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樹人真的有這麼好怕嗎

2020-09-03 一隻野生槓精233

課本裡的魯迅對於每個在九年義務教育的陽光沐浴下成長起來的中國人並不陌生,幾乎人人都能說出一二句魯迅的金句,然而近幾年學生們似乎對魯迅「恨之入骨」,所謂中學生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似乎不僅僅是調笑的段子,如今幾乎每年都會傳出魯迅作品遭到中小學語文教材刪減的謠言,而根據教育部2015年的聲明,當前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教材收錄魯迅作品18篇,僅次於有關毛主席的課文篇目。那麼,如今的中學生是否還需要閱讀魯迅?如果需要,閱讀魯迅的正確方式又該是怎樣的呢?今天推送孔慶東老師的舊文,他認為魯迅是語文教學的靈丹妙藥,也是突破語文閱讀和寫作的關鍵。

魯迅是語文教學的靈丹妙藥

——談魯迅作品(節選)

文/孔慶東

現在的人們都知道魯迅了,都知道魯迅是一種正統教育,官方也在灌輸,可是效果反而變差了,大家反而不親近魯迅了,其實這才是我們中學語文教育的問題。我是2001年底2002年初從韓國回國的,回來後我發現語文改革的呼聲取得了勝利,在全社會多年的呼籲下,在眾多學生、老師、家長的要求下,中央也認識到語文必須改革。改革開始了,原來所有的反改革派一夜之間都變成了改革派,用魯迅的話說就是鹹與維新,像魯迅寫的辛亥革命一樣,大家都來維新了,一夜之間都改變了招牌,但這個時候問題才真正呈現、暴露出來。

魯迅公園中魯迅先生像

語文改革到底怎麼改?我們選課文到底遵從哪個標準?以前那些課文都不好嗎?那也是老一代語文工作者辛辛苦苦選出來的,怎麼就能一下子說不好了呢?魯迅的《故鄉》不好嗎?魯迅的《故鄉》從1923年入選課本到現在已經80多年,不論是北洋政府時代、國民黨時代、新中國時期,這篇課文都是永恆的經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好嗎?課文沒有罪,課文都是好的,關鍵在於我們怎麼講,好好的課文怎麼講。好好的《荷塘月色》你為什麼非要把它扯到「四·一二」大屠殺上去?學生就不愛聽這個,最關鍵的是這樣說不符合事實,難道說某一年發生了政治大事,所有人的文章都和那件事有關嗎?語文課最關鍵的是要我們怎麼講,我認為不一定要大面積更換課文。現在每一套教材都在挖空心思變換篇目,不斷尋找新的篇目,認為新的篇目可以挽救語文,但我認為不是這樣。篇目並不那麼重要,關鍵在於語文老師怎麼講。

我記得我在二中的時候上過一次全市的公開課,我講的是《祝福》,我上公開課跟平時一樣,從不做專門準備,聽課的一些老師問我們的學生:你們孔老師平時就這麼講課嗎? 學生說孔老師平時就這麼講,學生覺得我跟他們之間是能形成對話的。一般語文老師說《祝福》都是講壓在婦女身上的四大繩索,父權、夫權、神權、族權這幾大繩索,這都是毛主席說的定論,我很崇敬毛主席,但我覺得毛主席說的不見得都正確,為什麼一定要從四大繩索來講《祝福》?我是想有突破的,我就講是誰殺死了祥林嫂。1991年的時候,我是第一個這麼講的,我是從《祝福》這篇課文裡面的儒釋道所組成的禮教來講的,而不是哪一個具體的人有意識地要害祥林嫂。包括柳媽,我們今天已經分析出來了,柳媽這個人很討厭,要知道,無產階級之間的互相迫害也是非常嚴重的,但柳媽確實是無意識的,她還認為自己是對祥林嫂好。儒釋道組成的禮教,到了民國後就退化了,禮教本來是一個好東西,但好東西會耗散,能量散盡了之後就變成黑洞,就像天文學的黑洞一樣,變成壞東西,要吞噬人,我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祥林嫂是如何被封建禮教的黑洞吞噬的。

80、90後都熟悉的課本內容

我講每一篇課文,像在學校做論文一樣,去找我所能找到的與這篇課文有關的所有材料,再找一個我合適的講法,然後寫一個提綱,按照提綱去講,跟學生互動、討論,反正高考也不考怎麼講課文,所以我講課文要自由,正是這樣的講法使學生接觸到了真切的魯迅。我從來不說魯迅是偉大思想家、偉大革命家、偉大文學家,我都不說,魯迅是什麼讓學生自己評價,你覺得魯迅高也好低也好,可以自己比一比,你自己能不能說出他這些話來?你認為還有哪些作家能趕上他,能說出他那些深刻的話來?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學生正是崇拜王朔,那一代學生特別喜歡王朔,雖然也看瓊瑤,但不大看得起瓊瑤,我說雖然王朔身上有反魯迅的一面,但他身上還有一點魯迅精神,大家去找找看,可以把王朔和魯迅比較一下,這樣能夠幫助他更深理解魯迅,這樣的教法果然有效。這種思考使我感覺到魯迅是語文教學的一把金鑰匙,我們大家可能都同意魯迅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和重點,但我認為他還是一把金鑰匙,一旦把魯迅拿下,學生過了魯迅這一關,他不可能不喜歡語文,他不可能不喜歡文言文,他不可能不喜歡作文。也就是說魯迅這一關拿下了,會對整個語文教學都有一個整體的提高和促進。

錢理群老師曾說魯迅是語文的靈丹妙藥,特別是作文的靈丹妙藥,他說社會上那麼多作文班,好多都是胡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讀魯迅,讀魯迅可以應付所有的考試,應付所有的作文,其實我也是這麼認為的。這裡我第一次公布這個秘訣,告訴大家魯迅是可以應付一切作文的,你讓學生仔細研究魯迅的文章就會知道,魯迅做文章,第一絕不會跑題,第二絕對別開生面,魯迅的文章篇篇都是高分作文,不敢說滿分,篇篇都是57分以上吧(高考作文滿分60)。你隨便翻開一本魯迅的雜文集,看了題目你不知道他下面要怎麼寫,可是看了下面怎麼寫之後,你只有佩服,卻不能指責他,你不能說他跑題了。他寫得非常切題,而且沒有他做不了的題目,古今中外正反左右,他是縱橫叱吒,魯迅是中國第一作文高手啊,這就是魯迅文章本身的魅力。你讀魯迅多了,思路自然就會打開。我們有的老師現在老去推薦學生讀很多作文選、範文來打開思路,那樣不行,因為那不是高手,只有學了高手自己才能達到中等水平,所以學魯迅是最好的辦法。

範曾 魯迅小說插圖原稿 (十幅)

今天還有不少年輕的作者喜歡寫雜文,號稱自己在學習魯迅。但他們對雜文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他們以為有一腔正義感,對社會不滿,見什麼罵什麼,就是寫雜文,這根本不對。魯迅首先是有大學問,有大愛。有大學問才能夠寫雜文,雜文這種東西是很容易偏激的。因為你只論一人一事,這種東西很可能是片面的。你必須要有一個整體觀,你有能寫一篇長篇小說的才華,然後來寫一篇千字文,才能夠舉輕若重,這是比舉重若輕更高的一個層次。金庸小說裡寫的獨孤求敗30歲的境界是舉重若輕,那時他力氣很大,可以把重物舉起來,但是他到了40歲,步入更高的境界,就舉輕若重,寫千字文像寫長篇小說。所以魯迅的文章每看一篇都有黃酒的味道,非常濃重,非常深厚。魯迅的文字感覺也是很好的,讀魯迅的雜文或者小說,簡直可以感覺到文中一個字都不能輕易更換,你試著改一個字看看?!就是不能改,改了就不行。我在其他一些場合也講過,魯迅使用文字往往是使用最基本的含義,即使用那個字的本義。這就是最大可能地發揮了漢語的魅力,使文字之間流淌的那個看不見的靈魂和作品的靈魂融為一體。

比如我們講過的《孔乙己》,讀完《孔乙己》之後,有種感覺久久揮之不去,不是特別深,也不是特別淡,就是那個勁。那個勁到底是一個什麼勁?孔乙己給我們留下的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感覺?我們老想總結它,但是一總結可能就錯了。歸納法是有問題的。魯迅讀二十四史怎麼能讀出吃人兩個字來呢?這絕不是用總結中心思想的辦法總結出來的,而是他建立了一個感覺。他反覆讀,讀著讀著 吃人兩人字就冒出來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孔乙己》裡一個很不重要的細節,小夥計被推薦到一個酒店裡去,但這小夥計很笨,但因為薦頭的面子很大,又辭退不得,於是就負責一個很不重要的工作。為什麼?因為他不會羼水,這個酒店是經常要往酒裡羼水的。往酒裡羼水這個意象竟然這麼重要!儘管是一個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但對整篇的氣氛有影響,往酒裡羼水的意思概括成兩個字恰恰就是涼薄,人情涼薄,而整個一篇《孔乙己》講的就是涼薄。我們總結《孔乙己》說是封建禮教的弊端、批判科舉制度等等,這都是從我們所受的教育、政治觀念出發,去強加到孔乙己身上的一個概念、一個中心思想,這個中心思想也不能說它錯,也對,但這不是根。為什麼一個外國人讀了《孔乙己》心裡頭也不好受呢?他對什麼科舉制度一無所知,他對中國當時的社會根本不了解,但他讀了孔乙己之後心裡也難過。因為《孔乙己》寫出了具有普遍人性意義的人與人之間的漠不關心,一種痛心的涼薄。孔乙己在場的時候使人們這麼快活,但是孔乙己不在的時候,大家便也這麼過,這才是《孔乙己》這篇小說最打動人心的地方。這個人給大家帶來歡笑,但大家心裡根本沒有他的靈魂,沒有人關心他,活著死了都沒有人關心他,只有老闆記著他還欠十九文錢,這恰恰是一種世態炎涼。魯迅就能本能把握這種東西。

再比如《故鄉》,《故鄉》讀了之後也有一種味道,有一種感覺讓人久久揮之不去,這種味道到底是什麼東西,竟能讓人久久揮之不去?我記得我上中學的時候學《故鄉》,我的一個同學喜歡畫畫,但畫得不好。他拿了一張白紙,用原子筆畫了一片藍,代表深藍的天空,然後在上面用黃色筆畫了一輪大黃月亮,下邊畫了兩道小樹葉。畫得這麼差的一個畫,卻給我留下了永遠難忘的印象。我想讀過《故鄉》的學生,可能對老師歸納的中心思想都忘了,但是忘不了小說裡畫的那個畫面:深藍的天空掛著一輪金黃的月亮,海邊沙地上一個少年戴著銀項圈。這個畫面是永遠忘不掉的。其實如果寫在別的小說裡也不見得這麼難忘,為什麼《故鄉》裡的這一段這麼難忘呢?因為我覺得這一段是《故鄉》的靈魂,就像詩歌有詩眼一樣,這是題眼。為什麼說它是題眼呢?因為《故鄉》講的是一個希望的意思,那麼這個望的本義是什麼? 望 這個字的本義恰恰是月圓,農曆每個月的十五叫望 ,初一叫朔 ,最後一天叫晦 。魯迅恰恰是在最根本的意義上使用望這個字的,他寫了一輪圓月。中國有幾千年的文化積澱,我們隨便看到一個漢字,流淌在我們血液中的文化積澱就發生了作用。中國人看到春這個字,想到的絕不僅僅是冬天過去了的那個季節、那種時節,不是,中國人看到春這個字有很多說不出來的感覺,這種感覺可以影響自己,影響別人。比如說有一種酒叫五糧春,就給了人們一種感覺,這就叫文化,這裡展開的是另一個課題。

《故鄉》其實講的是一個有沒有希望的事,這就超越了我們。有一次我上魯迅課的時候,有一個外國留學生說他覺得《故鄉》的結尾不好。他說《故鄉》的結尾那句話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多餘的,有了這一句話反而把話說破了。你說的有道理,我說有這句話也不能說不好,但我也同意你的觀點,沒有也可以。因為這篇文章的意思太深了,如果沒有這句話點破,很多人可能領悟不到,所以魯迅要寫出這句話來,如果是領悟力非常強的人,即使沒有後面那一句,《故鄉》也足以達到思考的效果,使人思考希望是怎麼一回事到底是我們知識分子的這個希望更可靠,還是閏土拿的那個神像更可靠?這才是一個根本問題,而這個問題都統合在天上月亮的照耀之下。魯迅就是這樣來使用這個望字的。而這樣使用的方法,是魯迅年輕的時候練就的,是章太炎教給他的,章太炎在日本每個禮拜給周樹人、周作人他們上一節文字課,所以魯迅早期寫的文章裡有好多字我們不認識,他那時專門用特別古老的字。

魯迅是完整的,他的才、學、識結為一體,所以才能寫任何文章都既切題又別開生面。很多人說魯迅晚年長期寫雜文,見什麼寫什麼,好像為魯迅惋惜。但這也是本事,大多數人並沒這個本事,無論發生什麼新聞,發生什麼事件,每天寫一篇文章,而且評論得要好,這是很難很難做到的。金庸先生主政《明報》期間,也是每天寫一篇社論。但今天翻出金庸的那些文章來看看,文筆不行,跟魯迅沒法比,跟李敖也不好比,作為雜文,金庸跟魯迅還不在一個檔次上。看魯迅晚期的雜文,真是每一篇都像匕首一樣,有人會說魯迅是不是罵人?不是,魯迅什麼時候使用過辱罵的言詞嗎?就是人身攻擊的辱罵言詞,他也沒有。

他最了不起的是沒有給人造成任何實際的人身威脅和人身傷害,魯迅罵梁實秋是資本家的什麼乏走狗 , 乏走狗的說法對梁實秋沒有什麼傷害,而且他承認自己是走狗。關鍵是在這之前梁實秋暗示魯迅是拿俄國共產黨的盧布的,你暗示一個人拿盧布確實沒有罵人,但是比罵人更卑下,因為這會給魯迅造成生命危險,這種做法算是卑下,也屬於犯規了,知識分子不能犯這樣的規,即使再恨對方,也不能把人家往這條道上推啊。魯迅在生活中沒有給別人造成過實際傷害,但他自己卻經常處在實際傷害中,被打得遍體鱗傷,好在他皮糙肉厚,就一直挺著,最後把自己的生命都耗盡了。這一點上別人是無法跟他相比的,因為他無欲無求。

我們今天大城市的孩子,好多都遠離了生活,可魯迅他一輩子都沒有遠離生活,他雖自己過得很好,住三層小樓,過著當時最奢侈的生活,那是由他自己掙的錢,那是他自己的勞動換來的。但是他始終跟各層的人打交道,跟革命者、跟權貴打交道,跟外國人打交道,跟貧困的青年打交道。當時上海的蕭紅、蕭軍他們沒錢,那些小文學青年沒事就想去宰魯迅一頓,給魯迅寫信,說我們有些事情要跟您談一談,咱們能不能在某個飯館裡聊一聊啊!魯迅說不就是要宰我一頓嗎?魯迅說要去咱就不要去小飯館,要去就去大飯館好好吃一頓,這是魯迅的態度。

魯迅選擇的是生命的大飛揚,所以他在《死火》裡表達了這個思想 與其凍滅,不如燒完。他的痛苦是深刻的痛苦,我們體會到他的痛苦,就能看清自己的痛苦,不會因為一些小煩惱就尋短見。比如我是尊重自殺者的,但是現在我覺得有些學生,因為一次沒有考好就自殺,我非常遺憾,我在想這些孩子是怎麼教育的,這些痛苦都經歷不了?一次小小的失戀,可能人家對方還不是真心的,他就跳樓了;從小考第一,上了北大考了第五十二受不了就跳樓了。我覺得這都太不值得,想想魯迅那代人的痛苦,這點兒真沒什麼,年輕人必須從他身上學習他的膽識、智慧。

總的說來,如果能把魯迅這一關拿下來,對於學生學習其他現代白話文、文言文,都能夠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帶動整個語文教學整體的前進,最關鍵的是還能完善學生的品格,可謂功莫大焉。

相關焦點

  • 魯迅的大名眾所周知,但是周樹人一生有多少筆名,你知道嗎?
    魯迅的大名眾所周知,但是周樹人一生有多少筆名,你知道嗎?魯迅先生的筆名比起他自己真實的名字要出彩太多了,但是魯迅這個筆名,卻是我們近些年教育中不斷普及的結果,真實的周樹人一生有多少筆名,你知道嗎?今天就讓小編來為大家揭秘。
  • 初中生3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怎麼破?
    80%的初中生學語文課3大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文言文列榜首,很多同學一看到文言文就頭大。寫作文也是學生的噩夢,一小時憋不出來幾個字!第三是怕學周樹人的課文,即魯迅先生的課文。其實文言文雖然難,但只要掌握好恰當的方法,就會變得非常有趣。
  • 江西高考作文題引熱議:奧數、英文、周樹人為題
    江西卷的語文作文題如下:  一段時間以來,「中學生有三怕,奧數、英文、周樹人」成了校園流行語。實際情況是,有些同學有這「三怕」(或其中「一怕」「二怕」),有些同學不但不怕反倒喜歡。  你對上述「怕」或「不怕」(含喜歡)有何體驗或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文章。  要求:(1)寫記敘文或議論文。(2)不得透露個人信息。
  • 語文路上的3大「攔路虎」,文言文與寫作文,還有一個周樹人!
    對於學生這個群體來說,有這樣一句俗話: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我不得不說,這句話不僅很押韻,也很有道理,很真實。完全把學生們在語文這門學科裡面所有的懼怕點都給囊括出來了。的確,在語文這門學科裡,文言文,寫作文,還有魯迅現實也就是周樹人,這在教育行業內真的是被稱作學生們的三大」攔路虎「,讓學生們頭痛欲裂,苦不堪言。
  • 姬學友 周樹人老師【徐南鐵主編 粵海述評第164期】
    周樹人老師雖已重病在身,還是前往上海八仙橋青年會觀看第二次全國木刻流動展覽會。參觀過程中,他又和在場的青年木刻家們進行了座談,並就木刻創作的真實性和作家的修養等問題發表了精闢的見解。比如看到李樺的木刻連環畫《黎明》多達90幅,便說:「連環畫是無須這麼多的,最好是二三十幅,短小精悍往往比長篇大著有力,作家應該寶貴自己的精力和時間。」
  • 周樹人原來很可愛 ——新思考下的《孔乙己》教學設計
    ——新思考下的《孔乙己》教學設計烏魯木齊市第六十七中學  李沁鄂教學設計預想:     有這樣一種說法:「中學生學語文有三怕,最怕周樹人"。我想:學生怕魯迅是因為魯迅文章不太好懂,學起來頗感吃力。教師怕魯迅,是因為考題時出題人總喜歡深挖魯迅文章作為思想家的內涵,我們教師在教時,也生怕忽略了魯迅作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內涵,就會360度無死角的細耕慢作,結果是只要遇到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會講他個四五個課時,講的殫精竭慮。最後,還覺得漏了好多重點。這一切,都讓魯迅變得高冷,觸不可及。    我一直在想:怎樣教?
  • 笑到胃疼的臺詞:抓捕周樹人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網友:老鐵,沒毛病
    笑到胃疼的臺詞:抓捕周樹人跟我魯迅有什麼關係,網友:老鐵,沒毛病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一直很受歡迎的臺詞內容,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 周樹人一生百十個筆名,為何對「魯迅」情有獨鍾?
    魯迅先生原名周樹人,其一生用過百十個筆名,其中最被人知曉的還是「魯迅」。為何被廣泛傳播的是「魯迅」而不是其他筆名呢?「魯迅」這個筆名又對周樹人有何重大意義呢?在陳漱渝《搏擊暗夜·魯迅傳》中,我們可以得到啟發。
  • 這部電影,真的有這麼爛嗎?
    鬼狼穿的那件起死回生的衣服嗎?我怕自己淺薄無知、認知錯誤,所以我去百度了一下「魔幻」二字。我覺得我的理解沒問題,hhh。除此之外,還有這個劇情問題。將軍讓崑崙去救王,告訴崑崙那個沒有拿武器的人就是王。為了渲染傾城美的讓眾人神魂顛倒,也不能這麼沒邏輯吧。還有關於反派北宮爵無歡,我先說一下謝霆鋒這個造型和《小魚兒與花無缺》的造型一個樣子呀,是真的帥啊~雖然我不知道這兩個劇的先後順序,就是無腦吐槽造型。崑崙和鬼狼明明有機會殺掉反派無歡的,擒賊先擒王的道理不懂嗎?
  • 腰枕真的有這麼好嗎?
    有了汽車腰枕之後,它可以降低腰椎所受到的壓力。所以,在行車過程中可以使用汽車腰枕之類的東西來保護我們的腰部。而選擇腰枕也是有講究的,除了能夠避免長時間行車帶來的腰部不適和疲勞感之外,還要選擇可以起到支撐腰椎骨的作用,使身體保持一個正確的駕駛姿勢。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發揮腰枕的作用,更好地保護腰椎。不過腰枕這東西真的是有這麼好嗎?
  • 醫生,懷孕了怕抽血,真的有必要抽這麼多嗎?
    懷孕後看到那麼多,需要抽血的產檢項目,整個人都快暈過去了,不禁想要問上一句:醫生,懷個孕我真的有必要抽這麼多次血嗎?需要抽血的產檢項目有哪些? 孕期進行血常規的檢查是非常有必要的。以血常規檢查中血紅蛋白與紅細胞的檢查數據為例:孕期,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的能夠攜帶氧氣分子通過血液的循環給寶寶提供氧氣,當血液中的血紅蛋白以及紅細胞減少的時候,孕媽媽就有可能是出現缺氧脫水的情況,嚴重的還會有貧血。
  • 女朋友爸爸回來了,我該怎麼辦,真的好怕!
    這口不對啊怎麼接不上呢,想到什麼了嗎大爺還是我大爺,愣是看了好長時間才看懂平時走路都嫌累的大媽在吃個飯小夥都搶不過你啊這電梯什麼情況難道是通往天堂的算了吧還是不做了姑娘你可能還沒反應過來你是在凳子上跳舞呢果然拆房子是個技術活啊,要不這輩子就廢了
  • 闢謠:蛇真的怕鵝糞便嗎?鵝糞便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
    提要:闢謠:蛇真的怕鵝糞便嗎?鵝糞便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一直聽說養大鵝的地方幾乎沒有蛇,而且大家傳的還有模有樣的,說是因為蛇沾到鵝屎後就會皮膚潰爛,難不成鵝屎具有腐蝕性?這些說法是不是有道理呢?依科學興農看來,上述兩個說法都站不住腳,且不論蛇是不是真的怕鵝,但是上述解釋本身就漏洞百出。鵝同家庭養殖的雞、鴨子同樣都是屬於家禽類,如果說大鵝的糞便能夠導致蛇的皮膚潰爛的話,那麼鴨子或者雞子為什麼就不行了呢?這樣的說法似乎真的太欠缺說服力了。
  • 「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為何這麼說,有道理嗎
    而這些大家老祖先讓我們留有的俗話當然也是不可以除外,因為有很多還是非常值得大家細細品味的。例如,小編接下去要為諸位詳細介紹的這句話俗話「樹怕三搖,女怕三撩,雞怕攆狗怕舔」。我們一起來瞧瞧吧。種過樹的人想來都清晰,成年人種的樹能夠抵禦得了雨打風吹、雷雨交加,可是這些不久被栽下的小苗並不是那樣的。
  • 網紅小白鞋神器真的好用嗎?!
    效果真的這麼厲害嗎?!一起來看看吧~加點水就可以擦乾淨?逗我吧!最終效果幾乎沒有差別,還不如我拿一張紙巾沾水來擦好嗎!我擦我擦我擦擦擦,好吧,我放棄,皮面的都擦不乾淨,對於布面的小白鞋更不應該有啥期待了。佛了佛了,依舊沒有明顯效果,就只有橡膠處的黑色印記淡了點而已。
  • 美國就這麼怕中國嗎?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的輪船被美國海關層層盤查,其中被最多問及的就是關於「是中共黨員嗎?為什麼入黨?」等此類問題。美國如此針對中共黨員,是在挑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關係。美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美國怕了。美國害怕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一條不向美國附庸,而是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 美國就這麼怕中國嗎?
    近段時間以來,中國的輪船被美國海關層層盤查,其中被最多問及的就是關於「是中共黨員嗎?為什麼入黨?」等此類問題。美國如此針對中共黨員,是在挑撥中國共產黨與中國人民的關係。美國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美國怕了。美國害怕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一條不向美國附庸,而是獨立自主的發展道路。
  • 林峰和張馨月愛巢公開,張馨月大讚是理想的家,真的有這麼好嗎
    林峰和張馨月愛巢公開,張馨月大讚是理想的家,真的有這麼好嗎 提到林峰大家應該也是比較熟悉吧 在1999年的時候林峰就以主持人和記者的身份出道了
  • 農村常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是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
    導語:農村常說「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是什麼意思?真的有道理嗎?農村發展了幾千年,留下了數不清的民間隗寶,有實物,有經驗,同時也有一些口口相傳的富含人生哲理的俗語。這些民間俗語能夠充分體現當時農村發展的情況,刻盡一切人間百態。
  • 孩子怕讀周樹人?別怕,我們有招
    智商極高的邏輯學家言溯(嚴肅)什麼都懂,唯獨不懂情商;智商極高的生物學家甄愛(真愛)什麼都好,唯獨愛出神,其實就是反應慢;一個科學家是一個天才,兩個科學家是兩個天才,可天才和天才談戀愛,蠢死了!以嚴肅的方式撲倒真愛...這是篇有言溯有甄愛的言情+推理文。偏古典推理。