙全球化的進程,甚至導致逆全球化的發生。相應地,新一波右翼民粹主義在西方的高漲,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社會分裂和衝突,除經濟層面的衝突外,也帶來了政治認同的危機。新近一波民粹主義勃興實則反映了西方國家深層次的政治和社會危機。
  •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英美校園遊蕩」
    「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校園)遊蕩」?近日,英國一民調引起外媒對西方校園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關切。
  • 「民粹」該如何解釋?
    「民粹」二字就是。 什麼叫「民粹」? 一、比如臺灣社會有「民粹」問題,這是事實。 簡單說,就是你原來有完整的民主制度,各級議會,選舉辦法,立法修法,行政監督,整個政權和治權是健全的,有完整的遊戲規則。
  • 蔡英文修飾溫和民粹 若與大陸相碰撞恐驚險萬狀
    陳一新對此直言,蔡的牙膏已一擠再擠,從臺北說的「維護兩岸現狀」,到美國又說「在中華民國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乃至到舊金山說「九二共識,繼續求同存異」,語氣雖然溫和,最多只是溫和民粹而已,若與大陸民族主義民粹相碰撞,恐怕驚險萬狀。
  • 探秘故事:美國達克羅撒莊園黑夜幽靈神秘出沒,真的有黑夜幽靈?
    從公元一世紀基督教創立之後,歐美大陸關於恐怖古屋鬧鬼的異聞就一直層出不窮。然而像達克羅撒莊園一樣,雖然發生過許多的超自然事件,但是可以討論至今的案例卻極少。雖然達克羅撒莊園已不復存在,但關於黑衣幽靈在莊園遺址附近出沒的報導,卻並沒有間段。那麼這座傳說中被詛咒的莊園到底有什麼故事?這座莊園始建於維多利亞時代,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女巫小鎮」塞倫。
  • 當前西方民粹主義動向分析及其鏡鑑意義
    美國的「佔領運動」高喊「我們代表99%」,不僅有「茶黨」等公開喊出民粹主義口號的政黨,還有川普在2016年策略性地應用民粹主義風格參與競選並大獲全勝;西歐國家民粹主義政黨集體崛起,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主流政黨和政治人物的「民粹主義」風格轉向;英國公投「脫歐」,極右翼民粹主義政黨在德國、法國崛起,以種族主義、排外主義為特徵的右翼民粹主義思潮獲得越來越多的民眾響應。
  • 民進黨容不下一本大陸兒童繪本?
    據中時新聞網報導,綠營民代檢舉多個縣市公立圖書館引進大陸兒童繪本《等爸爸回家》,書中描寫大陸抗疫段落提及「中國加油」、「武漢加油」,指控該書「美化疫情」、協助大陸「大外宣」,新北、臺中、臺南等地市立圖書館將該書下架重審,臺北市也宣布暫緩購入該書。
  • 一文盤點日本右翼歷史:日本右翼思想怎麼來的?竟已超過五百年了
    歷史上的日本右翼,是指主張侵略,尤其是侵略中國、朝鮮的日本人。現在的日本右翼則是指否認侵略、否認歷史的人。今天文史君就帶大家看看日本右翼的歷史。 一、遠古的日本右翼 時間定格到日本戰國時期,當時的尾張(今天愛知縣)有一個鄉下大名,因特立獨行而被人稱為尾張的大傻瓜。
  • 繪本故事《爺爺變成了幽靈》
    這是一個溫馨而浪漫幽靈故事,爺爺和孫子誰都不捨得離開對方,爺爺沒有變成天使,變成別的東西,而是變成幽靈出現在孫子的房間,坐在他的衣柜上。艾斯本不想讓爺爺在世界遊蕩,艾斯本想爺爺應該在人世間有什麼心事為了,於是艾斯本幫爺爺找啊,找啊,同時幫爺爺回憶生前的記憶……那到底爺爺忘記了什麼了呢,請乖乖看完吧!
  • 臺退將吳斯懷:臺灣政治人物的無知與民粹才是臺海真危機
    臺退役陸軍中將、「八百壯士捍衛中華協會」理事長吳斯懷22日發布新聞稿批評蘇貞昌,不思考兩岸和平發展的長治久安之道,卻輕率對大陸喊「戰」,完全不了解戰爭可能為臺灣、社會、人民帶來災難性的後果,政治人物的無知與民粹才是臺海真正的危機。
  • 全球民粹浪潮湧動中的法國「黃馬甲運動」
    在全球民粹浪潮湧動的大背景下,黃馬甲運動使得法國乃至歐盟處於新的艱難處境。歐盟對法國赤字預算超出歐盟限度的寬容之舉招致義大利領導人的相當不滿。因為此前,右翼民粹掌權的義大利政府宣布將把預算赤字增加到GDP的2.4%,以兌現此前增加所有人基本收入和養老金的選舉承諾。他們聲稱,義大利不能容許在歐盟內被視為是二等公民。
  • 【不可不知 】日本的右翼與右翼的日本
    就此而言,「保守主義」並不能用以解釋日本政治與社會現場中的右翼;日本的右翼必須同日本民族國家的整體性格一同加以思考。作為右翼民族國家的日本從明治日本的政治史來看,將日本保守主義中的右翼思想轉化為左翼與右翼的對立,這種做法一方面誇大了左翼的存在及其力量,另一方面又低估了保守主義以及右翼的存在,因為日本的左翼與右翼在力量上並不是對稱的。
  • 2016這一年:歐洲上空飄蕩的「恐怖主義幽靈」
    鑑於2016年歐洲恐襲事件頻出,海外網特別推出「歐洲恐襲篇」,詳細解讀這個幽靈為何會持續籠罩在歐洲大陸上空。-------------------------------襲擊事件再度籠罩歐洲。德國當地時間12月19日晚,一輛黑色大卡車高速衝進柏林市中心布賴特施德廣場(Breitscheidplatz)上的聖誕市場,造成12人死亡,48人受傷。
  • 一個遊蕩在大陸上卑鄙的海拉爾人的傳說,任天堂你趕緊出下一部
    一個遊蕩在大陸上卑鄙的海拉爾人的傳說,任天堂你趕緊出下一部 這是一個遊蕩在大陸上卑鄙的海拉爾人的傳說
  • 民粹與素人政治 民主主義的再生?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資料照片    政治上的素人和民粹看起來蔓延全球,不過事實上僅限於定期改選制度已經定著化的民主國家。也就是說,雖然歷史的源流未必如此,但是選舉型民主政治發展至今,確實生出了素人政治和民粹政治這對雙生子。    拉丁美洲的「古典」民粹政治體制,提供了比較政治學在民粹研究上的重要事例。
  • 臺學者憂心:兩岸之間民粹負面情緒正在升溫
    長期關注政局的政大法律系教授、理律法律事務所長陳長文感嘆,憂心是為兩岸的民粹情緒正在升溫。    陳長文舉周子瑜事件為例,分析兩岸關係說,周子瑜並沒有說什麼帶有政治性的話,卻成為兩岸民粹情緒的祭品,「這種民粹升高現象,會對執政者產生綁架效果」,對臺灣如此,對大陸也一樣,這將使得新的主政者,在處理兩岸事務上更加困難。
  • 《哈利波特》:「怕死的」伏地魔,死後會變成幽靈回霍格沃茨嗎?
    看過《哈利波特》的朋友都知道,霍格沃茨不僅是一所巫師學校,還是眾多幽靈的家。雖然,不能絕對的是,只有霍格沃茨才有幽靈出沒,但至少,大多數幽靈都願意「住」在這裡?不過,按照傳統的故事設定,幽靈一般會出現在他們最後死的地方,或是他們埋葬的地方。
  • 吳宜:「入聯公投」挑動民粹危害臺海和平
    新華網昨日刊登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吳宜的文章說,貪腐無能的陳水扁和民進黨推動「入聯公投」,是在利用選舉、打著所謂「自由、民主、人權」的幌子,進行一場全島範圍內的「臺獨」民粹動員。全文如下:   連月來,陳水扁當局漠視島內求和平、求發展的主流民意,不顧大陸及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變本加厲地推動「以臺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活動。陳水扁當局這一玩弄民粹的選舉伎倆,將嚴重地危害臺海地區的和平穩定,嚴重損害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 民粹的火山躁動翻騰?兩岸關係走向應該務實面對!
    張景為指出,臺灣目前多數民意一方面是要維持現狀,另一方面則希望能與大陸搞好關係、共享大陸崛起的紅利,這是臺灣民意務實主義的寫照。 問題是,民進黨不太可能放慢「臺獨」腳步,大陸也不可能坐視不顧;而大陸原本認為統一是水到渠成、不急於一時,如今情勢有變,極可能就是選擇最有利的時間點強勢出手,這種後果臺灣絕對承受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