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閱讀農村人事,作者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每天都將為你帶來最新三農資訊。今天為你帶來的是:以前一斤上千還搶著買,現在幾十塊錢都沒人要,種植戶:啥原因?
有人說,站在風口上,就是豬也能飛上天。的確,有時候抓住時機,就能事半功倍。 就比如說,在前幾年,農村曾掀起了一股種植中藥材的熱潮,很多農民都投身其中。除了種植常見的中藥材,還有人種一些從國外傳過來的「稀奇貨」,在這其中,瑪卡一定是最火熱的一種。
瑪卡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曾在秘魯等地有人工種植,後來傳入我國內地,在雲南和新疆一度有大面積種植。外表上看,瑪卡其實有點像圓蘿蔔,但其塊莖富含澱粉,從營養上看又有些類似於土豆等蔬菜。
就是這樣一種「平平無奇」的植物,引進我國後,一度身價倍增。有數據顯示,2011年,雲南黃瑪咖批發價約為220元/公斤,2012年上漲至400元/公斤。2014年,瑪咖的批發價,極具爆發,甚至達到每斤3000元。顯然,這種價格走勢,像過上車前半部分一樣,一直在往上衝,可以說是「一飛沖天」。
但是,正所謂「飛得越高,跌得越狠」,很快,到2016年以後,瑪卡的價格,就迎來大「跳水」,每斤只有幾十塊錢,連一百塊都很難賣到。瑪卡的這種價格走勢,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尤其「受傷」最深的,就要數最後才大規模種植瑪卡的農民。
在最初,瑪卡剛進入我國的時候,不少農民都是觀望,不敢種,然後看到價格一年一年漲上來,逐漸心動了,等到達到最高,每斤幾千元的時候,很多農民就爭著進入瑪卡種植領域,開始大規模種植。但突如其來的價格大跌,讓種植的農民都傻眼了。在收穫之後,幾十塊錢一斤的價格,卻也難找到有人買,讓不少種植戶含淚毀掉種的瑪卡,改種其他作物了。
為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早期瑪卡的「高身價」,並不是其本身價值的真實體現,更多地應該看作是一種炒作。瑪卡一度被包裝成「神藥」「南美人參」,但實際上,權威部門從未有過認證,這只是商家的過度包裝、炒作而已。
等到「泡沫」一破,最初炒作、包裝的商家已經大賺一筆,然後抽身離去,留下的則是盲目跟風進入行業的農民種植戶等。有的農民在價格最高時,大量擴大規模,借錢來種,期待收穫後也賺一筆,但最後卻事與願違,不僅沒賺錢,價格一降再降,幾十塊錢一斤都少有人買。
因此,筆者想要提醒農村人,千萬不要盲目跟風,尤其是當一個東西突然就沒有原因地大漲特漲,身價明顯不合理的時候,一定要保持警惕,不能兩眼只看「錢景」,就啥也不管直接進場,否則最後吃虧的只能是自己。
對於瑪卡身價的這些變化,你有什麼看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