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教育興起的當下,怎麼能不讀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

2020-12-25 婉琰琰琰

內容概述

雪梨.胡克在為《民主主義與教育》寫的導言中這樣說「雖然本書是60年前寫的,它卻仍然具有新鮮的時代氣息」。的確如此,書中所討論的觀點以及所採取的立場,在現代人深思熟慮地考察我們應該為什麼目的辦教育,怎麼辦教育等問題時,仍然具有很大的影響。

作為傳統教育的改造者和新教育的拓荒者,從首次發表學術論文,到提出「哲學+教育」理論,再到創辦芝加哥實驗學校,杜威始終堅持教育服務於生活的理念,並把教育民主化作為其學術研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他出版的諸多著作中,《民主主義與教育》被公認為是杜威教育改革思想的集中體現。書中他結合生物學的內容,重新定義「經驗」,主張主體與客體相統一,試圖將民主社會的意義和價值、產業革命的發展變化以及科學實驗的方法等銜接貫串,在教育體系的設計、教學方法的創新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改造了美國舊教育和建立了美國新教育,其功績是公認的。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的轉折時期,美國教育急需強烈激蕩和振動的關頭,杜威掀起的波瀾是壯闊的。進步教育運動的排山倒海之勢正表明杜威的思想切合時勢之需。但是,杜威的教育理論雖然是進步的,卻也存在可議的論點,我們應審慎地分析而進行吸取。

閱讀過程中,我將這本書大致分為兩個部分。1-7章為第一部分,為我們提供了民主教育的理論基礎。8-26章為第二部分,在前面所提供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重新構建杜威的核心教育理念,關於目標、方法、教學、學科等。第七章無疑是文章理論部分的頂峰,杜威關於教育民主的論述吸引了我。下面結合個人經驗與閱讀所得就「民主與教育」這個論點進行具體闡釋。

民主與教育的歷史語境

杜威認為近世的民主社會並非人們有意識的努力所產生的,而是科學發達,產業發展、國際貿易發達和各國移民眾多等等條件所促進的。今後為著進入民主社會的最高境界,就需要人們縝密考慮和科學安排去完成,但是,古往今來的聖哲對這樁頭等大事都沒做過合理的解答。

1、 柏拉圖

柏拉圖認為理念世界使人類秉有理性,人們各依天賦理性的優劣,接受恰如其分的教育,然後分別充當立法治國者、禦敵衛國者和致力工農者,從而組成階級社會。柏拉圖無法理解個體的原始能力是無限多和可變的,所以他僅僅把個體看作是被分配到固定等級的群體中的人。

2、 18世紀的「個人主義」的理想

18世紀「啟蒙」哲學家們明白,個人才能的實際多樣性,在道德上要求社會和物質條件的自由和發展個性。譴責現存的等級社會和政治安排束縛了個人,必須打破。但這一派哲學缺乏任何發展其理想的機構,求助於自然就是證明。

3、 19世紀的制度化唯心主義哲學

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德國唯心主義隨後填補了這一空白,將「人性化」的任務交給了「開明」的民族國家。在這一觀點上,個人的真正實現將通過吸收民族國家的目標來實現。但在實踐中,當時受普魯士帝國主義嚴重影響的國家教育體系,是為國家提供士兵、工人和行政人員的,而不是培養自由的個性。因此,杜威總結道,「教育變成一種公民訓練的職能,而公民訓練的職能就是民族國家理想的實現。於是用「國家」代替人類;世界主義讓位於國家主義。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公民而不是塑造「人」。

這些歷史實際上提出了一個民主與教育的中心問題:一種教育制度能否由民族國家實施,而教育過程的全部社會目的又不受限制、不被約束、不被腐蝕呢?杜威在這一時期對這個問題給予的直接而又間接的回答便是:除非民主主義的教育思想能越來越大地支配我們的公共教育制度,否則,這種理想只是一種可笑而又可悲的幻想。

杜威民主教育思想與全球化

杜威眼中的民主社會,他用兩個要素來衡量,一是不能單憑主觀臆想來制定標準,應以社會成員共享利益的多寡為尺度,還應以本社會和其他社會能否交流互惠為尺度。在專制國家中,少數人佔有特殊利益,人們共同享受的利益不平等,其結果是特權階級和受奴役階級之間缺乏相同的思想和融洽的感情,雙方都陷於片面而畸形的發展。反之,民主社會卻又多量人人共享的利益,從而人人能夠互愛互愛,能夠自由交往,其結果便能協力維繫社會的繁榮和促進社會的進步。因為平等相待而榮辱與共就會擴大人的胸襟,就會保證自由思想,促進新思想的湧現。其次,優良社會應當便於和善於與其社會交通,是開放型而非封閉型的社會,是人類共存、共利和共賴的社會。杜威認為民主社會既要衝破階級和種族的界限,還要衝出國界,使人類出現與日俱多的接觸點和互惠點。民主主義就是這種社會的原則和靈魂。

雖然不動搖資本主義社會社會基礎,討論群眾共享福利,是烏託邦。但是杜威的民主思想仍然有可取之處。在任何歷史時期,出於政治目的的人類群體的最佳規模都取決於不斷變化的社會條件。但是,隨著個人在越來越大的範圍內獲得行動自由,當他們在世界舞臺上相互作用時,他們作為個人的權利和義務被認為是普遍的。因此,這些權利和義務成為全人類的關懷,而不是某些局部組織的關懷。

目光聚焦二十一世紀,航空運輸、全球商業和通訊,確實導致了「空間的物理毀滅」,正如杜威在民主和教育中所說:「社會正在擴大。」我們不能再讓自己局限於狹小的空間,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愈發需要打破國家、階級、種族的障礙,才能讓我們更好地適應當下的社會。人類也開始嘗試建立跨國程序和政治機構來更好地維持全球的穩定。

民主與教育的當代啟示

作為未來的人民教師,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能夠在與任何人的交流過程中都能保持開放的態度。這就迫使每一個學習者擺脫出生時所處的狹隘群體的局限性,我們應該給他們提供「同質」的教育環境讓他們在參加共同的活動過程中形成視野的融合。

在教學內容上,我們不能只是單純繼承我們的文化,而必須使之成為一種文化,在接受這種文化之餘,也要有取捨地吸收外來文化;在教學形式上,我們不能將學校與生活、社會、世界隔離開來,而應該創新性的創辦開放聯合式的學校,應用網際網路技術,開展各種活動,使來自不同群體的年輕人能有機會相互接觸,相互交流,更好的豐富提高自己。

這對於教師而言,無疑是極具挑戰的,但我們也應為此做好準備。教師應該帶領學生進行「視域融合」,我們必須學會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前進。

科技的發展為這一設想的實行提供了可能性,從2001年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到被視為MOOC元年的2012年Coursera , EdX ,Udacity等三大MOOC開發者的粉墨登場,以在線資源、課程為主的網際網路教育掀起了一個全球性的教育革新運動。伴隨著MOOC的勃興,網際網路教育發展同樣迅猛,谷歌的 Google Classroom、微軟的OneNote Class Notebooks、百度的教育雲平臺等系列產品、阿里巴巴的淘寶同學與超級課程表、騰訊的騰訊精品課與騰訊課堂等,網際網路巨頭正在通過資本運作與產品開發,成為網際網路教育產業鏈的主導者,從而催生一個基於網際網路的教育產業與商業的帝國。

在這個過程中那層看不見的壁壘逐漸被瓦解。所有人在任何時間訪問任何可用的學習資源,且所有想分享知識的人都能找到對應的學習者,我們正努力建立面向所有人的教育需求開放的無邊界教育體系與制度,並由無邊界教育再進一步邁向無邊際學習,從而促進自由、平等的學習活動和個體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

當我們站上講臺,那一方小小的教室便是我們的舞臺。當我們看著孩子們懵懂的臉,我們應思考,究竟能帶給他們怎樣的教育。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內涵深刻,這無疑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給我們提供了新的視角以及探索教育真諦的路徑。這是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教育在當下的重要性異常突出,教育中的存在的種種矛盾也愈發激烈。這是對我們,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戰,而我們應不斷吸取前人的教育思想精髓,結合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更新、創造,使之適應於新的時代潮流,來指導我們的教學。

相關焦點

  • 杜威:教育即生活
    作為美國進步主義運動的代表,他首次提出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並倡導「教育即生活」,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認為教育必須依賴於生活並改善現實生活,通過教育來使兒童獲得更好的發展,具備構建美好生活的知識和能力。為此,杜威特別看重生活本身所蘊含的當下性與社會性的教育意義,因為生活所具有的其他意蘊都要落實到這兩個方面。
  •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進步教育代表人物、現代教育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包括《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兒童與課程》等。他認為教育即生活,主張從做中學,並且他反對傳統教育以教師中心,主張教育應該以兒童為中心。
  • 杜威教育核心思想
  • 常考知識點——杜威的教育目的觀
    一、教育即生活杜威所提倡的「教育即生活」並非將學校教育與各式各樣的社會生活相混同,而是將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及個人(兒童)生活聯繫起來,強調是教育和社會生活以及兒童生活的內在關係。杜威認為教育實際上就是生活的過程,學校也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
  • 【簡答題】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
    【簡答題】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昨天簡要論述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赫爾巴特第一次提岀「教育性教學"概念,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2.建立教育學理論的兩大理論基礎:倫理學和心理學。3.強調教師的權威作用,形成了傳統教育的三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
  • 杜威及其教育思想
    杜威,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哲學集大成者,其代表作包括《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兒童與課程》等。關於他的教育思想,我們主要介紹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在做中學以及教育無目的等核心觀點。
  • 杜威「教育無目的」概念的澄清
    國內學界已經有相關研究在回到杜威英文原文的方向上取得具有啟發性的成果,把「教育無目的」的爭論歸結為個別單詞的翻譯不確切。但是,在這個意義上,「教育無目的」的概念澄清工作並沒有完成。杜威教育哲學的內在複雜性是「教育無目的」爭論的更深層次原因。「教育無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民主社會」的論述看似矛盾,但這在杜威的教育哲學體系內自洽。在他看來,民主社會與教育相通,具有不斷發展的屬性。
  • 教育基礎中赫爾巴特與杜威之別
    後由他的學生齊勒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五段,稱「五段教學法」此外,赫爾巴特還非常重視學科知識教學和道德教育,提倡學科課程,並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他說:「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此外還提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支持社會本位論。接下來,我們說一說杜威。
  • 杜威,一個死磕實用主義教育學的男人
    實用主義興起於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學也是在批判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其中最主要的一個人物就是杜威。>杜威的書《民主主義與教育》,可以說將教育當代生活緊緊的聯繫在一起。而杜威也把民主主義作為社會理想,這就是他進行批判封建教育建設的一個標準。當時的社會大背景下教育並不是平等的,而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則撕開了這個口子,將現實血淋淋的讓更多的人看到,讓上層人思考如何改變!杜威覺得教育應該平等,教育應該是多數人的,而不是少數人的。
  • 赫爾巴特與杜威教育思想辨析
    杜威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他為美國甚至是世界教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他一生當中寫了很多教育學、心理學相關的著作。其中,最為人們熟知的是《民主主義與教育》,該書詳細闡述了杜威的實用主義思想,是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最集中、最系統的論述。二、思想薈萃(一)理論總結1.赫爾巴特教育思想①一原則:教育性教學原則。
  • 杜威與陶行知教育思想對比
    教師招聘考試中人物的教育思想一直都是相對困難的部分,常考判斷題以及單選題、多選題,同學們容易將杜威的教育思想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混淆,讓同學們感覺難以把握,因此在這裡就為同學們梳理杜威與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 杜威的教育即生活vs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人物的理論觀點是學習教育學的基石,杜威也一直是教師招聘考試關注的重點,他的教育即生活與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很多人也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一起來探討他們之間的區別,幫助大家掀開層層迷霧。1.杜威的教育即生活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條》中寫道:「我認為不通過各種生活形式或不通過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來實現教育,對於真正的現實總是貧乏的代替物,結果便形成呆板,死氣沉沉。」在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中,他提出:「教育是生活的必須。」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從一開始就源於生活,在生活中發展,並以促進生活水平的提高為目標。
  •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教育學知識點:杜威的教育思想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備戰甘肅中小學教師招聘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廣大考生準備了教師招聘教育學公共基礎知識:杜威的教育思想,望各位考生及時查看。杜威是20世紀美國著名哲學家、社會學家和教育家,進步主義教育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
  • 「教育強國」石中英:杜威的價值理論及其當代教育意義
    關鍵詞:杜威; 價值理論; 價值判斷; 價值教育; 內在價值; 外在價值;2016年前後,以《民主主義與教育》出版100周年為契機,國際國內教育學界對於杜威教育思想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活躍時期。這種新一輪的杜威教育思想研究熱潮由於紀念杜威(Dewey,J.)訪華100周年而在2019年達到了一個高峰。
  • 一本書讀懂杜威教育思想
    1919年4月28日,杜威偕夫人奇普曼一行乘「熊野丸」號輪離開日本前往中國。據1919年5月1日上海《民國日報》的報導:杜威夫婦是4月30日抵達上海的。北京大學代表胡適、江蘇教育會代表蔣夢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代表陶行知以及歡迎的人群在碼頭上歡迎杜威夫婦的到來。杜威的女兒露西·杜威是1919年7月加入杜威的中國之行的。
  • 美國教育家杜威和布魯納有什麼教育理論?對後世教育界有什麼影響
    杜威照片美國約翰·杜威不僅是著名哲學家、心理學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也是機能主義心理學和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之一,代表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他是現代教育派的代表, 他提出三個重要論點《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文譯本他主張「在做中學」 ,還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 杜威與赫欽斯論戰:什麼是好的通識教育
    教育應當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服務。赫欽斯認為,通識教育的用途不在於它能否為即刻的教育目的服務,而在於它能否為最終的教育目的服務。換言之,通識教育的作用不在於直接幫助學生賺錢謀生,而在於能否養成學生的理性美德,成為有智慧和獲得永恆人性的人。
  • 2019教師資格小學教育基礎中赫爾巴特與杜威之別
    後由他的學生齊勒修改為預備、提示、比較、總括、應用五段,稱「五段教學法」此外,赫爾巴特還非常重視學科知識教學和道德教育,提倡學科課程,並提出教育性教學原則。他說:「我想不到有任何無教學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認有任何無教育的教學」。此外還提出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支持社會本位論。   接下來,我們說一說杜威。
  • 我的教育質疑:讀《民主主義與教育》
    尋找教育的藍天一、除書本之外還應讀什麼?杜威「教育即生長」的理論積極意義在於我們教育者不可以忽略兒童自身先天的能力和本能,不可以忽視培養兒童的首創精神。用現代課程觀來說就是尊重兒童的主體地位,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好奇、求知的本能,引導學生在感興趣的學科方面深入研究。不應該刻板地用成人觀點和評價依據來衡量學生。 今天學校教育用分數衡量一切的做法顯然是違反「教育即生長」這一說法。
  • 杜威:教育即生長
    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長」,其本意並不是要把教育與生長混為一物。而實質上揭示了一種新的兒童發展觀和教育觀。當時的學校無視兒童天性,他提出「教育即生長」的根本目的在於,將兒童從被動的、被壓抑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生長論要求尊重兒童,使一切教育和教學合於兒童的心理發展水平和興趣、需要的要求。但這種尊重絕不是放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