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歐洲時報》報導,疫情防控措施「解封」後,歐洲多國社會經濟生活加快復甦。雖然疫情的長期化使得在歐留學生面臨防疫、經濟等諸多現實困難,但在防疫期間,越來越多的留學人員致力於抗疫行動。他們中有的人留守學校,支持抗疫;也有的人回國主動隔離,杜絕把病毒帶回國內的風險;還有用自己的所學,志願衝在防疫一線的同時開始思考重新規劃未來。
無論留守還是回國——
「儘量不給祖國添麻煩」
「作為海外留學人員,這時候,咱儘量不給祖國添麻煩!」在義大利攻讀博士後的李慶峰(化名)回憶,義大利剛暴發新冠疫情的時候,自己儘量不選擇出門。儘管疫情令他憂心忡忡,但想著回國路上可能會感染並把病毒帶回國內,加之回國將不可避免會影響學業,權衡再三後,他還是選擇留下。
在西班牙留學的小鄭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儘管「非常想回家,但擔心在飛機上傳染別人,所以最終打消了回國的念頭」;在英國伯明罕大學留學的王詩涵相信,做好個人防護是當下最該做的事。於是,她照著母親列的清單,採購了兩個月的日常用品……
即便最終選擇回國的留學人員,也嚴格做好防疫保護工作,把自己「裝扮」一新。「祖國已遭受過病毒侵擾,不能遭受二次侵害。千裡回國可以,但不能途中『染毒』,更不能千裡『帶毒』回去!」剛從義大利佛羅倫斯大學學成歸來的徐慶蒙說,「我一方面查看、了解回國入境的相關政策和防疫規定,開始和國內的父母、轄區居委會、街道、區防疫指揮部、國家留學基金委、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等多方聯繫,並做好了回國自我隔離的心理準備;另一方面仔細查閱各種關於長途旅行中如何做好個人防護等相關信息,盡最大可能把被感染的概率降到最低。」
身在異國他鄉,留學人員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中國形象。即便從國內返回到留學所在國,他們都會在駐外使領館教育部門指導下,自覺接受醫學隔離安排。面對外國人對中國的誤解甚至歧視,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起宣傳活動,向更多人普及疫情知識,反對汙名化,維護祖國形象。
發揮所學助力所在國抗疫——
「這裡也需要我搭把手」
「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打上半場,世界打下半場,海外留學人員打全場。作為一名留德學生,我就是打全場的選手之一。」留學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孫瑤瑤如是說。籌集醫療物資,募捐善款,拍攝勵志視頻……海外留學人員馳援祖國的行動剛剛收尾,全球阻擊戰又悄然打響。
為了給選擇留下的同學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為他們建立一個信息共享、互幫互助的平臺,在駐英使館教育處的倡議和指導下,全英學聯構建了一個由300多個微信群組成、涵蓋了8萬餘在英留學人員的微信互助群網絡,第一時間安撫學生焦慮情緒,發布疫情相關信息與建議,提供專家防護指導,第一時間解決同學們遇到的緊急情況。
在肆虐的疫情面前,更多的海外留學人員用自己的所學參與互助抗疫。在駐德使館教育處指導下,孫瑤瑤作為德國華人心理健康協會成員,利用自己所學的心理學知識,和其他協會成員一起整理完成了《留德疫情安心手冊》,把自己疫情期間的許多切身體會,傳遞、分享給在德留學人員。
「請放心,做好居家隔離,減少人員接觸能大大降低感染機率。」「我們會提供最專業的治療。」正在法國克萊蒙奧凡涅大學攻讀生物醫學博士學位的翟若陽加入了全法中國學聯醫療諮詢小組,每天都要這樣安撫和幫助大量情緒低落的同學……這樣跨越種群和語言文化而守望相助的故事,每天都在海外留學人員中上演。
五成以上留學生改變未來規劃——
「疫情正在改變每個人」
由於學校關閉宿舍、舍友防疫意識弱等原因,一些海外留學人員輾轉回國。回國後,這些留學生大都選擇站上家鄉的抗疫前線。
2019年12月底,在雪梨大學留學的方梓燁回到東莞準備過年,沒想到疫情突然來襲。家人把社區正在組建疫情翻譯組的通知轉發給他,他毫不猶豫報名參加。「你從哪裡來?在哪中轉過?」「你的航班號是什麼?聯繫方式是什麼……」方梓燁每天用英語、日語詢問需要集中醫學觀察及居家醫學觀察的境外人員。由於航班時間的不確定性,他需要24小時隨時待命,穿著防護服連續工作幾個小時是常事。
在山西太原,在南非主修英語教育專業的李銳鵬則幫著翻譯山西省級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太原市第四人民醫院的英文文件。他所在的「防疫情翻譯志願者服務隊」裡,像他一樣的志願者有50多人,翻譯語言涵蓋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日語等多個語種,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為海關、機場、車站提供24小時全天候翻譯服務。
有留學人員表示「疫情,正在改變我們每一個人」。
留學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的孫瑤瑤說,「身處這樣一場波及全人類的疫情中,我們可以恐慌,可以焦慮,但我們不是單打獨鬥,也沒有身處絕境。我們身邊,還有中國使領館、中國學生社團、華人組織,以及那些經常分享每天又嘗試哪些新菜品的朋友……每個人看起來只是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事,但這些,足以讓人感到這個世界的勃勃生機。」
來源:中新網
微信排版:商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