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趙久良(右)正與神經內科住院總醫師張遙一起會診讀片。 |
從本期起,我們推出「走近住院醫師」連續報導,通過講述住院醫師在臨床一線的故事,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他們工作中的甘苦,以及我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現狀和前景。 住院醫生簡稱為「住院醫」,其職責主要包括收治病人、記錄病程、在上級醫師指導下開醫囑、進行臨床操作等,是對病人進行全程診治的一線醫生。住院醫師經過一定時間的專業培訓,通過考核可晉升為主治醫師。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是醫學生畢業後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培訓臨床高層次醫師、提高醫療質量極為重要。
——編者
■北京協和醫院內科住院總醫師趙久良
臨危不亂有絕活
記者 王君平
在北京協和醫院工作第四個年頭,趙久良成為內科住院總醫師。
不用寫住院病歷,不用坐在電腦前開醫囑,不用在主治醫師查房時挨批。作為住院總醫師,趙久良開始了新的工作。每隔3天,他就要挎著呼機24小時值班。不論是內科病房、急診室還是其他科室,不論是白天還是夜晚,不論是緊急情況還是一般會診,他隨時都有可能被呼到。最忙的時候,他一下午要接20多個呼叫電話。他把住院總醫師比喻為一臺隨時待命的「搶救車」,哪裡有需要,就出現在哪裡。
值班室有一條窄窄的沙發,趙久良每天就在這裡休息。他凌晨時經常醒來,不是從沙發上掉下來,就是被電話叫醒。從值班室爬起來,穿過長長的樓道,直奔北配樓,衝進急診樓。再從急診樓原路返回,飛奔到老樓的內科病房會診。趙久良說,晚上兩頭跑的事經常有,甚至整個晚上都在路上。
擔任「住院總」6個多月,趙久良感覺要練出一種好眼力、一副好膽量和一手好絕活,才能救人性命,不負患者重託。
一位50多歲的山西婦女做飯打炭時突發肚絞痛,在當地幾家醫院都查不出病因。送到協和醫院急診搶救室,患者已出現多個臟器功能衰竭,生命垂危。這下把趙久良給難住了。再次詳細追問病史,他在床旁仔細查體,細心聽診,發現患者腹部能夠聽到血管雜音,因而高度懷疑腹主動脈撕裂導致夾層動脈瘤,進而出現多臟器功能衰竭。一系列檢查結果證實了趙久良的判斷。參與搶救的醫護人士用羨慕的眼神看著趙久良。
夜間,內科醫療工作完全由住院總醫師負責。除非個別疑難問題確實難以把握,才向上級醫師請示。絕大多數情況下,住院總醫師有權拍板定奪。趙久良面對的不只是危急的疑難雜症,更難纏的是醫患關係。
「趙總,您快來,患者家屬要打人啦。」一位女住院醫師哭著說。患者是一位50多歲的山東男性,大量心包積液半年多了,當地醫院反覆心包穿刺置管引流,仍然找不到病因。當天下午5點鐘在病房引流,7點患者出現躁動不安,面色蒼白,收縮壓迅速降到70毫米汞柱以下,心率飆升到每分鐘120次,引流袋中出現200毫升血性液體。患者的妻子坐在地上大哭,患者子女大吵大鬧,一口咬定是醫療事故,不斷質問醫生:「你們怎麼搞的?」
面對亂局,趙久良不停地告訴自己要穩住。穩住血壓,穩住病情,他立即決定給患者快速補液,親自動手從頸內靜脈穿刺放置中心靜脈導管。連住院醫師都勸阻他說,從股靜脈入手可能更穩妥,萬一出事怎麼辦?患者的兒子一直警告:「絕對不能再出問題,出了事和你們沒完。」但他明白,頸內靜脈置管對病人的益處更大。頂著巨大壓力,終於置管成功,快速補液後患者血壓開始回升。但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患者逐漸出現呼吸困難等心包填塞症狀,通過臨床經驗的判斷,考慮可能是心包穿刺併發症心肌損傷所致。
目前唯一的辦法是上臺手術,打開心包探查。趙久良聯繫了外科醫生會診,同時把患者家屬請到會議室,詳細介紹了當前的情形和採取的治療措施。他鎮定地說,現在是救命為主,家屬要配合治療。如果是醫療事故,醫院絕不會推卸責任。家屬停止了哭鬧,在上手術臺前還塞錢給趙久良請關照。趙久良斷然拒絕紅包後說:「我們會盡全力,一切為病人。」手術過程很順利,證實了他的判斷,修復了受損的心肌,患者一周後康復出院。
「事前的2分鐘,勝過事後的20分鐘。與患者事前溝通十分重要。」應對複雜的疾病,面對緊張的醫患關係,趙久良越來越有定力。夜晚走在空曠的樓道裡,他經常想起師兄說的話:「腰挎呼機,氣定神閒,啥場面沒經歷過,還有什麼事搞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