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微博引人注目,#27歲女生成浙大博導#:高考那年遭遇汶川大地震,立志學醫。這條微博熱搜來自很多網友的靈魂拷問:
什麼?27歲當上博導了?
我怕是在地球上湊數的吧?
屏蔽屏蔽,決不能讓我爸媽看到
羨慕不來,都是辛苦付出換來的,不要僅用天賦來定義
學歷這麼高,還有這麼多頭髮,我酸了……
和她相比,我就是女媧捏人時被甩掉的邊角料
又是一條不能給父母看到的新聞,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這麼優秀
……
一句話總結下來,是真的羨慕又佩服這個女學霸
不過話說回來,每個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沒有絕對的天才,只是有些人學會了刻意練習而已。而劉琬璐老師就屬於典型的這種人,6年發表20餘篇國際權威期刊論文,27歲成為獨立研究員、博導,從浙大學生變成浙大博導,這個身份的轉換,傳統印象還是會認為略顯稚嫩,實屬令人佩服與羨慕。
據了解,出生於1992年的劉琬璐,5歲上小學,對於身邊同年級的多數同學來說,她比其他同學都要小。在2008年,對於正在高考複習的她來說,可以說是改變了她人生的方向,那一年在離家不遠的地方發生了大地震,但卻沒有直接影響她的高考複習。發生在身邊的地震和觸目驚心的災後場景讓她印象深刻,原本沒有任何打算學醫的她,在高考填志願時,她依然選擇了報讀浙江大學醫學院。不過她選擇學醫也有部分原因是與母親有關,高三時母親換上了一種罕見的病,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在醫學領域上能夠為疑難雜症貢獻一份力。
有句話說得好,風雨後總會見彩虹,只要自己努力了,就不會留下任何的遺憾。中國首個聾人博士鄭璇亦然,2歲時因意外醫療事故墜入無聲世界,經過漫長語言康復訓練,於2009年獲得博士學位,成為中國首位聾人語言博士,並且精通漢語、英語、中國手語和美國手語。雖然異於常人,但做著常人可能做不到的事情。
27歲的你現在怎樣了?或者說沒到27歲的你期待是什麼樣子的呢?很顯然,像劉琬璐這樣27歲就可以就能夠「走上人生巔峰」的並不常見,我想自身努力永遠是第一位的。
雖然說我們很羨慕,但是不能除了羨慕就沒了,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年輕人,加油吧,朝著你的夢想去,現在出發還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